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文醜一行人,既已來到了桃林塞上,而薑宣、顏良等人已經領著桃林塞眾軍卒,候在塞外,等著文醜其人了。
自然又是一番寒暄,歡送之詞。就是薑哲同薑宣兄弟兩個,也是一番言談、相惜。之後一路向西,趕往高邑縣赴任。這一行人,正是今後數年高邑縣的統治階層,掌握著高邑縣的命脈。
高邑縣距此地不是太遠,既然已經決定了先行處理好高邑縣事,再去他郡尋訪諸位名士,那麽文醜也不是拖拖拉拉之人,率著一行六七百人的隊伍,數十輛大車的輜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當夜,文醜等主要幕僚官員就快馬加鞭的來到了高邑縣城,而軍卒及部分眷屬因為運送糧草、財資等物品,趕著轅車,落在了後方,恐怕還有再走一兩日來,才能趕到高邑縣。
翌日一早,文醜就遣了人手,前去請高邑縣的眾官吏到官寺議會,包括在任的官吏、幕僚,前任官吏幕僚,以及文醜所攜諸君。這是一次定了高邑縣新一屆統治階層的議會。不論這些人有多麽的忙碌,也都紛紛停下了手中的活計,趕來議會了。
因為文醜出任新的高邑縣君的消息,已經傳了出去!而且還是高邑縣令,這倒使得高邑縣一眾官吏頗為納悶、不解。高邑縣遭寇劫掠,民眾變少,而規製卻變大!這是哪門子規矩?
不多時,官寺聽事堂上就坐滿了人,眾人言談之間,多是疑慮,當然這些人大多都是高邑縣本地之人,而文醜所帶來的這些人就比他們淡定從容多了。一來他們大多都已被文醜承諾了管職軍位,二來他們也更了解文醜的為人。
文醜見著人也到的差不多了,開口言道:“相必諸位也已知曉,此次鄙人有幸得到國相馮公的召見,並且討來了高邑縣令一職,從今以後,我等就是同僚了!希望我們可以攜手共進、一同使得本縣更加強盛!再沒有陷城之恥!”
“恭祝文君入主鄙縣,想來本縣定能在文君的帶領下,變得強盛。”盧亮當先恭維祝賀道。
“恭祝文君!”
“縣君,鄙人有一疑問,不知當問不當問?”縣丞程啟開口言道。
“程君盡管道來,鄙人知無不言。”文醜並不倨傲,言道。
“我縣人少,是為小縣,今又遭此一番賊寇,人戶更是銳減,何以君卻領了縣令之職呢?”程啟問得倒也直接。
“這個也沒什麽,隻是在下有幸得了國相馮公的賞識,並且令我縣招募流民,以充民戶。”文醜解釋言道。
“縣君所說流民可是現下被賊寇趕出山野的老弱?”程啟略一思索,驚訝言道。現下賊寇出山,鬧得沸沸揚揚,作為靠山的高邑縣城的縣丞,程啟自也知曉。
“正是,諸君也知,這些入山之寇,原也是鄰近之鄉民黔首,迫不得已而為寇,更有大部分是被賊寇挾裹而去的!並非自願,所以我等可賦予其之機會,想來他們還是非常願意再為齊民的。”文醜解釋道。
年前幽冀並三州因為屢有戰事起,先是前中山相張純聯合漁陽豪族張舉、烏桓大人丘力居,劫掠幽州廣陽、漁陽諸郡,攻薊縣時,斬殺了聞訊來援的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已至十餘萬人,屯兵遼西郡肥如縣。
烏桓大人丘力居更是仰仗馬力,出兵數千南下劫掠了幽冀兩州,在常山國境內不是還和文醜、趙雲等人交過手嗎?!
