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風回家一趟,知道老爹、倆哥哥都是恪守本分經營馬場,解除了心裏的後顧之憂。
那就沒什麽好怕了。
小皇帝不知什麽緣故,似乎對自己很友善。那自己也該投桃報李。
大將軍霍光如果不高興,那也由得他。隻要他按規矩來,自己見什麽招拆什麽招就是。
如果他亂來,嗬嗬…亂來的話,自己比他更有辦法。
建章宮。前殿。
今天是光祿大夫蔡義講《詩》。
首輔大臣霍光十來歲就進宮成為武帝侍中,讀書不多。次輔上官桀是一員武將,學問也有限。
幾位輔政大臣中,丞相田千秋學問最高,桑弘羊次之。
為小皇帝講學的老師,都是田千秋推薦,霍光首肯確定的。
光祿大夫韋賢、蔡義都是這樣。
由於武帝時代確定了儒學的領袖地位,皇帝的老師都是當世大儒。
所謂“儒學”,就是解釋《春秋經》的三個學派:左氏春秋、公羊春秋、穀梁春秋。還有幾派失傳。
相對而言:左氏春秋重紀實;公羊春秋點評多,勵誌雞湯;穀梁春秋點評也多,比較冷靜客觀。
儒學既然並不是鐵板一塊。那大儒也分幾個派係,互相攻訐。兩千年來一直如此。
最後儒學發展史就成了公羊派和穀梁派的鬥爭史。
公羊派的核心思想有:天下大一統、君權神授、有仇必報等。
穀梁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仁治天下、心懷憐憫、和為貴等。
董仲舒就是公羊學派的代表。
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法,其實完全是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的。
漢武帝麵臨的局麵是:1.高祖推翻了秦朝天下大一統郡縣製,恢複周朝分封製。但到父親景帝時,已經爆發“七王之亂”了。
漢武帝權利欲特強,不願與諸侯共享天下,覺得還是秦朝郡縣製更好。
2.匈奴自從頭曼單於統一北方後,日益強大。漢朝天下諸侯各自為政,不利於集中力量對付匈奴。
漢武帝絕對不能接受,自己也像高祖以來前麵六位皇帝那樣,對匈奴給錢、給物、嫁女而求和。
他立誌要打垮匈奴。
如何說服天下人與他一起,展開對匈奴的戰爭行動呢?
就用公羊學派“父輩之仇,百世必報”的邏輯。
冒頓單於在高祖死後,曾經寫信給呂後,說:您死了老公,本單於也死了老婆。要不,咱倆湊合一下、在一起得了?
後世曆史已經證明:冒頓單於的來信,完全是基於胡人的風俗習慣,表達的是真誠心願,沒有半點侮辱意思。
如果當年呂後接受了,說不定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就得改寫。
但,世界上沒有如果。
以中原風俗文化看待冒頓單於的言語,那是對大漢最大的挑釁、侮辱
漢武帝就以這個為事實,以公羊學派的理論為依據,對大漢全體人民宣布:一定要為先祖呂後報欺辱之仇,消滅匈奴。
可以說,儒家學派在武帝時代的興盛,殺出重圍一枝獨秀,純粹是董仲舒眼光準確,判斷到了漢武帝的需要。
反觀穀梁學派,強大如做了30年太子的劉據,就是因為信奉穀梁學說,被漢武帝厭棄,最後甚至夷滅了其三族。
那可是他的親兒子、嫡長子、30年的太子!
由漢武帝劉徹和太子劉據的關係裏,可以看出,儒學那一套,根本不能自圓其說。
一切著名學說,都是時代基於實用主義需要造就得神話。
後世人說得更直白:風口來了,豬都能上天。
因為曆史強人漢武帝需要,儒學獨領風騷就是這個原理。
劉弗陵的幾位儒學老師,給他講《春秋》時,他就總是蹙眉。
因為,他年紀雖小,但對公羊學派的理論卻不以為然。反而覺得穀梁學派的說法更對胃口。
這點,他很像他的長兄、前戾太子劉據。
後來,他後麵隔一個的皇帝、長兄劉據的孫子劉病已,也是這個傾向。
放學後,劉弗陵對老師行了學生禮,蔡義對學生行了臣子禮。
蔡義走後,皇帝吩咐起駕未央廄衙門。
今天不用和長公主一起用膳。他決定去找王西風,看看他平常怎麽吃飯。打算和他一起吃。
他要出宮而不出城,老樣子,羽林或虎賁校尉帶至少八騎護駕,黃門太監首領或黃門令率至少八人隨行。太監步行或騎行,視需要而定。
一行人出建章宮東門,進未央宮西門,往北越過桂宮,再向東走幾裏地,來到未央廄。
還沒到散值時間,王西風剛好還在衙門。
皇帝也不通傳,直接闖入。
當小皇帝走進未央廄衙門時,許多人認出他身上的龍袍,又見到虎賁衛那特別服飾和氣勢,都明白是什麽人來了。紛紛躲閃,或跪下叩頭,不敢直視。
王西風感覺外麵驚呼和聲響,知道有意外,立即出門察看。
小皇帝順勢進了他的衙門,走到他的榻凳邊,一屁股坐了下去。
鳩占鵲巢。
王西風早見到虎賁衛和太監,也認出了他。
此時見他大喇喇坐在自己位置上,當即跪下行禮道:“微臣叩見陛下。請恕微臣迎駕怠慢之罪。”
皇帝笑道:“王愛卿快起來吧。你又不知朕要來,接什麽駕?朕不是給了一個玉佩給你嗎?有那東西,你見到三公九卿,都不必行大禮。見朕也無需叩拜。”
王西風道:“謝陛下。”說完,起身,站在堂下。看他要做什麽。
劉弗陵:“王愛卿,聽說你在長安,同朕差不多,也是孤家寡人一個。怎麽沒有娶妻納妾,結婚生子?”
