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堂上眾人散去之後,整個高邑縣就進入到了一個快速的運轉之中,雖說之間的配合定然不會很默契、無間,差錯是一定會有的,但是相信他們對於手頭的工作,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發的得心應手。


    再者初時高邑縣人同沙河鄉人在一起做事,多少都有些別扭,但是經過七八天的合作、共處之後,眾人很快也就互相適應了。而隨文醜而來的這些人戶也算是在高邑縣正式站穩了腳跟。


    中平五年,四月二十,天氣晴朗,春風蕩乾坤。


    若是算上先前三月份的代理時期,這已是文醜執掌高邑縣的第二個月了。在此期間也算是將高邑縣打理的井井有條了,別的不說就是戰後的黔首安撫,麥子收割,粟米播種之事,進行的就非常順利。


    首先是對於高邑縣黔首的安撫工作,有了文醜的從沙河鄉所帶來的數千萬財資,以及陸續運送而來的數萬石糧食作為後盾,自然不是什麽難事了,不過也不能就這樣無償的交予這些黔首之手不是,每戶每家的精壯還是要強製參軍的。


    ——因為高邑縣曆經戰陣,所以徒有三四萬黔首,確多是老弱病殘之人,若說真正能夠入了文醜之眼的精壯,也就那三四千人吧!而他們大多確對於參軍一事,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也就有了這麽一個規定。


    既然不欲使高邑縣再有陷入賊手的厄運,那麽強有力的軍隊建設就是必要的。縱使高邑縣精壯的素質並不是很高,但是文醜還是決定將他們武裝起來,最起碼做個守城有餘的縣卒也是好的。再從其中抽取優良、健壯者,組成一支如同桃林塞軍卒一般的勁旅,做征賊克敵之用,豈不妙哉?


    經過兩個月的安撫與挑選,目前原高邑縣居住之黔首,基本都已回歸到戰前之生活之地了,不論是先前被文醜遷移到沙河鄉的濟河、大營兩鄉黔首、還是被賊寇擊潰,逃跑、散亂於鄉野的高邑縣精壯、亦或是早一步隱於群山之中的高邑縣民戶,都已在文醜、程啟、柳仲、盧亮等這新的一批縣官的安排、爭取下,在高邑縣境內安穩下來。


    這些人員再次建立兩個鄉製,準確的說是恢複了兩個鄉製。因為原來高邑縣境內因為規避黑山賊寇侵擾的緣故,數個鄉製被摒棄,而隻剩下大營、濟河兩鄉,至此沒有了黑山賊的威脅了,自然就由部分的黔首願意重回自己的家園了。於此文醜就批複了兩個鄉的建製,並且上報郡國之中。


    至此,高邑縣擁有一縣城三千戶,兩萬口,精壯四千人;四鄉四千五百餘戶,三萬餘口,精壯五、六千人。當然這一精壯是指廣義上的成年男子,若是再進一步規劃,青壯之人,則共有三四千人而已。也就是文醜抽取為軍的那些人了。


    其中有一鄉是專為高邑縣萬餘轉為齊民的賊寇俘虜而設的,現下他們已從沙河鄉遷移而來,有了一季的好收獲,在高邑縣也沒有耽誤農時,雖說對於文醜使他們從沙河鄉遷來,頗有怨言,但也沒有出什麽大的亂子,因為他們已經從文醜的治下看到了希望。


    要說到沙河鄉的好收成,那就有必要說說現下沙河鄉的現狀了。


    沙河鄉本是平棘縣轄下之鄉,共有三萬黔首,約五六千戶之多!但是由於文醜的緣故,所以沙河鄉有秩王衝等一幹鄉吏,並沒有第一時間將鄉內的收成、現狀上報到平棘縣,而是選擇了先行遣人前來詢問了文醜的意思!這可是有些有趣了。


    不說文醜已經調任鄉外,再不是平棘縣官吏,再者其身為高邑縣縣令,也不好插手平棘縣內事啊!但是王衝偏偏先是遣人上報。


    一來表明了王衝對於文醜的恭謹感激之情、二來也說明了文醜對於沙河鄉的影響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消除的、三來也顯現的出文醜對於沙河鄉有秩王衝的了解很深、四來也表現出現下大漢帝國的下層統治階級已經不再俱於大漢朝的威懾力了。


    文醜對於王衝的行為自是非常滿意,這樣他就可以間接的掌管沙河鄉了,王衝不過是他作為沙河鄉的一個代理人而已,同樣的情況也在桃林塞的薑宣身上體現。對於自己辛苦一年所打造的大本營、基礎黔首社區,文醜自是不會輕易放手的,所以也就有了文醜在離任沙河鄉有秩、桃林校尉時的一係列人事任命、調動。


