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餘某就據實向皇太後和皇太子匯報案情了。到時候,這大獄有多大,要死多少人,流放多少人,抄多少戶人家,我可不會放過一個!”餘賢可沒理會他這話。
“宣武伯,如今皇帝大行,朝局不寧,又何必多生事端呢?”楊士奇趕緊出麵說好話。
“生事端的不是我,而是你們!好好的讓皇太子登基不行嗎?一天天折騰什麽呢?”餘賢是看不起這些貨的。
這個時候內閣的地位已經很高了他們卻還是不滿足,還有張輔也是,勳貴第一人跟著文官瞎摻和。
“我們再商議商議如何?”楊溥出言試探。
“第一,大家都是在朝廷混飯吃的,別拿誰當傻子;第二,你們自己收拾幹淨別留下什麽把柄。”餘賢說出了自己的底線。
你們想息事寧人可以,但是交出來的替死鬼必須有分量,而且有讓大家信服的理由。既然是你們自己搞出來的事情,自己去收拾,要是留下什麽把柄被錦衣衛查到,別怪自己不留情麵。
這話一說出來,三楊和張輔的臉色都很難看,本來是大家一起搞事情的,現在要送一些人去死,這樣以後怎麽帶人。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們沒有想到皇太後會有如此魄力讓餘賢入朝幹預此事。這可是太宗、仁宗還有大行皇帝都忌憚而不敢用的人啊!皇太後不僅用了,還給他最大的辦案權限。此人行事無所顧忌,心狠手辣,隻要能穩定局勢,他不介意誰的想法,不顧及誰的顏麵,不考慮誰的利益。
三楊相互看了看,最後是楊榮出麵保證。
“三天,我們需要三天時間。”
“英國公呢?”
餘賢看向張輔,文官已經決定賣幾個倒黴鬼了,勳貴這邊怎麽可能逃得過。
張輔這邊就難了,勳貴雖然抱團,但是依附關係並不高,表麵上說他是勳貴第一人,可在勳貴群體中無法發展到三楊在文官中的那番一呼百應的號召力。
再加上他跟著文官一起鬧是因為私心,而不是為了勳貴群體的利益。皇帝是給你英國公托孤,又不是給勳貴托孤,憑什麽老子要給你抵命。
勳貴們犯的事多了,可以說是無法無天,但是這特麽是滅族的大罪誰能扛?
“能否寬限些時日?”張輔還是低頭了。
“欽天監給皇太子選定的登基時日就要到了,你想寬限到何時?”餘賢可沒有那個耐心。
“那三日後,我也和三位大學士一起交人!”張輔咬牙道。
“可以,到時我也會將案情上奏給皇太後,然後下令釋放被羈押的百姓。另外有一件事,皇太後一定會肅清內廷,你們伸出去的手,該收回來了。”餘賢提醒道。
四個人原本是來向餘賢施壓的,誰知道竟然被他威脅敲詐了一次,要送出幾條人命才能擺得平的那種。
謠言案既然談妥了,他們忙著去找替罪羊一起離開了伯爵府。
三天時間一到,張輔犧牲了弟弟張輗和會寧伯李英,而三楊這邊送出五個門生。
理由就是其中一個門生在本職工作之餘搞副業——給人看相,當年無意之中看到了還未就藩的襄王,覺得這位王爺麵相貴不可言,有天子之氣。
大行皇帝突然駕崩,他覺得這是天命要歸於襄王,於是拉攏了四名同窗在京城散布謠言,以逼迫朝臣迎立襄王繼位。
河間王次子張輗不滿英國公爵位被張輔承襲,為此想通過迎立之功獲得爵位另立門戶,於是暗中聯絡會寧伯李英,兩人借當前襄王即位的傳言,密謀發動兵變控製北京城,然後迎立襄王。
這些就挺扯的,可是為了讓這些人甘心去死,三楊和張輔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宣武伯,答應你的我們已經做到了,還望你能遵守諾言。”說話的還是楊榮。
才三天時間,他們似乎老了一些,尤其是張輔,兩眼通紅明顯哭過。
“放心,餘某會遵守承諾的。”
餘賢說完就讓錦衣衛把他們送來的人押進詔獄錄口供了。
當天下午皇太後就拿到餘賢上交的結案文書,以她多年的經驗一看就知道這是在打發自己。
“宣武伯,此事隻能如此嗎?”
