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奉天殿內舉行大朝會,當庭正式宣布旨意,改組內閣與軍機。


    旨意中明確表示,皇帝之下分為內閣和軍機。


    內閣辦公地點在紫禁城奉天殿東邊的文華殿,軍機辦公地點在奉天殿西邊的武英殿。


    住在文華殿的永王和定王二人,搬出紫禁城,朱慈烺將抄家所得的魏國公府和保國公府,分別賜給定王和永王,作為王府。


    內閣大臣管理全國政務,治理國家促進發展,掌管除軍隊和宗室外的一切國政事物。


    內閣下屬吏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教化部、財政部(稅務部)、海事部、鴻臚寺(外交部)、翰林院。


    軍機大臣管理軍事,負責軍事作戰,開疆拓土。


    軍機控製全國的軍隊,掌軍令,可以對軍隊發號施令,對武官選拔、考核、升降、賞罰。


    軍機下屬兵部、情報部、後勤部、軍器部、讚畫部、軍工研究院、皇明軍校。


    其中兵部是軍屯部和五軍都督府的集合體,新的五軍都督府包括了軍屯職責,總部以前叫大都督府,朱慈烺將其直接改為兵部。


    軍機與內閣的職權平等,凡軍機要務,內閣無權過問。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氣,分別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兩者之間的異同,直接控製軍權和政權。


    遇到戰事,皇帝召開禦前會議,商量要不要打,打的話將要達到什麽戰略目的,然後軍機去執行,下達作戰命令。


    內閣隻負責調動各省的後勤支援,當然了,各地都督府也會在當地設立後勤戰備倉儲,隨時應對戰爭,避免文官們後勤不繼拖後腿,影響戰況。


    內閣大臣和軍機大臣,皆由皇帝親自任免,主要以政績與軍功為依據。


    除了皇帝可以製約內閣與軍機,朱慈烺又將都察院和軍法部獨立於內閣與軍機外。


    都察院監察文官,軍法部監察武將,按章程辦事,形成製衡,聽命於皇帝。


    朱慈烺本想將財政權也單獨拿出來的,後來想想還是放棄了,財權要是拿出來,就是北宋的二府三司製了,容易造成冗官的現象,行政效率差。


    為了保持行政效率,朱慈烺采用問責製,明確官員崗位職責,任務不重合,是誰的責任由誰來承擔。


    追究具體問題的具體過錯,不問功勞苦勞,不搞將功抵過,形成真正的賞罰分明。


    最後,在殿上,朱慈烺宣布了內閣大臣和軍機大臣的名單。


    吏部尚書,楊廷麟,內閣首輔,太師,侯爵,文華殿大學士。


    戶部尚書:張國維,內閣次輔,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禮部尚書:朱繼柞,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


    工部尚書:方孔照,內閣大臣,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方孔照本是內閣次輔,因兒子方以智擔任浙江巡撫,他避免方家權勢過重,樹大招風,因此甘願讓出位置,掌管個沒什麽影響力的工部......


    刑部尚書:馮英,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任應天府府尹,掌天下刑獄。


    教化部尚書:李岩,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年輕遭人妒忌,未封爵,留用教化部。


    財政部尚書:程國祥,內閣大臣,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海事部尚書:沈廷揚,內閣大臣,文華殿大學士。


    鴻臚寺卿:(外交部)冒襄,內閣大臣,這是唯一一個不是文華殿大學士的內閣大臣。


    若不是外交工作日益重要,以這位學渣的資曆,再努力十年都入不了內閣!


    翰林院大學士:楊士聰,內閣大臣,伯爵,文華殿大學士。


    翰林院集中了知識分子中的精英,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


    原本翰林院的老大隻是五品學士,其他官職都是些六七八九品的小官,每天隻負責抄抄寫寫的工作,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


    朱慈烺有意將翰林院搞成智囊團,特地在原有的學士上麵再設大學士一人,正二品銜,楊士聰為首任大學士,掌翰林院。


    都察院院長:李邦華,負責監察以上所有部門官員,不入閣,授正一品特進光祿大夫。


    朱慈烺覺得左都禦史這個官職沒逼格,不配當都察院的老大,於是在左都禦史上麵又加了個院長......


    軍機大臣及下設部門。


    兵部尚書:孫應元,首席軍機大臣,秦國公。


    情報部尚書:李廷表,軍機大臣,太保,侯爵。


    此時的大明情報網主要分成三部分:錦衣衛主要側重於軍事情報,往別國派出細作;


    龍驤夜不收相當於特種偵查大隊,隸屬於軍機;


    東廠接管全國官員和民事情報網,直接對皇帝負責。


    後勤部尚書:太監盧九德,軍機大臣,祖墳冒青煙,成為曆史上唯一一位太監當官的家夥。


    軍器部尚書:趙景麟,軍機大臣,侯爵,掌管各地軍器局、武器製造。


    讚畫部尚書:趙士驤,軍機大臣,伯爵。


    讚畫相當於參謀,主要職責是整理戰鬥信息,為軍事長官提供資料並提出一定的戰略戰術,為行軍部隊指路、以及為將帥們起草報告和文書。


    經軍事長官授意,讚畫可以向下麵單位布置具體的戰鬥任務。


    最重要的是,讚畫部要對士兵們進行思想教育,精忠報國,守護百姓,讓士兵們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夠積極的戰鬥,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朱慈烺很明白,這樣的文武分治製度,不一定很完美,而且麵對時代的發展,以後也需要再作出調整,比如拓展海外時,隨著地盤的變大,很多問題又會出現。


    最後,朱慈烺確定了巡撫製度,命吳忠宣布各省巡撫的名單。


    巡撫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基本上是皇帝派遣官員出巡邊鎮和賑災撫民。


    大明開國之初,在各省設立都司(都指揮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別主管軍事、民政、司法,合稱三司。


    按道理說這三權分立的製度挺好的,然而不到百年的時候,隨著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勢力做大,武將集團地位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


    加上社會矛盾激化,三司條條分割,都在推卸責任,運轉不靈。


    這個時候,大明朝廷才另置巡撫,地位在三司之上,使三權歸一,掌管地方軍政大權,行政效率蹭蹭往上提,朝廷對地方的統轄權也重新得到加強。


    即便如此,大明的巡撫依舊是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哪裏不穩定就往哪裏派出巡撫,基本都是都察院的禦史兼職。


    巡撫開始是主管民政方麵的,隨著天啟、崇禎朝地方戰事變多,巡撫側重於主管軍事,走了文官指揮軍隊的下坡路。


    鑒於此狀況,朱慈烺正式確立巡撫製度,在各省設一名巡撫,從二品,掌管一省民政、司法、監察大權,不掌軍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朱慈烺是主角的小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第一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第一帥並收藏朱慈烺是主角的小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