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幼子劉弗陵,8歲登基,成為大漢第八位皇帝。
直到18歲,都是輔政大臣霍光代為處理朝政。
這是先武帝遺詔定好的事。
先帝遺詔的輔政大臣是四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
不過,金日磾早死。上官桀、桑弘羊後來也被霍光誅殺、絕戶了。
另一位大臣田千秋不在先帝遺命之列,但他是丞相,是必然的輔政大臣。
不過,田千秋已死。禦史大夫王欣繼任,隻過了一年也死了。現在由禦史大夫楊敞順位接任了丞相。蔡義進禦史大夫。
眼看再過兩個月,劉弗陵就要年滿18歲。
這天早朝時,皇帝提出自己經驗尚不夠,希望18歲之後,由霍光繼續“輔政”。請大臣們討論一下此事。
即便是頭豬,都能聽出皇帝在說反話。
可是,所有大臣都不敢輕易發表意見。
因為,一方麵,先帝遺詔說得清楚明白:皇帝劉弗陵18歲親政。
實際情況是:皇帝在皇位上坐了10年,如今已成年。
親政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10年來,代替皇帝執政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可不是善茬。
他對權力的貪戀,滿朝文武誰人不知?
大臣們深怕說錯話,毀了自己前途是小,家破人亡也不出奇。
於是,朝堂上一時間安靜得落針可聞。
霍光起身,看看眾人,離席,對著劉弗陵抱拳道:“陛下,先帝遺詔不可改。臣立即著手準備皇上親政大典。”
劉弗陵也離席扶住霍光,笑道:“大司馬大將軍,萬萬不可。朕說的是真心話。朕一直憊懶,出席朝會也不多。由現在起,朕每朝必出,開始隨大司馬大將軍用心學習,爭取早些熟悉政務。但是在此之前,還是請霍大人不辭勞苦,繼續多擔待些。霍大人萬勿推辭。”
這番君臣奏對,讓大臣們心裏明白了:皇帝意思不是現在就要掌權,而是要開始學習掌權。
也就是說,皇帝要開始安插人手。
接下來就看霍光如何接招。
霍光思索一會,緩緩道:“老臣遵旨。”
大臣們鬆了一口氣。
霍光的態度,表明他接受了皇帝的條件。
如果他不同意皇帝意見,他就會以退為進,直接撂挑子。
現在的朝廷,離開了霍光,不說立馬就會癱瘓,起碼是一團糟,轉不動。
如果霍光不想配合,皇帝還真的不能硬來。
皇帝也硬不起來。
皇帝沒有軍隊,沒有大官小吏,憑什麽建立威信、維持穩定?又靠誰保證政府機器運轉?
如今,麵對皇帝伸手要權,霍光選擇了讓步。
他們達成了初步協議,避免了朝局震蕩。
於是,朝廷在平穩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最矚目的是,原來被霍光打壓的兩個人:徐又成、魏江,調回了長安城。
徐又成任大司農,光祿大夫。
魏江任少府卿。
兩人都是九卿之一。分管兩個錢袋子。
*****
大漢現在的基本盤是3000萬人。
諸侯王封地18個,約1000萬人口。這些其實是諸侯國,與中央政府關聯較少。
唯一作用是對外戰爭時,皇帝有權征調他們的部分軍隊。
皇帝真正的轄地是91個郡,2000萬人口。
其中軍隊70萬。
朝官800名,胥吏2000。
郡縣官員3200名。胥吏一萬。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漢官員\/人口比是4000\/2000萬=1\/5000。
有意思的是,這個數據的曆史變化是:
東漢:1:7464;
唐朝:1:2927;
