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家三兄弟決定占領大庾縣,本來隻是為了惡心吳國孫權。
交州老老實實上貢的日子,你不焚香禱告感謝上天,與交州七郡和平相處,反而三天兩頭搞事。
現在,你說派兵攻打就派兵攻打,說撤軍就撤軍。
世界上哪有這麽好的事?
交州有句諺語:趁你病要你命。是說對翻臉之人不能心慈手軟。
交州對吳國就是如此。
占領大餘縣之後,士武決定在那裏搞點新意思:改革管理體製。
他撤回大部分軍隊,隻留2000軍士駐紮於此。
同時,他隻任命了一位大餘縣臨時議長王赧,並對後者如此這般交代一番。
在2000軍士威懾下,王赧宣布:大餘縣官員,隻保留20名治安管理遊徼。其餘官員職務解除。
大餘縣5年內不收稅、不征兵,不服徭役。
5年之內建立鄉議事會、縣議事會。
5年後,由鄉縣議事會推選縣令。任期三年。三年重選一次。
以上搞法,既可說是對吳國的作弄之舉,也可算是一種嚐試。
吳國新派來的豫章郡守陳表,與諸葛恪一樣,也是前“吳太子四友”之一。
太子孫登在世時,“吳太子四友”是香餑餑。
所以諸葛恪外放就任揚州牧。
現在,太子已薨逝。他這個“前太子四友之一”被動外放,隻能撈個豫章郡守。
而是是個坐在火山口的郡守。
不是因為這裏挨著交州,而是因為豫章郡被交州南海郡霸占了大庾縣,現在被改名大餘縣。
以前,東吳32郡,顛覆時期大郡2萬軍隊,小郡1萬。
如今人口勉強是顛覆時期的1\/5。連豫章郡這樣的傳統人口大郡,也不到20萬人了。軍隊數隻有一萬。
過去,豫章的軍隊幾乎全部放在北邊,用來對付魏國。
現在,形勢變了,豫章不但要對付北邊的魏國,還要防備南邊的交州。
陳表之父陳武,東吳十二虎臣之首。可惜在合肥之戰中為掩護孫權而戰死。
按說陳表有孫權罩著,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但由於陳家不屬於東吳三大勢力的任何一方,故陳表的發展勢頭,自然不如同為“太子四友”的諸葛恪等三人。
而今更是啥都不用想了。手裏捧著一個燙手山芋,日子艱難也就罷了。哪天倒了血黴自己都不知道。
陳表經過思考,決定先不考慮交州方向的變故。還是把重心放在北邊臨江一線。魏國才是吳國的大患。
交州的麻煩,是淮汜集團惹出來的。現在,他們愛理則理,不理拉倒。
自己父親已去世多年。他過去的朋輩、部下早就另投門庭,那些關係指望不上。自己也從沒指望過。
自己唯一的倚仗太子孫登也沒了。
陳表忽然意識到,自己成了吳國官場的孤魂野鬼。
弟弟陳力啾前年參加合浦平叛,從此杳無音信。
有人說他沒有陣亡,而是被賣到交州世家做了奴隸。也不知這消息是否屬實。
唉,同輩人中,自己和弟弟力啾是陳家最有希望的二人。結果到現在是這樣的狀況。
九泉之下的老父,一定深深失望。
……
新任豫章郡守陳表在南昌城裏唉聲歎氣之時,被他念叨的弟弟陳力啾,在蒼梧郡城裏打了一個老大的噴嚏。
橫蒲關阻擊戰結束後,韋西風一家三口,加上老丁夫婦,兩個丫鬟,五個衛士,徒弟黃遠河,還有陳力啾、周思耒10人,一起回到了蒼梧郡老家。
韋西風在戰地醫院蒼梧分部附近購置了一座院子,作為黑十字會總部。把陳力啾等人安置在那裏。
考慮到大家都是男人,韋西風為他們10人各配了一個女奴。
蒼梧分部裏有韋西風的許多秘密,所以現在還不能讓陳力啾等人去那裏。
於是,他們10人變成了韋西風的私人衛隊兼勞力。
回蒼梧郡城之前,韋西風也沒忘記,把烈酒釀造配方寫下來,交給阮福宗將軍。
阮氏家族已經成功釀製出第一批烈酒。正計劃在交州七郡全麵鋪開。
這是很賺錢的生意,但也不是什麽高科技。
要不了多久,別人家就會摸透釀製方法。到時候,嶺南就和關中一樣,喝烈酒不是什麽稀奇事。
離開蒼梧郡城兩年多,這次回來,除了陪伴師父、師娘、衛姨、兒女,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彌補黃宛兒和韋葉兒兩個女人。
說是夜夜笙歌也好,說是飽受壓榨也好,反正他很長時間不得消停。
他的日子慢慢恢複平淡。
……
而整個天下局麵,卻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蜀國丟城失地,已大勢已去、日薄西山。苟延殘喘著,覆滅隻在早晚。
他們名義上自封為國,其實勢力範圍隻有一個益州,實力更是比交州弱得多。交州已沒把它當作威脅。
