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時,劉寬一行人走地是來時的路。


    舟船逆行長江雖慢一些,但終究要比走路舒服。


    不過兩個時辰,劉寬便來到了大橋北端。


    隻見,大橋公路及周圍依舊有不少官軍在“站崗”,但橋上卻也多了行人。


    有騎馬的,有坐車的,也有步行的。


    遠遠的劉寬便瞧見不少人都停在橋上,似乎是在欣賞風景。


    而在大橋北端,有吏員和官兵設立了一道關口,正在收過橋費。


    也有不少人在排隊,等著過橋。


    ‘看來老朱聽了我的建議,允許百姓交費過橋。’


    ‘不過從這橋上行人衣著打扮看,明顯多是富貴之人,真正趕路過橋的沒多少。’


    ‘照這麽發展下去,怕是將來一段時間,大橋會成為大明遊客打卡、旅遊的勝地,交通功能反倒會被忽略。’


    心中如此想,劉寬等人已經來到了大橋公路上的“收費站”前。


    因為橋上行人、遊人頗多,千戶周韜擔心軍隊過橋時發生事故,便先與“收費站”的吏員交流。


    “大軍要過橋,爾等暫且不要放人上橋了,免得阻礙大軍通行。”


    “是。”


    小吏應了聲,便暫停收費,讓排到公路上的百姓靠邊站。


    如今是洪武年間,可不是土木堡之後。


    此時不僅武將出身的勳貴因沾染胡元之風多跋扈囂張,便是普通武將也不是文官願意招惹的。


    另外,洪武年間與軍隊相關之事優先級都很高,小吏自是不敢耽擱天子親軍過橋。


    因橋上行人減少還需等一會兒,趁此機會,劉寬與“收費站”的小吏交談起來。


    “請問這大橋是哪一日開禁的?”


    “回上官,是四天前開的禁。”


    劉寬點點頭,又問:“過橋費又是怎麽收的?”


    小吏雖不認識劉寬,可見他由上千天子親軍護衛,便知必是貴重人物,答起話來就很上心。


    “回上官,這過橋費標準乃是陛下欽定。單人過橋隻需三十文;騎馬、驢、騾、牛等過橋,則需百文。”


    “若是坐馬車的話,那可就貴了,除交三百文車橋費外,車上之人也需按三十文一人另算。”


    “當然,若是官員奉命辦事,或是將士持軍令而來,皆可免費過橋。”


    “另外,若不隻是過橋,而是要在橋上停留,觀賞江景,需付兩倍過橋費,領取觀景牌,方不會被守橋將士驅趕。”


    劉寬聽了一臉驚訝。


    他沒想到老朱竟將過橋費定的這麽高!


    據他了解,此時單人乘船渡江,隻需十文即可。


    以此來論,老朱定的過橋費是渡江船資的三倍!


    回過神來,再看橋上數目不少的富貴遊人,劉寬卻又理解老朱為何不按他的建議定過橋費了。


    顯然,此時之人對“仙橋”的好奇遠超他的預估。


    老朱將過橋費定這麽高,都有這麽多人上橋觀賞風景。若按他建議的,隻定為渡江船資兩倍,恐怕聞訊而來的遊人會將跨江大橋給擠爆!


    ‘看來我對大明的風俗人情還是了解得太少了啊。’


    想想也是,明初娛樂相當匱乏,有這麽座“仙橋”在,不知多少人想上橋看看。


    便是眼下單人過橋費高達三十文,估計等到節日,京師的尋常百姓也會咬牙帶著家人上橋觀覽江景,那時守橋將士維護秩序的壓力肯定更大。


    不過這種事老朱、小朱自會考慮到,倒也輪不到他操心。


    等了大約一刻多鍾,待橋上行人稀少了些,劉寬一行人才過橋。


    過橋時,劉寬注意到,觀景之人大多在大橋公路的非機動車道上。


    機動車道上停了一些馬車,但行人、車馬基本還是按照他奏本中的建議,來往各行一側。


    雖然大橋上車馬、行人速度大多很慢,不至於因亂行發生交通事故,但這樣按後世交通規則行走,卻是大大方便了守橋將士維護秩序、保護大橋。


    過了大橋,劉寬發現南端“收費站”旁邊排隊等著上橋的人更多。


    ‘看來京師富貴人家確實比其他地方多很多。’


