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秋收
隨身係統之先欠一個億 作者:一個弱女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不得小姐誇讚,我要學的地方還有很多”
小花害羞低頭,繼續專心刺繡。
她的手藝都是夫人手把手教的,聽夫人說,整個天下,刺繡流派眾多,夫人會的也隻是流行和常用的幾種。
前幾日去蘇州,小姐特意給她買了好些個蘇繡的成品,夠她好好琢磨一陣子。
其實要她說還是小姐的靈機太過神奇,能教人畫畫,她跟著學了素描。
見識過很多新奇有趣的花樣,繡出來的東西,居然賣了不少銀錢。
所以小花雖然沒有聞香樓的股份,憑著自己的各種刺繡作品,也積攢了一筆不小的銀子,同齡人中算是佼佼者。
“你別謙虛,我看你最近畫技也是進步神速,畫的小可愛惟妙惟肖”
小花這麽有天分,顧菲菲心裏也為她高興。
也不知道空間裏有沒有關於刺繡類的書。
得空她去翻翻,有的話也能交給小花,幫她更上一層樓。
“你多練練,再過幾年,我出銀子給你開個繡莊”
顧菲菲越說越覺得可行,總不好她和小清都有自己的事業,小花沒有。
幾人還小不覺得有什麽,等長大了,差距拉開,怕小花心裏會不好受。
“繡...繡莊?小姐,我不行”
小花覺得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掙得銀子已經很滿足。
不誇張的說,隻要她一直繡下去,完全能供得起石頭哥讀書。
“這有什麽不行的,小花我跟你說,當初我也覺得自己開甜品店不行,還是小姐和大家鼓勵我......”
小清上陣,小嘴巴拉巴拉說了一通,堪稱最強洗腦。
“我行,我一定會更加努力”
顧菲菲再一次從書堆裏抬起頭,就看到小花臉憋得通紅,給自己打氣。
剛好韓巴子發了消息過來,匯報學堂進度、新店選址和人事改派事宜。
滿滿幾千字,洋洋灑灑,不像趙德安的嚴謹風格。
而是思維敏捷跳脫,也很能說,她以前就覺得韓巴子能當個說書先生,這口才和小清有異曲同工之處。
兩個同樣很有主張,都很能說的人,難怪碰到一起會吵架。
顧菲菲針對韓巴子說的幾種,一一提問和回複過去。
這樣的日子呆了三天,顧菲菲就感覺不是一般的無聊。
新店那邊已經走上了正軌,不需要她再操心什麽,開新店的成本因為收的訂金太多,差不多回籠。
既然手裏的銀子有許多剩餘,第二家大學城也開起來吧,就開在隔壁石安縣。
“老大,我替石安縣的孩子們謝謝你”
韓巴子第一個知道顧菲菲決定,心裏暖洋洋的。
不管他走的多遠,石安縣是他的根,是他的故鄉,是他始終不會忘的地方。
群裏大部分人都是石安縣的,所以顧菲菲這個決定一出來,收獲了很多人的感謝。
“謝我做什麽,你們不是感歎學的東西太精妙,沒有人可以分享、交流討論嗎,等齊省大學城都修好,你們可以出島親自過來選學生”
“真的嗎,好期待,學生物學的生不如死,又寂寞成狗”
“學醫的也需要很多幫手,同期待”
“我想當個授課先生,可惜我還沒考過秀才,不說了,繼續頭懸梁錐刺股去也”
群裏從顧菲菲這句話後,變得熱鬧起來。
顧菲菲的靈機好一時間被刷屏,尤其是最後一句想當教師的話,打動了她。
她總覺得這個時空的科考不太合理,三年一次考試,每次一個省隻有前五名能勝出,奪得秀才之名,更不用說舉人和進京考試之類。
光是秀才的門檻,顧菲菲就覺得這難度不亞於前世華國的高考。
其中原因,顧菲菲覺得一方麵是教育資源隻屬於少數人的特權。
另一方麵,讀書成本太貴,紙質書籍,和印刷等技術上限製了多人求學。
還有就是陳國不夠開明,對知識的把控很嚴格,這也是一個封建王朝製度和帝王的局限性。
等她的大學城辦起來,成規模之後,光是授課老師方麵,就不好找。
畢竟不是所有的秀才都願意出來教書,很多都是埋頭苦讀,想掙個功名,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綜合情況下,顧菲菲覺得應該隨著大學城辦起來的同時,民間獨屬於聞香樓的教師考核製度,也應該辦起來。
很多童生,雖然沒有秀才之名,但是教授別人綽綽有餘,再不濟還能教一些剛入門需要啟蒙的學童。
這樣她就能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算是鑽了製度上的漏洞,也能讓那些童生多一些經濟來源。
就像是前世那樣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等第一批學生畢業,可以根據分數進入大學,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是哪一行要學的地方都有很多,還可以和民間藝人合作,以後的學生們多一個謀生的技能。
隻不過到了這個階段,就不能實行免費教育,得要付學費......
