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八個小時的旅程,中原隊一行終於到達了成都。


    武侯區,因區內著名的武侯祠而得名,連帶著武侯中學也沾了光,得了個睥睨群雄的名字。


    眾人趕到預定的賓館,把行李放下,新鳳蘭看天色尚早,嬌臂一揮:“走,帶你們去逛武侯祠!”


    雷振東幾個特別自覺:“這不太好吧,咱們還得準備明天的比賽呢。”


    新鳳蘭道:“沒關係,這次比賽的地點就在武侯祠內,咱們先去看看賽場,熟悉一下場地。”


    “這樣可以嗎?會不會不太恭敬啊。”


    “你多慮啦,武侯武侯,怎麽會不喜歡講武論兵呢。”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來成都怎麽能不去武侯祠,一千八百年後,他仍是這裏的精神主人。


    武侯祠離賓館很近,眾人幹脆步行前往,不多時,來到了正門之前。


    正門的朱紅匾額上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雷振東不由得納悶:“不是武侯祠嗎?為什麽這上麵寫著漢昭烈廟呢?”


    嶽山在旁邊解釋道:“武侯祠是一座君臣合祀祠廟,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同時祭祀漢昭烈帝劉備和丞相諸葛亮。


    其實最早的時候武侯祠和昭烈廟不是一體的,隻是離得很近而已。


    直到明朝,蜀王朱椿見武侯祠香火鼎盛,昭烈廟卻冷冷清清,有點兒不像話,於是以‘君臣一體’為由,將原來的武侯祠廢除,將諸葛亮像和牌位移入昭烈廟中,共同祭祀。


    所以武侯祠最早的主祀實是劉備,他的殿宇也是最高最大的,君臣有別嘛,但是老百姓不管這個,隻用武侯祠來稱呼,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了。


    民國時還有一首詩單道此事: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


    “這麽說劉備是沾了諸葛亮的光啊。”雷振東感慨道。


    “這話對也不對。”嶽山道:“劉備是一個地方政權的領導人,所以他的帝王廟有時不被官方認可,會被搗毀,武侯祠卻一直安然無恙,自從君臣合祀之後,確實安穩了許多。


    不過他們二人君臣相知,本就是一體,又何必分得這麽清楚呢。


    臣子之功即是主君識人之明,若沒有劉備三顧茅廬,又舉國相托,怎麽會有諸葛亮治蜀,遺澤後人的偉大成就呢,他們兩個君臣相得,善始善終,這才有了‘如魚得水’的千古佳話啊。”


    雷振東點點頭:“你說得有道理。”


    眾人從正門進入,往二門而去,途中經過一個碑亭,裏麵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嶽山止步說道:“這就是有名的三絕碑了。”


    雷振東走近觀瞧,但見這碑有兩人多高,上麵鐫刻著密密麻麻的豎行楷書小字,右上角寫著‘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雷振東文化有限,認不得這許多繁體字,連蒙帶猜,知道是讚頌武侯功德,又問道:“這三絕絕在何處啊?”


    嶽山道:“文章、書法、刻工精湛,當世罕有,後世所無,成為‘三絕’。此碑是唐朝所立,應該是成都年代最久遠的地麵文物,能保存到今天,也多虧了武侯餘蔭啊。”


    眾人繼續向前,到了二門,上方懸匾大書‘明良千古’四個大字,意為‘明君良臣,千古垂範’,這二人確實當得。


    進了二門,就是一進院,北麵是漢昭烈殿,為傳統單簷歇山式建築,麵闊七間,進深四架,石柱磚牆,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富麗堂皇。


    殿前有一個三足鐵鼎,上有雙龍抱口,鑄工精細,據說是明朝遺物,放置於此,不知是否象征著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殿中匾額‘業紹高光’,意為蜀漢皇帝劉備繼承了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的帝業。


    殿內正中為劉備的坐像,是整個武侯祠中最高大的塑像,高有3米,全身貼金,冠冕九旒,雙手執圭。左右侍者,一捧傳國玉璽、一捧尚方寶劍。塑像前牌位上寫著劉備的諡號“漢昭烈皇帝”。


    ‘其德昭昭,其誌烈烈,折而不撓,終不為下’,算是劉備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正殿次間有劉備之孫劉諶塑像。蜀亡之時,北地王劉諶義不受辱,哭於昭烈廟,先殺妻子然後自殺,其剛烈如此,勝其父劉禪遠甚,是以後人將劉禪塑像請出,改立劉諶,以示崇敬。


    正殿兩側緊鄰著東、西偏殿,東偏殿為關羽塑像和其子關平、關興及其部將趙累、周倉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則是張飛及其子張苞、孫張遵的塑像。


    昭烈殿前東西兩側,分別為文臣廊和武將廊,有蜀漢文臣武將的塑像共28尊。


    東側文臣廊內,以‘鳳雛’龐統為首,有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共十四人。


    西側武將廊內,以智勇雙全的趙雲為首,有趙雲、孫乾、張翼、馬超、王平、薑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馮習共十四人。


    每尊塑像前都立有石碑,介紹其生平事跡,雷振東對《三國誌》不熟,卻十分癡迷《三國演義》,因此這些人的故事也知道一些,僅限於演義。


    龐統獻連環計,身死落鳳坡;簡雍是劉備發小,時不時的冒出來;傅肜在劉備夷陵兵敗時斷後力戰而死,死前仍大罵‘吳狗’,其子傅僉在鍾會伐蜀時戰死,父子俱忠烈;費禕,董允,誌慮忠誠,將軍向寵,曉暢軍事,這都是《出師表》裏有名姓的;蔣琬,諸葛亮之後主持蜀漢軍政;秦宓,和吳使張溫吵架,說老天爺姓劉的;馬良,沒有神筆,‘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謖的哥哥,死在夷陵之戰;鄧芝,夷陵之戰後出使東吳,重結吳蜀同盟,之後北伐和趙雲搭檔,見證了七旬老漢滅人滿門的壯舉。


