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來,縱使黃蓋、孫賁有數千之眾,又有營壘為護,但是呂布、徐榮的善戰,——要知,呂布可是以一己之力,三千騎兵硬生生打平了孫堅的兩萬多眾,而徐榮在數月前更是把曹操、張邈、鮑信打了個幾乎全軍覆沒,雖然這兩場仗那是野戰,不能與攻堅相比,可呂布、徐榮既然這般善戰,加上胡軫也不是善茬,那黃蓋、孫賁兩個到底可否能夠擋住他們的攻勢?這是文醜最擔憂的。
孫堅卻不擔心,他說道:“卿或不知黃公覆,此我江東健將是也,少有壯誌,嫻習兵法,在軍有威,臨敵敢戰,胡、徐、呂雖勇,關西兵雖精,斷難破其營也!”
“話雖如此說……。”
“子孝,你萬般皆好,就是有時未免謹細過甚。”
“卻非我謹細,胡軫、徐榮、呂布,皆悍將,不得不慎重對待啊。”
“董兵既可能欲攻黃蓋、孫賁營,我軍又能如何?黃蓋、孫賁營橫隔開了胡軫、徐呂,你我肯定不能將之撤回,如撤回,則胡、徐、呂連成一線,將更不利我,而不能撤回,就隻能趁此機會猛攻胡軫,先打掉他,然後再擊徐、呂了!……子孝,這不正是你我早就定下的方略麽?”
文醜最大的考慮,是不想在攻太穀時損失太多兵力,否則將不利於以後進攻洛陽,可孫堅沒說得沒錯,想來想去,黃蓋、孫賁肯定是不能撤回來的,那麽不能撤回,也就隻有從中尋找有利於己方的戰機了,而這個戰機顯然就隻能是:借機殲滅胡軫。
文醜下了決心,說道:“就按卿言行事!”說完,自失一笑,又自我檢討起來,說道,“吾從起兵一來。征戰至今,大小戰數十,從來沒有像今日此戰這樣患得患失。文台,幸有卿鬥誌堅決。使我不犯大錯。”
倒也不怪文醜“患得患失”,這都是因為他知道曆史的走向,知道現在是最好的光複洛陽的機會,所以,在“光複洛陽”這個蓋世的大功勞之前。難免就會在“如果強擋董兵,可能會導致過早地損失過多兵力,以致不能再取洛陽”這個問題上有點猶豫難決。
如果他不知道曆史的走向,隻看眼前的戰局,那麽孫堅的意見當然不用考慮,他也知道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因了孫堅的意誌堅決,使得文醜不再被“光複洛陽”這個大功誘惑,而改以腳踏實地地把目光真正地投到了眼前的這場戰鬥中。
不過,雖是不再去想“光複洛陽”這個誘人的功勞。隻從戰事考慮,文醜也不能使黃蓋、孫賁部損失過重,並且同時,也要考慮萬一黃蓋、孫賁擋不住董兵攻勢,又該怎麽辦?
經過和孫堅的商議,兩人決定:各抽出一萬精卒,用來進攻胡軫營,再各拿出三千精卒,用來作為黃蓋、孫賁的後援,這一萬三千精卒之外。除留下足夠守營的兵士外,再各拿出三千精卒,合計六千,使之潛伏到太穀關的東南。以窺呂布、徐榮之營,如戰事順利,這六千精卒就掩襲呂、徐之營,看有無機會幹脆把徐榮、呂布也一鍋端了,如戰事不順利,這六千精卒也一樣掩襲徐、呂之營。以擾其後,從而相助前方。
本來按照文醜、孫堅之前的方略,對付胡軫的辦法還有一個,那就是遣偏師一道,與之前孫堅派出的那道偏師合兵,兩路共佯擊伊闕或廣成,以使胡軫心亂,或調其回關,或趁機進戰。
眼下看來,這個計策一時是用不上了。
胡軫、徐榮、呂布剛先後到達不久,他們就開始打黃蓋、孫賁的主意,這個時候如再遣偏師佯攻伊闕或廣成,明顯是來不及了。
計議定下,文醜、孫堅便一邊嚴密監視胡軫、呂布、徐榮營的動靜,一邊通知黃蓋、孫賁牢牢守營,一邊則悄悄調動兵馬備戰。
胡軫營中。
胡軫卦羞憤難平,他在帳中轉來轉去,恨聲說道:“我乃涼州大人,今卻被並州子所辱!”
