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雷聲招來危險,丟失很多錢,登上高山躲避。不用尋找,錢很快會重新得到。
雷聲猛烈,帶來危險。這個時候不要在意錢財這些身外之物,趕緊到山中找一個山洞躲起來。
錢重要,還是命重要?錢沒了可以再賺,命一旦沒了,那就真什麽都沒了。
所以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不要不顧性命去拿錢拿金子,逃命要緊。等危險過去以後,該是我們的還是我們的。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做事,要分輕重,明主次。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明仁宗崩了,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即位。
這次皇權交替的震蕩程度還要超過當年,因為明宣宗的好皇叔朱高煦坐不住了。他已經四十六歲,如果再不爭一爭,這輩子不再有機會當皇帝。
朱高熾在北京病逝時,朱瞻基還遠在南京。朝廷眾大臣依舊選擇秘不發喪,急召朱瞻基北上返京。這個策略使朱高煦對朱瞻基的返京時間出現重大誤判,直接導致他的半路截殺計劃破產。
朱瞻基登基後,對朱高煦與朱高燧兩位皇叔采取綏靖政策。 一邊加以重賞,一邊采納朱高煦的利國安民四事,並致信答謝。
這麽做的結果是,朱高煦以為明宣宗軟弱可欺。公元1426年8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設前後左右中五軍,又設立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明宣宗不忍心對親叔叔用兵,就修書一封派宦官送給朱高煦,勸他罷兵。朱高煦部署重兵,大馬金刀地坐北朝南會見使者,揚言把夏原吉等人送來,再慢慢商議。接著他派人上疏明宣宗,又給多位朝中重臣寫信,語多指責。
明宣宗見他鐵了心謀反,決定禦駕親征。
國家內亂必然引發巨大的社會震蕩,一旦用兵更會勞民傷財,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生產發展,而且對國家財政也將產生沉重的負擔。
但無論花多少錢,這場仗必須得打,而且必須要打贏。否則和建文帝一樣,連皇位都丟了,又何談其它?
皇帝親征的消息傳出,六軍將士歡欣鼓舞,民心迅速安定下來。
讓人大出意外的是,戰場初哥明宣宗朱瞻基的臨陣表現,比曾經經曆過靖難之役、久經沙場的朱高煦要高出不止一個段位。
他做出了極為準確的判斷,斷定朱高煦既不會冒險攻打濟南,也不會南下攻打應天府,而是會固守老巢樂安(今山東濱州惠民縣)。
朱高煦果然在樂安城內龜縮不出,所以他當初為什麽要大張旗鼓的起兵造反呢?
平叛大軍前鋒抵達樂安後,朱高煦依然固守不出,卻像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會戰一樣遞上戰書,約定明晨交戰。
於是,各路大軍陸續會師,團團包圍樂安。明宣宗並沒有立刻揮軍攻城,隻是下令齊射了一輪神機銃箭震懾叛軍後。秀完肌肉,便命人往城內各處射入勸降箭書。
這是一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戰例。
勸降書是這麽寫的:“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殺,成於伍被。現在大軍壓境,你隻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可赦免你的過失,待遇還保持和原來一樣。否則,一旦開戰你必然被擒,興許你的部下會把你綁了獻給朕。到那時,你就後悔莫及了。”
這封書信裏用了兩個典故。
張敖早年隨陳勝起義,劉邦建西漢後,封他為趙王。貫高是他的國相,一度密謀刺殺劉邦,事泄後導致張敖被捕入獄。後來貫高一力承擔所有罪過後自殺,張敖被釋放。
西漢淮南王劉安意圖謀反。門客伍被認為漢朝大治,四夷來服,又有大將軍衛青領軍,所以多次勸阻劉安,無奈劉安一意孤行。後謀反事發,劉安自殺,伍被也被牽連致死。
明宣宗這招攻心計最狠的地方,不在對朱高煦的勸降,而在於釜底抽薪一般對叛軍曉以禍福:你們看,無論主謀死不死,跟著反的一定會死,所以應該怎麽辦,我已經教你們了,看著辦吧!
