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一早,孫恩大軍進入會稽郡城區域,謝琰派出廣武將軍桓寶為前鋒,率軍前去試探一下。
桓寶是劉牢之赴京口前,留給謝琰的一支北府軍。他們與孫恩軍隊交戰,大勝,斬殺不少敵人。
謝琰心裏更加輕視孫恩軍了。
他在打算吃早飯,忽然情緒高昂,對眾將笑道:“諸位,咱們幹脆現在全軍出擊,一舉拿下敵人,然後回來吃早飯。現在,本將軍命令,反攻!”
於是,會稽郡城守軍從各自營帳出發,出城迎戰孫恩大軍。
謝琰親自帶著幾千人,沿著荷塘之間的窄道追擊孫恩的船隊。
孫恩船上突然發射密集箭矢。謝琰猝不及防,死傷慘重。
接著,兩邊山地裏又衝出一萬多五鬥米教農民軍,將謝琰的隊伍團團圍住。
謝琰下令突圍。
正在這時,謝琰身邊的都尉張猛突然反水,一刀斬斷謝琰坐騎馬腿。
謝琰墮馬。被張猛手下人亂刀砍死。
謝琰身邊兩個兒子謝肇、謝峻同時遇害。
一代名將謝琰,淝水之戰謝氏雙雄之一,因為輕敵,就此隕落。
他至死都沒察覺到:這次他的兩個對手,並不是宵小,而是驚才絕豔之輩。
他們的信徒不僅隻有底層農戶,在軍隊、士族中也有鐵杆粉絲。謝琰信任的都尉張猛就是。
未來許多年,孫恩、盧循還會繼續書寫曆史性篇章。
謝琰將軍戰死,令司馬元顯萬分意外,也非常緊張。
他晉升劉牢之為鎮北將軍、都督會稽五郡諸軍事。命劉牢之立即率軍東征孫恩。
孫恩此時又進攻吳郡,殺死內史袁山鬆。
劉牢之派出北府軍第一猛將劉裕對付孫恩。
劉裕人高馬大,作戰時往往一馬當先,幾次在數千敵人裏來回奔殺,無人能敵。
果然,劉裕一出馬,孫恩大軍就被打得丟盔棄甲,死傷無數。隻得再次登船逃到海上。
孫恩在海上,有一千多艘船,十幾萬人。他想著劉裕在南部,便率領船隊直接由海路進入長江,打算進攻京口。
劉牢之命令劉裕立即披星戴月趕路,由海鹽(嘉興)向北堵截孫恩。他自己帶大軍直撲京口包抄敵人。
孫恩與劉牢之、劉裕多次交手,損失慘重。隻得再次逃往海上群島(舟山)休整。
孫恩這麽一大圈折騰,十幾萬人折損一半。沒討到任何好處。
但他的這幾次行動,成就了兩個人,害慘了兩個人。
成就的兩人是劉裕、桓玄。
害慘的兩人就是司馬道子父子。
劉裕祖上是漢高祖劉邦本家。不過早已衰敗,屬於典型的寒門。他早年不務正業、無所事事。直到生計難以維持,快三十歲才加入北府軍,混口飯吃。
孫恩起事時,劉裕三十多歲了,在北府軍冠軍將軍孫無終手下擔任司馬。
北府軍的軍階,沿用魏晉舊製。依次是伍長、什長、隊長(50人)、屯長(2隊、100人)、軍侯(5屯稱曲、500人)、司馬(2曲稱部、1000人)、校尉或都尉(5部為營、5000人)、將軍或副手裨將、偏將(2營為軍、1萬人)。
再往上是雜號將軍、重號將軍、大將軍、大司馬。
劉裕三十多歲還隻是司馬,帶兵1000,隻能算低級軍官。這是因為他參軍太晚,軍功太少。
劉裕正愁無處立功,孫恩起事,算是劉裕機會來了。
他的上司孫無終十分欣賞他,便把他推薦給北府軍統領劉牢之。也是希望他能建功立業、加官晉爵。
劉裕也沒讓孫無終、劉牢之失望。他與孫恩交戰,幾無敗績。
他在劉牢之手下,由參軍做起,通過討伐孫恩,屢戰屢勝、屢勝屢升,一路高歌猛進。每次交戰,他的戰果都是斬殺、俘虜敵軍數以萬計。
很快,劉裕升到建武將軍、下邳太守。
孫恩起事,也給盤踞長江中上遊的荊州刺史桓玄,找到了率軍東下的借口。
荊州是桓玄之父桓溫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巢。桓玄擔任荊州刺史,猶如虎歸深山、龍入大海。沒用多久,他就富可敵國,操練出十幾萬水、陸強軍。
桓玄多次請求沿江而下,進駐京口,參加鎮壓孫恩暴動。
他是什麽意圖,朝堂上下清清楚楚。
司馬元顯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嚴重威脅。於是準備向西討伐桓玄。
