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客室中把彼此的成績交換過以後,又商議了一會,就假定這是一件複雜幻秘的謀殺案,而且是兩重謀殺——一是中毒,一是刀刺。凶手有兩個,動機也許是各別。據霍桑單獨的見解,有剛不但中毒,卻還是因毒而死的。為著法律上的佐證,故而他曾請許濟人醫官特別重視這一點。至於有剛被害的原因,就毒與刀兩方麵推測,有如下幾種可能:
下毒的,屋內人屋外人都有可能。屋外人的注意點,自然在吃喜酒的錢家方麵。屋內人,除了仆役們因著死者的脾氣太壞受了怨屈陰損報複以外,他的妻子顏擷英最有嫌疑。據我們所知,夫妻間並不和睦,並且伊的裝飾非常時髦,行動又的確是非常自由的。還有書桌抽屜中發現的那一封信,很像是有人寫給有剛的匿名信,有剛特地錄出一份,準備有什麽作用。第二,論行刺一點,瞧了有剛的打扮和他書桌上的小報,他的和女伶來往,加著抽屜裏書中夾著的那些女子照片,顯見他是一個好色之徒。同時他又是個酗酒的賭徒。他近來又有畏懼什麽人的表示。若使假定他因著爭風吃醋,外麵有什麽冤家或情敵,那也是有可能性的。此外或是有什麽人因財起意。例如那辭歇的魁林,會不會偶然回來?或是和金壽有某種勾通?還有那打雜差的阿萊在昨天晚飯之前,忽然有人來報告他母親有病,因此告假回去,似乎也不能不認為湊巧可疑。
我們憑著這三種理由,就依照舊例,彼此分工辦事。霍桑自己到靶子路顏家去探聽。因為這一著最關緊要,並且顏擷英又是我們的委托人,所以霍桑不得不親自去走一遭。姚國英擔任往漢口路錢家去,調查有剛昨晚上吃喜酒時的情形,和有剛同席的是那幾個人。我一個人往南市去找阿榮,查問他昨天晚上是否當真回家裏去。內中要算汪巡官所擔任的比較最省便,隻在本區中調查,近幾天來張家附近有沒有可疑的人。
計議妥定,我們四個人便都從張家出來。我一個人先自回寓。因為那天早晨,我穿的衣服不少,這時候驕陽臨空,氣候轉熱,我不能不回去換一身較輕便的衣服。
我到了寓中,就上樓去更衣,一邊推想這案子的情節。這種二重謀殺的案子,我們探案以來,還是破題兒第一遭。這案子從情節上看,顯然有兩個凶手:一個下毒,一個行刺。霍桑曾假定那醉漢的死因是由於中毒,刀刺倒不是主因。那麽下毒的人是誰?是屋外人,還是屋內人?若是屋內人,可就是有剛的妻子顏擷英?照目下的情勢揣測,伊的嫌疑負得最重。但伊既謀殺了伊的丈夫,怎麽竟還敢登門請教我們?自己做了賊,幫同著呼叫捉賊,原是一種很普通而有效的卸罪方法。也許伊來請教我們,隻是伊的一種煙幕,目的在利用霍桑做一個避嫌疑的幌子。如果如此,霍桑又怎麽樣應付?他可會庇護伊嗎?不,不,霍桑是主持公道的人,公和私的界限分別得最嚴格。我相信他決不會毫無理由而徇一人的私誼,幹違法的勾當。但假使伊的謀殺有剛,或者竟是有剛不義的反響,那麽霍桑將怎樣結束這件凶案?又怎樣處置伊呢?
我換好了衣服,又在辦事室中吸一支紙煙,休息片刻,等到紙煙燒盡了,正待拿了帽子往南市去,忽見霍桑氣息咻咻地走進來。
他一見我,很詫異地問道:“你還沒有往王家碼頭去過?”