    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長阪坡單騎救主,一身都是膽;孫乾,劉備元從,和簡雍一樣,跟著劉備東奔西走,苦沒少吃,福沒多享;馬超,神威天將軍,戰潼關殺得曹阿瞞割須棄袍;王平,跟著馬謖守街亭,後期英雄;薑維,天水薑伯約,丞相親傳弟子,原為魏臣,盡忠蜀漢,死而後已;黃忠,與關羽戰長沙,定軍山斬夏侯淵;廖化,蜀漢興亡見證人。


    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


    這些忠臣良將,千秋之後,仍有祭祀,非敬其功業,是褒其忠也。


    國家興亡,尋常事耳,劉禪亡國,本無可厚非,但其樂不思蜀,毫無廉恥羞愧之心,又怎配做昭烈帝之子,季漢臣之主。


    可歎劉備漂泊半生,諸葛亮鞠躬盡瘁,一腔熱血,盡付東流,怎不叫後人扼腕歎息。


    眾人出了劉備殿,下數節台階就是一座過廳,掛有‘武侯祠’匾額,這才是正主。


    武侯祠低於漢昭烈殿,象征君臣尊卑有別,但君前而臣後,天下隻此一例,也隻有武侯才當得起。


    諸葛亮殿也是極為傳統的廟宇建築,殿宇宏敞開朗,麵闊5間,進深2架,梁架式木結構,麵積僅有劉備殿的一半,以示君臣有別。


    但是匾額、楹聯、碑刻就比昭烈殿多得多了,而且均是名家手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清人趙藩所寫‘攻心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讚揚諸葛亮用兵能攻心,並非好勇鬥狠,窮兵黷武,施政則能審勢,當寬則寬,該嚴則嚴,足以為後來人治蜀治軍學習的楷模。


    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諸葛亮塑像在一神龕內,頭戴綸巾,手執羽扇,身披鶴氅,神態儒雅,儼然名相風度。


    塑像兩側各有一書童,一捧兵書、一執寶劍,叫人不由得想起‘空城計’的名場麵。


    塑像前的三麵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製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圖案花紋,也是珍貴的曆史文物。


    神龕上懸掛‘靜遠堂’匾額,則取自《誡子書》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左右配享的孔明像分別是他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在鄧艾偷渡陰平,迫近成都之時,他們父子二人領軍出征,雙雙戰死綿竹,成就了諸葛一家‘三世忠貞’的英名。


    從劉備平定川蜀,到諸葛亮病逝,不過短短二十年,一代人的時光,期間


    南征北戰,東伐西討,可謂戰事頻繁,歲歲不絕,然而蜀中百姓樂為之用,不覺勞苦,千載之後人猶追思,可見諸葛亮治蜀之功,施政用兵,皆有經天緯地之才,非止忠純而已。


    陳壽《三國誌》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縱覽古今,才高而德薄之人比比皆是,唯獨丞相,感知遇之恩,受托孤之重,


    極心無二慮,盡忠不顧私,任人唯賢,賞罰分明,安定百姓,和睦百族,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如後世評價的那般: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隨便誇兩句得了)


    眾人在武侯殿內徘徊良久,才戀戀不舍的離開,往後麵的三義廟而去。


    與武侯祠、昭烈廟是官方祭祀不同,三義廟是純純的民間風俗廟宇,就取材於家喻戶曉的‘桃園三結義’。


    三義廟原有四進五殿,現隻存拜殿、正殿。


    拜殿內則有兩組2米多高的黑色大理石畫像石刻,內容均取材自《三國演義》,


    東牆南首為《桃園三結義》,西牆南首為《三英戰呂布》。


    大理石畫像石刻之後,各有四通青石畫像碑。


    東邊依次為《張翼德怒鞭督郵》、《雲長延津誅文醜》、《關雲長義釋曹操》、《玄德進位漢中王》;西邊依次為《關雲長刮骨療毒》、《關雲長單刀赴會》、《玄德智娶孫夫人》、《張翼德義釋嚴顏》。


    正殿為五間二層,木石結構,抬梁式屋架,琉璃瓦蓋頂,花雕飾簷撐。


    殿中有劉、關、張三兄弟的泥塑像,與昭烈殿中正襟危坐的塑像不同,這裏塑像皆是年輕時的草根模樣,看上去特別接地氣。


    武侯殿後,三義廟前,有一個小廣場,可以舉行各種紀念活動,這次比賽的賽場就在這裏,不過還沒有開始布置。


    雷振東已經後悔了:“失策,不應該在這裏比試,武侯眼皮子底下,咱們能有好嗎?”


    嶽山也有點兒心虛:“其實武侯嚴格算起來也不是蜀人,本來是襄陽人嘛,後來才入蜀主政,死後葬在漢中,那地兒現在歸陝西管。”


    雷振東有不同意見:“他不是南陽人嘛,《出師表》裏都說了‘躬耕於南陽’,南陽又在咱中原,這麽論起來,武侯是咱老鄉啊,老鄉見老鄉,倆眼淚汪汪,這把穩了我覺得。”


    這時旁邊有人接話了:“你們說得都不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象棋少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雷出地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雷出地奮並收藏象棋少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