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心動魄”的正旦大朝會結束了。
這次朝會天武帝沒搞別人,而是搞了自己的祖宗,這讓所有大臣都捏了一把汗。
朝會結束後,大臣們如往常一樣該幹嘛幹嘛,然而太上皇朱由檢卻坐不住了。
他慌慌張張的從行宮趕來,在乾清宮中質問朱慈烺:“你想做什麽?”
朱慈烺一臉無辜的反問:“父皇何意?”
太上皇急赤白臉道:“我沒意思,我就想問問你什麽意思!”
他滿臉的不開心,情緒有些激動道:“在位期間丟棄國土不複者,不得入太廟,必入菜廟?你的意思是朕百年之後不能入太廟了?”
論到大明哪個皇帝丟棄國土最多,自然是眼前這位崇禎帝,半壁江山都被李自成搶去了,他不著急誰著急?
按照天武皇帝的說法,老子死後還得去菜廟陪英宗?這不丟死人了!
無論怎麽說,崇禎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哪怕是現在翻臉,斷絕父子關係,他也不能接受!
朱慈烺愕然,朝會上宣布這條祖訓之時,他還真沒考慮過太上皇,這就有些尷尬了。
為了穩住眼前這位已然處於暴怒狀態的老上皇,朱慈烺將他請坐下來,打著哈哈道:“父皇多慮了,兒臣不是說了嘛,後世子孫,在位期間喪師辱國,丟棄國土不複者,不得入太廟,您是先輩,不在內的......”
太上皇狐疑的看著他,顯然有點不信。
這死後之事還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你現在說的好聽,但時候一道旨意,再把老子安排進菜廟,老子能怎麽辦?
趁著老子沒死,今天必須把話說明白了!
太上皇恨恨道:“你都把英宗移除太廟了,還有什麽不敢幹的!朕不信,除非你現在立字據!”
“立字據?”
朱慈烺先是愣了一下,隨即頭大無比,他耐心的勸慰道:“父皇,您這樣想,當年決定北伐之時,朕還沒有登基,還是崇禎朝,這北伐光複國土之功,有您一半呢!”
“哦?還能這麽算?”太上皇愕然,接著臉上閃過一絲快樂。
朱慈烺堅決的點頭道:“必須這麽算啊!”
他轉過頭,對身邊的史官牧冶道:“史書上是這麽記載的吧!”
史官站起身來,連連點頭,道:“回陛下的話,是這樣的記載的,崇禎十六年,李賊破神京,帝巡幸江南,於武英殿召太子及群臣,共議北伐......”
史官牧冶張口就來,現場編書,將當初朱慈烺登基前主持北伐軍議的情景描述了一遍,其中還多了運籌帷幄的崇禎皇帝。
聽著史官的描述,太上皇朱由檢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幹笑了兩聲,指著牧冶道:“作為史官,還是秉筆直書,實事求是的好,稍微提朕一筆就行,當時主要還是太子的功勞.......”
牧冶連連稱是,又轉頭看向朱慈烺,向他請示。
朱慈烺微微點頭道:“就按照太上皇的意思辦,對了,還有太上皇禦駕親征滅清之事,特別是陣前罵漢奸的史實,一定要詳細記載!”
牧冶如小雞啄米,作為史官,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的。
然而事關君王的一舉一動,卻是有選擇的記載,皇帝有功績,做好事,自然要大書特書。
就是沒功績、沒幹好事的皇帝,必要時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襯托一下。
這些都是曆朝曆代史官的行規了,這叫假人之美,藉為私惠,還算好的。
還有一些史官,直接顛倒黑白,自稱我長,相謂彼短,把壞事說成好事,或者略外別內,掩惡揚善。
曆代皇帝特別在意史書上對自己的記載,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
唐朝之前,史官記載帝王言行舉止很嚴格,什麽事都敢記載,皇帝還無權幹預,看不到史書對自己的記載。
然而自從到了唐朝,這種風氣被唐太宗李世民打破了。
奪位殺兄嘛,這麽大事擱誰身上都會擔心史官如實描述,所以李世民經常找史官談話,順便看看新編的史書,以及提出不少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自那以後,很多皇帝沒事就將本朝新修的史書拿過來“瞧一瞧”,篡改曆史之事開始變得頻繁,曆史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皇權之下,屠刀強過筆杆子,誰敢跟皇帝對抗?如果有,下場往往很淒慘!
天武朝的史官牧冶認為,天武帝還算好的,沒有過多的幹預史書記載。
天武帝對於他曾經殺官、殺商、殺文人的種種“穢跡“,從來沒有要求史官們抹掉,反而放出話來“直書其事,不掩朕瑕,該怎麽記就怎麽記,朕不懼!”
