明成祖修書也好,崇道也罷,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卻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遺產的作用。
他與明太祖一脈相承,大力推行“存天理,滅人欲”的朱熹理學,將《四書章句集注》欽定為科舉考試的唯一指定教科書目和標準答案,卻又在事實上扼殺了中華文化的多樣化發展,抑製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進步。
程朱理學所謂的滅人欲,本意是指去除私欲、物欲等不正當的欲望。朱熹承認人“饑而欲食,渴而欲飲”,此為天理,但一旦逾越社會等級身份則為人欲。“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人物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需要革除。
從朱熹的解釋來看,存滅之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問題在於天理、人欲之間的界限很難劃分。一旦所謂的社會等級、身份標準出現變化,就會產生許多不可預知的奇怪且殘忍的現象,比如女性纏足之風。
纏足之風或起於北宋,唐代女子以天足健美為美,大約是不纏足的。唐以後的五代大約也不纏足。 南唐後主李煜描寫他私會小周後的場景,小周後“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她手提鞋子,腳穿襪子,大約不是纏足。
北宋時期,蘇東坡作《菩薩蠻·詠足》: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隻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
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這個女孩子悄悄穿著宮廷式樣的鞋子,走路比較穩當,但兩腳並立站著比較困難,大概已經纏足了。
到明代,理學大盛,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成書於明朝中晚期的《金瓶梅》曾描寫纏足“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坑時破土的鍬鋤。”三寸金蓮的說法從此開始盛行。
就在中國以理學禁錮思想,以纏足限製女性的時候,歐洲在經曆漫長的中世紀黑暗時代後迎來文明曙光。
公元14世紀開始,從意大利各城邦開始,掀起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迅速擴展至西歐諸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由此揭開歐洲近代史的序幕,史稱文藝複興。
透過歲月的藩籬,七百年前的許多事情已經變得麵目難辨,捉摸不透。我們很難說馬可波羅帶回去的東方文明,在歐洲產生了開啟民智的啟蒙作用。而相比有源有流,有文字與實物互相映證的中華文明,橫空出世、孤懸曆史星空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在地域概念上似乎更應該成為文藝複興的源起。
此處,我們不做深入探究。
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文藝複興時代在文藝上的成就琳琅滿目,但在科學和哲學方麵卻是一個不毛之地。
由文藝複興逐漸推動的工業文明還在路上。
回顧曆史,我們值得驕傲。在中華民族已經連續觀測天文天象幾千年,收集了無數天文數據的時候。比明成祖小十四歲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才剛剛提出日心說,被羅馬天主教廷視為異端邪說。而一個叫布魯諾的意大利人,以扞衛日心說而被活活殺死。
公元1424年7月,朱棣病死征途,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登基。皇帝駕崩,天下震蕩,長子繼位,休戈止兵,是為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一卦,震卦。
震的本義,是天上的雷霆霹靂。
我們的祖先認為雷起於地下,地底驚蟄而天響春雷,萬物複蘇,草木萌動,已可春耕。
古人看到大地動蕩,就會認為是地雷所至,故曰地震。
震引申出搖動、抖動的意思,但不是所有動,都叫作震。
隻有造出很大聲勢,鬧出很大影響的動,才叫震。如天上雷震,地下地震,都讓人心震撼。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一次又一次打雷,這是震卦卦象。君子應心存戒懼,修身自省。
雷雨交加的天氣,天上電閃雷鳴,人們會緊張恐懼,提醒自己不要走進原野或站在大樹下,就連禽獸也躲進洞裏不敢冒頭。
孔子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對於明顯直接的危害,我們都會想辦法躲開。
當然,那些以挑戰為己任的冒險者除外,比如以肉身引雷電的富蘭克林。
但很多危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德風氣的敗壞,科技文化的落後,這些風險靜悄悄地深埋地下,等我們發現時,它已像驚雷一樣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中醫學講防重於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這麽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居安思危,要對未知、對禍亂、對疾病保有最基本的警惕,然後修身自省提升自己,以預防危險發生。
震卦的卦辭是:亨。震來虩(xi)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chang)。
匕,本義是指湯勺湯匙之類的食具;鬯,是指祭祀、宴飲用的美酒。
雷一個接一個的打,有的人嚇得渾身發抖,有的人則談笑風生,一如如常。就算炸雷打響,震驚百裏,這人依然穩坐如泰山,手裏拿著酒勺一抖也不抖,一滴酒都沒有灑出來。
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麵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這是司馬遷說的。
蘇洵則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遇事鎮定自若,不受外界影響,冷靜沉著,遇事不慌,這樣的人厲害。
劉備和曹操對坐而飲,天上猛然一個炸雷,曹操麵不改色,劉備卻嚇得把筷子掉到地上。
兩個人都厲害,因為曹操是真沉著,而劉備是假慌張。這兩人,一個可稱真小人,一個好似偽君子,城府都深得很。
遇事不慌,冷靜沉著的人,亨通。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除了心理素質好以外,還應該努力“恐懼修省”。提前預判了所有的預判,掌握了事物所有的動向,遇到事自然心裏不慌。
震卦六爻的爻辭是: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雷聲讓人恐懼,過後談笑自如,吉利。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雷聲招來危險,丟失很多錢,登上高山躲避。不用尋找,錢很快會重新得到。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雷聲讓人恐懼不安,雷聲中行走,沒有過失。
九四:震遂泥。
驚雷墜落泥沼。
六五:震往來厲,意無喪,有事。
雷聲陣陣,招來危險,料想沒有損失,事務正常進行。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雷聲使人恐懼顫抖,驚懼四顧,出征凶險。雷沒傷及自己,卻傷害了鄰居,沒有過錯;婚姻有爭執。