蜀國朝廷多次派人到交趾郡城求見士燮大人,希望雙方開展合作。郡守士燮均未接見。
士燮對這個偏安政權存在的必要性,一直持否定態度。
沒有這一方攪屎棍,曹操和孫權,要麽劃江而治,要麽一戰定勝負達成二歸一。
那樣的話,天下早就太平了。何至於中原人口,由5000多萬降到1000來萬。
士燮對蜀漢有如此鄙薄之心,自然不願與他們有什麽交集。
上次橫蒲關對峙之時,吳國在交州手上,可以說明裏暗裏都吃了大虧。
按道理,孫權這樣心思縝密而又報複心極強之人,不會對交州就此罷休。
可偏偏吳國自從那次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一直是內外交困,衰運連連。
首先是江東士族逼宮,扶持孫權第三子孫和登上太子寶座。
孫和做太子,孫權本來也沒意見。
但是,這次冊封太子,是在江東士族宿勳新貴,一封一封請折要挾下,孫權被迫提前進行的。
這就觸動了孫權的神經。他感到極其不舒服。
而淮汜集團呢,自從鄢坡在蒼梧郡屠滅黃家分支開始,呂充、朱然、諸葛恪接連進攻交州,一次比一次栽得慘烈。
淮汜集團的聲望,已降到了最低點。
加上前太子孫登暴薨,淮汜集團有撇不清的責任。
這導致孫權對江東士族,不得不忍讓頗多。
太子孫登去世時,孫權第二子夭折在先。三子孫和便成為太子的自然之選。
而這孫和卻一早就和江東士族走得很近。陸遜、顧雍都是孫和的支持者。
孫權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孫和登上太子之位。
但一向不服輸、而善於玩平衡的孫權,又豈是那麽容易被江東士族拿捏的?
他在冊封孫和為太子之後不久,又冊封四子孫霸為魯王。
最為怪異的是,孫權賜封給魯王的待遇,除了一個太子頭銜有別,其它所有規製,竟然與太子一模一樣。
而全天下都知道,淮汜集團正是魯王的堅實後盾。
這位平衡大師,看起來是打算把平衡玩到極致。
他難道不知道:這樣走鋼絲,一旦把握不好,輕則摔得鼻青臉腫,重就摔到粉身碎骨嗎?
難道說,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即便把吳國玩到灰飛煙滅,他也在所不惜?
交州老老實實上貢的日子,你不焚香禱告感謝上天,與交州七郡和平相處,反而三天兩頭搞事。
現在,你說派兵攻打就派兵攻打,說撤軍就撤軍。
世界上哪有這麽好的事?
交州有句諺語:趁你病要你命。是說對翻臉之人不能心慈手軟。
交州對吳國就是如此。
占領大餘縣之後,士武決定在那裏搞點新意思:改革管理體製。
他撤回大部分軍隊,隻留2000軍士駐紮於此。
同時,他隻任命了一位大餘縣臨時議長王赧,並對後者如此這般交代一番。
在2000軍士威懾下,王赧宣布:大餘縣官員,隻保留20名治安管理遊徼。其餘官員職務解除。
大餘縣5年內不收稅、不征兵,不服徭役。
5年之內建立鄉議事會、縣議事會。
5年後,由鄉縣議事會推選縣令。任期三年。三年重選一次。
以上搞法,既可說是對吳國的作弄之舉,也可算是一種嚐試。
吳國新派來的豫章郡守陳表,與諸葛恪一樣,也是前“吳太子四友”之一。
太子孫登在世時,“吳太子四友”是香餑餑。
所以諸葛恪外放就任揚州牧。
現在,太子已薨逝。他這個“前太子四友之一”被動外放,隻能撈個豫章郡守。
而是是個坐在火山口的郡守。
不是因為這裏挨著交州,而是因為豫章郡被交州南海郡霸占了大庾縣,現在被改名大餘縣。
以前,東吳32郡,顛覆時期大郡2萬軍隊,小郡1萬。
如今人口勉強是顛覆時期的1\/5。連豫章郡這樣的傳統人口大郡,也不到20萬人了。軍隊數隻有一萬。
過去,豫章的軍隊幾乎全部放在北邊,用來對付魏國。
現在,形勢變了,豫章不但要對付北邊的魏國,還要防備南邊的交州。
陳表之父陳武,東吳十二虎臣之首。可惜在合肥之戰中為掩護孫權而戰死。
按說陳表有孫權罩著,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但由於陳家不屬於東吳三大勢力的任何一方,故陳表的發展勢頭,自然不如同為“太子四友”的諸葛恪等三人。
而今更是啥都不用想了。手裏捧著一個燙手山芋,日子艱難也就罷了。哪天倒了血黴自己都不知道。
陳表經過思考,決定先不考慮交州方向的變故。還是把重心放在北邊臨江一線。魏國才是吳國的大患。
交州的麻煩,是淮汜集團惹出來的。現在,他們愛理則理,不理拉倒。