再有並州屠各部反叛大漢,攻略並州西河郡、太原郡等郡縣,這兩場波及三州的戰事,使得不少人戶,家破人亡,流亡他鄉,以期生存下去。這時的流民數量還沒有引起官府的重視。
但是還未等收割田中麥子,受今年大旱影響,冀、並兩州各地也開始出現頗具規模的流民,這些大多都是已經盡了糧的人戶,而這一季有沒有什麽收成,而不得不奔上流亡他鄉,乞討為生的。這才引起了官府的重視。
而沙河鄉因為年前就已經貫通的四季渠之利,方才沒有受到大旱的多少影響,收成較之往年不但不少,反倒增多不少。但是高邑縣就沒有那麽好運了,雖說同樣鄰近濟河,但是沒有溝渠之利,倒是大規模的減產了,不過也不算太嚴重。
這也是文醜眾人一直瞧得年景不錯的原因,但是其此次入郡中,於路所見,大片荒蕪的土地,大片隻有秸稈而無麥穗的麥田,方才使其認識到,旱情的嚴重。也意識到了其他各地的流民之多。
而這些同太行山周遭郡縣的流民之數一比,就有些小巫比大巫了。因為太行山周遭的流民,他們大多都是黑山各部攆出的老弱。
因為大旱之情,遍及冀並兩州,就是黑山賊寇想要出山劫掠,也是劫無所劫啊!再加上山中能夠耕種的土地很少,就是有些田地,也是劣田,又逢如此大旱天氣,使得他們較之尋常白姓更為困苦難熬,糧草更為匱乏。所以他們也隻能收縮兵力,將那些老弱趕出大山了。
這是黑山各部常做之事,每逢青黃不接、糧食不足時,黑山各部便會將隊伍中無用的老弱攆出太行去,隻是今年更糟罷了,眼看這一季收獲慘淡,那裏還收容得下他們。
若是就此放任下去,估計冀並兩州又將有一場大禍,這個時候,身為前冀州牧,原國家柱石,如今已被天子收回他的左車騎將軍印綬,削奪封戶六千,改封都鄉侯,食邑二千戶的皇甫嵩,終於忍不住出手了。
除司隸之外,今年受旱災嚴重的西涼地區有馬騰、韓遂等人作亂,冀並兩州有左匈奴、屠各部、黑山賊禍亂,幽州有張純、張舉、丘力居反叛,青州則遍地是黃巾餘黨,皇甫嵩這位大漢中流砥柱,意欲憑借一己之力,以安冀州之亂。
他的舉措也很簡單,那就是動用個人的關係從荊州借糧三百萬石支援冀州,除了救災外,還說動諸郡太守,出榜招撫流民來墾荒,從而使得流民重為齊民,以充民戶。
荊州向來富足,平定黃巾亂後,又安定了三、四年,三百萬石糧還是拿得出的,皇甫嵩又說明是借,還說動三公來作保,刺史王睿與他關係也不差,得信後便答允下來,其餘郡守亦不曾為難,將這筆糧勉強湊出。
如此也可以看出,天下之賊已經是剿不勝剿了,連皇甫嵩這樣的一貫強硬派,也不得不改變思路、做法,他的所為,就是要用糧吸引太行山中數十萬山賊從良,成為齊民,以穩定冀州局麵。
所謂流民,便是賊人們的另一種稱呼而已,有這三百萬石糧做後盾,官府也一改之前不肯納降賊人的作風,換個名目為招安了。這也就是近一兩個月的事情了。常山國境內黑山賊寇最眾,也是支援的主要地區,分有八十萬石糧,這也是文醜得了國相馮公的之命的緣由之一,並且分得招安之糧二十萬石,不日便會運達。
這種做法立即便在太行山中黑山各部掀起了軒然大波,到了現在,各部糧都將盡,今年冀並兩州大旱,許多地方顆粒無收,劫無所劫,黑山大渠帥平難中郎將張燕也是束手無措的。
如此,無數這樣的消息就傳遍了太行周邊郡縣:非但被攆出太行的老弱們紛紛往周邊縣城匯集,一些名頭不響的小股賊眾甚至渠帥以下,也盡數出降。
除了太行賊眾,幽州動亂造成的流民、災民也紛紛湧入,如同文醜一般,各郡官府準備安置他們不久的粟米耕種,想來在不久的將來,冀州人口戶數定然大漲,野外也必然會有一片生機勃勃之象,再非文醜等趕赴郡治元氏時所見的荒涼景象。
皇甫嵩的作為無疑是在盡最後的力量挽救大漢,可惜獨木難支。因為按照曆史的進程,再不過一年時間,當今天子就將升天,而緊隨其後的就是轟轟烈烈的關東聯軍討董之戰了。而此戰過後,就是正式的群雄爭霸時期,大漢也就名存實亡了。
