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世界。
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紮克西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以擊敗了拉迦什第一王朝,占領了烏魯克,展現了霸主之姿。
但是不幸的是,他還沒站穩腳跟,更沒來得及向外擴張,真正地去成為一位霸主,長達數年的幹旱便降臨了,讓他焦頭爛額。
大地龜裂,天降流火,饑餓的人們倒斃在路邊,屍體發臭也沒人收拾。
成片成片的村莊死絕,變成鬼蜮。
盧加爾紮克西想盡了辦法,好歹維係了脆弱的平衡,沒讓他新生的王朝分崩離析。
然而好不容易幹旱結束,沒過兩天好日子,突然天降大雨,並且這一降就是連綿不絕,地裏的莊稼全部淹死,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咆哮著淹沒了沿途的村莊和城邦。
紅河中,無數動物和人類的屍體載沉載浮。
那些有著光輝文明的城市被一個接一個地摧毀,在洪水麵前,權貴、祭司、軍事貴族、精銳的勇士和普通人一樣無助。
在這場災難中,唯有帕魯舒克城保存得稍稍完好,大祭司納普西丁姆利用他的智慧,帶領帕魯舒克的居民避開了洪水的高峰,並且儲存了一些糧食。
他還命令人製造了不少的平底船,在他和帕魯舒克的城主吉尤蘇得拉的帶領下,超過半數的帕魯舒克居民遷移到了遠離河流與洪水的地方。
他們算是最幸運的城邦了,和他們相比,其他城邦都慘得多。
比如說烏魯克,城牆全部被洪水衝垮,居民死亡大半,盧加爾紮克西麾下無敵的軍團也傷亡慘重。
蘇美爾人悲傷而絕望地掙紮求存,他們將這場災難看作是天神的懲罰。
認為是因為“人類太過吵鬧”,所以主神恩利爾降下洪水來懲罰人類。(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暴風之神有權限降下洪水)
但是水神恩基同情人類,因此托夢告訴了納普西丁姆這件事,納普西丁姆這才能提前做好準備,和吉尤蘇得拉一起拯救了人類,沒有讓人類全部滅亡。
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兩河仍然每年泛濫,但是終究沒有再出現那麽大規模的洪水。
在這艱苦的條件下,蘇美爾人不得不提升自己的文明以生存,他們不斷地發展出更高明的水利技術,發展出更優質的耕種技術,在洪水過後的鹽堿地上,痛苦而艱難地生存著。
……
黃河世界。
舜上任以後,首先便流放了治水無功的鯀。
鯀其實也很冤枉,並非他不努力,也並非他沒實力,實在是天命不在他。
他的水利技術的主要思路是建立堤壩,這其實並沒有什麽錯。
然而連年的大雨,讓水勢每年上漲,屢屢衝毀堤壩,讓河流沿岸的城市和村莊被淹沒,人口、牲畜、糧食都損失慘重。
人們認為這都是鯀的錯,恨鯀入骨。
舜流放了鯀,是順應民意之舉,立刻得到了各部族的擁戴。
但是,治水還是要治的吧?舜很聰明,他仔細思考後,將治水的重任交給了鯀的兒子,禹。
禹同樣有著共工氏的水利知識傳承,同樣出身於有熊氏,黃帝的後裔,在身份地位方麵都非常適合擔任治水的總工程師。
當然,這個時候,其實舜並不相信禹能夠成功地治水。
隻是舜需要擺出一個姿態,證明自己非常重視水患,努力想要解決水患。
而禹這些年頗有賢名,而實力不算高強,修為僅僅是第三境。
是有熊氏出身,不會導致大權旁落。
最後,身份高貴,很適合背鍋。如果治水不成功,將禹拖出去砍了,或者流放掉,便能夠平息民怨。
舜覺得自己將禹擺在治水總工程師的位置上,是神來之筆。
一朝天子一朝臣。
除了更換治水總工程師,舜還任命了諸多在帝堯時期沒有得到重用的權貴和部落族長,比如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後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還有“八愷”“八元”,都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雖然洪水仍然每年襲擾,但總的來說,整個天下進入了安定期,舜開創了一個政通人和的局麵。
話說禹上任以後,兢兢業業,將全部精力都用來治水。
他是聰明人,看到父親的遭遇,就知道會有什麽在前方等著自己。
如果治水失敗,他被流放還是輕的,說不定連命都會丟掉。
於是總結了其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
他帶領治水的民眾,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一方麵,他的治水策略確實有效;另一方麵,鯀其實也為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泄洪之後,禹便帶人修葺、加固鯀當年建築的堤壩,防止洪水的再次爆發。
經過十來年的辛苦,大河流域終於不再連年洪水泛濫。
而老天爺似乎也終於不再為難大家,不再每日陰雨連綿。
地裏的莊稼終於不用被泡爛,人們的房舍不會被衝垮。
人們認為這都是禹的功勞,禹的政治地位一時間高漲。雖然還沒接近舜的威望,但是許多人都在議論,認為如果舜不再擔任有熊氏族長,那麽更適合接任有熊氏族長的其實是禹,而不是舜的長子商均。
不僅僅是威望問題。
在治水的這十幾年裏,禹匯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的麾下培養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更有無數民夫對他惟命是從。
客觀地說,如果這個時候禹想要奪取政權,發動政變,雖然不太可能成功地推翻舜,因為舜也有著巨大威望,但是絕對有機會將整個天下一分為二。
不過禹並沒有這麽做。
相反,他帶著一些親信,長期居住在陽城,而沒有回到有熊氏本部的地盤,避免與舜發生直接的衝突。