自己父親已去世多年。他過去的朋輩、部下早就另投門庭,那些關係指望不上。自己也從沒指望過。
自己唯一的倚仗太子孫登也沒了。
陳表忽然意識到,自己成了吳國官場的孤魂野鬼。
弟弟陳力啾前年參加合浦平叛,從此杳無音信。
有人說他沒有陣亡,而是被賣到交州世家做了奴隸。也不知這消息是否屬實。
唉,同輩人中,自己和弟弟力啾是陳家最有希望的二人。結果到現在是這樣的狀況。
九泉之下的老父,一定深深失望。
……
新任豫章郡守陳表在南昌城裏唉聲歎氣之時,被他念叨的弟弟陳力啾,在蒼梧郡城裏打了一個老大的噴嚏。
橫蒲關阻擊戰結束後,韋西風一家三口,加上老丁夫婦,兩個丫鬟,五個衛士,徒弟黃遠河,還有陳力啾、周思耒10人,一起回到了蒼梧郡老家。
韋西風在戰地醫院蒼梧分部附近購置了一座院子,作為黑十字會總部。把陳力啾等人安置在那裏。
考慮到大家都是男人,韋西風為他們10人各配了一個女奴。
蒼梧分部裏有韋西風的許多秘密,所以現在還不能讓陳力啾等人去那裏。
於是,他們10人變成了韋西風的私人衛隊兼勞力。
回蒼梧郡城之前,韋西風也沒忘記,把烈酒釀造配方寫下來,交給阮福宗將軍。
阮氏家族已經成功釀製出第一批烈酒。正計劃在交州七郡全麵鋪開。
這是很賺錢的生意,但也不是什麽高科技。
要不了多久,別人家就會摸透釀製方法。到時候,嶺南就和關中一樣,喝烈酒不是什麽稀奇事。
離開蒼梧郡城兩年多,這次回來,除了陪伴師父、師娘、衛姨、兒女,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彌補黃宛兒和韋葉兒兩個女人。
說是夜夜笙歌也好,說是飽受壓榨也好,反正他很長時間不得消停。
他的日子慢慢恢複平淡。
……
而整個天下局麵,卻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
蜀國丟城失地,已大勢已去、日薄西山。苟延殘喘著,覆滅隻在早晚。
他們名義上自封為國,其實勢力範圍隻有一個益州,實力更是比交州弱得多。交州已沒把它當作威脅。
蜀國朝廷多次派人到交趾郡城求見士燮大人,希望雙方開展合作。郡守士燮均未接見。
士燮對這個偏安政權存在的必要性,一直持否定態度。
沒有這一方攪屎棍,曹操和孫權,要麽劃江而治,要麽一戰定勝負達成二歸一。
那樣的話,天下早就太平了。何至於中原人口,由5000多萬降到1000來萬。
士燮對蜀漢有如此鄙薄之心,自然不願與他們有什麽交集。
上次橫蒲關對峙之時,吳國在交州手上,可以說明裏暗裏都吃了大虧。
按道理,孫權這樣心思縝密而又報複心極強之人,不會對交州就此罷休。
可偏偏吳國自從那次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一直是內外交困,衰運連連。
首先是江東士族逼宮,扶持孫權第三子孫和登上太子寶座。
孫和做太子,孫權本來也沒意見。
但是,這次冊封太子,是在江東士族宿勳新貴,一封一封請折要挾下,孫權被迫提前進行的。
這就觸動了孫權的神經。他感到極其不舒服。
而淮汜集團呢,自從鄢坡在蒼梧郡屠滅黃家分支開始,呂充、朱然、諸葛恪接連進攻交州,一次比一次栽得慘烈。
淮汜集團的聲望,已降到了最低點。
加上前太子孫登暴薨,淮汜集團有撇不清的責任。
這導致孫權對江東士族,不得不忍讓頗多。
太子孫登去世時,孫權第二子夭折在先。三子孫和便成為太子的自然之選。
而這孫和卻一早就和江東士族走得很近。陸遜、顧雍都是孫和的支持者。
孫權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孫和登上太子之位。
但一向不服輸、而善於玩平衡的孫權,又豈是那麽容易被江東士族拿捏的?
他在冊封孫和為太子之後不久,又冊封四子孫霸為魯王。
最為怪異的是,孫權賜封給魯王的待遇,除了一個太子頭銜有別,其它所有規製,竟然與太子一模一樣。
而全天下都知道,淮汜集團正是魯王的堅實後盾。
這位平衡大師,看起來是打算把平衡玩到極致。
他難道不知道:這樣走鋼絲,一旦把握不好,輕則摔得鼻青臉腫,重就摔到粉身碎骨嗎?
難道說,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即便把吳國玩到灰飛煙滅,他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