我點點頭。“我正要動身去。”
“既然如此,你姑且再坐一會。我同你一塊兒去。”
“你從哪裏來?可有什麽端倪?”
我放下帽子坐下來。霍桑取出一支白金龍,燃著了坐在藤椅上,舒適地吸幾口。
他答道:“我在顏家的鄰居人家探訪過一會。據說那顏擷英回母家之後,時常和年輕的女伴們出去逛遊戲場。這確是事實。”
“那麽匿名信中的話不像是虛構的了。”
“是,一部分總已實在。”
“別的呢?”
“我還見過顏擷英和伊的哥哥顏小山。”
“他怎麽樣說?”
“他自然是竭力袒護他的妹妹,請求我把這件事弄明白。他說有剛是個登徒子,確曾有過納妾的提議,因著他的反對,才不敢實行。又據顏擷英說,有剛又曾借著沒有子嗣為由,露過離婚的意思,可是也為著畏懼伊的哥哥,說不出充分的理由,到底不敢出口。”
“照你想,顏擷英有沒有謀害丈夫的嫌疑?”
霍桑連續吸著煙,還沒有答複,忽而電話鈴響。他忙起身去接。一會。他回進來興衝衝地向我報告:
“電話是汪熙年巡官打來的。他雖很想努力,可惜總是吃力不討好。這一次卻已有些效果。”
“什麽效果?有什麽新發現?”
“他說他已把全區的警士們一個個都仔細問過。在昨夜裏十一點三刻的時候,有一班巡邏的警士們經過虯江路張家的洋房門前。他們都看見一個穿黑衣的男子從張家的鐵條大門裏出來。這是多數警士都瞧見的,當然不會錯誤。這一個發現在案子上不能不算是很重要的。”
“唔。你想這個人可就是我們理想中的那個刺客?”
“也許是的。據金壽說,昨夜他和顏擷英走出顏家門口的時候恰正打十二點鍾。從虯江路到靶子路敏德裏,坐黃包車至少得十多分鍾。他到了顏家,又等他的主母從床上起來,梳洗好動身,也得再耽擱十多分鍾。這樣合證起來,可知金壽從張家出去,應得在十一點半左右。當十一點三刻時分,警士們所見的那個從張家出來的黑衣男子,分明不是金壽,卻是另一個人。這一點我相信已沒有疑義。”
“不錯。昨晚上張家裏除了金壽,沒有第二個男子。那人一定是行刺的凶手無疑。但你想這個人在什麽時候進張家去的?”
“金壽說過,當晚飯的時候,他曾經到裏麵廚房裏去搬晚飯。那時候大門上當然空虛沒有人。在這個當兒,若使有人混了進去,匿伏在樹蔭後麵,或是躲在後麵的小園中,等待機會動手,自然是人不知鬼不覺的。或者在金壽十一點半出去報信的時候,屋子裏反而靜了,那人以為機會成熟才悄悄地進屋子裏去,也未可知。”
我反辯道:“你第一個理由還近情。第二個理由,我不敢讚成,我看你還有些矛盾哩。”
他很疑訝似地說:“矛盾?你指什麽說的?我不明白。”他張大了兩眼向我望著。
我說:“金壽出去報信是在有剛死之後。你怎麽說凶手進屋子裏去反在金壽出去以後?”
霍桑仍瞧著我。“唔,這就是你所謂矛盾點嗎?其實你自己太粗心了。你得知道這是一件兩重謀殺案啊!”