“涼州大人”雲雲,“大人”者,相對“小人”,意為尊貴之人,胡軫這話的意思是在說他家聲顯赫,族為涼州之地的世家豪右。
他左右有人說道:“將軍如欲報此辱,卻也簡單。”
“如何簡單?”
胡軫雖放言要斬“一二青綬”,可那隻是氣話,他雖是此戰的“大都護”,位在呂布、徐榮之上,有督其二人之權,但呂布、徐榮兩個,一個是董卓倚重的並州軍渠首,一個是早就投到董卓帳下、戰功赫赫、亦深得董卓重用的猛將,他卻是斷難擅殺之的,所以要想報複呂布、徐榮,實也不易。以呂布、徐榮之勇,說不定再被他倆在這一場戰爭中得些大的戰功,那就更能報複了,不但不能報複,反而是胡軫自討其辱,事情傳開,他必為董卓軍中所笑。
因而一聽左右這人說“卻也簡單”,他就急切地詢問如何簡單。
他左右這人說道:“將軍軍令已下,明日將擊黃蓋、孫賁。吾料文醜、孫堅必不會坐視之,定會去援,既如此,將軍明日何不佯攻?”
“佯攻?”
胡軫立刻明白了這人的意思。
這人的意思是在說:明天進攻黃蓋、孫賁的時候,胡軫不要出力,讓呂布、徐榮被文醜、孫堅夾攻,這不就出氣了麽?
胡軫猶豫說道:“文醜、孫堅皆知兵者也,他兩部人馬又多,合計五萬餘眾,兵多將勇,我如佯攻,呂布、徐榮恐敗。”
“就是隻有他兩人敗了,將軍才能出氣啊!”
胡軫還是知道事情輕重的,他說道:“我受相國之命來援太穀,倘我坐視呂布、徐榮大敗,便是斷我一臂,萬一救關之事因此而有失?”
“我有一計,可使將軍既出了氣,又能保太穀不失。”
“噢?何計也?”
“明日擊黃蓋、孫賁,將軍可先佯攻之,待文醜、孫堅來援,等他倆與徐榮、呂布接戰,將軍便提精卒,急出營,往擊問、孫之營,亂其營,破其後陣,如此,定能大勝。這樣一來,將軍不但能出了這口惡氣,讓並州子嚐嚐苦頭,也還能趁機擊破文醜、孫堅,解了太穀之圍,而且相國聞之,必然大喜,這升爵加賞最後也肯定是跑不了的。”(未完待續。)
孫堅卻不擔心,他說道:“卿或不知黃公覆,此我江東健將是也,少有壯誌,嫻習兵法,在軍有威,臨敵敢戰,胡、徐、呂雖勇,關西兵雖精,斷難破其營也!”
“話雖如此說……。”
“子孝,你萬般皆好,就是有時未免謹細過甚。”
“卻非我謹細,胡軫、徐榮、呂布,皆悍將,不得不慎重對待啊。”
“董兵既可能欲攻黃蓋、孫賁營,我軍又能如何?黃蓋、孫賁營橫隔開了胡軫、徐呂,你我肯定不能將之撤回,如撤回,則胡、徐、呂連成一線,將更不利我,而不能撤回,就隻能趁此機會猛攻胡軫,先打掉他,然後再擊徐、呂了!……子孝,這不正是你我早就定下的方略麽?”
文醜最大的考慮,是不想在攻太穀時損失太多兵力,否則將不利於以後進攻洛陽,可孫堅沒說得沒錯,想來想去,黃蓋、孫賁肯定是不能撤回來的,那麽不能撤回,也就隻有從中尋找有利於己方的戰機了,而這個戰機顯然就隻能是:借機殲滅胡軫。
文醜下了決心,說道:“就按卿言行事!”說完,自失一笑,又自我檢討起來,說道,“吾從起兵一來。征戰至今,大小戰數十,從來沒有像今日此戰這樣患得患失。文台,幸有卿鬥誌堅決。使我不犯大錯。”
倒也不怪文醜“患得患失”,這都是因為他知道曆史的走向,知道現在是最好的光複洛陽的機會,所以,在“光複洛陽”這個蓋世的大功勞之前。難免就會在“如果強擋董兵,可能會導致過早地損失過多兵力,以致不能再取洛陽”這個問題上有點猶豫難決。
如果他不知道曆史的走向,隻看眼前的戰局,那麽孫堅的意見當然不用考慮,他也知道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因了孫堅的意誌堅決,使得文醜不再被“光複洛陽”這個大功誘惑,而改以腳踏實地地把目光真正地投到了眼前的這場戰鬥中。
不過,雖是不再去想“光複洛陽”這個誘人的功勞。隻從戰事考慮,文醜也不能使黃蓋、孫賁部損失過重,並且同時,也要考慮萬一黃蓋、孫賁擋不住董兵攻勢,又該怎麽辦?