舜當然也不會主動對禹動手,以免炎-黃聯盟分裂。
兩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相安無事。
溫馬的祭司國王盧加爾紮克西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以擊敗了拉迦什第一王朝,占領了烏魯克,展現了霸主之姿。
但是不幸的是,他還沒站穩腳跟,更沒來得及向外擴張,真正地去成為一位霸主,長達數年的幹旱便降臨了,讓他焦頭爛額。
大地龜裂,天降流火,饑餓的人們倒斃在路邊,屍體發臭也沒人收拾。
成片成片的村莊死絕,變成鬼蜮。
盧加爾紮克西想盡了辦法,好歹維係了脆弱的平衡,沒讓他新生的王朝分崩離析。
然而好不容易幹旱結束,沒過兩天好日子,突然天降大雨,並且這一降就是連綿不絕,地裏的莊稼全部淹死,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咆哮著淹沒了沿途的村莊和城邦。
紅河中,無數動物和人類的屍體載沉載浮。
那些有著光輝文明的城市被一個接一個地摧毀,在洪水麵前,權貴、祭司、軍事貴族、精銳的勇士和普通人一樣無助。
在這場災難中,唯有帕魯舒克城保存得稍稍完好,大祭司納普西丁姆利用他的智慧,帶領帕魯舒克的居民避開了洪水的高峰,並且儲存了一些糧食。
他還命令人製造了不少的平底船,在他和帕魯舒克的城主吉尤蘇得拉的帶領下,超過半數的帕魯舒克居民遷移到了遠離河流與洪水的地方。
他們算是最幸運的城邦了,和他們相比,其他城邦都慘得多。
比如說烏魯克,城牆全部被洪水衝垮,居民死亡大半,盧加爾紮克西麾下無敵的軍團也傷亡慘重。
蘇美爾人悲傷而絕望地掙紮求存,他們將這場災難看作是天神的懲罰。
認為是因為“人類太過吵鬧”,所以主神恩利爾降下洪水來懲罰人類。(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暴風之神有權限降下洪水)
但是水神恩基同情人類,因此托夢告訴了納普西丁姆這件事,納普西丁姆這才能提前做好準備,和吉尤蘇得拉一起拯救了人類,沒有讓人類全部滅亡。
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兩河仍然每年泛濫,但是終究沒有再出現那麽大規模的洪水。
在這艱苦的條件下,蘇美爾人不得不提升自己的文明以生存,他們不斷地發展出更高明的水利技術,發展出更優質的耕種技術,在洪水過後的鹽堿地上,痛苦而艱難地生存著。
……
黃河世界。
舜上任以後,首先便流放了治水無功的鯀。
鯀其實也很冤枉,並非他不努力,也並非他沒實力,實在是天命不在他。
他的水利技術的主要思路是建立堤壩,這其實並沒有什麽錯。
然而連年的大雨,讓水勢每年上漲,屢屢衝毀堤壩,讓河流沿岸的城市和村莊被淹沒,人口、牲畜、糧食都損失慘重。
人們認為這都是鯀的錯,恨鯀入骨。
舜流放了鯀,是順應民意之舉,立刻得到了各部族的擁戴。
但是,治水還是要治的吧?舜很聰明,他仔細思考後,將治水的重任交給了鯀的兒子,禹。
禹同樣有著共工氏的水利知識傳承,同樣出身於有熊氏,黃帝的後裔,在身份地位方麵都非常適合擔任治水的總工程師。
當然,這個時候,其實舜並不相信禹能夠成功地治水。
隻是舜需要擺出一個姿態,證明自己非常重視水患,努力想要解決水患。
而禹這些年頗有賢名,而實力不算高強,修為僅僅是第三境。
是有熊氏出身,不會導致大權旁落。
最後,身份高貴,很適合背鍋。如果治水不成功,將禹拖出去砍了,或者流放掉,便能夠平息民怨。
舜覺得自己將禹擺在治水總工程師的位置上,是神來之筆。
一朝天子一朝臣。
除了更換治水總工程師,舜還任命了諸多在帝堯時期沒有得到重用的權貴和部落族長,比如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後稷主管農業、契主管五教。還有“八愷”“八元”,都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雖然洪水仍然每年襲擾,但總的來說,整個天下進入了安定期,舜開創了一個政通人和的局麵。
話說禹上任以後,兢兢業業,將全部精力都用來治水。
他是聰明人,看到父親的遭遇,就知道會有什麽在前方等著自己。
如果治水失敗,他被流放還是輕的,說不定連命都會丟掉。
於是總結了其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
他帶領治水的民眾,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一方麵,他的治水策略確實有效;另一方麵,鯀其實也為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泄洪之後,禹便帶人修葺、加固鯀當年建築的堤壩,防止洪水的再次爆發。
經過十來年的辛苦,大河流域終於不再連年洪水泛濫。
而老天爺似乎也終於不再為難大家,不再每日陰雨連綿。
地裏的莊稼終於不用被泡爛,人們的房舍不會被衝垮。
人們認為這都是禹的功勞,禹的政治地位一時間高漲。雖然還沒接近舜的威望,但是許多人都在議論,認為如果舜不再擔任有熊氏族長,那麽更適合接任有熊氏族長的其實是禹,而不是舜的長子商均。
不僅僅是威望問題。
在治水的這十幾年裏,禹匯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的麾下培養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更有無數民夫對他惟命是從。
客觀地說,如果這個時候禹想要奪取政權,發動政變,雖然不太可能成功地推翻舜,因為舜也有著巨大威望,但是絕對有機會將整個天下一分為二。
不過禹並沒有這麽做。
相反,他帶著一些親信,長期居住在陽城,而沒有回到有熊氏本部的地盤,避免與舜發生直接的衝突。
舜當然也不會主動對禹動手,以免炎-黃聯盟分裂。
兩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