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夫與二哥在城門口排隊交了10個銅板,進了城。
二哥名棗二,他按習慣走前幾步,在街邊放下擔子,抹一抹汗,休息一下。
棗夫剛才已打了眼色給老薑,這時取下那隻山雞拿在手裏,站在路邊。
老薑嘿嘿笑著走過來,道:“二位棗家兄弟,看來收獲不錯哇。”
棗夫將山雞遞給他,笑道:“薑老哥,氣色怪好哦。前天碰運氣,夾到這頭野彘。別個不喜歡,陳家那位皰人囑咐過,有這貨盡管送來。他有辦法料理成美味,陳家老少爺們、太太小姐都中意。這不,我們打算送過去。”
老薑接過野雞,指著它道:“總是白吃你。要不晌午去我那,讓你老嫂子煮來下酒,我們仨喝兩盞!”
棗夫道:“怎敢耽誤老哥當值?你這公事忙著呢!改天趁你休沐,我備些野味,再來找你。”
說完二人分別。棗夫追上二哥,接著趕路。
陽城這地方,既不近湖也不靠山,肉類稀罕,野彘的價錢還不錯。
像這麽一頭肥彘,進城抽稅少說20個秦半兩。老薑是城門老卒,稍作暗示,棗夫就省下10個銅板。
二人來到一座院子門口,棗夫對門夫說明來意,獵戶送貨的,找皰夫老陳。
一會皰夫老陳出來,見到棗夫兄弟,又看到野彘,很高興。帶著二人到偏屋廚房,過了秤,223斤。棗夫說作220算。
都是熟人,老客戶,依舊按5枚秦半兩\/斤結賬。
老陳數出1100個銅板,棗夫裝進細長口袋,係緊後交二哥背著。
每次有大收獲進城,二哥說最爽的時候就是肩頭背著錢袋子。
二人告辭出來,到墟市去采購鹽、酒等用品,給娃子們買些甜食。
然後到一間食鋪,一人一大碗羊肉湯,半壺黃酒,算是犒勞。
這一頓花費20個銅板。可說是高消費。
要知道,從前一個月,棗二也不一定掙到20銅板。
二人心滿意足抹抹嘴,相視一笑,上路回家。
從見到皰夫到此刻,星狗已經悄悄出去轉了一圈。
因為那個陳家,正是陳勝的家族。
這些年,棗夫趁著進城售賣獵物的機會,已經基本摸清楚了陳勝的底子。
陳勝,23歲,陳國媯姓陳氏貴族後裔。
公元前478年,楚國滅陳國。陳氏有一脈逃到韓國,從此分化,從事各行各業。
陳勝自幼聰明好學,胸懷大誌。
他的一位老師名趙淵,趙淵的老師公孫離…可以上溯到兵聖孫武。
總之,他可不是什麽農民工。
算算時間,再過幾年,他就要造反了。
兄弟二人回到家中,照例是三兄弟分錢分物,給孩子們派糖食,引起一陣喧鬧。
*****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出行途中,死在沙丘。即河北邢台。
趙高和丞相李斯扶持十二歲的胡亥繼位。
第二年(前209),朝廷有令:陽城縣募集900戍卒民夫,由縣尉周兵及副手曹雲銅押解,到漁陽郡戍邊。
聽說是匈奴犯邊了。
棗夫的戍卒徭役“正巧”趕上了這趟任務。他帶上幹糧、衣物、用具,告別家人,由有秩大人帶著,去縣城集合。
900民夫集中後,按規定從民夫中篩選兩名屯長,一正一副。協助縣尉管理隊伍。
屯長再挑選出90名成為軍士,作為手下,維持秩序。
沒有意外,陳勝、吳廣兩人也在這批戍卒隊伍裏。
而且,陳、吳兩家早已打點過,二人將被挑出來擔任屯長。
昔日的秦國,以及嬴政當政的秦朝,法度是非常森嚴的。
但秦二世繼位後,已經開始亂套了。
大致形成了三股勢力鬥法的局麵:中央朝廷及各級官吏、老秦國舊貴族、六國貴族。
即便是小小的陽城縣900戍卒這事,也有上麵鬥法的影子。
周兵和曹雲銅本來是打算通過比武來定兩個屯長名額。
無奈郡尉告訴他們:由於朝廷下撥給這次行動的經費還沒到位,時間緊急,郡縣士紳知道了官府的窘境後,主動襄讚了一些。不過,他們也提出了一點小小請求…
周兵、曹雲銅隻得馬上閉嘴。
他們找來陳勝、吳廣二人,告訴他們:給一天時間搭好管理框架,一天之後準備啟程。先往東行,經陳郡至蘄縣,然後從那裏沿著官道北上。
並教了二人一下:如此如此等等…
於是,900人被編作甲、乙兩隊:甲隊500人、乙隊400人。
甲隊又分作50個10人隊,陳勝挑出50名黔首目。
乙隊分作40個10人隊 ,由吳廣挑出40名黔首目。
周兵拿出郡尉留給他的軍士冊,為90名黔首目登記了名字、籍貫等資料。他們立即成為在冊軍士。