元朝:1:2613;
明朝:1:2299;
清朝:1:911;
1949:1:290;
1998:1:40;
(數據摘自1998年財政部部長助理劉某某發言)
…
官員與總人口的比例,也就是說多少人供養一名官員。
漢朝5~7千人供養一名當官的,1998年40人供養一名當官的。相較之下,當然漢朝人要輕鬆得多。
但是,大漢時期,供養軍隊,才是老百姓最大的負擔。
軍人與平民負擔比例是:70萬:2000萬=1:286
也就是,除了供養官僚,每286人還需供養一名軍人。
大漢軍隊正常年份開支是:
口糧:每人每月糧食約2.5石,平均折合銅錢2.5x80=200銖。一年是2400銖。
但是一旦與匈奴開戰,糧食運輸成本與軍需糧食等值。即後勤運輸人員要消耗一半糧食。也就是軍糧消耗量翻倍。
服裝:每人每年一單衣、一襲、一袍、一絝、一履。大約1700銖。
由上可知,每人的口糧和服裝費是4100銖,即4.1貫。
這樣,每年這部分軍費開支是4.1x70萬=287萬貫。
軍官開支須另外計算。
戰爭年份是正常年份的3~6倍。
這些還隻是日常開支。
還有至少兩樣基礎開支:
武器、馬匹。
武器各種各樣,包括刀、劍、錘、矛、戟、戈、斧、弩、盾、鎧甲、戰車、戰船等。
以普通刀、劍來算,一般價格是500銖上下。
弩,3000銖以上。
戰車,5000銖以上。
戰船,一萬銖打底。
牛的價格是1.5萬銖左右。
普通馬匹是3萬銖。好的戰馬10萬銖以上。
一萬銖就是一個金幣。
武帝時期,最高峰有戰馬40萬匹。
但在公元前99年浚稽山之戰時,李陵的5000精銳出戰,朝廷卻無法給他們裝備戰馬。
這是因為,戰馬往往也是戰損的絕對大頭。
比如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漠北之戰,出關戰馬數量超過14萬匹。
班師回朝時,入關戰馬不足3萬匹。
也就是說,漠北之戰損失戰馬11萬匹。
戰馬價值取中間值5金幣\/匹,僅這項損失就是55萬金幣。
戰爭時期,大漢每年軍費是5億貫。也就是5萬金幣。
漠北之戰的戰馬損失,就相當於11年軍費總開支。
當然,戰爭也有大量繳獲,有時能衝抵戰損。運氣好可以賺錢。
大漢每年的5億貫開支,其中田賦和丁稅貢獻不到一億貫。
其餘四億多貫是由鹽鐵專營和酒榷收入提供。
酒榷製度在鹽鐵會議後取消了。
這時代的管理國家,其實就是三方麵內容:1.調配官員;2.盤算收入,應付開支;3.應對戰爭。
有沒有戰爭,是百姓日子好不好過的最大影響因素。
目前,大漢朝廷的這三項工作,都是由霍光掌控著。
徐又成和魏江回歸朝廷,掌控了財政收入來源部門,算是打開了霍光權力陣營的一個缺口。
不過,皇帝親政,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
王西風回到王家馬場,引起的風波當然不會小。
家裏人自不必多說,個個喜笑顏開,歡欣鼓舞。
鄰裏鄉親、鄉縣賢達,也都與有榮焉。
因為,王西風如今又擔任宮廷議郎,品秩提了幾級,成了高官。這是其一。
其二,王家馬場是在抗住霍氏高壓後幸存的。意味著是無敵的存在。
以後誰想動王家,得掂量掂量。
王西風在家住一陣,又到天山莊園住了一陣。
師陵公主聽到王西風的消息後,也自願來到了長安城,擔任車師國駐長安城大使。
不過她現在不算質子,來去自由。
王西風見到她們的葡萄酒生意發展不錯,心裏有了一點想法。
他回宮與皇帝商量後,決定成立一間合資公司,生產烈酒。
酒榷製度取消了,也就是釀酒放開了。
大漢的米酒、黃酒,包括西域葡萄酒,都是低度酒。
世界還沒進入高度酒時代。
