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著楊定如此言說,那兩個屯長自是無奈,不再多說什麽,隻得應命。由是,楊定深恐文醜的兵馬追來,不敢在路上多停,匆匆把兩支人馬編成一部,即帶著奔去本營,想要趁那奪營的文將不熟營情、立足未穩之機,再把營壘奪回。
三四裏轉瞬即到,很快到了營外,楊定望去,卻又是心中一沉。
他原本提足了勁頭兒,自覺有七八分奪回營壘的把握,這會兒看到營中情況,卻是如當頭被潑了一盆冰水,膽氣頓消,勁頭全無了。
隻見那營壘高牆上並無一個兵卒,而轅門外的高杆上掛著燈火,映照門前,卻是轅門大開,一個黑甲騎馬的年輕文將正提矛立在門下。。
那兩個屯長喜形於色,說道:“校尉殺來得太快,這文將不及布防,連轅門都還開著,隻憑他一人,便是再過驍勇,又如何能阻我數百步騎?校尉,我等這就殺進去吧。”
“糊塗!他既敢獨騎單隨地候在轅門,營中就必定是已經有了埋伏。我等剛中了一場文武猛的伏兵之計,難道轉過頭來,剛衝殺得生,就要自投羅網,再中一場伏兵之計麽?”
“那……,那現下該如何是好?”
後頭十裏處是文醜的伏兵在圍殺自家的兩千餘精卒,前頭咫尺地,是轅門大開的自家本營,楊定退無路,進無膽,待要走,又心不甘,可看看黑洞洞的營中,再看看營外周遭橫七豎八倒了一地的本部將士的屍體和就在轅門外不遠處的軍司馬的屍體,再三忖思,卻始終是鼓不起冒著再次中伏的危險而殺進去的勇氣,他忍不住高聲問道:“對麵文將何人也?”
轅門那年輕的文將朗聲答道:“吾常山趙雲是也。”
常山趙雲的名頭楊定還是略有耳聞的,正所謂“常山三傑”是也!遂問道:“君既奪下我營,緣何敞門不守?”
趙雲笑道:“此文武猛之令也。文武猛說:董將楊定膽怯如鼠,我奪下營後,如閉門緊守。他定不敢來攻,會繞營而遁,是故令我敞門相候。請教對麵之將,可便是楊定麽?既已到也。為何至門不進?”
楊定心道:“又是激將之計!”被趙雲奚落了這一番,他既羞又懼,不敢答話,徹底熄了攻營之心,帶著殘存的那數百部曲退後數百步。繞過營壘,往北邊去了。
趙雲見他帶兵遠走,急往營中馳去,給伏在營內的部曲傳令道:“速命各曲上營壘,閉轅門!”
楊定料得不差,他營中留了千餘人,而趙雲來襲時所帶的兵馬也才隻有千人,雖因他自家的武勇和打了董軍一個措手不及之故,輕鬆得勝,可到底是剛取勝未久。連那些俘虜都僅僅隻是塞了嘴、綁住了而已,根本就沒有時間在營上布防,所以在得知了楊定趕到後,趙雲索性就大開轅門,假托以文醜軍令,嚇唬楊定。
楊定當時如不上當,真往營中殺來,他熟悉營中的地形、情況,趙雲不熟,地利在他這邊。獲勝不是沒有可能,可奈何他接連敗給文醜,今夜又上了一個大當,損兵折將。身邊隻剩下了數百殘兵,因卻竟是被趙雲的鎮定自若給嚇住了,不敢來擊,空空失去了此一最後的良機。
楊定不知他又中了計,帶著剩存的數百殘兵往北邊逃去。
文醜沒有在楊定退回營中的路上安排伏兵一是因道無遮掩,野無丘林。不好安排,再一個也是因已經派了趙雲帶別部繞遠路去襲奪其營,所以不必再在他的退路上設伏,可北邊卻不同,文醜這一仗破楊定是小,有意打一下胡軫可能派來的援兵是大,故此是絕不可能放一個董軍兵卒逃到北邊、令胡軍得訊的,早就點了劉慶率領一千精銳騎兵北去,守在了董營北麵的丘陵中。
這楊定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他帶著數百兵卒高一腳、低一腳,逃了小半夜,天亮了不敢停,又往前逃,好容易至了三十裏外的丘陵,以為過了丘陵就能安全了,卻未至其前就聞鼓響,抬臉看去,千騎精銳從丘陵中牽馬出來,紛紛上馬,在一個騎將帶領下衝殺而來。