同時授予陳勝、吳廣正式任命手續:陳勝手下50名軍士,為在冊屯長;吳廣手下40名軍士,為在冊副屯長。
此時二人無明確上下級關係。
棗夫被編在乙字8隊。黔首目叫疤。
也不知他的名字怎麽來的。這個時代,野人的名字很隨便,叫什麽都不奇怪。
挑選黔首目時,吳廣看了棗夫一眼,棗夫趕緊低下頭。吳廣便不再理他,挑了同樣身材頗高的疤。
事實上,疤的樣子要凶些,更適合做頭目。
第二天,6月15日,900人沿著官道向東出發。
由於隊伍編排清楚、負責人到位,隊伍秩序井然,很像那麽回事。
這一趟戍邊之旅,路程可不短。
從陽城往東到蘄縣,500裏。由蘄縣往北到漁陽,1600裏。
總計約2100裏。
規定期限是兩個月內報到。
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天至少要走35裏才有把握。
隊伍10天後到達渦水邊上的渦西鎮,距離380裏,平均每天走了38裏。
不錯!按這樣速度,2個月趕到漁陽不成問題。
隊伍過了渦水,繼續東行。前麵120裏道蘄縣。
六月27日,開始下雨。
28日,暴雨;
29日,暴雨;
……
原定6月30日前到蘄縣,結果由於大雨,7月2日才到。
而且,大雨一直在下,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大雨下了這麽久,所有河流都在漲水,小橋都被衝垮了,隊伍無法渡河。
望著前麵一處開闊山坡,周兵下令隊伍伐樹砍竹,搭棚駐紮再說。
周兵和曹雲銅隨著隊伍一路走來,陳勝、吳廣將諸事打理得妥妥當當,根本不用他們操心。
哪知遇上這鬼天氣。
兩人沒轍,隻能駐紮下來等。他們隔幾天偷偷對酌幾杯,又派人去集鎮,補充些酒食,也算苦中有樂。
至於大雨,他們隻能無可奈何。
遲點就遲點,朝廷是有法度的,不會因為大雨遲到了就會拿二人怎樣。
雨季什麽時間開始、每天雨水多大、下多久,二人對這些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二人主要考慮的是:河道上橋垮了怎麽過去?
二哥名棗二,他按習慣走前幾步,在街邊放下擔子,抹一抹汗,休息一下。
棗夫剛才已打了眼色給老薑,這時取下那隻山雞拿在手裏,站在路邊。
老薑嘿嘿笑著走過來,道:“二位棗家兄弟,看來收獲不錯哇。”
棗夫將山雞遞給他,笑道:“薑老哥,氣色怪好哦。前天碰運氣,夾到這頭野彘。別個不喜歡,陳家那位皰人囑咐過,有這貨盡管送來。他有辦法料理成美味,陳家老少爺們、太太小姐都中意。這不,我們打算送過去。”
老薑接過野雞,指著它道:“總是白吃你。要不晌午去我那,讓你老嫂子煮來下酒,我們仨喝兩盞!”
棗夫道:“怎敢耽誤老哥當值?你這公事忙著呢!改天趁你休沐,我備些野味,再來找你。”
說完二人分別。棗夫追上二哥,接著趕路。
陽城這地方,既不近湖也不靠山,肉類稀罕,野彘的價錢還不錯。
像這麽一頭肥彘,進城抽稅少說20個秦半兩。老薑是城門老卒,稍作暗示,棗夫就省下10個銅板。
二人來到一座院子門口,棗夫對門夫說明來意,獵戶送貨的,找皰夫老陳。
一會皰夫老陳出來,見到棗夫兄弟,又看到野彘,很高興。帶著二人到偏屋廚房,過了秤,223斤。棗夫說作220算。
都是熟人,老客戶,依舊按5枚秦半兩\/斤結賬。
老陳數出1100個銅板,棗夫裝進細長口袋,係緊後交二哥背著。
每次有大收獲進城,二哥說最爽的時候就是肩頭背著錢袋子。
二人告辭出來,到墟市去采購鹽、酒等用品,給娃子們買些甜食。
然後到一間食鋪,一人一大碗羊肉湯,半壺黃酒,算是犒勞。
這一頓花費20個銅板。可說是高消費。
要知道,從前一個月,棗二也不一定掙到20銅板。
二人心滿意足抹抹嘴,相視一笑,上路回家。
從見到皰夫到此刻,星狗已經悄悄出去轉了一圈。
因為那個陳家,正是陳勝的家族。
這些年,棗夫趁著進城售賣獵物的機會,已經基本摸清楚了陳勝的底子。
陳勝,23歲,陳國媯姓陳氏貴族後裔。
公元前478年,楚國滅陳國。陳氏有一脈逃到韓國,從此分化,從事各行各業。
陳勝自幼聰明好學,胸懷大誌。