    心裏感慨了句,劉寬便回城了。


    按規矩,京官到外麵辦差回京後,第一件事就是麵聖,交代差事辦得怎樣。


    於是劉寬回府後沐浴一番,匆匆吃了午飯,小憩了半個鍾頭,估摸著老朱該上班了,便去紫禁城。


    到了奉先殿,禮畢,不待劉寬開口,朱元璋便看著他道:“你小子可算是知道回京了,若再拖個兩三日,咱便要派人去抓你回來。”


    劉寬正色道,“六合鋼鐵廠之事實在重要,為盡快展開相關工作,微臣必須過去盯上幾日。”


    朱元璋似有不滿地哼道,“再重要還能有你跟蕙蘭的婚禮重要?”


    ‘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啊。’


    劉寬心裏嘀咕了句,便笑著道:“微臣與三公主的婚禮自是重要,但六合鋼鐵廠之事也重要。再說微臣記著時間呢,這不是回京了嗎。”


    朱元璋對劉寬以公事為重的態度其實很滿意。


    不過,見劉寬拿鋼鐵廠與婚禮相提並論,他還是忍不住問了句,“這鋼鐵廠真那麽重要?”


    劉寬再次恢複正經神色,道:“回陛下,據微臣所知,此前六合鐵場一年不過產生鐵六十一萬斤。”


    “一旦改建為鋼鐵廠後,隻要礦石、煤炭供給充裕,一年所產生鐵至少是此前十倍!”


    “十倍?”朱元璋聽了震驚,“真有那麽高的產量?”


    劉寬肯定地點頭,又道:“陛下注意,微臣說的是至少,也即是說,六合鋼鐵廠年產生鐵可以更多,便是達到千萬斤也未必不可能。”


    一千萬斤也不過一萬噸而已,後世正常鋼鐵廠都是年產上百萬噸的。


    朱元璋聽了卻是神色複雜。


    “照你這麽說,一個六合鋼鐵廠一年煉的鐵差不多頂得上如今全國一年的產量了···當真是不可思議啊。”


    “不過,生產這麽多鐵,真有必要嗎?這鋼鐵除了用來打造火車、修建鐵軌,造刀槍甲胄、火銃以及農具,還能做什麽?”


    顯然,朱元璋在之前與劉寬的多次交談中,雖聽出鋼鐵產量對後世國家之重要,卻難以想明白其中緣由。


    在他看來,若非要打造火車、修建鐵路,此前大明全國十三處鐵冶所,一年能得八百多萬斤鐵料,已差不多夠大明所用了。


    曆史上,到了洪武二十幾年,他放開鐵禁,允許民間開采鐵礦、建立鐵場,便是這個緣故。


    當時有個地方官說某處鐵礦豐富,建議朝廷設立鐵場挖礦煉鐵,甚至被朱元璋訓斥一頓,說此舉耗費國力、與民爭利,實屬不該。


    會出現這種情況,便是因為當時大明不論庫藏鐵料,還是每年能得到的鐵料(官營鐵場自產加鐵課),都已足夠。


    且鐵並非不朽之物,生鐵若不注意保養,存放時間稍長便會鏽爛。


    而以明初條件,數量眾多的生鐵想要保養著儲存又是不可能之事。


    如此,朱元璋朝廷所需鐵料足夠的情況下,減少煉鐵倒也有他的道理。


    劉寬雖不知曆史上朱元璋對煉鐵之事的態度轉變,卻知道鋼鐵用處絕不止朱元璋所說的那些。


    他道:“回陛下,鋼鐵除了可以造火車,還可以造自行車、各種機械以及輪船···”


    “等等!”朱元璋忍不住打斷了劉寬的話,“你說鋼鐵能造船?莫不是以為咱讀書少、見識少,又開始胡謅了?”


    ‘我什麽時候跟老朱你胡謅過?’


    劉寬在心裏懟了朱元璋一句,口中則不緊不慢地道:“陛下,鋼鐵確實可用來造船——陛下應該見過銅盆吧?銅盆是否可以漂浮於水上?”


    “由此可知,以鋼鐵造一個大船,隻要不漏水,結構科學合理,便也能如木船一般航行於江河湖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帶著鐵路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靈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靈吼並收藏帶著鐵路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