城內叛軍果然人心浮動,很多人都想抓住朱高煦獻降。
朱高煦大驚失色,徹底坐不住了。他悄悄派人覲見明宣宗,請求擇日出降。當天晚上,朱高煦就把所有兵器與通謀書信統統銷毀。
但總有亡命之徒要亡他。第二天清早,當朱高煦準備如約出城投降時,部將王斌等人阻住了去路。他們群情激憤,說寧可一戰而死,恥於不戰而降。朱高煦進退兩難,隻得臉上笑嘻嘻,心裏媽媽屁。還好他久經沙場,見過世麵,重新回到王府,好言安撫眾將。
然後趁他們一個不留神,朱高煦暗中走後門,抄小路,出城投降。
明宣宗將堆積如小山的彈劾奏章拿出來給朱高煦看,一份份一件件,全部都是奏請將他明正典刑的。朱高煦汗流浹背,跪伏在地,連連聲稱臣罪該萬死,任憑陛下處置。
明宣宗班師回朝,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起來。除了頑固分子王斌等六百四十餘人被誅殺,另有七百二十餘人被流放,全城叛軍悉數被判無罪。
不久,明宣宗下詔將樂安州改為武定州。
朱高煦謀反虎頭蛇尾,明宣宗平叛高舉輕打,這事本已就此了結。豈料朱高煦的腦回路實在有異於常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明宣宗仁德,經常去看望慰問朱高煦。有一次,朱高煦不知為何腦袋抽風,突然伸腿絆了明宣宗一跤。他這隻是單純的惡作劇呢,還是意圖一跤摔死親侄子呢?
此題無解。
明宣宗終於怒了,命人抬來一個三百多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倒扣在大缸裏。他的初衷也許是想讓朱高煦冷靜冷靜,認清現實。
然而,朱高煦並沒有冷靜。他仗著自己力氣大,竟然腰身一撐,把銅缸頂了起來。
這腰馬力道,和當年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有得一拚。
明宣宗見他還不消停,當即命人在銅缸底下點燃木炭,把他活活烤死。他的幾個兒子也因此被誅殺。
朱高煦這個人,史稱凶橫、狡黠、險狠,但從他後期的表現來看,似乎不太像一個正常人,反而很有可能心智不太健全。
他囂張地造反了,然後輕易地投降了,最終詭異地作死了。
因為他的愚蠢無腦,明宣宗不僅不費吹灰之力創立登基首功,而且還有意外收獲。他的三叔、趙王朱高燧為求自保,主動請求放棄護衛、群牧所和儀衛司官校。明宣宗隻是收回了他的護衛力量,但仍保留其儀衛司。
以此為契機,一眾藩王的護衛軍相繼被削奪。藩王除失去軍權以外,其它權力也被大幅削弱。他們再無權幹預地方行政,王府官員也不得再兼任地方官職。更嚴厲的是,藩王不得隨意出城,藩王及其宗族不得私自來京或越關奏事;藩王之間不得私相會見,不得與朝廷勳貴聯姻。
失去軍政權力的藩王,變成沒牙的老虎,很難再造反了。
明宣宗終於可以專心治國理政,那些因內亂造成的巨大損失,很快會得到彌補。
雷聲招來危險,丟失很多錢,登上高山躲避。不用尋找,錢很快會重新得到。
雷聲猛烈,帶來危險。這個時候不要在意錢財這些身外之物,趕緊到山中找一個山洞躲起來。
錢重要,還是命重要?錢沒了可以再賺,命一旦沒了,那就真什麽都沒了。
所以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不要不顧性命去拿錢拿金子,逃命要緊。等危險過去以後,該是我們的還是我們的。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做事,要分輕重,明主次。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明仁宗崩了,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即位。
這次皇權交替的震蕩程度還要超過當年,因為明宣宗的好皇叔朱高煦坐不住了。他已經四十六歲,如果再不爭一爭,這輩子不再有機會當皇帝。
朱高熾在北京病逝時,朱瞻基還遠在南京。朝廷眾大臣依舊選擇秘不發喪,急召朱瞻基北上返京。這個策略使朱高煦對朱瞻基的返京時間出現重大誤判,直接導致他的半路截殺計劃破產。
朱瞻基登基後,對朱高煦與朱高燧兩位皇叔采取綏靖政策。 一邊加以重賞,一邊采納朱高煦的利國安民四事,並致信答謝。
這麽做的結果是,朱高煦以為明宣宗軟弱可欺。公元1426年8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設前後左右中五軍,又設立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
明宣宗不忍心對親叔叔用兵,就修書一封派宦官送給朱高煦,勸他罷兵。朱高煦部署重兵,大馬金刀地坐北朝南會見使者,揚言把夏原吉等人送來,再慢慢商議。接著他派人上疏明宣宗,又給多位朝中重臣寫信,語多指責。
明宣宗見他鐵了心謀反,決定禦駕親征。
國家內亂必然引發巨大的社會震蕩,一旦用兵更會勞民傷財,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生產發展,而且對國家財政也將產生沉重的負擔。
但無論花多少錢,這場仗必須得打,而且必須要打贏。否則和建文帝一樣,連皇位都丟了,又何談其它?
皇帝親征的消息傳出,六軍將士歡欣鼓舞,民心迅速安定下來。
讓人大出意外的是,戰場初哥明宣宗朱瞻基的臨陣表現,比曾經經曆過靖難之役、久經沙場的朱高煦要高出不止一個段位。
他做出了極為準確的判斷,斷定朱高煦既不會冒險攻打濟南,也不會南下攻打應天府,而是會固守老巢樂安(今山東濱州惠民縣)。
朱高煦果然在樂安城內龜縮不出,所以他當初為什麽要大張旗鼓的起兵造反呢?