王西風決定自己來做吃螃蟹的人。
直到18歲,都是輔政大臣霍光代為處理朝政。
這是先武帝遺詔定好的事。
先帝遺詔的輔政大臣是四位: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
不過,金日磾早死。上官桀、桑弘羊後來也被霍光誅殺、絕戶了。
另一位大臣田千秋不在先帝遺命之列,但他是丞相,是必然的輔政大臣。
不過,田千秋已死。禦史大夫王欣繼任,隻過了一年也死了。現在由禦史大夫楊敞順位接任了丞相。蔡義進禦史大夫。
眼看再過兩個月,劉弗陵就要年滿18歲。
這天早朝時,皇帝提出自己經驗尚不夠,希望18歲之後,由霍光繼續“輔政”。請大臣們討論一下此事。
即便是頭豬,都能聽出皇帝在說反話。
可是,所有大臣都不敢輕易發表意見。
因為,一方麵,先帝遺詔說得清楚明白:皇帝劉弗陵18歲親政。
實際情況是:皇帝在皇位上坐了10年,如今已成年。
親政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10年來,代替皇帝執政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可不是善茬。
他對權力的貪戀,滿朝文武誰人不知?
大臣們深怕說錯話,毀了自己前途是小,家破人亡也不出奇。
於是,朝堂上一時間安靜得落針可聞。
霍光起身,看看眾人,離席,對著劉弗陵抱拳道:“陛下,先帝遺詔不可改。臣立即著手準備皇上親政大典。”
劉弗陵也離席扶住霍光,笑道:“大司馬大將軍,萬萬不可。朕說的是真心話。朕一直憊懶,出席朝會也不多。由現在起,朕每朝必出,開始隨大司馬大將軍用心學習,爭取早些熟悉政務。但是在此之前,還是請霍大人不辭勞苦,繼續多擔待些。霍大人萬勿推辭。”
這番君臣奏對,讓大臣們心裏明白了:皇帝意思不是現在就要掌權,而是要開始學習掌權。
也就是說,皇帝要開始安插人手。
接下來就看霍光如何接招。
霍光思索一會,緩緩道:“老臣遵旨。”
大臣們鬆了一口氣。
霍光的態度,表明他接受了皇帝的條件。
如果他不同意皇帝意見,他就會以退為進,直接撂挑子。
現在的朝廷,離開了霍光,不說立馬就會癱瘓,起碼是一團糟,轉不動。
如果霍光不想配合,皇帝還真的不能硬來。
皇帝也硬不起來。
皇帝沒有軍隊,沒有大官小吏,憑什麽建立威信、維持穩定?又靠誰保證政府機器運轉?
如今,麵對皇帝伸手要權,霍光選擇了讓步。
他們達成了初步協議,避免了朝局震蕩。
於是,朝廷在平穩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最矚目的是,原來被霍光打壓的兩個人:徐又成、魏江,調回了長安城。
徐又成任大司農,光祿大夫。
魏江任少府卿。
兩人都是九卿之一。分管兩個錢袋子。
*****
大漢現在的基本盤是3000萬人。
諸侯王封地18個,約1000萬人口。這些其實是諸侯國,與中央政府關聯較少。
唯一作用是對外戰爭時,皇帝有權征調他們的部分軍隊。
皇帝真正的轄地是91個郡,2000萬人口。
其中軍隊70萬。
朝官800名,胥吏2000。
郡縣官員3200名。胥吏一萬。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漢官員\/人口比是4000\/2000萬=1\/5000。
有意思的是,這個數據的曆史變化是:
東漢:1:7464;
唐朝:1:2927;
元朝:1:2613;
明朝:1:2299;
清朝:1:911;
1949:1:290;
1998:1:40;
