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吵吵鬧鬧最後決定先派出禦史去問罪再說。
其實說到勇猛,大家都想起永樂十九年宣武伯餘賢單槍匹馬逆行衝入瓦剌騎兵堆裏大殺四方的事。但是這貨無法掌控,不能讓他的爵位再往上升了,於是大家很默契的遺忘了這麽個人。
勳貴是因為餘賢不跟他們一起玩,而文官則是兩宋以來的傳統藝能了。於謙想說句話的,奈何不是大朝會根本沒資格上朝議事,隻能寫奏折舉薦,誰知道還沒送出去先落在都察院主官手裏,被訓斥了一頓。
朱瞻基本人是不想啟用餘賢的,因為這個人難以掌控,絕對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事,加上在永樂十九年以來在蒙古幹的那些事現在隔三岔五都還有人出來彈劾,怕收不住手在山東也這麽玩。
這些都是題外話,在山東的朱高煦很快將前來問罪的禦史一陣拳打腳踢轟出門,還放了一堆狠話。
這仗是非打不可了!
其實餘賢是懷疑這個人去見朱高煦到底說了些啥,嘴有多臭才這麽不被待見,讓朱高煦親自動手揍人。
欽差鼻青臉腫回到北京城,大家又開始吵吵了,都是為了誰帶兵去平叛,
張輔雖然第一時間自首了,但是大家還是信不過,朱能的兒子跟朱高煦還差一大截,數來數去朝廷裏真沒人了。最後是有一個大臣把李景隆拉出來鞭屍,讓朱瞻基決定親征。
明朝有兩場兒戲一樣的宗室叛亂,一場是朱高煦發動的,可前後表現像是被脅迫的,人前凶狠人後慫,放完狠話馬上抄近道投降;一場是安化王朱寘鐇叛亂,連朝廷平叛大軍還沒有到就被仇鉞帶著當地駐軍給平定了。
宣德元年八月,朱瞻基禦駕親征,帶著三大營將發動叛亂卻還未出門的漢王朱高煦堵在門口,都不用軍隊正式交戰,平叛大軍放了幾火銃射了幾箭後,朱高煦幹脆利落出門投降。
接下來是屬於於謙的高光時刻,他引經據典將朱高煦罵了個狗血淋頭,曾經威風凜凜的將軍,此刻跪在軍營中痛哭流涕瑟瑟發抖。
“皇上,臣以為漢王包藏禍心,舉兵造反,當處以極刑!”一個隨行的文官迫不及待地站出來上奏。
於謙回過神來冷冷地看著這張陌生的臉,他強裝鎮定的眼神裏還是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
“皇上,臣附議。”
轉眼間又有數名官員站出來支持。
朱瞻基將雙手背到披風後握緊了雙拳,叔侄相鬥多年,他是想要了朱高煦的命,可總想起親爹讓自己去南京前在大殿裏的談話無法下定決心,可眼前的這些人,竟然如此迫不及待了。
“於卿,你以為呢?”
片刻後,朱瞻基放鬆了雙手,看著眼前這個和自己一樣年紀的文官問道。
“有朝一日,若漢王做下了不可饒恕的事,你想辦法把他送往鳳陽,切記不可讓他留在北京城。”
於謙想起去年見到餘賢時,他最後說的那句話。而現在皇帝問自己如何處置,剛好就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皇上,臣以為漢王造反一事,前後表現不一,應是被宵小慫恿裹挾所至。今日既以誠心歸順,加上立有大功,不應加以重刑,應立即送往鳳陽閑住。”
這句話一說出來,別說朱瞻基了,連朱高熙自己都有些意外。
“於卿,你說的可是實話?”朱瞻基有些不甘心的。
“於謙,你罔顧國法!”
“於謙,你放縱逆犯!”
……
於謙正要跟朱瞻基解釋,一眾要求處死朱高熙的大臣卻是迫不及待攻擊於謙了。
“住口,軍中吵吵鬧鬧成何體統!”朱瞻基臉色更難看了。
“皇上,臣此為肺腑之言,應立即將漢王送往鳳陽閑住。至於上奏處死漢王的諸位大臣,臣於謙懷疑他們的用心!”
來啊!互相傷害啊!
“皇上,切不可聽從於謙小人之言,他這是姑息養奸,罔顧國法。臣等一片忠心,誠實謀國啊!”帶頭上奏的大臣急忙為自己辯解。
“住口,爾等口口聲聲說本官姑息養奸罔顧國法,漢王羽翼已經剪除,孤身一人再不成氣候。爾等卻還要逼迫皇上將其處死,是何居心?欲效仿方孝孺黃觀齊泰之事乎!今日是殺漢王,明日你們打算對哪個王下手!”於謙不顧禮儀指著眼前這些人大罵。
這話一出,大家都啞火了。當年刺駕案結案後,朱棣數次表示這三人不是東西,慫恿建文對宗室下手,讓諸王人人自危才有了自己奉天靖難,誰知道清君側是成功了,可侄子下落不明,自己萬般無奈之下隻能擔起了大明江山,一直以來活在愧疚中。
而現在這些人上奏皇帝一定要把已經沒有造反可能的朱高煦處死,其用心到底是為了什麽?