我呆了一呆,一時不能回答,就用紙煙掩護我的惶惑。
霍桑繼續說:“雖然,你也許有你的理解。現在姑且把你想象中對於那人的舉動說說看。”
我對於這個人果然有一種假定的理解。霍桑既然叫我說,不妨就乘機和他商酌一下。
我吐了一口煙,說:“我也假定那人在晚飯時潛進了大門,伏在樹後。這一點和你的見解相同。直到十點鍾後,有剛從外麵回來,進了書房。那人先到窗口外麵,踮足向書室內探望,因此窗下的草地上就留著半個很深的足印。接著他就走進書房,和有剛會麵。那人是否為著尋仇而來,或是向有剛索什麽東西,我不知道。但瞧他們倆爭吵的聲音和痕跡,顯見彼此起初曾用過武的。後來有剛不勝,就被那人刺死。那人又取了鑰匙,偷開鐵箱,竊取了銀錢,然後再悄悄地出去。你以為對嗎?”
霍桑蹙著雙眉,兩眼直瞧看地毯,搖頭說:“不對。你我的設想,唯一的不同點,就在致命的緣由。”
“你可是說有剛一定是因毒致命,不是因刀致命的?”
“是。我相信如此。我敢說他們並沒有用武。但瞧有剛身上的一隻金表絲毫沒有損傷,便是一個明證。我料他一定是因毒致命。”
“不過許醫官還沒有證明啊。”
“他的證明隻是一種法律上的手續。其實這一點我早已確定了。……晤,你是不是笑我誇口?我說給你聽。有剛的傷痕,你也瞧見的。他的傷口平齊,四周又沒有血漬,顯見當刀刺的時候,他身上的血運已經停止,肌肉的皮膚也都已失卻了彈性,所以傷口周緣一些沒有卷縮的痕跡。這原是普通的生活反應。並且他的襯衫上也隻有些血水,並不是鮮紅的血液。這還不能算死後行刺的證明嗎?憑這一層,就可見行刺的凶手進去一定是在金壽出外以後。你不能說我矛盾。況且金壽當時隻知道有剛氣絕,那時有剛身上是否已有刀痕,金壽卻沒有瞧。所以我料那人的行刺定是在金壽出外報信和有剛的母妹都在樓上的當兒;甚至假定那人混進大門就在這個時候,也未必一定不可能。”
“那麽爭吵聲又怎樣解釋?難道那凶手先和有剛爭執過一會,接著又退出來,等金壽出外後再行進去?”
“不,這不近情理。要是真有人和有剛爭吵——你記得他是往往會獨個兒發酒瘋的——這定是另一個人。總之,我相信爭吵和行刺決不是在同一時候,也不是同一個人。”
這一番解釋在情勢上確有可能,我不由不暗暗點頭。不過論情勢,除了下毒行刺的以外,又多了一個爭吵的人的可能,更複雜了些。同時我也自認我的察看傷勢不及他的精細。
霍桑吸了幾口煙,又說:“如此,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那行刺的人是這案中的次犯,並不是主犯;主犯卻是那下毒的人。”
我應道:“唔,假使如此,你想這行刺的人是個什麽樣人?”
霍桑顰蹙地說:“這個還待偵查。譬如金壽所說的戴凸晶眼鏡的那個近視眼家夥,那個穿西裝的高個子,還有仆人阿榮魁林等,都得加以調查。至少我們得聽聽姚探長的調查結果,再打算進行。”
“那麽那個下毒的主犯是誰,你可已有些眉目?”
霍桑搖搖頭。“這個人究竟是誰,我也還沒有把握。我覺得這課題很複雜。”
我提示說:“有剛昨晚是吃過喜酒的。他會不會就在錢家裏中的毒?”
“這隻是一方麵的疑問,不能就此說定。”
“還有別一方麵?”
“是。還有屋內方麵也不能忽視。”
我詫異地問道:“喔,你以為是屋內人幹的?有根據嗎?”