“太後,此事關乎大行皇帝的顏麵,關乎大明的顏麵。若追究到底,人心不穩,山河不寧。”形勢如此餘賢也沒有辦法。
“可是我不甘心!我的丈夫、兒子都是被這些人算計到死的,現在他們還要算計我的孫兒!怎麽交出幾隻阿貓阿狗就糊弄過去了!”皇太後不顧大殿裏眾多宮女宦官哭出聲來。
“太後,當前幼主臨朝,國家大事還得靠他們。臣,也無能為力。”餘賢在這個老太太麵前實在是說不出什麽好聽的話來安慰。
皇太後聽到餘賢的話也沉默了很久,她也知道把參與此事的朝臣殺光了也對當前的形勢無濟於事,反而會更加艱難,甚至亡國都有可能。
“宣武伯,我準你所奏,將他們送出來的替死鬼,全部處決以告慰我兒在天之靈。另外在我孫兒登基之前,你肅清內廷,別讓那些個壞心肝的再坑害我孫兒了。”
皇太後接過太監遞過來的朱筆,親手翻開人犯名單,將一個個名字打上刺眼的紅勾。
老朱家的皇帝多數不靠譜,可不妨他們的老婆都很靠譜。比如餘賢眼前這位,要是她能多活幾年,就沒有土木堡的事了。
謠言案結束,在朱瞻基膳食上動手腳的十七名宦官,在診治中收錢透露病情的九名太醫,內廷中一百多名與外朝有聯係的宦官和宮女,以及五名文官和兩名勳貴全部被處決。
英國公張輔被下旨訓斥,罰俸一年。
張輗妻兒,會寧伯家眷以及五名文官的家眷均被判流放。
那些大嘴巴到處傳言說襄王即位的地痞流氓也被打了幾板子後釋放。
皇帝登基一般都是要大赦天下的,餘賢趕在朱祁鎮登基之前,把極有可能在赦免之列的人犯盡數處決,斷了同黨撈人的心思。
煎熬的幾天過去,終於等到了皇太子登基的日子。
宣德十年正月二十五日,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登基為帝,他身穿趕製出來的帝王冕服,被祖母牽著小手惴惴不安的看著高台下跪了一地的文武大臣們。
站在這對祖孫身後的,是一個麵容平靜卻滿眼盡是激動和狂熱的太監。
“宣武伯,如今皇帝大行,朝局不寧,又何必多生事端呢?”楊士奇趕緊出麵說好話。
“生事端的不是我,而是你們!好好的讓皇太子登基不行嗎?一天天折騰什麽呢?”餘賢是看不起這些貨的。
這個時候內閣的地位已經很高了他們卻還是不滿足,還有張輔也是,勳貴第一人跟著文官瞎摻和。
“我們再商議商議如何?”楊溥出言試探。
“第一,大家都是在朝廷混飯吃的,別拿誰當傻子;第二,你們自己收拾幹淨別留下什麽把柄。”餘賢說出了自己的底線。
你們想息事寧人可以,但是交出來的替死鬼必須有分量,而且有讓大家信服的理由。既然是你們自己搞出來的事情,自己去收拾,要是留下什麽把柄被錦衣衛查到,別怪自己不留情麵。
這話一說出來,三楊和張輔的臉色都很難看,本來是大家一起搞事情的,現在要送一些人去死,這樣以後怎麽帶人。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們沒有想到皇太後會有如此魄力讓餘賢入朝幹預此事。這可是太宗、仁宗還有大行皇帝都忌憚而不敢用的人啊!皇太後不僅用了,還給他最大的辦案權限。此人行事無所顧忌,心狠手辣,隻要能穩定局勢,他不介意誰的想法,不顧及誰的顏麵,不考慮誰的利益。
三楊相互看了看,最後是楊榮出麵保證。
“三天,我們需要三天時間。”
“英國公呢?”
餘賢看向張輔,文官已經決定賣幾個倒黴鬼了,勳貴這邊怎麽可能逃得過。
張輔這邊就難了,勳貴雖然抱團,但是依附關係並不高,表麵上說他是勳貴第一人,可在勳貴群體中無法發展到三楊在文官中的那番一呼百應的號召力。
再加上他跟著文官一起鬧是因為私心,而不是為了勳貴群體的利益。皇帝是給你英國公托孤,又不是給勳貴托孤,憑什麽老子要給你抵命。
勳貴們犯的事多了,可以說是無法無天,但是這特麽是滅族的大罪誰能扛?
