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醜之所以特意吩咐叮囑趙雲要注意截擊胡軫之援騎,卻是因為伊闕諸關離陽人聚、廣成聚的董營隻有百十裏地,雖然現在他們還不知道文醜、孫堅等決定既不攻梁縣、也不攻注城,而是要直接進攻陽人聚、廣成聚的董營,可一旦等到戰事開始,坐鎮此諸關中的胡軫卻必能很快得到訊息,他如遣騎來救,確如文醜所說,至多兩天可到。
胡軫如果派出援兵,兩天就可以到達,而因為董軍精銳的緣故,文醜現下卻尚不能確定他需要多久才能把陽人聚、廣成聚的董營給攻敗,如果能在兩天內,甚或是在一天內就能將之攻敗,那當然是最好,可如果不能,就需得把胡軫可能會派來的援兵給考慮進去了。
文醜又道:“梁縣、注城附近的山穀中頗有蠻人居,今我與董營將戰,這山穀中的蠻人亦不可不防,子龍,你不但要戒備胡軫可能會派來的援騎,也要戒備戰場左近山穀中的蠻人。”
伊闕以南多大山長穀,早在先秦時,這裏的山穀中就多有蠻人聚居,直到現在也仍還有不少野人出沒,甚至在原本的曆史中,直到三國魏時,魏國還曾專門在注城西北百裏外的6渾城中置了一個防蠻都督,所防的,就是周圍山穀中的那些蠻人、野人。
文醜等將要與陽人聚、廣成聚的董營大戰,從常理而言之,這敵我萬餘精兵的鏖戰,那山穀中的蠻人必是不敢來摻和的,可戰勝則罷,萬一落敗,這蠻人見到機會卻說不定會趁火打劫,襲擊敗軍,所以,不止伊闕諸關中的董軍,這山穀中的蠻人也需要防備。
趙雲應諾。
文醜又道:“董兵精悍,我與之戰。勝敗兩可間,如我敗,子龍,你不需來救我。看好後路即可,是我可從容後撤即可。”
“諾。”
“我如勝,你也不可急麾軍殲追,可待我軍令,然後再諸部紛動。”
“諾。”
留給趙雲、豫州校尉統帶的那兩萬多人大多是新卒。新卒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可以打順風仗,難打逆戰,一個是沒上過戰場,平時操練得再熟,頭回真刀實槍地與敵人血戰,難免心慌,這一慌肯定就會出現各種的錯誤、漏洞,進而便有可能會導致整個的陣型大亂,因了這兩個特點。所以,文醜交代趙雲,叫他不管自己是勝還是敗,都萬萬不可立刻帶兵上陣,否則,如果文醜敗了,隻會雪上加霜,而如果文醜勝了,也很有可能反會因此而轉勝為敗。
趙雲這回雖是肩負的留守軍中之任,看似不用上陣。似乎很輕鬆,而其實他擔負的責任並不比文醜、孫堅、周路的輕。文醜三人隻管在前殺敵就是,而可能會出現的種種變局卻都得由趙雲來負責應對。
顏良見文醜叮囑完了趙雲,當下起身問道:“大兄。後日就要出戰,雖然定下了出戰的中、左、右三軍,也定下了留守的將校與部隊,可正如方才軍議時所說的:‘大兄剛在潁川郡大勝了董騎一陣,董軍而今必懷畏怯’,今我出戰的三軍雖不足萬人。合計卻也有九千之眾,而董營之兵才僅五千不到,依然是我眾彼寡,如他仍懷畏懼,竟還是不肯出戰,該如何是好?”
如果把全部兵馬都壓上去,三四萬之眾,董營的董兵可能不敢應戰,可現下換了隻選用精銳去戰,卻依然有九千之數,仍舊比董營裏的董兵為多,差不多是其二倍,那如果董兵依然懷怯,不敢出戰,那該怎麽辦才好?
