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岐周後,憋了一肚子氣的西伯昌終於忍不住了,很快便又會盟了一次西部的諸侯,打出了王號。
從此,他自稱周王昌,而不再是西伯昌!
帝辛得知此事,在宮裏摔了無數陶器。
但他根本無力阻止姬昌稱王!
大商的精銳軍隊,全部被拖在東南戰場,無力對周國用兵。
當然,帝辛是不會承認姬昌的王號,當然也不敢刻意侮辱姬昌。因此在大商正式的公文中,一切照舊,對姬昌的稱呼仍然是西伯。
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這隻是自欺欺人的做法罷了。
姬昌稱王之事,除了讓帝辛震怒,也引起了大商政壇的一次地震。
微子啟、箕子和比幹這三位王室大貴族,代表傳統貴族官員,泣血進諫,讓帝辛停止改革,驅逐出身低微的官員,恢複大規模活祭,還提出不希望妲己掌握權力。
帝辛當然不會同意,與他們大吵一架。
但這也導致了大商新派官員與老派貴族之間完全的分裂,從此以後,大商的上層完全陷於內亂之中,政務難以運作,政令難以下傳。
而尤其令帝辛難以忍受的是,這些老派貴族都擁有封地,貴族們的封地加起來,人口、土地麵積、糧食產量等都足以與大商直屬領地媲美。
當這些老派貴族與帝辛決裂,他們的封地便公然對抗大商的國策,交稅也拖拖拉拉,而帝辛對此也無計可施。
他與心腹費仲、與妲己商議後,決定拿他的叔叔比幹開刀來破局,但是找借口殺了比幹後,情況並沒有絲毫好轉,反而讓老派貴族更加同仇敵愾,與帝辛對抗。
從表麵上看,大商仍然強大,是一個無敵的巨人。
但實質上,這個巨人已經病得不輕。
……
岐周。
在深知大商虛實的薑尚的建議下,周王昌開始不斷向東邊拓展,吞並那些仍然忠於大商、不肯向自己臣服的諸侯國。
姬昌稱王的第二年,周攻滅邘;第三年,攻滅密;第五年攻滅黎。
這個時候,朝歌已經暴露在周國的攻擊範圍內。
不過周王昌性格謹慎,沒有立刻展開直接針對大商的軍事行動,而是轉向南邊發展,與他兄弟建立的吳國聯手,不斷蠶食南邊的土地和人口,對大商形成包圍之勢。
姬昌稱王的第六年,周國突然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崇國。
崇國可不是什麽小國家,崇國的先君崇侯“虎”曾經與周國先君季曆共同領兵作戰,政治地位在季曆之上,其用兵才能得到了季曆的推崇。
而此時的國主崇侯“護”乃是帝辛最為倚重的大將,一直領著大商的20萬精兵、40萬奴隸兵在東南與東夷抗衡。
崇國的精銳都被護帶去了東南,所以國內空虛,被周國一戰而下!
崇侯護得知消息後,底下的崇國士兵險些暴動,他連連向帝辛寫信,要求帶兵回來,將崇國奪回,但是帝辛不允!
因為東南作戰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東夷幾個較大的部落都已經支撐不住。
再加一把勁,就能覆滅東夷,將東南富庶之地全部收入大商的版圖。
而如果此時撤兵,讓東夷緩過氣來,想再打垮他們就要多費許多功夫。
崇侯護隻得繼續留在東南,與東夷作戰。
而周王昌則要求好好對待崇國的貴族和國人,這是為了將來和崇侯護談條件而做準備。
並且他下令在崇國的原址建立了豐邑,並且將都城從周原遷移到了這裏。
此舉,完全展現了周國野心,很明顯,周王昌很快就要對大商用兵!周王之心,天下皆知!
“眾愛卿,餘打算秋收之後,便起兵攻打大商,你們有何看法?”這天,在大殿上,周王昌突然開口。
“大王,此時滅商的時機還不成熟,東南的局勢並沒有糜爛到讓大商無暇他顧的地步,在我們與朝歌之間,仍然有著一些精銳的大商軍隊,”薑尚出列,看了看滿臉老人斑的周王昌,盡職盡責地勸誡,“如果我們此時與大商開戰,大商還是能抵禦一時,然後將東南的精兵全部調遣回來。那個時候,我們仍然不是對手啊!大王,請三思!”
周王昌半晌沒有說話,過了許久,才幽幽歎息道:“餘已經時日不多了!”
薑尚默然,其餘的重臣也都默然。
伯邑考之死,對周王昌的打擊太大了,畢竟伯邑考不是什麽阿貓阿狗,而是被周王昌當作繼承人培養的,嫡長子!
