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西風一直密切注意著蜀國動向,情報部&別動隊傳回的消息,他都會認真研究。


    他雖然不再擔任左護軍,但那些人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按他的吩咐,蜀國傳回的情報,主要部分,他都得到一份謄抄件。


    仔細分析了蜀國滅國全過程後,韋西風明白了:整個中原曆史裏,把“大智若愚”四個字演繹到極致的人,非蜀漢後主、孝懷帝劉禪莫屬。


    諸葛亮一死,劉禪就廢除丞相職位。


    這樣做,表麵上有兩層意思:1.前諸葛丞相古今獨一,劉禪空置其位以示尊崇。2.繼任者蔣琬上書,自認不及諸葛丞相之萬一,不配稱“丞相”二字。他隻敢居錄尚書事職務。


    實質上,劉禪內心深處,是據此昭諭朝廷政策與諸葛亮切割。


    主要特征有3:


    1.劉禪從此掌握朝廷實權。


    在此之前,諸葛氏好比霍光,後主仿若漢昭帝,甚至一不小心就成了昏帝劉賀。


    2.取消北伐政策。


    軍隊主力撤回漢中和益州。北外圍隻留薑維率一軍遊弋,兵力上限是一萬。


    3.益州派開始進入權力中心。


    東吳孫權繼位之初,就與本地派江東士族達成諒解,文官任命顧雍為丞相,武官重用生死仇家後裔陸遜。


    所以東吳政權轄區內,孫權的宗室,在淮汜集團與江東士族間玩平衡,但隻有上層鬥爭,沒有底層起義。


    而劉備蜀漢的搞法完全不同。荊州派+東洲派全力鎮壓益州派。


    益州派代表的本地土著占人口總數60%以上,而早期蜀劉政權的高層沒有一個是益州人。


    這樣做的結果是:本地百姓的利益沒有絲毫保障。重稅、頻繁徭役、抽丁入伍,百姓苦不堪言。


    因此,益州西部、南部不斷發生起義、造反。


    蜀劉政權南部、西部軍區,軍事任務就是專門鎮壓起義。


    劉禪掌權後,開始吸納益州派人進入朝廷,甚至擔任高級職務。如光祿大夫譙周。


    不過還沒來得及改善當地百姓對朝廷的仇敵印象。


    就在魏國18萬大軍攻進了漢中後,蜀國10.2萬軍隊中,西、南兩地的軍隊1.4萬人也沒參加對魏軍戰鬥。


    因為隻要他們一走,當地人必定趁機起義,攻占郡縣衙門,殺死朝廷官員。


    這幾乎是不用懷疑的判斷。


    諸葛亮死後至蜀國滅國這30年裏,是蜀國人民戰亂最少、相對幸福的30年。


    韋西風對劉禪“大智”的判斷,並不是僅僅基於以上情況,而主要是基於劉禪的投降。


    劉禪自己出城向鄧艾投降,並寫信給薑維、等人,命令他們投降時,真實局勢是:


    鄧艾率大約三萬精兵,繞開劍門關,走陰平小路,曆經千難萬險到達江由。隻剩一萬人左右。


    之後,鄧艾降江由,克涪城、綿竹,直抵雒城,離首都(成都)不到100裏。


    劉禪召集朝臣,稍微討論了一下,決定投降。


    他命令張飛之子、鄧芝之子二人,捧著玉璽、降表,去雒城向鄧艾投降。


    鄧艾十分高興,表示接受投降,答應向朝廷為劉禪請功。


    劉禪得到鄧艾答複,便寫下親筆信,派人送往雒城、南中、江州、永安、劍閣、漢中等地,要求將士們向魏軍投降。


    其實此時,鍾會的十幾萬大軍被薑維堵在劍門關外,要想入關進入益州,代價一定巨大。


    鄧艾進入益州的軍隊隻有一萬左右。


    益州區域,手中有兵、主張死戰到底的將軍有不少:江州刺史諸葛瞻、劉安南將軍霍弋、北地王劉諶…


    劉禪如果振臂高呼,天子為社稷而戰,鄧艾十之八九要玩完。


    鍾會要破劍門關,再破成都,軍隊至少損失10萬。


    那樣一來,劉禪一定青史留美名。


    韋西風對劉禪的高度敬仰、佩服,正是在這裏。


    曆史上,無數沽名釣譽者,為了自己個人青史留名,拉千萬百姓陪葬。


    這樣的人,其實最為可恥!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而劉禪,卻是一位大仁大智的君主。


    因為,假如劉禪誓死抗魏,他能守住蜀國嗎?


    答案是絕對守不住。


    結局隻能是:蜀軍全滅、魏軍死大半、城池盡毀、生靈塗炭…


    魏國朝野盛怒之下,蜀地百姓至少百年不得安寧。


    真實的曆史結局是:魏國大軍壓境覆滅了蜀國,死亡最多的情形,居然是因為鄧艾抄小道、死在惡劣環境裏的一萬多人。


    最激烈的戰役是鄧艾攻打綿竹,雙方死亡3000人左右。


    滅國之戰,到底是拚成“殺敵八萬自損十萬”好呢,還是兵臨城下時,審時度勢不戰而降好?


    ——也許心思不同,答案就不同。


    韋西風的答案,絕對是後者。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後世大家張養浩的這篇“山坡羊-潼關懷古”,興許可以表達劉禪麵對魏國大軍時的心情吧。


    個人榮辱算得了什麽?青史留罵名又何妨?!


    韋西風堅信:作為亂世君主,劉禪絕不是貪生怕死之輩。


    他所做的一切,隻是因為他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不願再見到血流成河。


    也許,他早就體會出了那句話:天下大勢,浩浩蕩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後世朝代,之所以不停往劉禪身上潑髒水,主要在統治者操縱了輿論導向,他們不能允許“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成為正向思維。


    中原統治者,希望百姓越愚昧越好。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否則,人人都愛思考,個個都覺醒。那樣,統治者就睡不著覺了。


    “商君書”之馭民六術:弱民、愚民、疲民、辱民、貧民、虐民。是統治者的一貫法寶。


    旁觀了蜀國滅國全過程,感受了劉禪的仁與智,韋西風決定不插手晉國滅吳之事。


    雖然晉國統一後,天下被司馬家搞得亂七八糟。


    但統一總比三國爭霸好得多。


    他不知道自己這一世輪回什麽時候結束。如果時間允許,他的計劃是堅決頂住晉國對嶺南的染指。


    然後幫助未來的晉王司馬睿,與北方切割,盡早統一淮南。


    這樣可以保證南部半壁江山,在即將到來的三百年大亂世中,享一方安寧。


    至於北方,曆史注定,那裏要發生民族大融合事件。亂成一鍋粥。


    這將是中原及北方百姓無比痛苦的黑暗時代。


    可是,曆史車輪,誰又能擋得住呢!


    韋西風試圖與星狗溝通溝通,看能否確定一下這一世餘生時光。


    可是星狗沒反應。


    這狗東西!它一定是假裝閉著關。


    算了,自然而然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好遇見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班門弄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班門弄茶並收藏幸好遇見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