經過和孫堅的商議,兩人決定:各抽出一萬精卒,用來進攻胡軫營,再各拿出三千精卒,用來作為黃蓋、孫賁的後援,這一萬三千精卒之外。除留下足夠守營的兵士外,再各拿出三千精卒,合計六千,使之潛伏到太穀關的東南。以窺呂布、徐榮之營,如戰事順利,這六千精卒就掩襲呂、徐之營,看有無機會幹脆把徐榮、呂布也一鍋端了,如戰事不順利,這六千精卒也一樣掩襲徐、呂之營。以擾其後,從而相助前方。
本來按照文醜、孫堅之前的方略,對付胡軫的辦法還有一個,那就是遣偏師一道,與之前孫堅派出的那道偏師合兵,兩路共佯擊伊闕或廣成,以使胡軫心亂,或調其回關,或趁機進戰。
眼下看來,這個計策一時是用不上了。
胡軫、徐榮、呂布剛先後到達不久,他們就開始打黃蓋、孫賁的主意,這個時候如再遣偏師佯攻伊闕或廣成,明顯是來不及了。
計議定下,文醜、孫堅便一邊嚴密監視胡軫、呂布、徐榮營的動靜,一邊通知黃蓋、孫賁牢牢守營,一邊則悄悄調動兵馬備戰。
胡軫營中。
胡軫卦羞憤難平,他在帳中轉來轉去,恨聲說道:“我乃涼州大人,今卻被並州子所辱!”
“涼州大人”雲雲,“大人”者,相對“小人”,意為尊貴之人,胡軫這話的意思是在說他家聲顯赫,族為涼州之地的世家豪右。
他左右有人說道:“將軍如欲報此辱,卻也簡單。”
“如何簡單?”
胡軫雖放言要斬“一二青綬”,可那隻是氣話,他雖是此戰的“大都護”,位在呂布、徐榮之上,有督其二人之權,但呂布、徐榮兩個,一個是董卓倚重的並州軍渠首,一個是早就投到董卓帳下、戰功赫赫、亦深得董卓重用的猛將,他卻是斷難擅殺之的,所以要想報複呂布、徐榮,實也不易。以呂布、徐榮之勇,說不定再被他倆在這一場戰爭中得些大的戰功,那就更能報複了,不但不能報複,反而是胡軫自討其辱,事情傳開,他必為董卓軍中所笑。
因而一聽左右這人說“卻也簡單”,他就急切地詢問如何簡單。
他左右這人說道:“將軍軍令已下,明日將擊黃蓋、孫賁。吾料文醜、孫堅必不會坐視之,定會去援,既如此,將軍明日何不佯攻?”
“佯攻?”
胡軫立刻明白了這人的意思。
這人的意思是在說:明天進攻黃蓋、孫賁的時候,胡軫不要出力,讓呂布、徐榮被文醜、孫堅夾攻,這不就出氣了麽?
胡軫猶豫說道:“文醜、孫堅皆知兵者也,他兩部人馬又多,合計五萬餘眾,兵多將勇,我如佯攻,呂布、徐榮恐敗。”
“就是隻有他兩人敗了,將軍才能出氣啊!”
胡軫還是知道事情輕重的,他說道:“我受相國之命來援太穀,倘我坐視呂布、徐榮大敗,便是斷我一臂,萬一救關之事因此而有失?”
“我有一計,可使將軍既出了氣,又能保太穀不失。”
“噢?何計也?”
“明日擊黃蓋、孫賁,將軍可先佯攻之,待文醜、孫堅來援,等他倆與徐榮、呂布接戰,將軍便提精卒,急出營,往擊問、孫之營,亂其營,破其後陣,如此,定能大勝。這樣一來,將軍不但能出了這口惡氣,讓並州子嚐嚐苦頭,也還能趁機擊破文醜、孫堅,解了太穀之圍,而且相國聞之,必然大喜,這升爵加賞最後也肯定是跑不了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