霍桑揉熄了煙尾,說:“根據自然有,而且很現成。你大概也瞧見的。”
“唔,什麽?”我委實有些模糊。
霍桑簡截地答道:“那書桌上的一把茶壺——”
玲玲玲……玲玲玲……
電話的鈴聲打斷了霍桑的話。我見霍桑正伸著足躺著,就起身代他去接。電話是許濟人醫官打來的。他已把痰盂中嘔吐的東西驗過,死者確實飲過多量的汾酒,酒中又的確含著砒毒。那茶壺中的紅茶也已仔細驗過,卻絲毫沒有毒跡。因著霍桑。曾叮囑他注意毒死還是殺死問題,所以他先把化驗的結果,通知霍桑。屍身的檢驗,檢察官還遲遲沒有到場,所以還沒有動手。
我把這話傳給霍桑聽了。霍桑忽燒了另一支煙,皺著雙眉,兀自低著頭一言不發。我不知道他想些什麽。這通知對於他的中毒見解分明已有了一種確定的印證。他怎麽反而失望?
我問道:“霍桑,你想什麽?”
“我正在想汾酒的性最猛烈,所以毒性發作得這麽樣快”
“不錯。現在我們聽了許醫官的話,對於中毒的理解終算已經把範圍收縮些,得到了一條較捷的途徑。是不是?”
霍桑忽拿下了煙,抬起頭來:“包朗,你的意思,可是說酒和毒既然發生了關係,我們若要追究毒的來因,隻須注意錢家的喜酒?”
“是啊。你的意思怎麽樣?”我覺得他的問句太突兀,似乎另有含意。
霍桑不答,他的頭忽又低沉,把紙煙重新送進嘴唇間去,回複了先前的皺眉深思狀態。
我又說:“剛才你說起茶壺。現在已經證明茶裏麵沒有毒,毒在酒中。你還有什麽疑問?”
霍桑緩緩抬起些頭,略略點一點,但他的雙眉依然深鎖著。
我又問道:“無論如何,往錢家去探查的任務一定是很重要的。你想姚國英可擔任得了?”
霍桑仍低垂了頭,緩緩答道:“我從前已經和他會過幾次,覺得他還虛心。所以他此番和我共事,還不至鬧什麽岔子。可惜他的觀察力還不十分精確,學識上也差些,這就是他的不足的地方。”
“那麽你想這件事,他可能愉快勝任?”
“我希望他能夠成功。照目前的情勢看,他所負的責任確很重要。……唉,外邊有什麽人來了。”
我果然聽得門前有問答聲,接著便見施桂執著一張名刺走進來。
下毒的,屋內人屋外人都有可能。屋外人的注意點,自然在吃喜酒的錢家方麵。屋內人,除了仆役們因著死者的脾氣太壞受了怨屈陰損報複以外,他的妻子顏擷英最有嫌疑。據我們所知,夫妻間並不和睦,並且伊的裝飾非常時髦,行動又的確是非常自由的。還有書桌抽屜中發現的那一封信,很像是有人寫給有剛的匿名信,有剛特地錄出一份,準備有什麽作用。第二,論行刺一點,瞧了有剛的打扮和他書桌上的小報,他的和女伶來往,加著抽屜裏書中夾著的那些女子照片,顯見他是一個好色之徒。同時他又是個酗酒的賭徒。他近來又有畏懼什麽人的表示。若使假定他因著爭風吃醋,外麵有什麽冤家或情敵,那也是有可能性的。此外或是有什麽人因財起意。例如那辭歇的魁林,會不會偶然回來?或是和金壽有某種勾通?還有那打雜差的阿萊在昨天晚飯之前,忽然有人來報告他母親有病,因此告假回去,似乎也不能不認為湊巧可疑。
我們憑著這三種理由,就依照舊例,彼此分工辦事。霍桑自己到靶子路顏家去探聽。因為這一著最關緊要,並且顏擷英又是我們的委托人,所以霍桑不得不親自去走一遭。姚國英擔任往漢口路錢家去,調查有剛昨晚上吃喜酒時的情形,和有剛同席的是那幾個人。我一個人往南市去找阿榮,查問他昨天晚上是否當真回家裏去。內中要算汪巡官所擔任的比較最省便,隻在本區中調查,近幾天來張家附近有沒有可疑的人。