顧菲菲提筆寫下了所有的想法,想的入迷,直到傍晚吃飯的時候,還在想這件事。
“再過幾天,等玉米收完,也能收紅薯,今天下午,有一戶農家提前起了一隴地紅薯,個個有這麽大,紅色的皮,裏麵的肉很甜,不吃看著也歡喜”
顧成說完,用手比了比紅薯的大小,笑的和孩子沒什麽兩樣。
“要是每個紅薯都有這麽大,像菲丫頭先生說的那樣,每一畝地至少畝產四五千斤的話,以後天下將再無餓肚子的人家,咱們陳國的盛世要來了”
顧菲菲默默的吃完飯,對顧成爹爹的話很是讚同。
當年的康乾盛世,依靠的不就是玉米、紅薯和土豆嗎。
土豆她還沒推廣開來,但有了紅薯和玉米,也差不多。
“不管怎麽樣,總比那幾年大旱來的好”
“夫人說的對,今年咱們齊省都種了玉米,雖然第一年因為種子不多,收獲的不多,再過幾年家家戶戶日子就能好起來”
“也不知道菲丫頭的先生什麽時候能遊學回來,真是要感謝他,感謝他帶來了新糧食,救了不知其數的百姓”
“過了秋天,這冬天就緊跟其後,喬先生還沒回來嗎?”
小花害羞低頭,繼續專心刺繡。
她的手藝都是夫人手把手教的,聽夫人說,整個天下,刺繡流派眾多,夫人會的也隻是流行和常用的幾種。
前幾日去蘇州,小姐特意給她買了好些個蘇繡的成品,夠她好好琢磨一陣子。
其實要她說還是小姐的靈機太過神奇,能教人畫畫,她跟著學了素描。
見識過很多新奇有趣的花樣,繡出來的東西,居然賣了不少銀錢。
所以小花雖然沒有聞香樓的股份,憑著自己的各種刺繡作品,也積攢了一筆不小的銀子,同齡人中算是佼佼者。
“你別謙虛,我看你最近畫技也是進步神速,畫的小可愛惟妙惟肖”
小花這麽有天分,顧菲菲心裏也為她高興。
也不知道空間裏有沒有關於刺繡類的書。
得空她去翻翻,有的話也能交給小花,幫她更上一層樓。
“你多練練,再過幾年,我出銀子給你開個繡莊”
顧菲菲越說越覺得可行,總不好她和小清都有自己的事業,小花沒有。
幾人還小不覺得有什麽,等長大了,差距拉開,怕小花心裏會不好受。
“繡...繡莊?小姐,我不行”
小花覺得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掙得銀子已經很滿足。
不誇張的說,隻要她一直繡下去,完全能供得起石頭哥讀書。
“這有什麽不行的,小花我跟你說,當初我也覺得自己開甜品店不行,還是小姐和大家鼓勵我......”
