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如在汝南時,對劉寵、駱俊,孫堅以禮待之。這次來到陳國,卻因“忌憚”劉寵,需留鎮諸軍之故,最先未能與駱俊得見,後來離郡時,大約因駱俊對孫堅的這個“豫州刺史”實懷不滿,故而隻有劉寵前來相送,仍未能得與駱俊一見,頗是一憾。
在陳國待了兩天,文醜、孫堅繼續開行,再至梁國。梁國首先沒有汝南地廣民多,其次不如陳國兵精,不管梁國相服不服孫堅,表麵上他當然也就如汝南、陳國一樣,亦出迎之了。過了梁國,文醜、孫堅又前行之,到了目的地,沛國譙縣。
出乎文醜、孫堅的意料,沛相袁忠沒有來迎接他們,不久傳來消息,袁忠竟是棄官南去了。
文醜嘴上不說,心中想道:“而今世間名士眾矣,而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寥寥可數,袁忠可算其一了。”
袁忠沒有和文醜、孫堅相抗的能力,可他又不肯做個不忠之臣,那麽他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幹脆棄官離去了。太平之時,或看不出一個人的品行、誌趣,而至亂世,卻就可看出不同了。有的選擇利益,有的選擇忠義,有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的識時務者為俊傑。
不過就文醜來說,他敬重袁忠的這種行為,但對此並不認可。如今亂世已至,應該放在第一位的不是獨善其身,也不是忠義,更不應是利益,而應是民生疾苦。為了這個目標,妥協或爭鬥,即使是“陰謀詭計”,都可以成為手段。
袁忠既去,沛國需有接替之人,孫堅表了吳景為沛國相。汝南、陳國、梁國、沛國諸郡國巡行了一圈,剩下的隻還有個魯國。如上文所說,魯國沒甚軍事能力,不必重視。孫堅沒有親去,隻遣了程普、孫賁代表他去了一趟,魯國相的表現和汝南等地一樣,至少表麵上頗是恭敬。
在豫州州府裏住了幾天。見留下來沒走的那些州府諸吏對孫堅至少如汝南、陳國、梁國等這些地方一樣,在表麵上算是服從了,文醜自覺無再留下來給孫堅壯聲勢的必要,遂告辭孫堅,帶兵歸郡。
而在文醜趕回冀州之前。冀州牧韓馥就已經先一步遣信來到!卻是其之部署麴義騎兵反叛了,並且韓馥在初次的平叛戰鬥中遭遇了大敗!而更嚴重的是傳聞幽州公孫瓚即將南下,這一下可是使得韓馥大為驚恐,正此時高幹、許攸等一眾南陽人士對其發起了勸說攻勢,欲要使其將州牧之為讓與袁紹,以期抵擋公孫瓚的攻勢。而這一封信則是冀州牧韓馥在心灰意冷之時,前來詢問文醜意見的!
這也可以看出目前文醜在韓馥心中的地位有了一次大的提升,他這是希望文醜能夠盡快的回去,以期能夠抵擋住麴義、甚至是公孫瓚、袁紹的攻勢。
文醜見信之後,當下就向全軍發出了緊急之命令。並且立馬書信一封,言說會立馬返回,穩定軍心,同時建議韓馥務必穩住冀州形勢,不為袁紹得逞。這個決定是文醜自己所想到的,並沒有來得及通過田豐、荀彧等一眾幕僚們的討論。
這卻是因為他已經清晰的感覺到了袁紹焦急之心情,可能是因為受到了文醜表奏孫堅為豫州此時的呃刺激。是以這個在文醜印象中還要在下一年才會采取的奪取冀州的行動,被袁紹提前了。這明顯是打著在文醜返回常山之前吞並冀州的目的!文醜又怎能不焦急呢!