桓玄得到消息,不但不懼,反而主動出擊,率軍向南進攻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派劉牢之率北府軍前去抵禦。
兩軍在溧陽駐軍對峙。
劉裕請求出戰,劉牢之不允。
劉牢之對司馬元顯的德行十分清楚,也相當忌憚。
他覺得,自己此時擊敗桓玄,那自己必定成為司馬元顯的下個目標。
於是,他派兒子劉敬宣去向桓玄求和。
劉裕和劉牢之外甥何無忌,堅決反對劉牢之的做法。但沒效果。
桓玄最後攻入建鄴,斬殺司馬元顯,流放司馬道子。
不久,他又找機會殺死司馬道子。斬草除根。
劉牢之也是一代名將。但他先叛老板王恭、投靠司馬元顯,導致王恭被殺;現在又叛司馬元顯、投靠桓玄,導致司馬元顯被殺。
桓玄控製了朝廷後,認為此人名聲已毀,不適合擔任北府軍統領。於是打算撤銷劉牢之兵權。
劉牢之再次露出反複無常的本性,鼓動手下將領一起反叛桓玄。
包括劉裕在內的一眾北府軍將領,無人再願追隨他。
劉牢之便棄官逃跑了。逃出去後,他卻發現天下之大,無人願意收留他。於是上吊自殺。
劉牢之打算背叛司馬元顯、投靠桓玄時,劉裕堅決反對。
後來劉牢之又鼓動大家反叛桓玄時,劉裕也是堅決反對。
桓玄欣賞劉裕的鐵血軍人性格和非凡作戰能力,想拉攏收買劉裕為己所用。於是任命他為中軍參軍。
五鬥米教教主孫恩得知晉國朝廷裏,桓玄與司馬元顯打起來了,於是趁機又率軍來攻打吳地。
但這次孫恩的運氣極差。他的隊伍一上岸就遭遇劉裕等幾路大軍圍堵,最後在臨海郡被太守辛昺擊敗。隊伍隻剩不到萬人。
孫恩被圍堵,不願被俘,投海自盡。
他的妹夫、副教主盧循收拾殘軍,乘船逃走。
桓玄控製朝廷大權後,改年號為大亨。
他任命親兄桓偉為荊州刺史,從兄桓修為徐、兗二州刺史,從兄桓石生為江州刺史,從兄桓謙為尚書左仆射,發小卞範之為丹陽太守…
桓玄封自己為太尉、平西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
桓玄牢牢掌控朝廷大權後,罷黜奸佞、擢用賢臣。晉國出現短暫欣欣向榮氣象。
但劉裕、何無忌等人看得清楚,深知桓玄目的是篡奪皇位。心中十分警惕。
桓寶是劉牢之赴京口前,留給謝琰的一支北府軍。他們與孫恩軍隊交戰,大勝,斬殺不少敵人。
謝琰心裏更加輕視孫恩軍了。
他在打算吃早飯,忽然情緒高昂,對眾將笑道:“諸位,咱們幹脆現在全軍出擊,一舉拿下敵人,然後回來吃早飯。現在,本將軍命令,反攻!”
於是,會稽郡城守軍從各自營帳出發,出城迎戰孫恩大軍。
謝琰親自帶著幾千人,沿著荷塘之間的窄道追擊孫恩的船隊。
孫恩船上突然發射密集箭矢。謝琰猝不及防,死傷慘重。
接著,兩邊山地裏又衝出一萬多五鬥米教農民軍,將謝琰的隊伍團團圍住。
謝琰下令突圍。
正在這時,謝琰身邊的都尉張猛突然反水,一刀斬斷謝琰坐騎馬腿。
謝琰墮馬。被張猛手下人亂刀砍死。
謝琰身邊兩個兒子謝肇、謝峻同時遇害。
一代名將謝琰,淝水之戰謝氏雙雄之一,因為輕敵,就此隕落。
他至死都沒察覺到:這次他的兩個對手,並不是宵小,而是驚才絕豔之輩。
他們的信徒不僅隻有底層農戶,在軍隊、士族中也有鐵杆粉絲。謝琰信任的都尉張猛就是。
未來許多年,孫恩、盧循還會繼續書寫曆史性篇章。
謝琰將軍戰死,令司馬元顯萬分意外,也非常緊張。
他晉升劉牢之為鎮北將軍、都督會稽五郡諸軍事。命劉牢之立即率軍東征孫恩。
孫恩此時又進攻吳郡,殺死內史袁山鬆。
劉牢之派出北府軍第一猛將劉裕對付孫恩。
劉裕人高馬大,作戰時往往一馬當先,幾次在數千敵人裏來回奔殺,無人能敵。
果然,劉裕一出馬,孫恩大軍就被打得丟盔棄甲,死傷無數。隻得再次登船逃到海上。
孫恩在海上,有一千多艘船,十幾萬人。他想著劉裕在南部,便率領船隊直接由海路進入長江,打算進攻京口。
劉牢之命令劉裕立即披星戴月趕路,由海鹽(嘉興)向北堵截孫恩。他自己帶大軍直撲京口包抄敵人。
孫恩與劉牢之、劉裕多次交手,損失慘重。隻得再次逃往海上群島(舟山)休整。
孫恩這麽一大圈折騰,十幾萬人折損一半。沒討到任何好處。
