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鬥米教原教主孫泰並不是天師道真正天師,而是分壇教主。隻不過民間口頭不分天師和教主,訛稱他為天師而已。
孫泰對上結交權貴、士族,對下籠絡百姓、流民,對社會、朝廷認識頗為深刻。
他覺得,這世道早已破敗不堪。誰有錢財、征服民心、建立軍隊,誰就能掌控國家。
而如今的掌權者,同時掌握錢財、民心、軍隊三樣的,幾乎沒有。
而自己,有錢財、得民心,隻要建立軍隊,則大事可期。
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他開始了謀劃、經營。許多年過去,成效顯著。
正巧,控製朝廷大權的揚州刺史司馬元顯,為了與青兗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抗衡,決定在三吳地區大肆征兵。
消息一出,孫泰看到了機會。
因為,五鬥米教在三吳地區傳教甚廣,民眾裏教徒很多。
朝廷征兵,對象必定是士族家的奴隸、一般佃戶、自耕農。
還有一種人:免奴為客者。
所謂免奴為客者,就是那些原本是士族家的奴隸,被主人家免除奴籍,成為一般佃客的人。
東晉早期,大量北方士族南下。
他們都是帶著軍隊的。一路殺過來,要麽被打得降等,從大貴族變成普通士族。或由普通士族變成平民。
要麽一路取勝,擄掠大量財物、人口。
這些擄掠來的人口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平民,到南方後成為依附士族的佃戶;一部分是俘虜或俘虜家屬,他們成為奴隸。
免奴為客者,就是這部分奴隸轉變身份而來。
孫泰在吳地傳教這麽多年,除了宣傳教義,對教徒也有實際好處,比如治病、借貸、續荒救濟…等等。
這些措施對自耕農、佃戶們有巨大幫助,深得他們信賴、感激。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成為其主要信徒。
其中就包括大量免奴為客者。
孫泰派出孫邈等六個兒子、侄子孫恩、侄女婿盧循,內部稱天師八將。要求他們到教徒裏傳令:響應朝廷號令,加入政府軍;借助政府軍平台組建天師軍團。
他的理想很豐滿,可是現實卻很殘酷。
孫恩在滲透權貴階級的時候,也被統治者同時滲透。
他的計劃被司馬道子父子掌握。
司馬元顯開出清單,下令給揚州刺史部廷尉府,全麵抓捕五鬥米教高層。
孫泰及六個兒子、一大幫舵主、堂主被殺。
隻有其侄子孫恩、侄女婿盧循得人通風報信,逃了出去。
司馬元顯下令:在剛招募的揚州新軍中,清理掉五鬥米教高級軍官,對底層軍士開展大規模洗腦、具結悔過運動。
蕭風的兩位姐夫就屬於這些底層軍士。
話說孫恩、盧循兩人,在會稽郡城得到官府朋友報信,連夜乘船出海,這才躲過一劫。
如果他們不是上船走海路,一定也完蛋了。
兩人到了海島落腳後,輪流潛回大陸打聽消息。得到的結果把二人搞得沒了脾氣:教主孫泰及六個兒子全部遇難;三吳地區舵主、堂主幾乎全軍覆沒;派到揚州軍中的高級軍官一個不剩。
孫恩提議去青州投靠青兗刺史王恭。盧循同意他的意見。
於是二人立即乘船沿海北上,去找王恭。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大家的仇敵都是司馬元顯,而且五鬥米教在三吳地區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二人也不是等閑之輩。
孫恩是五鬥米教教主孫泰親侄子,祖上是前趙王司馬倫高參孫秀。
盧循出身範陽盧氏,祖上人才輩出。漢昭烈帝劉備就出自其先祖盧植門下。
王恭經過考量之後,接納了二人。
其時,晉帝司馬曜剛薨逝不久。掌控朝廷的司馬道子對皇帝被謀殺之事卻輕描淡寫,沒有追查凶手。
並且,他扶持了弱智的司馬德宗繼位。明顯是為了方便自己掌控。
王恭決定發起第二次“清君側”行動。
他聯絡荊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楊佺期,商量起兵。二者欣然讚成。
王恭手上有當世最厲害的“北府軍”,首領是劉牢之;殷仲堪地盤上有當世第二厲害的“荊州兵”,首領是桓玄。
劉牢之的北府軍是謝安、謝玄父子一手扶持起來的。前身是北方南下流民組織的“乞活軍”。
桓玄乃桓溫之子,一心想實現父親未竟心願。他掛名廣州刺史,委身屈居荊州刺史地頭,隻因這裏是他老子的大本營,便於他合法招募、訓練出自己的軍隊。形成自家謀事的本錢。
他做到了這點:荊州兵人數10萬,有水軍和陸軍各5萬,訓練有素。戰力僅次於北府軍。
王恭、殷仲堪舉旗,劉牢之、桓玄出兵,看起來司馬道子父子毫無勝算。
但,司馬道子父子二人卻非等閑之輩。父親司馬道子不到40歲,卻老奸巨猾;兒子司馬元顯不到20歲,卻智勇雙全。
他們再次使用釜底抽薪這招。
而且,這次更狠!