他與明太祖一脈相承,大力推行“存天理,滅人欲”的朱熹理學,將《四書章句集注》欽定為科舉考試的唯一指定教科書目和標準答案,卻又在事實上扼殺了中華文化的多樣化發展,抑製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進步。
程朱理學所謂的滅人欲,本意是指去除私欲、物欲等不正當的欲望。朱熹承認人“饑而欲食,渴而欲飲”,此為天理,但一旦逾越社會等級身份則為人欲。“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人物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需要革除。
從朱熹的解釋來看,存滅之說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問題在於天理、人欲之間的界限很難劃分。一旦所謂的社會等級、身份標準出現變化,就會產生許多不可預知的奇怪且殘忍的現象,比如女性纏足之風。
纏足之風或起於北宋,唐代女子以天足健美為美,大約是不纏足的。唐以後的五代大約也不纏足。 南唐後主李煜描寫他私會小周後的場景,小周後“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她手提鞋子,腳穿襪子,大約不是纏足。
北宋時期,蘇東坡作《菩薩蠻·詠足》: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隻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
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這個女孩子悄悄穿著宮廷式樣的鞋子,走路比較穩當,但兩腳並立站著比較困難,大概已經纏足了。
到明代,理學大盛,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成書於明朝中晚期的《金瓶梅》曾描寫纏足“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坑時破土的鍬鋤。”三寸金蓮的說法從此開始盛行。
就在中國以理學禁錮思想,以纏足限製女性的時候,歐洲在經曆漫長的中世紀黑暗時代後迎來文明曙光。
公元14世紀開始,從意大利各城邦開始,掀起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迅速擴展至西歐諸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由此揭開歐洲近代史的序幕,史稱文藝複興。
透過歲月的藩籬,七百年前的許多事情已經變得麵目難辨,捉摸不透。我們很難說馬可波羅帶回去的東方文明,在歐洲產生了開啟民智的啟蒙作用。而相比有源有流,有文字與實物互相映證的中華文明,橫空出世、孤懸曆史星空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在地域概念上似乎更應該成為文藝複興的源起。
此處,我們不做深入探究。
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文藝複興時代在文藝上的成就琳琅滿目,但在科學和哲學方麵卻是一個不毛之地。
由文藝複興逐漸推動的工業文明還在路上。
回顧曆史,我們值得驕傲。在中華民族已經連續觀測天文天象幾千年,收集了無數天文數據的時候。比明成祖小十四歲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才剛剛提出日心說,被羅馬天主教廷視為異端邪說。而一個叫布魯諾的意大利人,以扞衛日心說而被活活殺死。
公元1424年7月,朱棣病死征途,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登基。皇帝駕崩,天下震蕩,長子繼位,休戈止兵,是為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一卦,震卦。
震的本義,是天上的雷霆霹靂。
我們的祖先認為雷起於地下,地底驚蟄而天響春雷,萬物複蘇,草木萌動,已可春耕。
古人看到大地動蕩,就會認為是地雷所至,故曰地震。
震引申出搖動、抖動的意思,但不是所有動,都叫作震。
隻有造出很大聲勢,鬧出很大影響的動,才叫震。如天上雷震,地下地震,都讓人心震撼。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一次又一次打雷,這是震卦卦象。君子應心存戒懼,修身自省。
雷雨交加的天氣,天上電閃雷鳴,人們會緊張恐懼,提醒自己不要走進原野或站在大樹下,就連禽獸也躲進洞裏不敢冒頭。
孔子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對於明顯直接的危害,我們都會想辦法躲開。
當然,那些以挑戰為己任的冒險者除外,比如以肉身引雷電的富蘭克林。
但很多危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道德風氣的敗壞,科技文化的落後,這些風險靜悄悄地深埋地下,等我們發現時,它已像驚雷一樣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中醫學講防重於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這麽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居安思危,要對未知、對禍亂、對疾病保有最基本的警惕,然後修身自省提升自己,以預防危險發生。
震卦的卦辭是:亨。震來虩(xi)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chang)。
匕,本義是指湯勺湯匙之類的食具;鬯,是指祭祀、宴飲用的美酒。
雷一個接一個的打,有的人嚇得渾身發抖,有的人則談笑風生,一如如常。就算炸雷打響,震驚百裏,這人依然穩坐如泰山,手裏拿著酒勺一抖也不抖,一滴酒都沒有灑出來。
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麵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這是司馬遷說的。
蘇洵則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遇事鎮定自若,不受外界影響,冷靜沉著,遇事不慌,這樣的人厲害。
劉備和曹操對坐而飲,天上猛然一個炸雷,曹操麵不改色,劉備卻嚇得把筷子掉到地上。
兩個人都厲害,因為曹操是真沉著,而劉備是假慌張。這兩人,一個可稱真小人,一個好似偽君子,城府都深得很。
遇事不慌,冷靜沉著的人,亨通。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除了心理素質好以外,還應該努力“恐懼修省”。提前預判了所有的預判,掌握了事物所有的動向,遇到事自然心裏不慌。
震卦六爻的爻辭是: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雷聲讓人恐懼,過後談笑自如,吉利。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雷聲招來危險,丟失很多錢,登上高山躲避。不用尋找,錢很快會重新得到。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雷聲讓人恐懼不安,雷聲中行走,沒有過失。
九四:震遂泥。
驚雷墜落泥沼。
六五:震往來厲,意無喪,有事。
雷聲陣陣,招來危險,料想沒有損失,事務正常進行。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雷聲使人恐懼顫抖,驚懼四顧,出征凶險。雷沒傷及自己,卻傷害了鄰居,沒有過錯;婚姻有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