“回陛下,陛下是上天之子。微臣一介凡夫而已。炳燭之光豈可比擬日月星辰。”王西風心想:你這小皇帝今天不會是來拉家常的吧?逼著在下說這麽肉麻的話!嘴上答道:“微臣這些年東奔西走,並未穩定。結婚之事,尚在考慮之中。”
“哦?要不朕來幫你保媒如何?”劉弗陵認真道:“愛卿你看上哪家閨秀沒有?”
王西風:“回陛下。微臣不敢勞煩陛下。微臣目前也還沒有認定的目標。”
“那就算了。”劉弗陵道:“朕今晚的時間全是自由的。你平常怎麽吃飯?帶朕去體驗體驗如何?”
王西風回頭望了一下那個虎賁校尉和太監兆禾,輕聲道:“兆公公,這…”
兆禾笑道:“皇上金口玉言。王大人你就安排安排如何?”
王西風這下有些懵逼了。
這小皇帝才十來歲,帶他去天山人間合適嗎?
但自己也再無第二處可以安排呀!
於是,他咬咬牙,對皇帝道:“稟陛下,微臣知道一處地方,在長安城西,是座胡人開的食樓。那裏的菜品、歌舞都不錯。要不,微臣領著陛下去那裏試試?”
“善。”劉弗陵連忙道:“那就立即出發,你騎馬在前麵帶路。”
“遵旨。”王西風答道。
那就沒什麽好怕了。
小皇帝不知什麽緣故,似乎對自己很友善。那自己也該投桃報李。
大將軍霍光如果不高興,那也由得他。隻要他按規矩來,自己見什麽招拆什麽招就是。
如果他亂來,嗬嗬…亂來的話,自己比他更有辦法。
建章宮。前殿。
今天是光祿大夫蔡義講《詩》。
首輔大臣霍光十來歲就進宮成為武帝侍中,讀書不多。次輔上官桀是一員武將,學問也有限。
幾位輔政大臣中,丞相田千秋學問最高,桑弘羊次之。
為小皇帝講學的老師,都是田千秋推薦,霍光首肯確定的。
光祿大夫韋賢、蔡義都是這樣。
由於武帝時代確定了儒學的領袖地位,皇帝的老師都是當世大儒。
所謂“儒學”,就是解釋《春秋經》的三個學派:左氏春秋、公羊春秋、穀梁春秋。還有幾派失傳。
相對而言:左氏春秋重紀實;公羊春秋點評多,勵誌雞湯;穀梁春秋點評也多,比較冷靜客觀。
儒學既然並不是鐵板一塊。那大儒也分幾個派係,互相攻訐。兩千年來一直如此。
最後儒學發展史就成了公羊派和穀梁派的鬥爭史。
公羊派的核心思想有:天下大一統、君權神授、有仇必報等。
穀梁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仁治天下、心懷憐憫、和為貴等。
董仲舒就是公羊學派的代表。
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法,其實完全是從實用主義角度出發的。
漢武帝麵臨的局麵是:1.高祖推翻了秦朝天下大一統郡縣製,恢複周朝分封製。但到父親景帝時,已經爆發“七王之亂”了。
漢武帝權利欲特強,不願與諸侯共享天下,覺得還是秦朝郡縣製更好。
2.匈奴自從頭曼單於統一北方後,日益強大。漢朝天下諸侯各自為政,不利於集中力量對付匈奴。
漢武帝絕對不能接受,自己也像高祖以來前麵六位皇帝那樣,對匈奴給錢、給物、嫁女而求和。
他立誌要打垮匈奴。
如何說服天下人與他一起,展開對匈奴的戰爭行動呢?
就用公羊學派“父輩之仇,百世必報”的邏輯。
冒頓單於在高祖死後,曾經寫信給呂後,說:您死了老公,本單於也死了老婆。要不,咱倆湊合一下、在一起得了?