皇甫嵩的作為,現下已經傳遍了周邊數個郡縣,高邑縣眾人自然也是知曉。聽聞文醜所言,當先明了。
“如此,雖說其為賊寇,但為老弱,倒也可以原諒,既然是皇甫公所行之事,我等自然要從的,定會輔佐縣君行之。”程啟出言道。
“好,如此一來,我縣定能達到萬戶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縣。不使鄙人這一縣令,落人口實!”文醜高興言道。
“願從縣君,招安流民。”
文醜擺了擺手,壓下堂中眾人恭維之聲,言道:“不明職、不足以領事,現下鄙人開始為諸位正位。”
“縣丞之職,已然由程君擔任!諸位可有異議?”文醜緊接著言道。
眾人自是沒有什麽異議,紛紛讚同。
“嗯,左縣尉由盧亮擔任,掌管縣卒,有擒賊安民之責;右縣尉由柳仲擔任,掌管縣兵,有練兵備寇之責!諸位可服?”文醜又言道。
自然又是一番寒暄,歡送之詞。就是薑哲同薑宣兄弟兩個,也是一番言談、相惜。之後一路向西,趕往高邑縣赴任。這一行人,正是今後數年高邑縣的統治階層,掌握著高邑縣的命脈。
高邑縣距此地不是太遠,既然已經決定了先行處理好高邑縣事,再去他郡尋訪諸位名士,那麽文醜也不是拖拖拉拉之人,率著一行六七百人的隊伍,數十輛大車的輜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當夜,文醜等主要幕僚官員就快馬加鞭的來到了高邑縣城,而軍卒及部分眷屬因為運送糧草、財資等物品,趕著轅車,落在了後方,恐怕還有再走一兩日來,才能趕到高邑縣。
翌日一早,文醜就遣了人手,前去請高邑縣的眾官吏到官寺議會,包括在任的官吏、幕僚,前任官吏幕僚,以及文醜所攜諸君。這是一次定了高邑縣新一屆統治階層的議會。不論這些人有多麽的忙碌,也都紛紛停下了手中的活計,趕來議會了。
因為文醜出任新的高邑縣君的消息,已經傳了出去!而且還是高邑縣令,這倒使得高邑縣一眾官吏頗為納悶、不解。高邑縣遭寇劫掠,民眾變少,而規製卻變大!這是哪門子規矩?
不多時,官寺聽事堂上就坐滿了人,眾人言談之間,多是疑慮,當然這些人大多都是高邑縣本地之人,而文醜所帶來的這些人就比他們淡定從容多了。一來他們大多都已被文醜承諾了管職軍位,二來他們也更了解文醜的為人。
文醜見著人也到的差不多了,開口言道:“相必諸位也已知曉,此次鄙人有幸得到國相馮公的召見,並且討來了高邑縣令一職,從今以後,我等就是同僚了!希望我們可以攜手共進、一同使得本縣更加強盛!再沒有陷城之恥!”
“恭祝文君入主鄙縣,想來本縣定能在文君的帶領下,變得強盛。”盧亮當先恭維祝賀道。
“恭祝文君!”
“縣君,鄙人有一疑問,不知當問不當問?”縣丞程啟開口言道。
“程君盡管道來,鄙人知無不言。”文醜並不倨傲,言道。
“我縣人少,是為小縣,今又遭此一番賊寇,人戶更是銳減,何以君卻領了縣令之職呢?”程啟問得倒也直接。
“這個也沒什麽,隻是在下有幸得了國相馮公的賞識,並且令我縣招募流民,以充民戶。”文醜解釋言道。
“縣君所說流民可是現下被賊寇趕出山野的老弱?”程啟略一思索,驚訝言道。現下賊寇出山,鬧得沸沸揚揚,作為靠山的高邑縣城的縣丞,程啟自也知曉。
“正是,諸君也知,這些入山之寇,原也是鄰近之鄉民黔首,迫不得已而為寇,更有大部分是被賊寇挾裹而去的!並非自願,所以我等可賦予其之機會,想來他們還是非常願意再為齊民的。”文醜解釋道。
年前幽冀並三州因為屢有戰事起,先是前中山相張純聯合漁陽豪族張舉、烏桓大人丘力居,劫掠幽州廣陽、漁陽諸郡,攻薊縣時,斬殺了聞訊來援的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已至十餘萬人,屯兵遼西郡肥如縣。
烏桓大人丘力居更是仰仗馬力,出兵數千南下劫掠了幽冀兩州,在常山國境內不是還和文醜、趙雲等人交過手嗎?!
