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在寧夏鎮,原本其實並不樂意的,還想著回去,去順義王府爬床呢。


    能當上門女婿躺平,誰願意去戰場拚死拚活呢。


    特別是李成梁出征以來靠的都是遼東鐵嶺李家族人。


    這些人見識了三娘子率領百姓種植黑麥,挖煤、養羊、羊毛紡織逐漸掙錢後,一個個早就想落袋為安,留在河套發大財了。


    族長去順義王府賣屁股就能讓大家發大財,一個個心動不已,全都來勸李成梁。


    李成梁一開始還是相當心動的,隻是想著帶著家人多立軍功,回河套後好置辦田產。


    但拖了大半年,各種寫信無人回複後,敏感的李成梁也明白了,上麵不太可能讓其回去跟三娘子爬床了。特別是後麵馬芳移鎮寧夏衛,徹底斷了其回河套過日子的退路。


    馬芳這人,李成梁倒不看在眼裏,但馬芳的兒子馬林是自己大兒子李如鬆的幼軍同學。與李如鬆不同,馬林還是回到了馬芳的旁邊輔佐軍務,這導致馬芳在漠北連戰連勝,大半年時間,大小戰役,連勝八十七場從無敗績,斬首更是李成梁的兩倍有餘。


    這種對比,反而激發了李成梁的凶性。遣散了一些實在想去過安穩日子的老親戚。收納了肅王府的精銳護衛四百人,率領著自己四個兒子,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樟、李如梅、李如梓經常出鎮掃蕩西域。徹底趕走了甘肅附近一帶的綽羅斯部後,連早就廢棄的沙洲衛與安定衛都恢複了起來。他四個兒子正好一人一個,再留兩個小兒子在身邊。


    這關西七衛洪武永樂時期也就是個羈縻統治而已,前些年朝廷打敗了滿速兒,還不是也隻是個羈縻而已。李成梁這下是一口氣把其中兩個近的給實際統治了。


    想到自己兒子多,等過幾年還可以把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樟、李如梅、李如梓都送去幼軍鍍金,還有他兄弟李成材、李成實、李成林三人,又有大小十幾個侄子,一百多個新收的幹兒子。要是都成了幼軍,就真的與國同休了。


    馬芳也就是借著他兒子馬林的幫助逞一時威風。就這麽一個獨苗兒子的馬芳,再怎麽折騰也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也不知道這人折騰個什麽勁。眼下這個大兒子李如鬆不在身邊的虧,忍忍也就過去了。


    想到這些,李成梁近來脾氣也恢複了一些,也把自己的妻子從鐵嶺接了過來。打算幹脆就在寧夏鎮安家,學者三娘子置辦產業。有什麽不會的,就讓自己的子侄帶信去請教。


    整個西北,在三娘子與李成梁兩大商業大才得操作下一時間也是風生水起,不說都是塞上江南,卻也實打實吸引了好些宣府大同乃至陝西陝西的農民過來耕種。


    整個西北,由於藩王眾多,加上元末戰亂,導致自耕農與享有永佃權的百姓比例特別的高。但這玩意,純屬有坑。自耕農與外地永佃權百姓,沒有士紳的庇護,也沒有就近的直屬王府的庇護,完全不能應付官府的各種火耗、加派、盤剝,好些幹脆扔掉土地,趁著家裏有些餘糧,拖家帶口來投奔三娘子和李成梁李將軍了。大家都是明白人,不是背靠權力,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就算有也是保不住的,反而招來禍患。朝廷的流官從來都是想一出是一出的,連個可持續竭澤而漁的顧忌都不會有。反而指責西北多悍匪刁民。


    三娘子可是素來就有名望的。以前順義王俺答汗還在的時候,在板升城可是收容了好些逃難過來的明人。現在三娘子內遷到寧夏鎮,去投奔更方便了。三娘子接納不了的,基本就介紹輾轉到甘肅鎮了。


    整個西北,也就大豪紳家的佃農以及藩王王府附近直屬封地有永佃權的佃戶過得滋潤一些。衙門可不敢去這些家隨意加收賦稅征伐徭役,耽誤了豪紳、王府的收成,這些官員也吃罪不起。其餘的人,無論有地無地,佃戶幫工,但凡有個蒙古寇邊,或者其餘什麽風吹草動,甚至鎮守太監、文官加的狗走丟了,各項加派加賦加征徭役都是絕對免不了的。


    無災也逃荒,這讓陝西山西一帶的官府都不得不停止了大半年的徭役征發好安撫治下的百姓。好些都生怕百姓不知道,讓各地巡檢司派了人跟地方的族長、鄉老糧長宣傳宣傳衙門德政。沒走的這回是撿到漏了,紛紛又嘲諷起前麵那些忘祖背宗的。居然寧願相信三娘子那北虜也不相信朝廷。去了那河套甘肅又有什麽好的,還不是九死一生。明明坐等朝廷德政就好了,簡直是給祖宗給朝廷蒙羞。開祠堂,消族譜,就成了好些人慶祝的一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泥鴻爪a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泥鴻爪ad並收藏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