其實這一事件的提前也算是早有兆頭,就在月前就發生了原本應該發生在下一年的‘擁立劉虞’之事,韓馥、袁紹以及關東諸將商議。認為獻帝年齡幼小,被董卓所控製,又遠在長安,關塞相隔。不知生死,幽州牧劉虞是宗室中最賢明的,準備擁立他為皇帝。
當時的曹操就說:“我們這些人所以起兵,而且遠近之人無不響應的原因,正由於我們的行動是正義的。如今皇帝幼弱,雖為奸臣所控製。但沒有昌邑王劉賀那樣的可以導致亡國的過失,一旦你們改立別人,天下誰能接受!你們向北邊迎立劉虞,我自尊奉西邊的皇帝。”
而韓馥、袁紹卻又寫信給袁術說:“皇帝不是靈帝的兒子,我們準備依周勃和灌嬰廢黜少主,迎立代王的先例,尊奉大司馬劉虞為皇帝。”袁術給予拒絕。
不久後,韓馥與袁紹派遣前任樂浪郡太守張岐等帶著他們的提議到幽州,向劉虞奉上皇帝的尊號。劉虞見到張岐等人,厲聲嗬斥他們說:“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蒙難,我受到國家重恩,未能為國雪恥。你們各自據守州、郡,本應盡心盡力為王室效勞,卻反而策劃這種逆謀來沾汙我嗎!”他堅決拒絕。韓等人又請求劉虞主持尚書事務,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劉虞仍不接受,打算逃入匈奴將自己隔絕起來,韓馥等人這才作罷。
也正是這個時候關東的牧守們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開始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的爭鬥。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並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兵討董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麽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
不過,此時的袁紹並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未完待續。)
在陳國待了兩天,文醜、孫堅繼續開行,再至梁國。梁國首先沒有汝南地廣民多,其次不如陳國兵精,不管梁國相服不服孫堅,表麵上他當然也就如汝南、陳國一樣,亦出迎之了。過了梁國,文醜、孫堅又前行之,到了目的地,沛國譙縣。
出乎文醜、孫堅的意料,沛相袁忠沒有來迎接他們,不久傳來消息,袁忠竟是棄官南去了。
文醜嘴上不說,心中想道:“而今世間名士眾矣,而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寥寥可數,袁忠可算其一了。”
袁忠沒有和文醜、孫堅相抗的能力,可他又不肯做個不忠之臣,那麽他最好的選擇當然就是幹脆棄官離去了。太平之時,或看不出一個人的品行、誌趣,而至亂世,卻就可看出不同了。有的選擇利益,有的選擇忠義,有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的識時務者為俊傑。
不過就文醜來說,他敬重袁忠的這種行為,但對此並不認可。如今亂世已至,應該放在第一位的不是獨善其身,也不是忠義,更不應是利益,而應是民生疾苦。為了這個目標,妥協或爭鬥,即使是“陰謀詭計”,都可以成為手段。
袁忠既去,沛國需有接替之人,孫堅表了吳景為沛國相。汝南、陳國、梁國、沛國諸郡國巡行了一圈,剩下的隻還有個魯國。如上文所說,魯國沒甚軍事能力,不必重視。孫堅沒有親去,隻遣了程普、孫賁代表他去了一趟,魯國相的表現和汝南等地一樣,至少表麵上頗是恭敬。
在豫州州府裏住了幾天。見留下來沒走的那些州府諸吏對孫堅至少如汝南、陳國、梁國等這些地方一樣,在表麵上算是服從了,文醜自覺無再留下來給孫堅壯聲勢的必要,遂告辭孫堅,帶兵歸郡。
而在文醜趕回冀州之前。冀州牧韓馥就已經先一步遣信來到!卻是其之部署麴義騎兵反叛了,並且韓馥在初次的平叛戰鬥中遭遇了大敗!而更嚴重的是傳聞幽州公孫瓚即將南下,這一下可是使得韓馥大為驚恐,正此時高幹、許攸等一眾南陽人士對其發起了勸說攻勢,欲要使其將州牧之為讓與袁紹,以期抵擋公孫瓚的攻勢。而這一封信則是冀州牧韓馥在心灰意冷之時,前來詢問文醜意見的!
這也可以看出目前文醜在韓馥心中的地位有了一次大的提升,他這是希望文醜能夠盡快的回去,以期能夠抵擋住麴義、甚至是公孫瓚、袁紹的攻勢。
文醜見信之後,當下就向全軍發出了緊急之命令。並且立馬書信一封,言說會立馬返回,穩定軍心,同時建議韓馥務必穩住冀州形勢,不為袁紹得逞。這個決定是文醜自己所想到的,並沒有來得及通過田豐、荀彧等一眾幕僚們的討論。
這卻是因為他已經清晰的感覺到了袁紹焦急之心情,可能是因為受到了文醜表奏孫堅為豫州此時的呃刺激。是以這個在文醜印象中還要在下一年才會采取的奪取冀州的行動,被袁紹提前了。這明顯是打著在文醜返回常山之前吞並冀州的目的!文醜又怎能不焦急呢!
其實這一事件的提前也算是早有兆頭,就在月前就發生了原本應該發生在下一年的‘擁立劉虞’之事,韓馥、袁紹以及關東諸將商議。認為獻帝年齡幼小,被董卓所控製,又遠在長安,關塞相隔。不知生死,幽州牧劉虞是宗室中最賢明的,準備擁立他為皇帝。
當時的曹操就說:“我們這些人所以起兵,而且遠近之人無不響應的原因,正由於我們的行動是正義的。如今皇帝幼弱,雖為奸臣所控製。但沒有昌邑王劉賀那樣的可以導致亡國的過失,一旦你們改立別人,天下誰能接受!你們向北邊迎立劉虞,我自尊奉西邊的皇帝。”
而韓馥、袁紹卻又寫信給袁術說:“皇帝不是靈帝的兒子,我們準備依周勃和灌嬰廢黜少主,迎立代王的先例,尊奉大司馬劉虞為皇帝。”袁術給予拒絕。
不久後,韓馥與袁紹派遣前任樂浪郡太守張岐等帶著他們的提議到幽州,向劉虞奉上皇帝的尊號。劉虞見到張岐等人,厲聲嗬斥他們說:“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蒙難,我受到國家重恩,未能為國雪恥。你們各自據守州、郡,本應盡心盡力為王室效勞,卻反而策劃這種逆謀來沾汙我嗎!”他堅決拒絕。韓等人又請求劉虞主持尚書事務,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劉虞仍不接受,打算逃入匈奴將自己隔絕起來,韓馥等人這才作罷。
也正是這個時候關東的牧守們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開始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的爭鬥。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並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兵討董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麽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
不過,此時的袁紹並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