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朱慈烺在杭州閱兵較射,檢閱駐紮在浙江的五萬靖武軍。
靖武軍由黃得功掌管的天武軍和部分湖廣的屯田兵組成,還有少部分是從被殺的劉良佐軍中選拔出的精銳。
靖武軍半數以上人馬上過戰場,在陝西與李自成幹過幾仗,戰鬥力僅次於天武軍,火器配備率高達七成,未來三年可以完成全員配備火器。
看著一列列雄赳赳、氣昂昂的靖武軍走過閱兵台,朱慈烺對身邊的黃得功道:“老黃,這兵練的不錯啊,我還以為要被你練廢了呢!”
黃得功粗獷一笑道:“末將堅決貫徹殿下的治軍理念,不敢有絲毫懈怠!”
朱慈烺點點頭,道:“你在浙江幹的不錯,給本宮賺了不少銀子,本宮也不虧待你,說到做到,已經上書父皇,加封你為靖南伯了!”
黃得功立即喜笑顏開,隨後認真行了個軍禮道:“臣,謝殿下恩典!”
......
六月中旬,朱慈烺抵達浙江紹興,率領浙江文武官員祭拜大禹陵,親製祭文書名,行九叩禮,並執筆提下“地平天成”四個大字。
兩日後,南巡大隊到了餘姚,朱慈烺第一時間拜見了致仕回鄉的禮部尚書薑逢元。
薑逢元是朱慈烺在東宮的老師,以往在朝堂之上多次支持朱慈烺,他課講的不咋地,卻寫了一手好字,讓朱慈烺受益良多。
聽說皇太子南巡路過餘姚,要住在薑家,薑逢元近日來高興的沒睡過一個安生覺。
在薑家的書房中,朱慈烺正在揮筆寫字,薑逢元拄著拐杖站在一旁等候觀看,仿佛回到了數年前在文華殿教導太子時的場景。
薑逢元心中感歎:“太子真正長大了,如今管著半個大明的事情,此番南巡能住在薑家,這是天大的麵子啊!”
朱慈烺下榻薑家的這幾日,時時處理朝政,還接連召見了十幾名當地官員,薑逢元都看在眼裏,心中自豪難掩。
朱慈烺將寫好的字拿起來輕吹了一下,看向薑逢元道:“老師,這是學生送你的,請您品鑒一下!”
看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八個蒼遒有力的大字,薑逢元眼中一熱,顫顫巍巍的就要跪下謝恩,卻被朱慈烺攔住了。
薑逢元說道:“老臣謝過殿下的恩典,隻怕臣這小門小戶的,委屈了殿下。”
朱慈烺含笑道:“老師家裏鳥語花香,清淨優雅,本宮很喜歡,談不上委屈。”
薑逢元聽到這裏,流著淚謝恩,說道:“老臣年老體衰,無力再為朝廷效命,因此想舉薦一位能臣為殿下打打下手。”
朱慈烺訝然道:“老師請說,是何人?”
薑逢元道:“此人名叫陳子龍,為紹興府諸暨州知州,心有大誌,且勤儉愛民,頗有大才。”
“陳子龍......”朱慈烺默念著,感覺這名字有些耳熟啊,應該是曆史上哪個名人。
聽了薑逢元的詳細介紹,朱慈烺這才記起這位抗清英雄陳子龍。
陳子龍是複社的成員,崇禎七年時參加會試,因當時主考官是極度排斥複社成員的首輔溫體仁,陳子龍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落榜後的陳子龍回家閉門謝客,專心學問,反對王陽明後學的空談誤國,主張經世致用,以改變殘酷的社會現實。
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的農學巨著《農政全書》,專心農事,特別重視農業生產,主張發展社會經濟富強大明。
崇禎十三年六月,陳子龍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兼代理諸暨知州,那時他的治下連年水患成災,饑民蜂起。
為了維護當地社會穩定,陳子龍剛柔並用,剿撫兼施,一邊力行保甲,設互首之法,申連坐之令,平定饑民暴動,一邊親司賑事,救濟饑民,立粥廠,設藥局,養老幼,醫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幾萬人。
朱慈烺記起了曆史上的陳子龍,在南明時期堅決不剃發,抗清時被清軍捕獲押往南京,在途中經鬆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自殺,被撈起時已經氣絕,清軍殘暴地將其淩遲斬首,棄屍水中。
朱慈烺想從浙江儲備軍糧,一心想著加賦,卻忘了改革農業生產,此時聽薑逢元提到陳子龍和《農政全書》,猛的一拍大腿,道:“徐盛,快去紹興府將陳子龍請來!”