    而就眼下看來,文醜的眼光還是有獨到之處的,最起碼這兩地目前還沒有完全脫離他的手心。這也是文醜對於部分沙河鄉人上位的條件所在,隻是所說、所做非常隱晦而已。畢竟現下的帝國還是頗有影響力的,文醜自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文醜聽過王衝所派遣之人的報告後,頗為隱晦的下達了酌情消減的上報之策,一來接著貫徹他在任時的藏富於民的政策、二來達到隱藏自身實力的目的、三來也要稍微表現出鄉裏治下頗有發展。


    這對於王衝來說非常容易,因為得益於文醜去年的一係列政策的實施,現下的沙河鄉著實大變模樣,不僅人口充實,而且家戶殷實。


    每戶人家沒有個萬兒八千的餘錢,都不好意思說是沙河鄉民,再說此次麥收之事,那戶人家不都有個四五百石的收成?整個沙河鄉六十萬餘畝的田產,總的產量大概在二百五十萬石之間!平均每畝約有四石的產量!這可是高產了,尤其是在這個冀州大地普遍減產的荒年,更是難能可貴。


    這就得益於文醜年前令人挖掘的四季渠之功了。這也能看出文醜的高瞻遠矚了。按照文醜的想法,這一季的收成應該更好的,達到三百萬石不在話下,但是天不遂人願。


    但這也是沙河鄉目前所能達到的極限了,雖說經由文醜的建議,鄉裏的農具、耕作都更為細化、高效,但是精耕細作所能提高的產量也是有個極限的,而眼下沙河鄉的田地、農戶就達到了極致所在。


    這兩百五十萬石的糧食,經由鄉裏抽取了四分之一,用以供給桃林塞軍隊所用。這是文醜在任時就定下的。再由鄉裏出資收購四分之一,作為鄉裏的存糧,以備不時之需,這是文醜離任時交代有秩王衝、商隊領隊陳銘的,是文醜作為練軍的儲備物資。剩餘的糧食則由鄉裏黔首,作為私有財產保存。當然,不排除在非常時期,文醜會強製征用。


    至此文醜所有的存糧達到了將近兩百萬石之巨。同時其手中的財資,又進一步的縮水,再次麵臨無錢可用的窘境了。不過文醜對於糧草的存儲,還是那麽的樂此不彼,縱使除去手中千萬財資安排完高邑縣流民之後,就再無財資可用。因為他知道,亂世,不期將至!


    除去糧草的豐收以外,沙河鄉的軍備生產的績效也是斐然,又有七八百具兩當鎧被鐵匠打造而出!這就能夠使得文醜手下再次產生一部勁旅來!這些兩當鎧的到來,可是解了文醜的燃眉之急啊,對於眼下高邑縣的流寇、小賊的清剿可是大為有利的,可以大大降低文醜眼下還不太成熟的軍卒的傷亡率。


    而眼下鄉裏的鐵器、鐵礦也所剩無幾了,最多再打造出四五百具鎧甲出來。這還是將文醜這數次戰役所得的鐵器、刀具進行了回爐之後,兼之商隊從鄰近郡縣所收購回來大量鐵器的結果。如此文醜所擁的兩當鎧也能達到兩千三四百具了。雖不是很好的鎧甲護具,但是也遠勝普通縣卒,就是對於郡國兵來說,也能稍勝一籌。


    至於其他刀兵的儲存,文醜軍所得倒也不少,武裝起來六七千人的隊伍,不成問題。四五千把環首刀,兩三千杆矛槍,千餘張弓弩,四五千具木盾,十萬支箭矢,千餘匹戰馬。這就是文醜奮鬥一年之後所能掌握的軍用物資。當然還包括近五千兵卒!其中有千六精銳。


    這些物資,沙河鄉、桃林塞人士正在有序的向著高邑縣轉移,以供高邑縣的建設。畢竟高邑縣才是文醜眼下的建設重點所在,也更有發展的潛力和回旋的餘地,而沙河鄉僅僅是文醜基礎所在。


    文醜送別沙河鄉、桃林塞的使者之後,對著堂外的萬裏晴空,長舒了一口氣,對於未來更為期許了。隻要沙河鄉、桃林塞等按照如下的境況發展、高邑縣再按部就班的收攏流民,訓練軍民,則定能在不遠的‘討董大戰’之中,占據一定的優勢,也使得其有一頂的話語權。


    ——來自以後世的文醜,對於太祖的‘槍杆子裏出政權’可是非常認同、崇拜的。


    文醜的閑暇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他的主簿薑哲前來尋其討論政事來了。這已是薑哲自上任以來的不知道多少次的前來聆聽文醜的指示了。同樣其對於文醜的性格、心思也在逐漸的熟悉、適應之中。


    而對於薑哲的盡職盡責,文醜也是非常欣慰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文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花彼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花彼岸並收藏漢末文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