他們不是抽自家釜底之薪,而是搬敵人家鍋灶:開出對方難以抗拒的條件,策劃劉牢之、桓玄反叛。
結果,劉牢之臨陣反戈,擒拿王恭,送交朝廷。
王恭隨即被斬殺。
桓玄擊殺殷仲堪,收容其所有軍隊。
桓玄被朝廷任命為都督荊、江、司、雍等州諸軍事,同時兼任荊、江二州刺史。
桓玄一躍而成東晉顯赫地方大員。與司馬元顯地位有得一比。
劉牢之也得到他想要的權勢,接管王恭的兗、青、冀、幽等州軍務,封鎮北將軍。成為大軍區司令。
這一頓騷操作下來,司馬道子父子把控的朝堂變化不大,地方豪強則是完全換了臉孔。
心裏最苦的,要數孫恩、盧循二人。
兩人投靠王恭後,見到東家聯合殷仲堪、楊佺期,起兵征討司馬道子父子。而且陣營裏又有北府軍、荊州兵這樣的王牌軍。攻陷建鄴、誅殺仇敵之期指日可待。
哪知形勢急轉直下,起義軍轉瞬土崩瓦解。三位大員王恭、殷仲堪、楊佺期人頭落地。
孫恩、盧循見勢不妙,立馬再次乘船出海跑路。
二人決定,從此以後再也不要相信地方豪強。
二人乘船還是回吳地去。
他們打算先在海島上站穩腳跟,然後武裝教徒。
自己親自率領大夥來幹:造反!
孫泰對上結交權貴、士族,對下籠絡百姓、流民,對社會、朝廷認識頗為深刻。
他覺得,這世道早已破敗不堪。誰有錢財、征服民心、建立軍隊,誰就能掌控國家。
而如今的掌權者,同時掌握錢財、民心、軍隊三樣的,幾乎沒有。
而自己,有錢財、得民心,隻要建立軍隊,則大事可期。
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他開始了謀劃、經營。許多年過去,成效顯著。
正巧,控製朝廷大權的揚州刺史司馬元顯,為了與青兗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抗衡,決定在三吳地區大肆征兵。
消息一出,孫泰看到了機會。
因為,五鬥米教在三吳地區傳教甚廣,民眾裏教徒很多。
朝廷征兵,對象必定是士族家的奴隸、一般佃戶、自耕農。
還有一種人:免奴為客者。
所謂免奴為客者,就是那些原本是士族家的奴隸,被主人家免除奴籍,成為一般佃客的人。
東晉早期,大量北方士族南下。
他們都是帶著軍隊的。一路殺過來,要麽被打得降等,從大貴族變成普通士族。或由普通士族變成平民。
要麽一路取勝,擄掠大量財物、人口。
這些擄掠來的人口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平民,到南方後成為依附士族的佃戶;一部分是俘虜或俘虜家屬,他們成為奴隸。
免奴為客者,就是這部分奴隸轉變身份而來。
孫泰在吳地傳教這麽多年,除了宣傳教義,對教徒也有實際好處,比如治病、借貸、續荒救濟…等等。
這些措施對自耕農、佃戶們有巨大幫助,深得他們信賴、感激。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成為其主要信徒。
其中就包括大量免奴為客者。
孫泰派出孫邈等六個兒子、侄子孫恩、侄女婿盧循,內部稱天師八將。要求他們到教徒裏傳令:響應朝廷號令,加入政府軍;借助政府軍平台組建天師軍團。
他的理想很豐滿,可是現實卻很殘酷。
孫恩在滲透權貴階級的時候,也被統治者同時滲透。
他的計劃被司馬道子父子掌握。
司馬元顯開出清單,下令給揚州刺史部廷尉府,全麵抓捕五鬥米教高層。
孫泰及六個兒子、一大幫舵主、堂主被殺。
隻有其侄子孫恩、侄女婿盧循得人通風報信,逃了出去。