計議妥定,我們四個人便都從張家出來。我一個人先自回寓。因為那天早晨,我穿的衣服不少,這時候驕陽臨空,氣候轉熱,我不能不回去換一身較輕便的衣服。
我到了寓中,就上樓去更衣,一邊推想這案子的情節。這種二重謀殺的案子,我們探案以來,還是破題兒第一遭。這案子從情節上看,顯然有兩個凶手:一個下毒,一個行刺。霍桑曾假定那醉漢的死因是由於中毒,刀刺倒不是主因。那麽下毒的人是誰?是屋外人,還是屋內人?若是屋內人,可就是有剛的妻子顏擷英?照目下的情勢揣測,伊的嫌疑負得最重。但伊既謀殺了伊的丈夫,怎麽竟還敢登門請教我們?自己做了賊,幫同著呼叫捉賊,原是一種很普通而有效的卸罪方法。也許伊來請教我們,隻是伊的一種煙幕,目的在利用霍桑做一個避嫌疑的幌子。如果如此,霍桑又怎麽樣應付?他可會庇護伊嗎?不,不,霍桑是主持公道的人,公和私的界限分別得最嚴格。我相信他決不會毫無理由而徇一人的私誼,幹違法的勾當。但假使伊的謀殺有剛,或者竟是有剛不義的反響,那麽霍桑將怎樣結束這件凶案?又怎樣處置伊呢?
我換好了衣服,又在辦事室中吸一支紙煙,休息片刻,等到紙煙燒盡了,正待拿了帽子往南市去,忽見霍桑氣息咻咻地走進來。
他一見我,很詫異地問道:“你還沒有往王家碼頭去過?”
我點點頭。“我正要動身去。”
“既然如此,你姑且再坐一會。我同你一塊兒去。”
“你從哪裏來?可有什麽端倪?”
我放下帽子坐下來。霍桑取出一支白金龍,燃著了坐在藤椅上,舒適地吸幾口。
他答道:“我在顏家的鄰居人家探訪過一會。據說那顏擷英回母家之後,時常和年輕的女伴們出去逛遊戲場。這確是事實。”
“那麽匿名信中的話不像是虛構的了。”
“是,一部分總已實在。”
“別的呢?”
“我還見過顏擷英和伊的哥哥顏小山。”
“他怎麽樣說?”
“他自然是竭力袒護他的妹妹,請求我把這件事弄明白。他說有剛是個登徒子,確曾有過納妾的提議,因著他的反對,才不敢實行。又據顏擷英說,有剛又曾借著沒有子嗣為由,露過離婚的意思,可是也為著畏懼伊的哥哥,說不出充分的理由,到底不敢出口。”
“照你想,顏擷英有沒有謀害丈夫的嫌疑?”
霍桑連續吸著煙,還沒有答複,忽而電話鈴響。他忙起身去接。一會。他回進來興衝衝地向我報告:
“電話是汪熙年巡官打來的。他雖很想努力,可惜總是吃力不討好。這一次卻已有些效果。”
“什麽效果?有什麽新發現?”
“他說他已把全區的警士們一個個都仔細問過。在昨夜裏十一點三刻的時候,有一班巡邏的警士們經過虯江路張家的洋房門前。他們都看見一個穿黑衣的男子從張家的鐵條大門裏出來。這是多數警士都瞧見的,當然不會錯誤。這一個發現在案子上不能不算是很重要的。”
“唔。你想這個人可就是我們理想中的那個刺客?”
“也許是的。據金壽說,昨夜他和顏擷英走出顏家門口的時候恰正打十二點鍾。從虯江路到靶子路敏德裏,坐黃包車至少得十多分鍾。他到了顏家,又等他的主母從床上起來,梳洗好動身,也得再耽擱十多分鍾。這樣合證起來,可知金壽從張家出去,應得在十一點半左右。當十一點三刻時分,警士們所見的那個從張家出來的黑衣男子,分明不是金壽,卻是另一個人。這一點我相信已沒有疑義。”
“不錯。昨晚上張家裏除了金壽,沒有第二個男子。那人一定是行刺的凶手無疑。但你想這個人在什麽時候進張家去的?”