平叛大軍前鋒抵達樂安後,朱高煦依然固守不出,卻像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會戰一樣遞上戰書,約定明晨交戰。
於是,各路大軍陸續會師,團團包圍樂安。明宣宗並沒有立刻揮軍攻城,隻是下令齊射了一輪神機銃箭震懾叛軍後。秀完肌肉,便命人往城內各處射入勸降箭書。
這是一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戰例。
勸降書是這麽寫的:“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殺,成於伍被。現在大軍壓境,你隻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可赦免你的過失,待遇還保持和原來一樣。否則,一旦開戰你必然被擒,興許你的部下會把你綁了獻給朕。到那時,你就後悔莫及了。”
這封書信裏用了兩個典故。
張敖早年隨陳勝起義,劉邦建西漢後,封他為趙王。貫高是他的國相,一度密謀刺殺劉邦,事泄後導致張敖被捕入獄。後來貫高一力承擔所有罪過後自殺,張敖被釋放。
西漢淮南王劉安意圖謀反。門客伍被認為漢朝大治,四夷來服,又有大將軍衛青領軍,所以多次勸阻劉安,無奈劉安一意孤行。後謀反事發,劉安自殺,伍被也被牽連致死。
明宣宗這招攻心計最狠的地方,不在對朱高煦的勸降,而在於釜底抽薪一般對叛軍曉以禍福:你們看,無論主謀死不死,跟著反的一定會死,所以應該怎麽辦,我已經教你們了,看著辦吧!
城內叛軍果然人心浮動,很多人都想抓住朱高煦獻降。
朱高煦大驚失色,徹底坐不住了。他悄悄派人覲見明宣宗,請求擇日出降。當天晚上,朱高煦就把所有兵器與通謀書信統統銷毀。
但總有亡命之徒要亡他。第二天清早,當朱高煦準備如約出城投降時,部將王斌等人阻住了去路。他們群情激憤,說寧可一戰而死,恥於不戰而降。朱高煦進退兩難,隻得臉上笑嘻嘻,心裏媽媽屁。還好他久經沙場,見過世麵,重新回到王府,好言安撫眾將。
然後趁他們一個不留神,朱高煦暗中走後門,抄小路,出城投降。
明宣宗將堆積如小山的彈劾奏章拿出來給朱高煦看,一份份一件件,全部都是奏請將他明正典刑的。朱高煦汗流浹背,跪伏在地,連連聲稱臣罪該萬死,任憑陛下處置。
明宣宗班師回朝,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起來。除了頑固分子王斌等六百四十餘人被誅殺,另有七百二十餘人被流放,全城叛軍悉數被判無罪。
不久,明宣宗下詔將樂安州改為武定州。
朱高煦謀反虎頭蛇尾,明宣宗平叛高舉輕打,這事本已就此了結。豈料朱高煦的腦回路實在有異於常人,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返。
明宣宗仁德,經常去看望慰問朱高煦。有一次,朱高煦不知為何腦袋抽風,突然伸腿絆了明宣宗一跤。他這隻是單純的惡作劇呢,還是意圖一跤摔死親侄子呢?
此題無解。
明宣宗終於怒了,命人抬來一個三百多斤重的銅缸,把朱高煦倒扣在大缸裏。他的初衷也許是想讓朱高煦冷靜冷靜,認清現實。
然而,朱高煦並沒有冷靜。他仗著自己力氣大,竟然腰身一撐,把銅缸頂了起來。
這腰馬力道,和當年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有得一拚。
明宣宗見他還不消停,當即命人在銅缸底下點燃木炭,把他活活烤死。他的幾個兒子也因此被誅殺。
朱高煦這個人,史稱凶橫、狡黠、險狠,但從他後期的表現來看,似乎不太像一個正常人,反而很有可能心智不太健全。
他囂張地造反了,然後輕易地投降了,最終詭異地作死了。
因為他的愚蠢無腦,明宣宗不僅不費吹灰之力創立登基首功,而且還有意外收獲。他的三叔、趙王朱高燧為求自保,主動請求放棄護衛、群牧所和儀衛司官校。明宣宗隻是收回了他的護衛力量,但仍保留其儀衛司。
以此為契機,一眾藩王的護衛軍相繼被削奪。藩王除失去軍權以外,其它權力也被大幅削弱。他們再無權幹預地方行政,王府官員也不得再兼任地方官職。更嚴厲的是,藩王不得隨意出城,藩王及其宗族不得私自來京或越關奏事;藩王之間不得私相會見,不得與朝廷勳貴聯姻。
失去軍政權力的藩王,變成沒牙的老虎,很難再造反了。
明宣宗終於可以專心治國理政,那些因內亂造成的巨大損失,很快會得到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