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衙門,黃小波和捕頭又分別來報了一下今天巡視的解救數量,一人也隻抱了一個女嬰。


    也都是依例放到育嬰堂。


    想清楚關節的王用汲隻覺得人心冰涼。


    唯一的幸運是現在女嬰有用了,長大能去給機戶紡織養活自己,甚至不用長大,半大就可以打發去掙錢養家了,於是乎女嬰因此更值得撫養了。


    同理,做工的更多了,人力有了去處。無論男女,被拋棄的嬰兒都大幅減少了。


    父母養子女不是因為親情,而是因為掙錢。


    這種赤裸裸的現實,讓正統儒學士子王用汲如何能安心接受。因為這直接掀翻了自己一直以來信仰的性善論的根基。


    把這一切記錄在案後,讓人給杭州知府高翰文送過去。


    因為他知道,泰西之學是不以人性善惡為前提的。


    王用汲自己對泰西之學其實是有些抵觸的,直言利害,太過功利了。但現實卻似乎更在高知府那一邊。


    ---


    也沒多少時間傷春悲秋,王用汲還得去巡視一下育嬰堂的情況。


    那裏說是育嬰堂,其實周圍的人更願意稱之為死嬰堂。大約七、八成的嬰兒死亡率,送進來的嬰兒勉強也算是經曆了九死一生。


    大明開國時,太祖皇帝就詔令各地設立慈幼院之類的救濟機構。


    一開始,確實也風氣為之一振,很多窮苦之人、特別是棄嬰因此得以存活。


    這也是為什麽終太祖一朝,無論官場怎麽折騰,民心都在太祖一側。


    然而,這個製度卻有一個天然的缺陷,各地慈幼院的財政完全是由於地方承擔。這樣隨著成祖之後,中央迅速失去對地方財政的監管,地方為了縮減開支隻會想辦法縮減相關支出,甚至承包出去,徹底甩開包袱。這導致各地的慈幼院基本處於癱瘓、半癱瘓的名存實亡狀態。


    建德縣還是好的,畢竟背靠江南,還能勉力維持。但經常入不敷出,導致嬰兒在養育過程中營養不良,吃不飽穿不暖,有病不治是常態。因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當然這個時代,底層養孩子的死亡率也不低,基本三成往上,這還是父母願意養的情況,如果考慮棄嬰,那死亡率也是五成往上了。


    這麽一對比,似乎建德縣的育嬰堂幹得還不錯。


    其實如果是對比外地已經承包給私人的育嬰堂,建德縣這個就更不錯了,因為私人承包完全就看承包商人品了。盡心盡力的的少,大多嬰兒都十死無生。


    作為一個致良知的儒生,王用汲是不覺得七八成死亡率就值得沾沾自喜了。


    既然做工能讓父母更願意養孩子,那麽做工也理所當然應該能讓育嬰堂更願意養孩子。


    育嬰堂的幫辦可是比父母更為功利的存在。


    王用汲改進育嬰堂也很簡單,就是先將育嬰堂的嬰兒編號,然後與幫辦人員名稱對應上。育嬰堂幫辦的工資與其養活的嬰兒十二歲後做工的工資掛鉤。


    具體的掛鉤方式就是嬰兒十二歲後就由衙門牽頭介紹機戶的紡織工作,工資由機戶直接撥三分之一給育嬰堂,激勵其養育的幫辦,三分之二歸孩子個人。


    十年時間,差不多二十二歲,孩子也就聽憑自願出走了。


    用孩子的青少年養其童年。雖然還是要衙門出大頭,但應該能勉強保證幫辦們盡心盡力了。


    王用汲幾乎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童工的悲慘,但是隻要能活到12歲,哪怕是童工,死亡率也會大大降低的。畢竟活著比什麽都強。


    想到自己之前還對泰西之學不以為意,沒想到處處卻要借用其中的思想。王用汲沉下心來,繼續給高翰文寫匯報,同時寫信請求府城撥付織機,建德縣窮得叮當響,自己可沒錢買。育嬰堂現在就有好幾名十來歲的小娃,餓得皮包骨似的,天天躺在院子裏曬太陽,偶爾跟著去給幫辦做點短工。迫切需要改善生活了。


    --


    多謝多謝白蓮教徒、熊*老師、那、奇跡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書友的推薦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泥鴻爪a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泥鴻爪ad並收藏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