但他的這幾次行動,成就了兩個人,害慘了兩個人。
成就的兩人是劉裕、桓玄。
害慘的兩人就是司馬道子父子。
劉裕祖上是漢高祖劉邦本家。不過早已衰敗,屬於典型的寒門。他早年不務正業、無所事事。直到生計難以維持,快三十歲才加入北府軍,混口飯吃。
孫恩起事時,劉裕三十多歲了,在北府軍冠軍將軍孫無終手下擔任司馬。
北府軍的軍階,沿用魏晉舊製。依次是伍長、什長、隊長(50人)、屯長(2隊、100人)、軍侯(5屯稱曲、500人)、司馬(2曲稱部、1000人)、校尉或都尉(5部為營、5000人)、將軍或副手裨將、偏將(2營為軍、1萬人)。
再往上是雜號將軍、重號將軍、大將軍、大司馬。
劉裕三十多歲還隻是司馬,帶兵1000,隻能算低級軍官。這是因為他參軍太晚,軍功太少。
劉裕正愁無處立功,孫恩起事,算是劉裕機會來了。
他的上司孫無終十分欣賞他,便把他推薦給北府軍統領劉牢之。也是希望他能建功立業、加官晉爵。
劉裕也沒讓孫無終、劉牢之失望。他與孫恩交戰,幾無敗績。
他在劉牢之手下,由參軍做起,通過討伐孫恩,屢戰屢勝、屢勝屢升,一路高歌猛進。每次交戰,他的戰果都是斬殺、俘虜敵軍數以萬計。
很快,劉裕升到建武將軍、下邳太守。
孫恩起事,也給盤踞長江中上遊的荊州刺史桓玄,找到了率軍東下的借口。
荊州是桓玄之父桓溫經營了幾十年的老巢。桓玄擔任荊州刺史,猶如虎歸深山、龍入大海。沒用多久,他就富可敵國,操練出十幾萬水、陸強軍。
桓玄多次請求沿江而下,進駐京口,參加鎮壓孫恩暴動。
他是什麽意圖,朝堂上下清清楚楚。
司馬元顯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嚴重威脅。於是準備向西討伐桓玄。
桓玄得到消息,不但不懼,反而主動出擊,率軍向南進攻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派劉牢之率北府軍前去抵禦。
兩軍在溧陽駐軍對峙。
劉裕請求出戰,劉牢之不允。
劉牢之對司馬元顯的德行十分清楚,也相當忌憚。
他覺得,自己此時擊敗桓玄,那自己必定成為司馬元顯的下個目標。
於是,他派兒子劉敬宣去向桓玄求和。
劉裕和劉牢之外甥何無忌,堅決反對劉牢之的做法。但沒效果。
桓玄最後攻入建鄴,斬殺司馬元顯,流放司馬道子。
不久,他又找機會殺死司馬道子。斬草除根。
劉牢之也是一代名將。但他先叛老板王恭、投靠司馬元顯,導致王恭被殺;現在又叛司馬元顯、投靠桓玄,導致司馬元顯被殺。
桓玄控製了朝廷後,認為此人名聲已毀,不適合擔任北府軍統領。於是打算撤銷劉牢之兵權。
劉牢之再次露出反複無常的本性,鼓動手下將領一起反叛桓玄。
包括劉裕在內的一眾北府軍將領,無人再願追隨他。
劉牢之便棄官逃跑了。逃出去後,他卻發現天下之大,無人願意收留他。於是上吊自殺。
劉牢之打算背叛司馬元顯、投靠桓玄時,劉裕堅決反對。
後來劉牢之又鼓動大家反叛桓玄時,劉裕也是堅決反對。
桓玄欣賞劉裕的鐵血軍人性格和非凡作戰能力,想拉攏收買劉裕為己所用。於是任命他為中軍參軍。
五鬥米教教主孫恩得知晉國朝廷裏,桓玄與司馬元顯打起來了,於是趁機又率軍來攻打吳地。
但這次孫恩的運氣極差。他的隊伍一上岸就遭遇劉裕等幾路大軍圍堵,最後在臨海郡被太守辛昺擊敗。隊伍隻剩不到萬人。
孫恩被圍堵,不願被俘,投海自盡。
他的妹夫、副教主盧循收拾殘軍,乘船逃走。
桓玄控製朝廷大權後,改年號為大亨。
他任命親兄桓偉為荊州刺史,從兄桓修為徐、兗二州刺史,從兄桓石生為江州刺史,從兄桓謙為尚書左仆射,發小卞範之為丹陽太守…
桓玄封自己為太尉、平西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
桓玄牢牢掌控朝廷大權後,罷黜奸佞、擢用賢臣。晉國出現短暫欣欣向榮氣象。
但劉裕、何無忌等人看得清楚,深知桓玄目的是篡奪皇位。心中十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