“能否寬限些時日?”張輔還是低頭了。
“欽天監給皇太子選定的登基時日就要到了,你想寬限到何時?”餘賢可沒有那個耐心。
“那三日後,我也和三位大學士一起交人!”張輔咬牙道。
“可以,到時我也會將案情上奏給皇太後,然後下令釋放被羈押的百姓。另外有一件事,皇太後一定會肅清內廷,你們伸出去的手,該收回來了。”餘賢提醒道。
四個人原本是來向餘賢施壓的,誰知道竟然被他威脅敲詐了一次,要送出幾條人命才能擺得平的那種。
謠言案既然談妥了,他們忙著去找替罪羊一起離開了伯爵府。
三天時間一到,張輔犧牲了弟弟張輗和會寧伯李英,而三楊這邊送出五個門生。
理由就是其中一個門生在本職工作之餘搞副業——給人看相,當年無意之中看到了還未就藩的襄王,覺得這位王爺麵相貴不可言,有天子之氣。
大行皇帝突然駕崩,他覺得這是天命要歸於襄王,於是拉攏了四名同窗在京城散布謠言,以逼迫朝臣迎立襄王繼位。
河間王次子張輗不滿英國公爵位被張輔承襲,為此想通過迎立之功獲得爵位另立門戶,於是暗中聯絡會寧伯李英,兩人借當前襄王即位的傳言,密謀發動兵變控製北京城,然後迎立襄王。
這些就挺扯的,可是為了讓這些人甘心去死,三楊和張輔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宣武伯,答應你的我們已經做到了,還望你能遵守諾言。”說話的還是楊榮。
才三天時間,他們似乎老了一些,尤其是張輔,兩眼通紅明顯哭過。
“放心,餘某會遵守承諾的。”
餘賢說完就讓錦衣衛把他們送來的人押進詔獄錄口供了。
當天下午皇太後就拿到餘賢上交的結案文書,以她多年的經驗一看就知道這是在打發自己。
“宣武伯,此事隻能如此嗎?”
“太後,此事關乎大行皇帝的顏麵,關乎大明的顏麵。若追究到底,人心不穩,山河不寧。”形勢如此餘賢也沒有辦法。
“可是我不甘心!我的丈夫、兒子都是被這些人算計到死的,現在他們還要算計我的孫兒!怎麽交出幾隻阿貓阿狗就糊弄過去了!”皇太後不顧大殿裏眾多宮女宦官哭出聲來。
“太後,當前幼主臨朝,國家大事還得靠他們。臣,也無能為力。”餘賢在這個老太太麵前實在是說不出什麽好聽的話來安慰。
皇太後聽到餘賢的話也沉默了很久,她也知道把參與此事的朝臣殺光了也對當前的形勢無濟於事,反而會更加艱難,甚至亡國都有可能。
“宣武伯,我準你所奏,將他們送出來的替死鬼,全部處決以告慰我兒在天之靈。另外在我孫兒登基之前,你肅清內廷,別讓那些個壞心肝的再坑害我孫兒了。”
皇太後接過太監遞過來的朱筆,親手翻開人犯名單,將一個個名字打上刺眼的紅勾。
老朱家的皇帝多數不靠譜,可不妨他們的老婆都很靠譜。比如餘賢眼前這位,要是她能多活幾年,就沒有土木堡的事了。
謠言案結束,在朱瞻基膳食上動手腳的十七名宦官,在診治中收錢透露病情的九名太醫,內廷中一百多名與外朝有聯係的宦官和宮女,以及五名文官和兩名勳貴全部被處決。
英國公張輔被下旨訓斥,罰俸一年。
張輗妻兒,會寧伯家眷以及五名文官的家眷均被判流放。
那些大嘴巴到處傳言說襄王即位的地痞流氓也被打了幾板子後釋放。
皇帝登基一般都是要大赦天下的,餘賢趕在朱祁鎮登基之前,把極有可能在赦免之列的人犯盡數處決,斷了同黨撈人的心思。
煎熬的幾天過去,終於等到了皇太子登基的日子。
宣德十年正月二十五日,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登基為帝,他身穿趕製出來的帝王冕服,被祖母牽著小手惴惴不安的看著高台下跪了一地的文武大臣們。
站在這對祖孫身後的,是一個麵容平靜卻滿眼盡是激動和狂熱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