於謙這隱晦的提醒加上親爹說過的話,讓朱瞻基下定了決心。
“於卿,你立即將漢王押送鳳陽,朕派錦衣衛和一千士兵護送。”
“臣謝恩!”於謙還沒有說話,跪在地上的朱高煦先謝恩了。
“二叔,皇爺爺說咱們老朱家再不能宗室相殘,我爹也說過類似的話,你以後便在鳳陽好好活著吧!”朱瞻基轉過身背著眾人冷冷說道。
“臣遵旨!”
於謙帶著朱高煦前往鳳陽了,還沒走多遠又有傳旨太監追過來,朱高熙以為自己免不了一死,誰知道這聖旨是給於謙的,讓他把人送到鳳陽後,去巡按江西。
“漢王爺也怕死?”
傳旨太監後,於謙看到朱高煦還未平複情緒,便出言打趣。
“本王這些日子過得就像做夢一樣,剛剛才落下來,又看到了傳旨太監,是被嚇的。恭喜狀元郎,你這是要被重用了。”坐在籠車裏的朱高煦也是大大方方回答。
“多謝王爺美意了。”於謙收起聖旨起身上馬。
騎馬這個事是他路上學的,因為當年和餘賢的一番交談,他始終將目光放在蒙古人身上,遲早也要去草原上浪一圈!
“文官應該恨不得要把本王千刀萬剮才對,為何你卻放過了本王?”朱高煦是挺疑惑的。
“是宣武伯的要求,他在去年對我說過,有朝一日王爺若是做出不可饒恕之事,讓我一定要想辦法立即把王爺送到鳳陽,不能在北京停留片刻。”於謙把自己出手的原因說了出來。
“本王覺得自從他出現後,就一直在他的手掌心裏蹦躂,想不到最後救我一命的,居然會是他!”朱高煦苦笑著搖了搖頭。
“我去過翰林院,看了正在修訂的太宗實錄,裏麵說在太宗駕崩之前,召見過宣武伯,或許出手救王爺性命,是太宗的遺命。”於謙猜測道。
“也不知道老頭子怎麽想的,當年奉天靖難攻入南京,在那裏殺了多少人啊!可臨死了居然會下旨永久廢除殉葬,並讓三法司查處民間殉葬和修訂律法。”朱高煦將話題扯向其他地方。
其實說到勇猛,大家都想起永樂十九年宣武伯餘賢單槍匹馬逆行衝入瓦剌騎兵堆裏大殺四方的事。但是這貨無法掌控,不能讓他的爵位再往上升了,於是大家很默契的遺忘了這麽個人。
勳貴是因為餘賢不跟他們一起玩,而文官則是兩宋以來的傳統藝能了。於謙想說句話的,奈何不是大朝會根本沒資格上朝議事,隻能寫奏折舉薦,誰知道還沒送出去先落在都察院主官手裏,被訓斥了一頓。
朱瞻基本人是不想啟用餘賢的,因為這個人難以掌控,絕對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做事,加上在永樂十九年以來在蒙古幹的那些事現在隔三岔五都還有人出來彈劾,怕收不住手在山東也這麽玩。
這些都是題外話,在山東的朱高煦很快將前來問罪的禦史一陣拳打腳踢轟出門,還放了一堆狠話。
這仗是非打不可了!
其實餘賢是懷疑這個人去見朱高煦到底說了些啥,嘴有多臭才這麽不被待見,讓朱高煦親自動手揍人。
欽差鼻青臉腫回到北京城,大家又開始吵吵了,都是為了誰帶兵去平叛,
張輔雖然第一時間自首了,但是大家還是信不過,朱能的兒子跟朱高煦還差一大截,數來數去朝廷裏真沒人了。最後是有一個大臣把李景隆拉出來鞭屍,讓朱瞻基決定親征。
明朝有兩場兒戲一樣的宗室叛亂,一場是朱高煦發動的,可前後表現像是被脅迫的,人前凶狠人後慫,放完狠話馬上抄近道投降;一場是安化王朱寘鐇叛亂,連朝廷平叛大軍還沒有到就被仇鉞帶著當地駐軍給平定了。
宣德元年八月,朱瞻基禦駕親征,帶著三大營將發動叛亂卻還未出門的漢王朱高煦堵在門口,都不用軍隊正式交戰,平叛大軍放了幾火銃射了幾箭後,朱高煦幹脆利落出門投降。
接下來是屬於於謙的高光時刻,他引經據典將朱高煦罵了個狗血淋頭,曾經威風凜凜的將軍,此刻跪在軍營中痛哭流涕瑟瑟發抖。
“皇上,臣以為漢王包藏禍心,舉兵造反,當處以極刑!”一個隨行的文官迫不及待地站出來上奏。
於謙回過神來冷冷地看著這張陌生的臉,他強裝鎮定的眼神裏還是露出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
“皇上,臣附議。”
轉眼間又有數名官員站出來支持。
朱瞻基將雙手背到披風後握緊了雙拳,叔侄相鬥多年,他是想要了朱高煦的命,可總想起親爹讓自己去南京前在大殿裏的談話無法下定決心,可眼前的這些人,竟然如此迫不及待了。
“於卿,你以為呢?”