(數據摘自1998年財政部部長助理劉某某發言)
…
官員與總人口的比例,也就是說多少人供養一名官員。
漢朝5~7千人供養一名當官的,1998年40人供養一名當官的。相較之下,當然漢朝人要輕鬆得多。
但是,大漢時期,供養軍隊,才是老百姓最大的負擔。
軍人與平民負擔比例是:70萬:2000萬=1:286
也就是,除了供養官僚,每286人還需供養一名軍人。
大漢軍隊正常年份開支是:
口糧:每人每月糧食約2.5石,平均折合銅錢2.5x80=200銖。一年是2400銖。
但是一旦與匈奴開戰,糧食運輸成本與軍需糧食等值。即後勤運輸人員要消耗一半糧食。也就是軍糧消耗量翻倍。
服裝:每人每年一單衣、一襲、一袍、一絝、一履。大約1700銖。
由上可知,每人的口糧和服裝費是4100銖,即4.1貫。
這樣,每年這部分軍費開支是4.1x70萬=287萬貫。
軍官開支須另外計算。
戰爭年份是正常年份的3~6倍。
這些還隻是日常開支。
還有至少兩樣基礎開支:
武器、馬匹。
武器各種各樣,包括刀、劍、錘、矛、戟、戈、斧、弩、盾、鎧甲、戰車、戰船等。
以普通刀、劍來算,一般價格是500銖上下。
弩,3000銖以上。
戰車,5000銖以上。
戰船,一萬銖打底。
牛的價格是1.5萬銖左右。
普通馬匹是3萬銖。好的戰馬10萬銖以上。
一萬銖就是一個金幣。
武帝時期,最高峰有戰馬40萬匹。
但在公元前99年浚稽山之戰時,李陵的5000精銳出戰,朝廷卻無法給他們裝備戰馬。
這是因為,戰馬往往也是戰損的絕對大頭。
比如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漠北之戰,出關戰馬數量超過14萬匹。
班師回朝時,入關戰馬不足3萬匹。
也就是說,漠北之戰損失戰馬11萬匹。
戰馬價值取中間值5金幣\/匹,僅這項損失就是55萬金幣。
戰爭時期,大漢每年軍費是5億貫。也就是5萬金幣。
漠北之戰的戰馬損失,就相當於11年軍費總開支。
當然,戰爭也有大量繳獲,有時能衝抵戰損。運氣好可以賺錢。
大漢每年的5億貫開支,其中田賦和丁稅貢獻不到一億貫。
其餘四億多貫是由鹽鐵專營和酒榷收入提供。
酒榷製度在鹽鐵會議後取消了。
這時代的管理國家,其實就是三方麵內容:1.調配官員;2.盤算收入,應付開支;3.應對戰爭。
有沒有戰爭,是百姓日子好不好過的最大影響因素。
目前,大漢朝廷的這三項工作,都是由霍光掌控著。
徐又成和魏江回歸朝廷,掌控了財政收入來源部門,算是打開了霍光權力陣營的一個缺口。
不過,皇帝親政,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
王西風回到王家馬場,引起的風波當然不會小。
家裏人自不必多說,個個喜笑顏開,歡欣鼓舞。
鄰裏鄉親、鄉縣賢達,也都與有榮焉。
因為,王西風如今又擔任宮廷議郎,品秩提了幾級,成了高官。這是其一。
其二,王家馬場是在抗住霍氏高壓後幸存的。意味著是無敵的存在。
以後誰想動王家,得掂量掂量。
王西風在家住一陣,又到天山莊園住了一陣。
師陵公主聽到王西風的消息後,也自願來到了長安城,擔任車師國駐長安城大使。
不過她現在不算質子,來去自由。
王西風見到她們的葡萄酒生意發展不錯,心裏有了一點想法。
他回宮與皇帝商量後,決定成立一間合資公司,生產烈酒。
酒榷製度取消了,也就是釀酒放開了。
大漢的米酒、黃酒,包括西域葡萄酒,都是低度酒。
世界還沒進入高度酒時代。
王西風決定自己來做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