後世曆史已經證明:冒頓單於的來信,完全是基於胡人的風俗習慣,表達的是真誠心願,沒有半點侮辱意思。
如果當年呂後接受了,說不定中國曆史乃至世界曆史就得改寫。
但,世界上沒有如果。
以中原風俗文化看待冒頓單於的言語,那是對大漢最大的挑釁、侮辱
漢武帝就以這個為事實,以公羊學派的理論為依據,對大漢全體人民宣布:一定要為先祖呂後報欺辱之仇,消滅匈奴。
可以說,儒家學派在武帝時代的興盛,殺出重圍一枝獨秀,純粹是董仲舒眼光準確,判斷到了漢武帝的需要。
反觀穀梁學派,強大如做了30年太子的劉據,就是因為信奉穀梁學說,被漢武帝厭棄,最後甚至夷滅了其三族。
那可是他的親兒子、嫡長子、30年的太子!
由漢武帝劉徹和太子劉據的關係裏,可以看出,儒學那一套,根本不能自圓其說。
一切著名學說,都是時代基於實用主義需要造就得神話。
後世人說得更直白:風口來了,豬都能上天。
因為曆史強人漢武帝需要,儒學獨領風騷就是這個原理。
劉弗陵的幾位儒學老師,給他講《春秋》時,他就總是蹙眉。
因為,他年紀雖小,但對公羊學派的理論卻不以為然。反而覺得穀梁學派的說法更對胃口。
這點,他很像他的長兄、前戾太子劉據。
後來,他後麵隔一個的皇帝、長兄劉據的孫子劉病已,也是這個傾向。
放學後,劉弗陵對老師行了學生禮,蔡義對學生行了臣子禮。
蔡義走後,皇帝吩咐起駕未央廄衙門。
今天不用和長公主一起用膳。他決定去找王西風,看看他平常怎麽吃飯。打算和他一起吃。
他要出宮而不出城,老樣子,羽林或虎賁校尉帶至少八騎護駕,黃門太監首領或黃門令率至少八人隨行。太監步行或騎行,視需要而定。
一行人出建章宮東門,進未央宮西門,往北越過桂宮,再向東走幾裏地,來到未央廄。
還沒到散值時間,王西風剛好還在衙門。
皇帝也不通傳,直接闖入。
當小皇帝走進未央廄衙門時,許多人認出他身上的龍袍,又見到虎賁衛那特別服飾和氣勢,都明白是什麽人來了。紛紛躲閃,或跪下叩頭,不敢直視。
王西風感覺外麵驚呼和聲響,知道有意外,立即出門察看。
小皇帝順勢進了他的衙門,走到他的榻凳邊,一屁股坐了下去。
鳩占鵲巢。
王西風早見到虎賁衛和太監,也認出了他。
此時見他大喇喇坐在自己位置上,當即跪下行禮道:“微臣叩見陛下。請恕微臣迎駕怠慢之罪。”
皇帝笑道:“王愛卿快起來吧。你又不知朕要來,接什麽駕?朕不是給了一個玉佩給你嗎?有那東西,你見到三公九卿,都不必行大禮。見朕也無需叩拜。”
王西風道:“謝陛下。”說完,起身,站在堂下。看他要做什麽。
劉弗陵:“王愛卿,聽說你在長安,同朕差不多,也是孤家寡人一個。怎麽沒有娶妻納妾,結婚生子?”
“回陛下,陛下是上天之子。微臣一介凡夫而已。炳燭之光豈可比擬日月星辰。”王西風心想:你這小皇帝今天不會是來拉家常的吧?逼著在下說這麽肉麻的話!嘴上答道:“微臣這些年東奔西走,並未穩定。結婚之事,尚在考慮之中。”
“哦?要不朕來幫你保媒如何?”劉弗陵認真道:“愛卿你看上哪家閨秀沒有?”
王西風:“回陛下。微臣不敢勞煩陛下。微臣目前也還沒有認定的目標。”
“那就算了。”劉弗陵道:“朕今晚的時間全是自由的。你平常怎麽吃飯?帶朕去體驗體驗如何?”
王西風回頭望了一下那個虎賁校尉和太監兆禾,輕聲道:“兆公公,這…”
兆禾笑道:“皇上金口玉言。王大人你就安排安排如何?”
王西風這下有些懵逼了。
這小皇帝才十來歲,帶他去天山人間合適嗎?
但自己也再無第二處可以安排呀!
於是,他咬咬牙,對皇帝道:“稟陛下,微臣知道一處地方,在長安城西,是座胡人開的食樓。那裏的菜品、歌舞都不錯。要不,微臣領著陛下去那裏試試?”
“善。”劉弗陵連忙道:“那就立即出發,你騎馬在前麵帶路。”
“遵旨。”王西風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