楊定這數百兵卒倉皇奔逃了三四十裏地,力氣既疲,膽氣又失,如何是劉慶這一千精銳騎兵對手?不過三兩下衝殺就被殺了一幹二淨,楊定亦身亡戰中。
強敵在前,後有敵城,腹背受敵,此時“夜驚”確是兵家最懼。
可文醜、孫堅、周路所帶的主陣三營兵馬都是精卒,皆明知軍紀,飽經操練,且多百戰之兵,以此為資,搞一個“假夜驚”,隻要提前布置得當,實也不難。
此“先簡陋紮營,示敵以驕,複再以夜驚誘敵”之計是出自田豐的建議,至於最先的那段削董騎之耳、割鼻扒衣甲,並叫他傳話侮辱楊定,則是在聽了孫堅的提議後文醜的即興揮。
先挑敵、再辱敵、再簡陋紮營,一步接一步,文醜的即興揮和田豐的既定之計結合在一塊兒,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使得楊定的軍司馬立刻得出“文兵已驕”的判斷,並使得楊定亦對此深信不疑,有了這個前提,再接下來的“夜驚誘敵”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昨晚營外鏖戰時,文醜、孫堅都沒在戰場。
後頭的主力大營中多是新卒,初次出征,沒有戰場經驗,雖已在昨晚入夜後就被提前告之,前頭今晚會有假夜驚,以誘敵來,可文醜也擔憂他們會受到影響,進而生亂,致使弄巧成拙,反自受其亂,所以他和孫堅帶了一千五百兵卒去至了主力營中,親自坐鎮。
直到天亮後,塵埃落定,文醜和孫堅才回到了前陣。
昨天紮的營是草草紮就,很簡陋,被火燒了一夜,多已被燒掉,還沒燒完的火也都被撲滅了,立在戰場正中,望著前後左右成千上百的斷肢殘屍,滿地血泥,文醜是見慣了殺伐的,卻是沒甚太多的心態起伏,隻是神色平淡地看了片刻,等昨晚參戰的諸將都來到麵前,遂收回目光,先是問傷亡情況。(未完待續。)
三四裏轉瞬即到,很快到了營外,楊定望去,卻又是心中一沉。
他原本提足了勁頭兒,自覺有七八分奪回營壘的把握,這會兒看到營中情況,卻是如當頭被潑了一盆冰水,膽氣頓消,勁頭全無了。
隻見那營壘高牆上並無一個兵卒,而轅門外的高杆上掛著燈火,映照門前,卻是轅門大開,一個黑甲騎馬的年輕文將正提矛立在門下。。
那兩個屯長喜形於色,說道:“校尉殺來得太快,這文將不及布防,連轅門都還開著,隻憑他一人,便是再過驍勇,又如何能阻我數百步騎?校尉,我等這就殺進去吧。”
“糊塗!他既敢獨騎單隨地候在轅門,營中就必定是已經有了埋伏。我等剛中了一場文武猛的伏兵之計,難道轉過頭來,剛衝殺得生,就要自投羅網,再中一場伏兵之計麽?”
“那……,那現下該如何是好?”
後頭十裏處是文醜的伏兵在圍殺自家的兩千餘精卒,前頭咫尺地,是轅門大開的自家本營,楊定退無路,進無膽,待要走,又心不甘,可看看黑洞洞的營中,再看看營外周遭橫七豎八倒了一地的本部將士的屍體和就在轅門外不遠處的軍司馬的屍體,再三忖思,卻始終是鼓不起冒著再次中伏的危險而殺進去的勇氣,他忍不住高聲問道:“對麵文將何人也?”
轅門那年輕的文將朗聲答道:“吾常山趙雲是也。”
常山趙雲的名頭楊定還是略有耳聞的,正所謂“常山三傑”是也!遂問道:“君既奪下我營,緣何敞門不守?”
趙雲笑道:“此文武猛之令也。文武猛說:董將楊定膽怯如鼠,我奪下營後,如閉門緊守。他定不敢來攻,會繞營而遁,是故令我敞門相候。請教對麵之將,可便是楊定麽?既已到也。為何至門不進?”