“金壽說過,當晚飯的時候,他曾經到裏麵廚房裏去搬晚飯。那時候大門上當然空虛沒有人。在這個當兒,若使有人混了進去,匿伏在樹蔭後麵,或是躲在後麵的小園中,等待機會動手,自然是人不知鬼不覺的。或者在金壽十一點半出去報信的時候,屋子裏反而靜了,那人以為機會成熟才悄悄地進屋子裏去,也未可知。”
我反辯道:“你第一個理由還近情。第二個理由,我不敢讚成,我看你還有些矛盾哩。”
他很疑訝似地說:“矛盾?你指什麽說的?我不明白。”他張大了兩眼向我望著。
我說:“金壽出去報信是在有剛死之後。你怎麽說凶手進屋子裏去反在金壽出去以後?”
霍桑仍瞧著我。“唔,這就是你所謂矛盾點嗎?其實你自己太粗心了。你得知道這是一件兩重謀殺案啊!”
我呆了一呆,一時不能回答,就用紙煙掩護我的惶惑。
霍桑繼續說:“雖然,你也許有你的理解。現在姑且把你想象中對於那人的舉動說說看。”
我對於這個人果然有一種假定的理解。霍桑既然叫我說,不妨就乘機和他商酌一下。
我吐了一口煙,說:“我也假定那人在晚飯時潛進了大門,伏在樹後。這一點和你的見解相同。直到十點鍾後,有剛從外麵回來,進了書房。那人先到窗口外麵,踮足向書室內探望,因此窗下的草地上就留著半個很深的足印。接著他就走進書房,和有剛會麵。那人是否為著尋仇而來,或是向有剛索什麽東西,我不知道。但瞧他們倆爭吵的聲音和痕跡,顯見彼此起初曾用過武的。後來有剛不勝,就被那人刺死。那人又取了鑰匙,偷開鐵箱,竊取了銀錢,然後再悄悄地出去。你以為對嗎?”
霍桑蹙著雙眉,兩眼直瞧看地毯,搖頭說:“不對。你我的設想,唯一的不同點,就在致命的緣由。”
“你可是說有剛一定是因毒致命,不是因刀致命的?”
“是。我相信如此。我敢說他們並沒有用武。但瞧有剛身上的一隻金表絲毫沒有損傷,便是一個明證。我料他一定是因毒致命。”
“不過許醫官還沒有證明啊。”
“他的證明隻是一種法律上的手續。其實這一點我早已確定了。……晤,你是不是笑我誇口?我說給你聽。有剛的傷痕,你也瞧見的。他的傷口平齊,四周又沒有血漬,顯見當刀刺的時候,他身上的血運已經停止,肌肉的皮膚也都已失卻了彈性,所以傷口周緣一些沒有卷縮的痕跡。這原是普通的生活反應。並且他的襯衫上也隻有些血水,並不是鮮紅的血液。這還不能算死後行刺的證明嗎?憑這一層,就可見行刺的凶手進去一定是在金壽出外以後。你不能說我矛盾。況且金壽當時隻知道有剛氣絕,那時有剛身上是否已有刀痕,金壽卻沒有瞧。所以我料那人的行刺定是在金壽出外報信和有剛的母妹都在樓上的當兒;甚至假定那人混進大門就在這個時候,也未必一定不可能。”
“那麽爭吵聲又怎樣解釋?難道那凶手先和有剛爭執過一會,接著又退出來,等金壽出外後再行進去?”
