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街,今天最關注的不是秋闈。


    錢玉仙這兒,周縉都被淡忘,大家叫望金樓。


    這名字雖然俗點,人可是天天爆滿,賺的個盆滿缽滿。


    錢德祖在這兒幹活,也賺夠了,夠他過富足的日子。


    傅水仙雖然每天累,就像田裏有收獲。


    兒子女兒養大,她就能退休,和外婆一樣,找個地方養老。回古槐村就好,還能沒她住的地方?


    莉莉養外公外婆,錢德祖都沒養過,老了,有舅舅表兄弟,也挺好。


    李瑜進來,奔望金樓。


    這地兒不錯,望金樓更是視線好,看著枇杷街。


    枇杷街這熱鬧啊,今兒新安錢莊、攜第二版紙幣正式進州城。


    李瑜四十出頭了,雖然比較樸素,也是麵如冠玉,兒子李發十七歲,還稚嫩。


    小廝搶到紙幣上來:“人多的。”


    老仆叫他看窗外。


    小廝無語呀:“賣紙幣,跟過年似的。搶到就是自己的,準備壓箱底呢。”


    李瑜看紙幣。


    這第二版,確實比第一版好。


    偽造你是攔不住的,但這,也給偽造出了難題。當然,關鍵是徐小姐鎮著,誰敢造?這是逮誰抄誰,估摸著下回京城也抄了。


    畢竟不是她一個,別的、就沒這底氣。


    李發年輕氣盛:“徐小姐有這能力?”


    李瑜教育:“比你想的還牛。”


    李發:“那幹嘛還在徐家村?”


    李瑜:“因為有寶。”


    陸渾縣,再發展,都不會扔了根基,隨便都是玉啊。不能說徐家村啥沒有。


    這第二版,有發行時間,還有廢止時間。這小字。


    李瑜拿放大鏡都看不清,不知道怎麽印上去的。


    幾位經驗豐富的:“技術太厲害了。”


    李發懵懂著:“那些兵,是看著技術?”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大家越想越對,這才是真相!


    tm套路太深了,拿寶器做幌子,其實很有道理的,若是有重要技術當然要守著。


    那些祖傳手藝不是也傳男不傳女咋地,工院的技術何止一點。


    李發還單純:“工院說姚家的呀。”


    李瑜:“姚家就像管事,平時管著,徐小姐也管不過來。但姚家管不了的,就得徐小姐出手。現在明白了?”


    李發知道了。


    陸渾縣也駐軍了,但人家是看著你。與這不一樣。


    一個是你幹爹一個是你幹兒子,陸渾縣幾時能混到這程度,就牛嗶了。


    李瑜不想。安心做一件事吧。其實有軍,有些事好辦多了。


    又有徐小姐在前麵,後邊跟的,都是省事。


    幾個師傅議論:“這得幾百萬。”


    隔壁有人說話:“聽說是五百萬。”


    一個比李發還年輕的孩子:“豈不是可以賣五十萬兩銀子?這成本是多少?但是,紙幣是可以兌換的,豈不是白忙活?”


    這問題早就議論過了:“看,有效期五年,這成本應該十五文左右,一百萬張是一萬五千兩銀子。不算總的,隻說這一張,錢莊是拿到銀子或銅錢的,可以去做別的買賣,隻要五年內賺的超過十五文,就是賺的。而豪商,一年都能賺一到兩成,這相當於無本買賣。”


    豈不是誰都想印錢、賣錢?


    沒錯啊,但別人的錢沒這麽好賣。


    隻有徐小姐有這聲望。


    拿這個,不會坑你。


    商人都黑心,唯有徐小姐不是正常商人。


    李瑜說:“錢存到錢莊,一是一年付六厘利,二就是拿著紙幣用。而錢莊,存錢五年相當於付三十厘的成本,紙幣,十五的成本。”


    那邊聽著,是能這麽算的。


    雖然開著錢莊,還有啥啥,但大概這意思。一張紙幣若用的頻繁,用不到五年。


    有人紙幣沒壞,就要去換,肯定是增加成本。


    有人說:“即便一張成本是八十文,造假也是有的賺。”


    利潤太低。成本五十文,別被抓住,否則代價就大。


    前邊,錢玉仙在收錢。


    一個拿著紙幣,給的銀子:“第二版饒桐縣沒有吧?”


    錢玉仙點頭。


    “哈哈!我們第二版更好!有紙幣嗎給我找兩張。”


    錢玉仙給他找。


    當然,錢玉仙這兒是沒得賺,一張紙幣就是一百文換來的,一兩銀子十張。


    人若是來她這兒換,就是人氣。如今不差人氣。


    雖然淡忘周縉,大家卻知道李白與望金樓的關係。


    李白越火,望金樓也火。望金樓就和書裏一樣。


    一個書迷找錢玉仙:“李白在嗎?”


    錢玉仙很淡定:“不便透露。”


    其他人笑死。李白確實寫的好,但要分清啊。


    書迷執著:“李白一般幾時來?”


    錢玉仙:“不好說。”


    那少年,穿的就是李白同款。


    書迷忙衝上去:“哪兒有?”


    少年、裏邊那,洗完澡出來一兩銀子一套,做工挺好,稍微貴了點。


    錢玉仙、就是雇幾個人做同款,莉莉姐設計的,端木小姐照著這寫。一條龍。


    李發都有興趣,買一身。


    李瑜無語,和錢玉仙聊:“要不要在陸渾縣賣?”


    錢玉仙:“我這做的不多,饒桐縣娟娟姐那兒有做。”


    李瑜準備去饒桐縣呢。看好多人買錢都高興,這種幸福感別人感受不來。


    記者在街上隨便問:“你覺得紙幣最好在哪兒?”


    路人甲:“符合我審美,銅錢不美。”


    路人乙:“一吊錢七八斤,背兩吊錢就重了,二十張紙幣就好揣。”


    銅錢有時候大有時候小,最大大概一吊十斤,小的大概五斤,現在標準是八斤。兩吊錢十六斤?光背錢了。


    路人丙:“你這紙筆哪兒有賣?”


    記者嗬嗬:“這就是炭條,做的比較精細。”


    “知道啊,問你哪兒有賣。”


    “估摸著在弄,弄的更方便,肯定會賣的。”


    “到時報上說一聲唄。”


    記者嗬嗬、我以後和京城賣報小孩一樣,身上掛個袋,賣炭筆了。


    李瑜看的新奇。


    顯然不是炭條都好寫,這有時候真方便,識字的增加,隨時需要寫。能做的事兒越來越多。


    所以,那些不抓緊做,隨時會被淘汰。


    一個家族,就敗落了。取而代之是一批反應快的。


    願取代你的太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地主家獨生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初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初景並收藏地主家獨生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