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兵者如水,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兩軍對陣,在臨戰前固需“廟算”,可這個“廟算”最多隻能算出在戰爭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同時針對這些情況,製定出相應的大概方略,——這個相應的“方略”隻能是大概的,不可能具體到細節。
故而,文醜、孫堅在戰前針對徐榮、胡軫、呂布可能會馳援太穀的這個可能性,並沒有定下什麽具體的應對方針,隻是討論出了一個“先破徐、胡、呂,再擊太穀”的大致方略。
孫堅蹙眉說道:“現我所憂者,徐、呂兵速,而胡軫兵緩,徐榮、胡軫有可能會同時到達。”
胡軫離太穀近,徐榮、呂布離太穀遠,正常來說,即使他兩部都來馳援太穀,然卻必是胡軫先至,徐榮、呂布後至。如果是這麽個情況,文醜、孫堅就可以借著這個時間差來安排戰鬥,比如說:先集中兵力打掉胡軫,然後再對付徐榮、呂布。若是這樣,仗就會好打一些
可現在的形勢卻是:呂布出人意料的先到了,呂布一到,徐榮定不遠矣,換言之,也就是說,徐榮、呂布的行軍速度超乎了文醜、孫堅預料的快,而本該先到的胡軫卻居然如此兵緩,遲遲未至。
這就出現了一個變數。這麽一來,胡軫、徐榮就可能會同時到達。確如孫堅所言,如是出現這個局麵,仗的確就不好打了。其實,對這個局麵,文醜、孫堅在戰前也是有討論的。
當時定了兩個應對的辦法。一個是設伏打援。徐榮、呂布的援不好打,因為他倆來的方向是在太穀關北,胡軫的援相對來說好打一點,可以找個合適的地方,設個伏,痛打胡軫一頓。再一個是聲東擊西,或可雲之“圍魏救趙”。
胡軫如來馳援,留在伊闕、廣成的守軍必就少了。可分一支偏師,急往伊闕或者廣成,佯裝欲攻,從而使胡軫首尾兩端。不知去留。胡軫如去,當然很好,如若他留,一來可以把佯攻伊闕、廣成變成真攻,二來即使仍擊太穀。胡軫因心念伊闕、廣成之故,也定無多少戰意。
這兩個辦法各有優劣。總而言之,文醜、孫堅定下的戰略方針可分兩層。
首先一個是先打胡軫、徐榮和呂布的援軍,待打掉這兩路援軍之後,再圍攻無援之太穀。其次一個再打胡軫、徐榮和呂布這兩路援軍中,選擇胡軫是主攻方向,無論胡軫早到的也好,又或者他是和徐榮一起到的也好,都先打他,打掉他這一路。再集中力量打徐榮、呂布。
孫堅又看了會兒地圖,說道:“好,就按你我早前部署行事!”
計既定下,文醜、孫堅便廣遣斥候、探馬,去探胡軫的動向,同時在太穀關西邊尋找合適的設伏之地。大穀關東西各有幾座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山中可埋伏兵。
文醜、孫堅兩人以為:胡軫之來,為行軍快。也是為避免遭遇埋伏,他肯定不會選山穀中的道路走,十有八/九是會沿著官道而來。
官道上一望無遺,不好設伏。最終。兩人選了一處臨官道不太遠的小山為設伏之地。文醜挑了三千精卒出來,隻等胡軫將到,便提前把此三千精卒埋伏山上,——但這三千精卒並非是擊敵的主力,主力是騎兵。
山小,埋伏不了多少人。三千人已是頂天了,而隻靠這三千甲士顯是無法殲滅胡軫部的,所以文醜、孫堅預備用來埋伏山上的這三千人隻是打算用他們來纏住胡軫,最終還是要用騎兵來與胡軫決戰。
騎兵速度快,可以埋伏得稍微遠一點,隻要這三千甲士能把胡軫拖住,不需太久,半個時辰、一個時辰就夠,有了這個時間,騎兵便可以奔馳而至。
選好設伏之點,定下了殲滅胡軫的戰術,文、孫二人就靜待胡軫之來了。情報絡繹不及地從伊闕、廣成方向傳來,先是胡軫調兵完畢,繼而胡軫親自統兵出關,一天半後,隨之胡軫兵馬已過廣成,過了廣成,離太穀就不遠了。