再有並州屠各部反叛大漢,攻略並州西河郡、太原郡等郡縣,這兩場波及三州的戰事,使得不少人戶,家破人亡,流亡他鄉,以期生存下去。這時的流民數量還沒有引起官府的重視。
但是還未等收割田中麥子,受今年大旱影響,冀、並兩州各地也開始出現頗具規模的流民,這些大多都是已經盡了糧的人戶,而這一季有沒有什麽收成,而不得不奔上流亡他鄉,乞討為生的。這才引起了官府的重視。
而沙河鄉因為年前就已經貫通的四季渠之利,方才沒有受到大旱的多少影響,收成較之往年不但不少,反倒增多不少。但是高邑縣就沒有那麽好運了,雖說同樣鄰近濟河,但是沒有溝渠之利,倒是大規模的減產了,不過也不算太嚴重。
這也是文醜眾人一直瞧得年景不錯的原因,但是其此次入郡中,於路所見,大片荒蕪的土地,大片隻有秸稈而無麥穗的麥田,方才使其認識到,旱情的嚴重。也意識到了其他各地的流民之多。
而這些同太行山周遭郡縣的流民之數一比,就有些小巫比大巫了。因為太行山周遭的流民,他們大多都是黑山各部攆出的老弱。
因為大旱之情,遍及冀並兩州,就是黑山賊寇想要出山劫掠,也是劫無所劫啊!再加上山中能夠耕種的土地很少,就是有些田地,也是劣田,又逢如此大旱天氣,使得他們較之尋常白姓更為困苦難熬,糧草更為匱乏。所以他們也隻能收縮兵力,將那些老弱趕出大山了。
這是黑山各部常做之事,每逢青黃不接、糧食不足時,黑山各部便會將隊伍中無用的老弱攆出太行去,隻是今年更糟罷了,眼看這一季收獲慘淡,那裏還收容得下他們。
若是就此放任下去,估計冀並兩州又將有一場大禍,這個時候,身為前冀州牧,原國家柱石,如今已被天子收回他的左車騎將軍印綬,削奪封戶六千,改封都鄉侯,食邑二千戶的皇甫嵩,終於忍不住出手了。
除司隸之外,今年受旱災嚴重的西涼地區有馬騰、韓遂等人作亂,冀並兩州有左匈奴、屠各部、黑山賊禍亂,幽州有張純、張舉、丘力居反叛,青州則遍地是黃巾餘黨,皇甫嵩這位大漢中流砥柱,意欲憑借一己之力,以安冀州之亂。
他的舉措也很簡單,那就是動用個人的關係從荊州借糧三百萬石支援冀州,除了救災外,還說動諸郡太守,出榜招撫流民來墾荒,從而使得流民重為齊民,以充民戶。
荊州向來富足,平定黃巾亂後,又安定了三、四年,三百萬石糧還是拿得出的,皇甫嵩又說明是借,還說動三公來作保,刺史王睿與他關係也不差,得信後便答允下來,其餘郡守亦不曾為難,將這筆糧勉強湊出。
如此也可以看出,天下之賊已經是剿不勝剿了,連皇甫嵩這樣的一貫強硬派,也不得不改變思路、做法,他的所為,就是要用糧吸引太行山中數十萬山賊從良,成為齊民,以穩定冀州局麵。
所謂流民,便是賊人們的另一種稱呼而已,有這三百萬石糧做後盾,官府也一改之前不肯納降賊人的作風,換個名目為招安了。這也就是近一兩個月的事情了。常山國境內黑山賊寇最眾,也是支援的主要地區,分有八十萬石糧,這也是文醜得了國相馮公的之命的緣由之一,並且分得招安之糧二十萬石,不日便會運達。
這種做法立即便在太行山中黑山各部掀起了軒然大波,到了現在,各部糧都將盡,今年冀並兩州大旱,許多地方顆粒無收,劫無所劫,黑山大渠帥平難中郎將張燕也是束手無措的。
如此,無數這樣的消息就傳遍了太行周邊郡縣:非但被攆出太行的老弱們紛紛往周邊縣城匯集,一些名頭不響的小股賊眾甚至渠帥以下,也盡數出降。
除了太行賊眾,幽州動亂造成的流民、災民也紛紛湧入,如同文醜一般,各郡官府準備安置他們不久的粟米耕種,想來在不久的將來,冀州人口戶數定然大漲,野外也必然會有一片生機勃勃之象,再非文醜等趕赴郡治元氏時所見的荒涼景象。
皇甫嵩的作為無疑是在盡最後的力量挽救大漢,可惜獨木難支。因為按照曆史的進程,再不過一年時間,當今天子就將升天,而緊隨其後的就是轟轟烈烈的關東聯軍討董之戰了。而此戰過後,就是正式的群雄爭霸時期,大漢也就名存實亡了。
皇甫嵩的作為,現下已經傳遍了周邊數個郡縣,高邑縣眾人自然也是知曉。聽聞文醜所言,當先明了。
“如此,雖說其為賊寇,但為老弱,倒也可以原諒,既然是皇甫公所行之事,我等自然要從的,定會輔佐縣君行之。”程啟出言道。
“好,如此一來,我縣定能達到萬戶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縣。不使鄙人這一縣令,落人口實!”文醜高興言道。
“願從縣君,招安流民。”
文醜擺了擺手,壓下堂中眾人恭維之聲,言道:“不明職、不足以領事,現下鄙人開始為諸位正位。”
“縣丞之職,已然由程君擔任!諸位可有異議?”文醜緊接著言道。
眾人自是沒有什麽異議,紛紛讚同。
“嗯,左縣尉由盧亮擔任,掌管縣卒,有擒賊安民之責;右縣尉由柳仲擔任,掌管縣兵,有練兵備寇之責!諸位可服?”文醜又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