“不,這不近情理。要是真有人和有剛爭吵——你記得他是往往會獨個兒發酒瘋的——這定是另一個人。總之,我相信爭吵和行刺決不是在同一時候,也不是同一個人。”
這一番解釋在情勢上確有可能,我不由不暗暗點頭。不過論情勢,除了下毒行刺的以外,又多了一個爭吵的人的可能,更複雜了些。同時我也自認我的察看傷勢不及他的精細。
霍桑吸了幾口煙,又說:“如此,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那行刺的人是這案中的次犯,並不是主犯;主犯卻是那下毒的人。”
我應道:“唔,假使如此,你想這行刺的人是個什麽樣人?”
霍桑顰蹙地說:“這個還待偵查。譬如金壽所說的戴凸晶眼鏡的那個近視眼家夥,那個穿西裝的高個子,還有仆人阿榮魁林等,都得加以調查。至少我們得聽聽姚探長的調查結果,再打算進行。”
“那麽那個下毒的主犯是誰,你可已有些眉目?”
霍桑搖搖頭。“這個人究竟是誰,我也還沒有把握。我覺得這課題很複雜。”
我提示說:“有剛昨晚是吃過喜酒的。他會不會就在錢家裏中的毒?”
“這隻是一方麵的疑問,不能就此說定。”
“還有別一方麵?”
“是。還有屋內方麵也不能忽視。”
我詫異地問道:“喔,你以為是屋內人幹的?有根據嗎?”
霍桑揉熄了煙尾,說:“根據自然有,而且很現成。你大概也瞧見的。”
“唔,什麽?”我委實有些模糊。
霍桑簡截地答道:“那書桌上的一把茶壺——”
玲玲玲……玲玲玲……
電話的鈴聲打斷了霍桑的話。我見霍桑正伸著足躺著,就起身代他去接。電話是許濟人醫官打來的。他已把痰盂中嘔吐的東西驗過,死者確實飲過多量的汾酒,酒中又的確含著砒毒。那茶壺中的紅茶也已仔細驗過,卻絲毫沒有毒跡。因著霍桑。曾叮囑他注意毒死還是殺死問題,所以他先把化驗的結果,通知霍桑。屍身的檢驗,檢察官還遲遲沒有到場,所以還沒有動手。
我把這話傳給霍桑聽了。霍桑忽燒了另一支煙,皺著雙眉,兀自低著頭一言不發。我不知道他想些什麽。這通知對於他的中毒見解分明已有了一種確定的印證。他怎麽反而失望?
我問道:“霍桑,你想什麽?”
“我正在想汾酒的性最猛烈,所以毒性發作得這麽樣快”
“不錯。現在我們聽了許醫官的話,對於中毒的理解終算已經把範圍收縮些,得到了一條較捷的途徑。是不是?”
霍桑忽拿下了煙,抬起頭來:“包朗,你的意思,可是說酒和毒既然發生了關係,我們若要追究毒的來因,隻須注意錢家的喜酒?”
“是啊。你的意思怎麽樣?”我覺得他的問句太突兀,似乎另有含意。
霍桑不答,他的頭忽又低沉,把紙煙重新送進嘴唇間去,回複了先前的皺眉深思狀態。
我又說:“剛才你說起茶壺。現在已經證明茶裏麵沒有毒,毒在酒中。你還有什麽疑問?”
霍桑緩緩抬起些頭,略略點一點,但他的雙眉依然深鎖著。
我又問道:“無論如何,往錢家去探查的任務一定是很重要的。你想姚國英可擔任得了?”
霍桑仍低垂了頭,緩緩答道:“我從前已經和他會過幾次,覺得他還虛心。所以他此番和我共事,還不至鬧什麽岔子。可惜他的觀察力還不十分精確,學識上也差些,這就是他的不足的地方。”
“那麽你想這件事,他可能愉快勝任?”
“我希望他能夠成功。照目前的情勢看,他所負的責任確很重要。……唉,外邊有什麽人來了。”
我果然聽得門前有問答聲,接著便見施桂執著一張名刺走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