為了不使胡軫多生疑心,孫堅特地傳令,命他早前派去伊闕、廣成關外的那一支偏師不可追臨胡軫太近,但也不能遠放不理,——如果追得太緊,胡軫肯定會很小心,而如果完全不理,那胡軫肯定也會生疑,說不定就會疑心前頭有埋伏,所以離胡軫不遠不近是最合適的。
這日下午,聞報得胡軫部已過廣成,文醜遂將那預先選好的三千甲士遣派出營,命立即去那座小山上埋伏,同時,文醜、孫堅兩人再次選調精銳的騎兵,仍是合計三千騎,預備出營。
文醜派去埋伏小山中的三千甲士,他選用的是以文霸為將。被他留在帳前為吏的李典在聽說了文霸已得到軍令,將要出營的消息後,急忙回到自己帳中,脫去文吏之服,取來鎧甲穿上,披掛整齊,又把文醜之前送他的寶劍掛到腰間,提了長矛便匆匆回到文醜帳前,於外求見。
打胡軫這一仗很重要,如果順利,攻太穀關就會容易很多,所以,文醜帳中現下是謀臣畢集,武將雲會,帳中滿滿堂堂的不下二三十人。
大家正在議論、推測這一次打胡軫的勝敗會是如何,典韋從外頭進來稟報:“李典求見。”諸人知典韋是極得文醜信重的,故而在典韋進來時都暫停了下話頭,聽典韋說完,見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有的人便接著剛才的話,重新又議論起來。
文醜本來也正在和坐在他左右的田豐、田疇等人說話,這時聽聞李典求見,心道:“將臨戰時,李典忽來求見,這必是求戰來了。”因道,“叫他進來。”
李典得了允許,大步從帳外入來。他鎧甲齊全,腰劍手矛,走動起來,虎虎生風。如田豐等,常見的是他文吏打扮,少見他武士裝束,眼見他忽換裝扮,多覺眼前一亮。坐在文醜左下的郭嘉頓不由便讚了一聲:“好個虎士!”(未完待續。)
故而,文醜、孫堅在戰前針對徐榮、胡軫、呂布可能會馳援太穀的這個可能性,並沒有定下什麽具體的應對方針,隻是討論出了一個“先破徐、胡、呂,再擊太穀”的大致方略。
孫堅蹙眉說道:“現我所憂者,徐、呂兵速,而胡軫兵緩,徐榮、胡軫有可能會同時到達。”
胡軫離太穀近,徐榮、呂布離太穀遠,正常來說,即使他兩部都來馳援太穀,然卻必是胡軫先至,徐榮、呂布後至。如果是這麽個情況,文醜、孫堅就可以借著這個時間差來安排戰鬥,比如說:先集中兵力打掉胡軫,然後再對付徐榮、呂布。若是這樣,仗就會好打一些
可現在的形勢卻是:呂布出人意料的先到了,呂布一到,徐榮定不遠矣,換言之,也就是說,徐榮、呂布的行軍速度超乎了文醜、孫堅預料的快,而本該先到的胡軫卻居然如此兵緩,遲遲未至。
這就出現了一個變數。這麽一來,胡軫、徐榮就可能會同時到達。確如孫堅所言,如是出現這個局麵,仗的確就不好打了。其實,對這個局麵,文醜、孫堅在戰前也是有討論的。
當時定了兩個應對的辦法。一個是設伏打援。徐榮、呂布的援不好打,因為他倆來的方向是在太穀關北,胡軫的援相對來說好打一點,可以找個合適的地方,設個伏,痛打胡軫一頓。再一個是聲東擊西,或可雲之“圍魏救趙”。
胡軫如來馳援,留在伊闕、廣成的守軍必就少了。可分一支偏師,急往伊闕或者廣成,佯裝欲攻,從而使胡軫首尾兩端。不知去留。胡軫如去,當然很好,如若他留,一來可以把佯攻伊闕、廣成變成真攻,二來即使仍擊太穀。胡軫因心念伊闕、廣成之故,也定無多少戰意。
這兩個辦法各有優劣。總而言之,文醜、孫堅定下的戰略方針可分兩層。
首先一個是先打胡軫、徐榮和呂布的援軍,待打掉這兩路援軍之後,再圍攻無援之太穀。其次一個再打胡軫、徐榮和呂布這兩路援軍中,選擇胡軫是主攻方向,無論胡軫早到的也好,又或者他是和徐榮一起到的也好,都先打他,打掉他這一路。再集中力量打徐榮、呂布。
孫堅又看了會兒地圖,說道:“好,就按你我早前部署行事!”