兩日後,陳子龍抵達餘姚薑家府上。
陳子龍今年三十三歲,方臉微胖,留著短須,一副傳統文官的打扮。
朱慈烺開門見山的問道:“陳子龍,本宮的老師聞你有大才,特地向本宮舉薦了你,你有何救國富國良策?”
陳子龍深施一禮道:“回殿下,臣以為,富國必以本業,應當發展農業,豐衣足食,救民救國!”
陳子龍引經據典闡明農業為立國之本,提出富國必以本業,他還把中國曆史上從春秋到元朝所記載的111次蝗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了分析。
陳子龍道:“臣對蝗蟲的生活和活動範圍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蝗災最盛於夏秋之間,是涸澤者蝗之原本也!”
隨後,陳子龍並提出了幾種防治辦法,朱慈烺聽得連連稱好。
大明能人輩出,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都對農業發展提出了細致獨特的見解,並進行大量實驗研究,其中不乏有農業技術的革新,還有一係列農具的研究。
以往朝廷重視度不高,兩本書中介紹的農業推廣也僅僅在小範圍內施行,朱慈烺現在要做的就要是大力推廣宣傳,用技術發展農業。
陳子龍道:“臣覺得發展農業應當因地製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先進農具,以期富國利民!”
“好!”
朱慈烺撫掌道:“陳子龍,本宮升你為江南巡查禦史,命你組建農業指導組,培養農業技術指導員,直接為農戶種植提供技術支持!”
朱慈烺計劃搞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是田間的知識分子,需要長時間在野外工作,需要采集農業技術信息,進行分類、加工處理,把農業技術教會農戶。
為了提高農業工作者的積極性,朱慈烺將這些指導員編入浙江巡撫衙門,按照官府人員進行發餉,每人每月三兩銀子,以作重視。
待回到南京後,朱慈烺準備設立專門的農業大學,在全國推廣農業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
隻有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多餘的勞動力從事小商品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商品交換社會。
當社會對商品的需求量超過小商品經濟無法買足時,必然要對生產方式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大生產大機械的使用,這樣才出現工業生產的出現,進行工業革命。
哪怕是朱慈烺現在搞出了蒸汽機,隻要農業發展不給力,哪怕一百年都無法進行工業革命,這是社會變革的規律,是個人無法撼動的。
靖武軍由黃得功掌管的天武軍和部分湖廣的屯田兵組成,還有少部分是從被殺的劉良佐軍中選拔出的精銳。
靖武軍半數以上人馬上過戰場,在陝西與李自成幹過幾仗,戰鬥力僅次於天武軍,火器配備率高達七成,未來三年可以完成全員配備火器。
看著一列列雄赳赳、氣昂昂的靖武軍走過閱兵台,朱慈烺對身邊的黃得功道:“老黃,這兵練的不錯啊,我還以為要被你練廢了呢!”
黃得功粗獷一笑道:“末將堅決貫徹殿下的治軍理念,不敢有絲毫懈怠!”
朱慈烺點點頭,道:“你在浙江幹的不錯,給本宮賺了不少銀子,本宮也不虧待你,說到做到,已經上書父皇,加封你為靖南伯了!”
黃得功立即喜笑顏開,隨後認真行了個軍禮道:“臣,謝殿下恩典!”
......
六月中旬,朱慈烺抵達浙江紹興,率領浙江文武官員祭拜大禹陵,親製祭文書名,行九叩禮,並執筆提下“地平天成”四個大字。
兩日後,南巡大隊到了餘姚,朱慈烺第一時間拜見了致仕回鄉的禮部尚書薑逢元。
薑逢元是朱慈烺在東宮的老師,以往在朝堂之上多次支持朱慈烺,他課講的不咋地,卻寫了一手好字,讓朱慈烺受益良多。
聽說皇太子南巡路過餘姚,要住在薑家,薑逢元近日來高興的沒睡過一個安生覺。
在薑家的書房中,朱慈烺正在揮筆寫字,薑逢元拄著拐杖站在一旁等候觀看,仿佛回到了數年前在文華殿教導太子時的場景。
薑逢元心中感歎:“太子真正長大了,如今管著半個大明的事情,此番南巡能住在薑家,這是天大的麵子啊!”
朱慈烺下榻薑家的這幾日,時時處理朝政,還接連召見了十幾名當地官員,薑逢元都看在眼裏,心中自豪難掩。
朱慈烺將寫好的字拿起來輕吹了一下,看向薑逢元道:“老師,這是學生送你的,請您品鑒一下!”