他的一位老師名趙淵,趙淵的老師公孫離…可以上溯到兵聖孫武。
總之,他可不是什麽農民工。
算算時間,再過幾年,他就要造反了。
兄弟二人回到家中,照例是三兄弟分錢分物,給孩子們派糖食,引起一陣喧鬧。
*****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出行途中,死在沙丘。即河北邢台。
趙高和丞相李斯扶持十二歲的胡亥繼位。
第二年(前209),朝廷有令:陽城縣募集900戍卒民夫,由縣尉周兵及副手曹雲銅押解,到漁陽郡戍邊。
聽說是匈奴犯邊了。
棗夫的戍卒徭役“正巧”趕上了這趟任務。他帶上幹糧、衣物、用具,告別家人,由有秩大人帶著,去縣城集合。
900民夫集中後,按規定從民夫中篩選兩名屯長,一正一副。協助縣尉管理隊伍。
屯長再挑選出90名成為軍士,作為手下,維持秩序。
沒有意外,陳勝、吳廣兩人也在這批戍卒隊伍裏。
而且,陳、吳兩家早已打點過,二人將被挑出來擔任屯長。
昔日的秦國,以及嬴政當政的秦朝,法度是非常森嚴的。
但秦二世繼位後,已經開始亂套了。
大致形成了三股勢力鬥法的局麵:中央朝廷及各級官吏、老秦國舊貴族、六國貴族。
即便是小小的陽城縣900戍卒這事,也有上麵鬥法的影子。
周兵和曹雲銅本來是打算通過比武來定兩個屯長名額。
無奈郡尉告訴他們:由於朝廷下撥給這次行動的經費還沒到位,時間緊急,郡縣士紳知道了官府的窘境後,主動襄讚了一些。不過,他們也提出了一點小小請求…
周兵、曹雲銅隻得馬上閉嘴。
他們找來陳勝、吳廣二人,告訴他們:給一天時間搭好管理框架,一天之後準備啟程。先往東行,經陳郡至蘄縣,然後從那裏沿著官道北上。
並教了二人一下:如此如此等等…
於是,900人被編作甲、乙兩隊:甲隊500人、乙隊400人。
甲隊又分作50個10人隊,陳勝挑出50名黔首目。
乙隊分作40個10人隊 ,由吳廣挑出40名黔首目。
周兵拿出郡尉留給他的軍士冊,為90名黔首目登記了名字、籍貫等資料。他們立即成為在冊軍士。
同時授予陳勝、吳廣正式任命手續:陳勝手下50名軍士,為在冊屯長;吳廣手下40名軍士,為在冊副屯長。
此時二人無明確上下級關係。
棗夫被編在乙字8隊。黔首目叫疤。
也不知他的名字怎麽來的。這個時代,野人的名字很隨便,叫什麽都不奇怪。
挑選黔首目時,吳廣看了棗夫一眼,棗夫趕緊低下頭。吳廣便不再理他,挑了同樣身材頗高的疤。
事實上,疤的樣子要凶些,更適合做頭目。
第二天,6月15日,900人沿著官道向東出發。
由於隊伍編排清楚、負責人到位,隊伍秩序井然,很像那麽回事。
這一趟戍邊之旅,路程可不短。
從陽城往東到蘄縣,500裏。由蘄縣往北到漁陽,1600裏。
總計約2100裏。
規定期限是兩個月內報到。
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天至少要走35裏才有把握。
隊伍10天後到達渦水邊上的渦西鎮,距離380裏,平均每天走了38裏。
不錯!按這樣速度,2個月趕到漁陽不成問題。
隊伍過了渦水,繼續東行。前麵120裏道蘄縣。
六月27日,開始下雨。
28日,暴雨;
29日,暴雨;
……
原定6月30日前到蘄縣,結果由於大雨,7月2日才到。
而且,大雨一直在下,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大雨下了這麽久,所有河流都在漲水,小橋都被衝垮了,隊伍無法渡河。
望著前麵一處開闊山坡,周兵下令隊伍伐樹砍竹,搭棚駐紮再說。
周兵和曹雲銅隨著隊伍一路走來,陳勝、吳廣將諸事打理得妥妥當當,根本不用他們操心。
哪知遇上這鬼天氣。
兩人沒轍,隻能駐紮下來等。他們隔幾天偷偷對酌幾杯,又派人去集鎮,補充些酒食,也算苦中有樂。
至於大雨,他們隻能無可奈何。
遲點就遲點,朝廷是有法度的,不會因為大雨遲到了就會拿二人怎樣。
雨季什麽時間開始、每天雨水多大、下多久,二人對這些都記錄得清清楚楚。
二人主要考慮的是:河道上橋垮了怎麽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