這等死豬不怕開水燙的魄力,讓史官們頗為敬佩,驚為天人。
他們不僅不黑天武帝,反而還一個勁的讚揚,各種春秋筆法運用的爐火純青!
牧冶認為,天武帝的爹崇禎帝,在這方麵很不行,便如這次的事,就稍微改了幾筆,混了幾個功勞,就把他給樂的,格局太小了!
最終,太上皇心中的石頭徹底放下了,美滋滋的離開了,也不提立字據了。
新年的爆炸,元宵的燈火,充斥著南京城的夜空。
元宵節的這天,皇宮中的燈火比民間早一些亮。
傍晚,紫禁城內人影幢幢,各處殿宇的屋簷下亮起了一盞盞燈籠,連城一片通紅。
“傳膳!”
尖銳的叫聲傳遍了後宮空蕩的夜空,鵝毛大雪中,一隊尚膳監的太監提著燈籠與和食盒,前往坤寧宮侍駕。
按照宮中的規矩,今天晚上,皇帝將會在皇後的坤寧宮過夜。
一名提著食盒的太監縮了縮凍得發麻的手,抱怨道:“今年的冬天比去年還冷,這賊老天忒不厚道了!”
“放肆!”
一道嚴厲的聲音傳來,領隊的太監冷森森的嗬斥道:“閉上你的狗嘴,要讓主子聽到,咱家非得扒了你的狗屁!”
剛剛說話的太監縮了縮脖子,低頭前進,再也不敢吱聲。
坤寧宮中,堆放著幾個銅製火盆,裏麵的銀炭燒得通紅,與殿中懸掛的紅燈籠連成暖和一片,既溫暖又顯溫馨。
這種銀炭上品質上乘的炭,非常昂貴,它不像一般的木炭,銀炭沒有煙味,還耐燒。
因皇後產下了皇四子朱和墘,皇子尚幼,又臨冬天寒冷。
朱慈烺仍擔心屋內燒的銀炭不夠環保,容易產出有害氣體,遂改進了銀炭,搞成了蜂窩狀。
如此一來,銀炭中產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體,通過蜂窩得到有效控製和轉化,使其排出的氣體對人體傷害最小。
蜂窩銀炭不燒時,還可以用於室內空氣淨化,具備殺滅細菌病毒等功能。
朱慈烺的這項小發明,很快應用到了民間,演變為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製作簡單的蜂窩煤,造福國民。
這次朝會天武帝沒搞別人,而是搞了自己的祖宗,這讓所有大臣都捏了一把汗。
朝會結束後,大臣們如往常一樣該幹嘛幹嘛,然而太上皇朱由檢卻坐不住了。
他慌慌張張的從行宮趕來,在乾清宮中質問朱慈烺:“你想做什麽?”
朱慈烺一臉無辜的反問:“父皇何意?”
太上皇急赤白臉道:“我沒意思,我就想問問你什麽意思!”
他滿臉的不開心,情緒有些激動道:“在位期間丟棄國土不複者,不得入太廟,必入菜廟?你的意思是朕百年之後不能入太廟了?”
論到大明哪個皇帝丟棄國土最多,自然是眼前這位崇禎帝,半壁江山都被李自成搶去了,他不著急誰著急?
按照天武皇帝的說法,老子死後還得去菜廟陪英宗?這不丟死人了!
無論怎麽說,崇禎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哪怕是現在翻臉,斷絕父子關係,他也不能接受!
朱慈烺愕然,朝會上宣布這條祖訓之時,他還真沒考慮過太上皇,這就有些尷尬了。
為了穩住眼前這位已然處於暴怒狀態的老上皇,朱慈烺將他請坐下來,打著哈哈道:“父皇多慮了,兒臣不是說了嘛,後世子孫,在位期間喪師辱國,丟棄國土不複者,不得入太廟,您是先輩,不在內的......”
太上皇狐疑的看著他,顯然有點不信。
這死後之事還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你現在說的好聽,但時候一道旨意,再把老子安排進菜廟,老子能怎麽辦?
趁著老子沒死,今天必須把話說明白了!
太上皇恨恨道:“你都把英宗移除太廟了,還有什麽不敢幹的!朕不信,除非你現在立字據!”
“立字據?”
朱慈烺先是愣了一下,隨即頭大無比,他耐心的勸慰道:“父皇,您這樣想,當年決定北伐之時,朕還沒有登基,還是崇禎朝,這北伐光複國土之功,有您一半呢!”
“哦?還能這麽算?”太上皇愕然,接著臉上閃過一絲快樂。
朱慈烺堅決的點頭道:“必須這麽算啊!”
他轉過頭,對身邊的史官牧冶道:“史書上是這麽記載的吧!”