司馬元顯下令:在剛招募的揚州新軍中,清理掉五鬥米教高級軍官,對底層軍士開展大規模洗腦、具結悔過運動。
蕭風的兩位姐夫就屬於這些底層軍士。
話說孫恩、盧循兩人,在會稽郡城得到官府朋友報信,連夜乘船出海,這才躲過一劫。
如果他們不是上船走海路,一定也完蛋了。
兩人到了海島落腳後,輪流潛回大陸打聽消息。得到的結果把二人搞得沒了脾氣:教主孫泰及六個兒子全部遇難;三吳地區舵主、堂主幾乎全軍覆沒;派到揚州軍中的高級軍官一個不剩。
孫恩提議去青州投靠青兗刺史王恭。盧循同意他的意見。
於是二人立即乘船沿海北上,去找王恭。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大家的仇敵都是司馬元顯,而且五鬥米教在三吳地區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
孫恩、盧循二人也不是等閑之輩。
孫恩是五鬥米教教主孫泰親侄子,祖上是前趙王司馬倫高參孫秀。
盧循出身範陽盧氏,祖上人才輩出。漢昭烈帝劉備就出自其先祖盧植門下。
王恭經過考量之後,接納了二人。
其時,晉帝司馬曜剛薨逝不久。掌控朝廷的司馬道子對皇帝被謀殺之事卻輕描淡寫,沒有追查凶手。
並且,他扶持了弱智的司馬德宗繼位。明顯是為了方便自己掌控。
王恭決定發起第二次“清君側”行動。
他聯絡荊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楊佺期,商量起兵。二者欣然讚成。
王恭手上有當世最厲害的“北府軍”,首領是劉牢之;殷仲堪地盤上有當世第二厲害的“荊州兵”,首領是桓玄。
劉牢之的北府軍是謝安、謝玄父子一手扶持起來的。前身是北方南下流民組織的“乞活軍”。
桓玄乃桓溫之子,一心想實現父親未竟心願。他掛名廣州刺史,委身屈居荊州刺史地頭,隻因這裏是他老子的大本營,便於他合法招募、訓練出自己的軍隊。形成自家謀事的本錢。
他做到了這點:荊州兵人數10萬,有水軍和陸軍各5萬,訓練有素。戰力僅次於北府軍。
王恭、殷仲堪舉旗,劉牢之、桓玄出兵,看起來司馬道子父子毫無勝算。
但,司馬道子父子二人卻非等閑之輩。父親司馬道子不到40歲,卻老奸巨猾;兒子司馬元顯不到20歲,卻智勇雙全。
他們再次使用釜底抽薪這招。
而且,這次更狠!
他們不是抽自家釜底之薪,而是搬敵人家鍋灶:開出對方難以抗拒的條件,策劃劉牢之、桓玄反叛。
結果,劉牢之臨陣反戈,擒拿王恭,送交朝廷。
王恭隨即被斬殺。
桓玄擊殺殷仲堪,收容其所有軍隊。
桓玄被朝廷任命為都督荊、江、司、雍等州諸軍事,同時兼任荊、江二州刺史。
桓玄一躍而成東晉顯赫地方大員。與司馬元顯地位有得一比。
劉牢之也得到他想要的權勢,接管王恭的兗、青、冀、幽等州軍務,封鎮北將軍。成為大軍區司令。
這一頓騷操作下來,司馬道子父子把控的朝堂變化不大,地方豪強則是完全換了臉孔。
心裏最苦的,要數孫恩、盧循二人。
兩人投靠王恭後,見到東家聯合殷仲堪、楊佺期,起兵征討司馬道子父子。而且陣營裏又有北府軍、荊州兵這樣的王牌軍。攻陷建鄴、誅殺仇敵之期指日可待。
哪知形勢急轉直下,起義軍轉瞬土崩瓦解。三位大員王恭、殷仲堪、楊佺期人頭落地。
孫恩、盧循見勢不妙,立馬再次乘船出海跑路。
二人決定,從此以後再也不要相信地方豪強。
二人乘船還是回吳地去。
他們打算先在海島上站穩腳跟,然後武裝教徒。
自己親自率領大夥來幹: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