小清上陣,小嘴巴拉巴拉說了一通,堪稱最強洗腦。
“我行,我一定會更加努力”
顧菲菲再一次從書堆裏抬起頭,就看到小花臉憋得通紅,給自己打氣。
剛好韓巴子發了消息過來,匯報學堂進度、新店選址和人事改派事宜。
滿滿幾千字,洋洋灑灑,不像趙德安的嚴謹風格。
而是思維敏捷跳脫,也很能說,她以前就覺得韓巴子能當個說書先生,這口才和小清有異曲同工之處。
兩個同樣很有主張,都很能說的人,難怪碰到一起會吵架。
顧菲菲針對韓巴子說的幾種,一一提問和回複過去。
這樣的日子呆了三天,顧菲菲就感覺不是一般的無聊。
新店那邊已經走上了正軌,不需要她再操心什麽,開新店的成本因為收的訂金太多,差不多回籠。
既然手裏的銀子有許多剩餘,第二家大學城也開起來吧,就開在隔壁石安縣。
“老大,我替石安縣的孩子們謝謝你”
韓巴子第一個知道顧菲菲決定,心裏暖洋洋的。
不管他走的多遠,石安縣是他的根,是他的故鄉,是他始終不會忘的地方。
群裏大部分人都是石安縣的,所以顧菲菲這個決定一出來,收獲了很多人的感謝。
“謝我做什麽,你們不是感歎學的東西太精妙,沒有人可以分享、交流討論嗎,等齊省大學城都修好,你們可以出島親自過來選學生”
“真的嗎,好期待,學生物學的生不如死,又寂寞成狗”
“學醫的也需要很多幫手,同期待”
“我想當個授課先生,可惜我還沒考過秀才,不說了,繼續頭懸梁錐刺股去也”
群裏從顧菲菲這句話後,變得熱鬧起來。
顧菲菲的靈機好一時間被刷屏,尤其是最後一句想當教師的話,打動了她。
她總覺得這個時空的科考不太合理,三年一次考試,每次一個省隻有前五名能勝出,奪得秀才之名,更不用說舉人和進京考試之類。
光是秀才的門檻,顧菲菲就覺得這難度不亞於前世華國的高考。
其中原因,顧菲菲覺得一方麵是教育資源隻屬於少數人的特權。
另一方麵,讀書成本太貴,紙質書籍,和印刷等技術上限製了多人求學。
還有就是陳國不夠開明,對知識的把控很嚴格,這也是一個封建王朝製度和帝王的局限性。
等她的大學城辦起來,成規模之後,光是授課老師方麵,就不好找。
畢竟不是所有的秀才都願意出來教書,很多都是埋頭苦讀,想掙個功名,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綜合情況下,顧菲菲覺得應該隨著大學城辦起來的同時,民間獨屬於聞香樓的教師考核製度,也應該辦起來。
很多童生,雖然沒有秀才之名,但是教授別人綽綽有餘,再不濟還能教一些剛入門需要啟蒙的學童。
這樣她就能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算是鑽了製度上的漏洞,也能讓那些童生多一些經濟來源。
就像是前世那樣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等第一批學生畢業,可以根據分數進入大學,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管是哪一行要學的地方都有很多,還可以和民間藝人合作,以後的學生們多一個謀生的技能。
隻不過到了這個階段,就不能實行免費教育,得要付學費......
顧菲菲提筆寫下了所有的想法,想的入迷,直到傍晚吃飯的時候,還在想這件事。
“再過幾天,等玉米收完,也能收紅薯,今天下午,有一戶農家提前起了一隴地紅薯,個個有這麽大,紅色的皮,裏麵的肉很甜,不吃看著也歡喜”
顧成說完,用手比了比紅薯的大小,笑的和孩子沒什麽兩樣。
“要是每個紅薯都有這麽大,像菲丫頭先生說的那樣,每一畝地至少畝產四五千斤的話,以後天下將再無餓肚子的人家,咱們陳國的盛世要來了”
顧菲菲默默的吃完飯,對顧成爹爹的話很是讚同。
當年的康乾盛世,依靠的不就是玉米、紅薯和土豆嗎。
土豆她還沒推廣開來,但有了紅薯和玉米,也差不多。
“不管怎麽樣,總比那幾年大旱來的好”
“夫人說的對,今年咱們齊省都種了玉米,雖然第一年因為種子不多,收獲的不多,再過幾年家家戶戶日子就能好起來”
“也不知道菲丫頭的先生什麽時候能遊學回來,真是要感謝他,感謝他帶來了新糧食,救了不知其數的百姓”
“過了秋天,這冬天就緊跟其後,喬先生還沒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