計既定下,文醜、孫堅便廣遣斥候、探馬,去探胡軫的動向,同時在太穀關西邊尋找合適的設伏之地。大穀關東西各有幾座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山中可埋伏兵。
文醜、孫堅兩人以為:胡軫之來,為行軍快。也是為避免遭遇埋伏,他肯定不會選山穀中的道路走,十有八/九是會沿著官道而來。
官道上一望無遺,不好設伏。最終。兩人選了一處臨官道不太遠的小山為設伏之地。文醜挑了三千精卒出來,隻等胡軫將到,便提前把此三千精卒埋伏山上,——但這三千精卒並非是擊敵的主力,主力是騎兵。
山小,埋伏不了多少人。三千人已是頂天了,而隻靠這三千甲士顯是無法殲滅胡軫部的,所以文醜、孫堅預備用來埋伏山上的這三千人隻是打算用他們來纏住胡軫,最終還是要用騎兵來與胡軫決戰。
騎兵速度快,可以埋伏得稍微遠一點,隻要這三千甲士能把胡軫拖住,不需太久,半個時辰、一個時辰就夠,有了這個時間,騎兵便可以奔馳而至。
選好設伏之點,定下了殲滅胡軫的戰術,文、孫二人就靜待胡軫之來了。情報絡繹不及地從伊闕、廣成方向傳來,先是胡軫調兵完畢,繼而胡軫親自統兵出關,一天半後,隨之胡軫兵馬已過廣成,過了廣成,離太穀就不遠了。
為了不使胡軫多生疑心,孫堅特地傳令,命他早前派去伊闕、廣成關外的那一支偏師不可追臨胡軫太近,但也不能遠放不理,——如果追得太緊,胡軫肯定會很小心,而如果完全不理,那胡軫肯定也會生疑,說不定就會疑心前頭有埋伏,所以離胡軫不遠不近是最合適的。
這日下午,聞報得胡軫部已過廣成,文醜遂將那預先選好的三千甲士遣派出營,命立即去那座小山上埋伏,同時,文醜、孫堅兩人再次選調精銳的騎兵,仍是合計三千騎,預備出營。
文醜派去埋伏小山中的三千甲士,他選用的是以文霸為將。被他留在帳前為吏的李典在聽說了文霸已得到軍令,將要出營的消息後,急忙回到自己帳中,脫去文吏之服,取來鎧甲穿上,披掛整齊,又把文醜之前送他的寶劍掛到腰間,提了長矛便匆匆回到文醜帳前,於外求見。
打胡軫這一仗很重要,如果順利,攻太穀關就會容易很多,所以,文醜帳中現下是謀臣畢集,武將雲會,帳中滿滿堂堂的不下二三十人。
大家正在議論、推測這一次打胡軫的勝敗會是如何,典韋從外頭進來稟報:“李典求見。”諸人知典韋是極得文醜信重的,故而在典韋進來時都暫停了下話頭,聽典韋說完,見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有的人便接著剛才的話,重新又議論起來。
文醜本來也正在和坐在他左右的田豐、田疇等人說話,這時聽聞李典求見,心道:“將臨戰時,李典忽來求見,這必是求戰來了。”因道,“叫他進來。”
李典得了允許,大步從帳外入來。他鎧甲齊全,腰劍手矛,走動起來,虎虎生風。如田豐等,常見的是他文吏打扮,少見他武士裝束,眼見他忽換裝扮,多覺眼前一亮。坐在文醜左下的郭嘉頓不由便讚了一聲:“好個虎士!”(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