楊定心道:“又是激將之計!”被趙雲奚落了這一番,他既羞又懼,不敢答話,徹底熄了攻營之心,帶著殘存的那數百部曲退後數百步。繞過營壘,往北邊去了。
趙雲見他帶兵遠走,急往營中馳去,給伏在營內的部曲傳令道:“速命各曲上營壘,閉轅門!”
楊定料得不差,他營中留了千餘人,而趙雲來襲時所帶的兵馬也才隻有千人,雖因他自家的武勇和打了董軍一個措手不及之故,輕鬆得勝,可到底是剛取勝未久。連那些俘虜都僅僅隻是塞了嘴、綁住了而已,根本就沒有時間在營上布防,所以在得知了楊定趕到後,趙雲索性就大開轅門,假托以文醜軍令,嚇唬楊定。
楊定當時如不上當,真往營中殺來,他熟悉營中的地形、情況,趙雲不熟,地利在他這邊。獲勝不是沒有可能,可奈何他接連敗給文醜,今夜又上了一個大當,損兵折將。身邊隻剩下了數百殘兵,因卻竟是被趙雲的鎮定自若給嚇住了,不敢來擊,空空失去了此一最後的良機。
楊定不知他又中了計,帶著剩存的數百殘兵往北邊逃去。
文醜沒有在楊定退回營中的路上安排伏兵一是因道無遮掩,野無丘林。不好安排,再一個也是因已經派了趙雲帶別部繞遠路去襲奪其營,所以不必再在他的退路上設伏,可北邊卻不同,文醜這一仗破楊定是小,有意打一下胡軫可能派來的援兵是大,故此是絕不可能放一個董軍兵卒逃到北邊、令胡軍得訊的,早就點了劉慶率領一千精銳騎兵北去,守在了董營北麵的丘陵中。
這楊定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他帶著數百兵卒高一腳、低一腳,逃了小半夜,天亮了不敢停,又往前逃,好容易至了三十裏外的丘陵,以為過了丘陵就能安全了,卻未至其前就聞鼓響,抬臉看去,千騎精銳從丘陵中牽馬出來,紛紛上馬,在一個騎將帶領下衝殺而來。
楊定這數百兵卒倉皇奔逃了三四十裏地,力氣既疲,膽氣又失,如何是劉慶這一千精銳騎兵對手?不過三兩下衝殺就被殺了一幹二淨,楊定亦身亡戰中。
強敵在前,後有敵城,腹背受敵,此時“夜驚”確是兵家最懼。
可文醜、孫堅、周路所帶的主陣三營兵馬都是精卒,皆明知軍紀,飽經操練,且多百戰之兵,以此為資,搞一個“假夜驚”,隻要提前布置得當,實也不難。
此“先簡陋紮營,示敵以驕,複再以夜驚誘敵”之計是出自田豐的建議,至於最先的那段削董騎之耳、割鼻扒衣甲,並叫他傳話侮辱楊定,則是在聽了孫堅的提議後文醜的即興揮。
先挑敵、再辱敵、再簡陋紮營,一步接一步,文醜的即興揮和田豐的既定之計結合在一塊兒,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使得楊定的軍司馬立刻得出“文兵已驕”的判斷,並使得楊定亦對此深信不疑,有了這個前提,再接下來的“夜驚誘敵”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昨晚營外鏖戰時,文醜、孫堅都沒在戰場。
後頭的主力大營中多是新卒,初次出征,沒有戰場經驗,雖已在昨晚入夜後就被提前告之,前頭今晚會有假夜驚,以誘敵來,可文醜也擔憂他們會受到影響,進而生亂,致使弄巧成拙,反自受其亂,所以他和孫堅帶了一千五百兵卒去至了主力營中,親自坐鎮。
直到天亮後,塵埃落定,文醜和孫堅才回到了前陣。
昨天紮的營是草草紮就,很簡陋,被火燒了一夜,多已被燒掉,還沒燒完的火也都被撲滅了,立在戰場正中,望著前後左右成千上百的斷肢殘屍,滿地血泥,文醜是見慣了殺伐的,卻是沒甚太多的心態起伏,隻是神色平淡地看了片刻,等昨晚參戰的諸將都來到麵前,遂收回目光,先是問傷亡情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