顏良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文醜笑顧田豐、田疇諸人,再轉對顏良,說道:“彼如肯出戰,自然最好,彼如仍畏我兵眾,不敢出戰,公驥也無須擔憂,……。”他自指肚腹,笑道,“我已得良計在此了。”
陽人聚、廣成聚董營的領軍主將是胡軫帳下的一個校尉,名叫楊定,亦是涼州人,與胡軫乃是同郡,早年從胡軫共投到了董卓麾下,勇悍敢戰,數先登,曆戰頗有功,因得以被胡軫親點,被派到了此處把守伊闕、廣成諸關的東南前沿陣地。
董卓到洛陽,掌握住了朝權後封賞帳下諸將,各給升官加爵,分授中郎將、校尉,楊定因為此前多有戰功,也在被封賞之列,被董卓表為了校尉,原本號為“振威”,今次山東諸侯起兵,為壯本部聲勢,宣以正朔之名,董卓又給他改了一個校尉號,而今名為“討逆”。
袁術表奏的孫堅就是“行討逆將軍”,天下戰亂,諸侯紛爭,皆欲以“大義”為號,可到底誰才是“正”、誰又才是“逆”,卻也是難以說清了。
文醜、孫堅等部在注城東駐營,當日商議完進軍的方略,次日休整了一天,然後在第三天一早全軍開拔,除留下一名豫州校尉統三千人看梁縣、程普統兩千人看注城外,餘下三萬多步騎悉數進軍至了陽人聚、廣成聚中間的董軍營外。
在營外十五裏處,文醜傳下軍令,命各部暫停,遣了哨騎去董營外再探。
由此地至董營,來回三十裏地,哨騎快馬疾馳,未及一個時辰便折轉回來,向文醜回報。
“稟將軍,董營聞我軍繞過注城、忽至營前,營中頓亂。”
“董軍可有出戰之意?”
“我等遠遠在營外聞得營中鼓聲大作,料應是董將在召將聚兵,不過董營的轅門緊閉,卻似無出兵之意。”
文醜轉對身邊的孫堅說道:“看來元皓、奉孝所料不差,這董兵敗了一陣,確是收起了驕縱之心,一改前態,現下卻是變得膽怯懼戰了。”
如非懼戰,以董兵的驕傲勇銳,一聽說文醜到了,怕還不立刻就出營逆襲?而今卻是緊閉轅門,分明就是膽怯不敢戰了。
孫堅說道:“我聞董將楊定在董卓帳下亦頗有勇名,號為敢戰,今觀其舉,先驕後怯,卻非良將。”
楊定先是驕縱,派了千騎長驅直入,竟招搖過市地到潁川郡內去挑釁文醜,戰敗之後,又一下變得膽怯畏懼,縱是文醜已殺到營前,卻仍閉門不敢出戰,舉置失據,的確難稱良將。(未完待續。)
胡軫如果派出援兵,兩天就可以到達,而因為董軍精銳的緣故,文醜現下卻尚不能確定他需要多久才能把陽人聚、廣成聚的董營給攻敗,如果能在兩天內,甚或是在一天內就能將之攻敗,那當然是最好,可如果不能,就需得把胡軫可能會派來的援兵給考慮進去了。
文醜又道:“梁縣、注城附近的山穀中頗有蠻人居,今我與董營將戰,這山穀中的蠻人亦不可不防,子龍,你不但要戒備胡軫可能會派來的援騎,也要戒備戰場左近山穀中的蠻人。”
伊闕以南多大山長穀,早在先秦時,這裏的山穀中就多有蠻人聚居,直到現在也仍還有不少野人出沒,甚至在原本的曆史中,直到三國魏時,魏國還曾專門在注城西北百裏外的6渾城中置了一個防蠻都督,所防的,就是周圍山穀中的那些蠻人、野人。
文醜等將要與陽人聚、廣成聚的董營大戰,從常理而言之,這敵我萬餘精兵的鏖戰,那山穀中的蠻人必是不敢來摻和的,可戰勝則罷,萬一落敗,這蠻人見到機會卻說不定會趁火打劫,襲擊敗軍,所以,不止伊闕諸關中的董軍,這山穀中的蠻人也需要防備。
趙雲應諾。
文醜又道:“董兵精悍,我與之戰。勝敗兩可間,如我敗,子龍,你不需來救我。看好後路即可,是我可從容後撤即可。”
“諾。”
“我如勝,你也不可急麾軍殲追,可待我軍令,然後再諸部紛動。”
“諾。”
留給趙雲、豫州校尉統帶的那兩萬多人大多是新卒。新卒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可以打順風仗,難打逆戰,一個是沒上過戰場,平時操練得再熟,頭回真刀實槍地與敵人血戰,難免心慌,這一慌肯定就會出現各種的錯誤、漏洞,進而便有可能會導致整個的陣型大亂,因了這兩個特點。所以,文醜交代趙雲,叫他不管自己是勝還是敗,都萬萬不可立刻帶兵上陣,否則,如果文醜敗了,隻會雪上加霜,而如果文醜勝了,也很有可能反會因此而轉勝為敗。
趙雲這回雖是肩負的留守軍中之任,看似不用上陣。似乎很輕鬆,而其實他擔負的責任並不比文醜、孫堅、周路的輕。文醜三人隻管在前殺敵就是,而可能會出現的種種變局卻都得由趙雲來負責應對。
顏良見文醜叮囑完了趙雲,當下起身問道:“大兄。後日就要出戰,雖然定下了出戰的中、左、右三軍,也定下了留守的將校與部隊,可正如方才軍議時所說的:‘大兄剛在潁川郡大勝了董騎一陣,董軍而今必懷畏怯’,今我出戰的三軍雖不足萬人。合計卻也有九千之眾,而董營之兵才僅五千不到,依然是我眾彼寡,如他仍懷畏懼,竟還是不肯出戰,該如何是好?”