看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八個蒼遒有力的大字,薑逢元眼中一熱,顫顫巍巍的就要跪下謝恩,卻被朱慈烺攔住了。
薑逢元說道:“老臣謝過殿下的恩典,隻怕臣這小門小戶的,委屈了殿下。”
朱慈烺含笑道:“老師家裏鳥語花香,清淨優雅,本宮很喜歡,談不上委屈。”
薑逢元聽到這裏,流著淚謝恩,說道:“老臣年老體衰,無力再為朝廷效命,因此想舉薦一位能臣為殿下打打下手。”
朱慈烺訝然道:“老師請說,是何人?”
薑逢元道:“此人名叫陳子龍,為紹興府諸暨州知州,心有大誌,且勤儉愛民,頗有大才。”
“陳子龍......”朱慈烺默念著,感覺這名字有些耳熟啊,應該是曆史上哪個名人。
聽了薑逢元的詳細介紹,朱慈烺這才記起這位抗清英雄陳子龍。
陳子龍是複社的成員,崇禎七年時參加會試,因當時主考官是極度排斥複社成員的首輔溫體仁,陳子龍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落榜後的陳子龍回家閉門謝客,專心學問,反對王陽明後學的空談誤國,主張經世致用,以改變殘酷的社會現實。
陳子龍整理了徐光啟的農學巨著《農政全書》,專心農事,特別重視農業生產,主張發展社會經濟富強大明。
崇禎十三年六月,陳子龍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兼代理諸暨知州,那時他的治下連年水患成災,饑民蜂起。
為了維護當地社會穩定,陳子龍剛柔並用,剿撫兼施,一邊力行保甲,設互首之法,申連坐之令,平定饑民暴動,一邊親司賑事,救濟饑民,立粥廠,設藥局,養老幼,醫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幾萬人。
朱慈烺記起了曆史上的陳子龍,在南明時期堅決不剃發,抗清時被清軍捕獲押往南京,在途中經鬆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自殺,被撈起時已經氣絕,清軍殘暴地將其淩遲斬首,棄屍水中。
朱慈烺想從浙江儲備軍糧,一心想著加賦,卻忘了改革農業生產,此時聽薑逢元提到陳子龍和《農政全書》,猛的一拍大腿,道:“徐盛,快去紹興府將陳子龍請來!”
兩日後,陳子龍抵達餘姚薑家府上。
陳子龍今年三十三歲,方臉微胖,留著短須,一副傳統文官的打扮。
朱慈烺開門見山的問道:“陳子龍,本宮的老師聞你有大才,特地向本宮舉薦了你,你有何救國富國良策?”
陳子龍深施一禮道:“回殿下,臣以為,富國必以本業,應當發展農業,豐衣足食,救民救國!”
陳子龍引經據典闡明農業為立國之本,提出富國必以本業,他還把中國曆史上從春秋到元朝所記載的111次蝗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了分析。
陳子龍道:“臣對蝗蟲的生活和活動範圍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蝗災最盛於夏秋之間,是涸澤者蝗之原本也!”
隨後,陳子龍並提出了幾種防治辦法,朱慈烺聽得連連稱好。
大明能人輩出,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都對農業發展提出了細致獨特的見解,並進行大量實驗研究,其中不乏有農業技術的革新,還有一係列農具的研究。
以往朝廷重視度不高,兩本書中介紹的農業推廣也僅僅在小範圍內施行,朱慈烺現在要做的就要是大力推廣宣傳,用技術發展農業。
陳子龍道:“臣覺得發展農業應當因地製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先進農具,以期富國利民!”
“好!”
朱慈烺撫掌道:“陳子龍,本宮升你為江南巡查禦史,命你組建農業指導組,培養農業技術指導員,直接為農戶種植提供技術支持!”
朱慈烺計劃搞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是田間的知識分子,需要長時間在野外工作,需要采集農業技術信息,進行分類、加工處理,把農業技術教會農戶。
為了提高農業工作者的積極性,朱慈烺將這些指導員編入浙江巡撫衙門,按照官府人員進行發餉,每人每月三兩銀子,以作重視。
待回到南京後,朱慈烺準備設立專門的農業大學,在全國推廣農業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
隻有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有多餘的勞動力從事小商品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商品交換社會。
當社會對商品的需求量超過小商品經濟無法買足時,必然要對生產方式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大生產大機械的使用,這樣才出現工業生產的出現,進行工業革命。
哪怕是朱慈烺現在搞出了蒸汽機,隻要農業發展不給力,哪怕一百年都無法進行工業革命,這是社會變革的規律,是個人無法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