史官站起身來,連連點頭,道:“回陛下的話,是這樣的記載的,崇禎十六年,李賊破神京,帝巡幸江南,於武英殿召太子及群臣,共議北伐......”
史官牧冶張口就來,現場編書,將當初朱慈烺登基前主持北伐軍議的情景描述了一遍,其中還多了運籌帷幄的崇禎皇帝。
聽著史官的描述,太上皇朱由檢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幹笑了兩聲,指著牧冶道:“作為史官,還是秉筆直書,實事求是的好,稍微提朕一筆就行,當時主要還是太子的功勞.......”
牧冶連連稱是,又轉頭看向朱慈烺,向他請示。
朱慈烺微微點頭道:“就按照太上皇的意思辦,對了,還有太上皇禦駕親征滅清之事,特別是陣前罵漢奸的史實,一定要詳細記載!”
牧冶如小雞啄米,作為史官,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的。
然而事關君王的一舉一動,卻是有選擇的記載,皇帝有功績,做好事,自然要大書特書。
就是沒功績、沒幹好事的皇帝,必要時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襯托一下。
這些都是曆朝曆代史官的行規了,這叫假人之美,藉為私惠,還算好的。
還有一些史官,直接顛倒黑白,自稱我長,相謂彼短,把壞事說成好事,或者略外別內,掩惡揚善。
曆代皇帝特別在意史書上對自己的記載,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
唐朝之前,史官記載帝王言行舉止很嚴格,什麽事都敢記載,皇帝還無權幹預,看不到史書對自己的記載。
然而自從到了唐朝,這種風氣被唐太宗李世民打破了。
奪位殺兄嘛,這麽大事擱誰身上都會擔心史官如實描述,所以李世民經常找史官談話,順便看看新編的史書,以及提出不少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自那以後,很多皇帝沒事就將本朝新修的史書拿過來“瞧一瞧”,篡改曆史之事開始變得頻繁,曆史逐漸朝著扭曲的方向發展。
皇權之下,屠刀強過筆杆子,誰敢跟皇帝對抗?如果有,下場往往很淒慘!
天武朝的史官牧冶認為,天武帝還算好的,沒有過多的幹預史書記載。
天武帝對於他曾經殺官、殺商、殺文人的種種“穢跡“,從來沒有要求史官們抹掉,反而放出話來“直書其事,不掩朕瑕,該怎麽記就怎麽記,朕不懼!”
這等死豬不怕開水燙的魄力,讓史官們頗為敬佩,驚為天人。
他們不僅不黑天武帝,反而還一個勁的讚揚,各種春秋筆法運用的爐火純青!
牧冶認為,天武帝的爹崇禎帝,在這方麵很不行,便如這次的事,就稍微改了幾筆,混了幾個功勞,就把他給樂的,格局太小了!
最終,太上皇心中的石頭徹底放下了,美滋滋的離開了,也不提立字據了。
新年的爆炸,元宵的燈火,充斥著南京城的夜空。
元宵節的這天,皇宮中的燈火比民間早一些亮。
傍晚,紫禁城內人影幢幢,各處殿宇的屋簷下亮起了一盞盞燈籠,連城一片通紅。
“傳膳!”
尖銳的叫聲傳遍了後宮空蕩的夜空,鵝毛大雪中,一隊尚膳監的太監提著燈籠與和食盒,前往坤寧宮侍駕。
按照宮中的規矩,今天晚上,皇帝將會在皇後的坤寧宮過夜。
一名提著食盒的太監縮了縮凍得發麻的手,抱怨道:“今年的冬天比去年還冷,這賊老天忒不厚道了!”
“放肆!”
一道嚴厲的聲音傳來,領隊的太監冷森森的嗬斥道:“閉上你的狗嘴,要讓主子聽到,咱家非得扒了你的狗屁!”
剛剛說話的太監縮了縮脖子,低頭前進,再也不敢吱聲。
坤寧宮中,堆放著幾個銅製火盆,裏麵的銀炭燒得通紅,與殿中懸掛的紅燈籠連成暖和一片,既溫暖又顯溫馨。
這種銀炭上品質上乘的炭,非常昂貴,它不像一般的木炭,銀炭沒有煙味,還耐燒。
因皇後產下了皇四子朱和墘,皇子尚幼,又臨冬天寒冷。
朱慈烺仍擔心屋內燒的銀炭不夠環保,容易產出有害氣體,遂改進了銀炭,搞成了蜂窩狀。
如此一來,銀炭中產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氣體,通過蜂窩得到有效控製和轉化,使其排出的氣體對人體傷害最小。
蜂窩銀炭不燒時,還可以用於室內空氣淨化,具備殺滅細菌病毒等功能。
朱慈烺的這項小發明,很快應用到了民間,演變為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製作簡單的蜂窩煤,造福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