片刻後,朱瞻基放鬆了雙手,看著眼前這個和自己一樣年紀的文官問道。
“有朝一日,若漢王做下了不可饒恕的事,你想辦法把他送往鳳陽,切記不可讓他留在北京城。”
於謙想起去年見到餘賢時,他最後說的那句話。而現在皇帝問自己如何處置,剛好就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皇上,臣以為漢王造反一事,前後表現不一,應是被宵小慫恿裹挾所至。今日既以誠心歸順,加上立有大功,不應加以重刑,應立即送往鳳陽閑住。”
這句話一說出來,別說朱瞻基了,連朱高熙自己都有些意外。
“於卿,你說的可是實話?”朱瞻基有些不甘心的。
“於謙,你罔顧國法!”
“於謙,你放縱逆犯!”
……
於謙正要跟朱瞻基解釋,一眾要求處死朱高熙的大臣卻是迫不及待攻擊於謙了。
“住口,軍中吵吵鬧鬧成何體統!”朱瞻基臉色更難看了。
“皇上,臣此為肺腑之言,應立即將漢王送往鳳陽閑住。至於上奏處死漢王的諸位大臣,臣於謙懷疑他們的用心!”
來啊!互相傷害啊!
“皇上,切不可聽從於謙小人之言,他這是姑息養奸,罔顧國法。臣等一片忠心,誠實謀國啊!”帶頭上奏的大臣急忙為自己辯解。
“住口,爾等口口聲聲說本官姑息養奸罔顧國法,漢王羽翼已經剪除,孤身一人再不成氣候。爾等卻還要逼迫皇上將其處死,是何居心?欲效仿方孝孺黃觀齊泰之事乎!今日是殺漢王,明日你們打算對哪個王下手!”於謙不顧禮儀指著眼前這些人大罵。
這話一出,大家都啞火了。當年刺駕案結案後,朱棣數次表示這三人不是東西,慫恿建文對宗室下手,讓諸王人人自危才有了自己奉天靖難,誰知道清君側是成功了,可侄子下落不明,自己萬般無奈之下隻能擔起了大明江山,一直以來活在愧疚中。
而現在這些人上奏皇帝一定要把已經沒有造反可能的朱高煦處死,其用心到底是為了什麽?
於謙這隱晦的提醒加上親爹說過的話,讓朱瞻基下定了決心。
“於卿,你立即將漢王押送鳳陽,朕派錦衣衛和一千士兵護送。”
“臣謝恩!”於謙還沒有說話,跪在地上的朱高煦先謝恩了。
“二叔,皇爺爺說咱們老朱家再不能宗室相殘,我爹也說過類似的話,你以後便在鳳陽好好活著吧!”朱瞻基轉過身背著眾人冷冷說道。
“臣遵旨!”
於謙帶著朱高煦前往鳳陽了,還沒走多遠又有傳旨太監追過來,朱高熙以為自己免不了一死,誰知道這聖旨是給於謙的,讓他把人送到鳳陽後,去巡按江西。
“漢王爺也怕死?”
傳旨太監後,於謙看到朱高煦還未平複情緒,便出言打趣。
“本王這些日子過得就像做夢一樣,剛剛才落下來,又看到了傳旨太監,是被嚇的。恭喜狀元郎,你這是要被重用了。”坐在籠車裏的朱高煦也是大大方方回答。
“多謝王爺美意了。”於謙收起聖旨起身上馬。
騎馬這個事是他路上學的,因為當年和餘賢的一番交談,他始終將目光放在蒙古人身上,遲早也要去草原上浪一圈!
“文官應該恨不得要把本王千刀萬剮才對,為何你卻放過了本王?”朱高煦是挺疑惑的。
“是宣武伯的要求,他在去年對我說過,有朝一日王爺若是做出不可饒恕之事,讓我一定要想辦法立即把王爺送到鳳陽,不能在北京停留片刻。”於謙把自己出手的原因說了出來。
“本王覺得自從他出現後,就一直在他的手掌心裏蹦躂,想不到最後救我一命的,居然會是他!”朱高煦苦笑著搖了搖頭。
“我去過翰林院,看了正在修訂的太宗實錄,裏麵說在太宗駕崩之前,召見過宣武伯,或許出手救王爺性命,是太宗的遺命。”於謙猜測道。
“也不知道老頭子怎麽想的,當年奉天靖難攻入南京,在那裏殺了多少人啊!可臨死了居然會下旨永久廢除殉葬,並讓三法司查處民間殉葬和修訂律法。”朱高煦將話題扯向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