如果把全部兵馬都壓上去,三四萬之眾,董營的董兵可能不敢應戰,可現下換了隻選用精銳去戰,卻依然有九千之數,仍舊比董營裏的董兵為多,差不多是其二倍,那如果董兵依然懷怯,不敢出戰,那該怎麽辦才好?
顏良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文醜笑顧田豐、田疇諸人,再轉對顏良,說道:“彼如肯出戰,自然最好,彼如仍畏我兵眾,不敢出戰,公驥也無須擔憂,……。”他自指肚腹,笑道,“我已得良計在此了。”
陽人聚、廣成聚董營的領軍主將是胡軫帳下的一個校尉,名叫楊定,亦是涼州人,與胡軫乃是同郡,早年從胡軫共投到了董卓麾下,勇悍敢戰,數先登,曆戰頗有功,因得以被胡軫親點,被派到了此處把守伊闕、廣成諸關的東南前沿陣地。
董卓到洛陽,掌握住了朝權後封賞帳下諸將,各給升官加爵,分授中郎將、校尉,楊定因為此前多有戰功,也在被封賞之列,被董卓表為了校尉,原本號為“振威”,今次山東諸侯起兵,為壯本部聲勢,宣以正朔之名,董卓又給他改了一個校尉號,而今名為“討逆”。
袁術表奏的孫堅就是“行討逆將軍”,天下戰亂,諸侯紛爭,皆欲以“大義”為號,可到底誰才是“正”、誰又才是“逆”,卻也是難以說清了。
文醜、孫堅等部在注城東駐營,當日商議完進軍的方略,次日休整了一天,然後在第三天一早全軍開拔,除留下一名豫州校尉統三千人看梁縣、程普統兩千人看注城外,餘下三萬多步騎悉數進軍至了陽人聚、廣成聚中間的董軍營外。
在營外十五裏處,文醜傳下軍令,命各部暫停,遣了哨騎去董營外再探。
由此地至董營,來回三十裏地,哨騎快馬疾馳,未及一個時辰便折轉回來,向文醜回報。
“稟將軍,董營聞我軍繞過注城、忽至營前,營中頓亂。”
“董軍可有出戰之意?”
“我等遠遠在營外聞得營中鼓聲大作,料應是董將在召將聚兵,不過董營的轅門緊閉,卻似無出兵之意。”
文醜轉對身邊的孫堅說道:“看來元皓、奉孝所料不差,這董兵敗了一陣,確是收起了驕縱之心,一改前態,現下卻是變得膽怯懼戰了。”
如非懼戰,以董兵的驕傲勇銳,一聽說文醜到了,怕還不立刻就出營逆襲?而今卻是緊閉轅門,分明就是膽怯不敢戰了。
孫堅說道:“我聞董將楊定在董卓帳下亦頗有勇名,號為敢戰,今觀其舉,先驕後怯,卻非良將。”
楊定先是驕縱,派了千騎長驅直入,竟招搖過市地到潁川郡內去挑釁文醜,戰敗之後,又一下變得膽怯畏懼,縱是文醜已殺到營前,卻仍閉門不敢出戰,舉置失據,的確難稱良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