在伯邑考身上,周王昌花費了太多心血,也給予了太多的寵愛!
伯邑考的死,讓周王昌像是心尖被剮了一刀。
從那以後,周王昌的身體就每況愈下。
原本以周王昌的修為,活個120歲應該不成問題,但這幾年來,他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地老了下去。
大殿裏所有的修行者,都能清晰地“聞”到,周王昌身上的“死氣”!
周王昌歎息了一陣,卻沒有固執己見。
遣散群臣後,他召見了次子“發”,密談許久。
次日,他宣布,定姬發為太子!
至於攻商事宜,周王昌再也沒有提過。
第二年,也就是稱王的第七年,周王昌病逝,享年97歲。
他的兒子姬發即位,此時姬發年齡也已經不小,快七十歲了,行事老成。
周王發雖然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對老臣們說,要為哥哥複仇,要為父親複仇,要為祖父季曆複仇。
但在實際的戰略上,他仍然沒打算短期內對大商動刀兵,而是繼續以蠶食為主,積蓄國力,並且等待大商在東南繼續放血。
除了延續父親的策略,他還修築鎬京,繼續積極地準備東進。
在即位第九年,周國已經天下三分有其二,這一年,周王發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去去畢原祭奠先祖,然後率領大軍轉向,揮師東進,直指朝歌。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他早就給諸侯送去書信,沿途不斷有諸侯帶著兵馬、戰車匯入周國的隊伍,很快就匯聚了800諸侯。
在“孟津”這個地方,大軍開始渡黃河,而帝辛在震怒之餘,也迅速地調兵遣將,積極應對戰爭。
但是在周國和其聯盟大軍剛剛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天空中一朵祥雲降下,一位氣息浩大的修行者腳踏在祥雲上。
他沒有說話,隻是輕輕一揮手,一陣大風刮起,便將渡河的船隻全部吹了回去。
從此,他自稱周王昌,而不再是西伯昌!
帝辛得知此事,在宮裏摔了無數陶器。
但他根本無力阻止姬昌稱王!
大商的精銳軍隊,全部被拖在東南戰場,無力對周國用兵。
當然,帝辛是不會承認姬昌的王號,當然也不敢刻意侮辱姬昌。因此在大商正式的公文中,一切照舊,對姬昌的稱呼仍然是西伯。
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這隻是自欺欺人的做法罷了。
姬昌稱王之事,除了讓帝辛震怒,也引起了大商政壇的一次地震。
微子啟、箕子和比幹這三位王室大貴族,代表傳統貴族官員,泣血進諫,讓帝辛停止改革,驅逐出身低微的官員,恢複大規模活祭,還提出不希望妲己掌握權力。
帝辛當然不會同意,與他們大吵一架。
但這也導致了大商新派官員與老派貴族之間完全的分裂,從此以後,大商的上層完全陷於內亂之中,政務難以運作,政令難以下傳。
而尤其令帝辛難以忍受的是,這些老派貴族都擁有封地,貴族們的封地加起來,人口、土地麵積、糧食產量等都足以與大商直屬領地媲美。
當這些老派貴族與帝辛決裂,他們的封地便公然對抗大商的國策,交稅也拖拖拉拉,而帝辛對此也無計可施。
他與心腹費仲、與妲己商議後,決定拿他的叔叔比幹開刀來破局,但是找借口殺了比幹後,情況並沒有絲毫好轉,反而讓老派貴族更加同仇敵愾,與帝辛對抗。
從表麵上看,大商仍然強大,是一個無敵的巨人。
但實質上,這個巨人已經病得不輕。
……
岐周。
在深知大商虛實的薑尚的建議下,周王昌開始不斷向東邊拓展,吞並那些仍然忠於大商、不肯向自己臣服的諸侯國。
姬昌稱王的第二年,周攻滅邘;第三年,攻滅密;第五年攻滅黎。
這個時候,朝歌已經暴露在周國的攻擊範圍內。
不過周王昌性格謹慎,沒有立刻展開直接針對大商的軍事行動,而是轉向南邊發展,與他兄弟建立的吳國聯手,不斷蠶食南邊的土地和人口,對大商形成包圍之勢。
姬昌稱王的第六年,周國突然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崇國。
崇國可不是什麽小國家,崇國的先君崇侯“虎”曾經與周國先君季曆共同領兵作戰,政治地位在季曆之上,其用兵才能得到了季曆的推崇。
而此時的國主崇侯“護”乃是帝辛最為倚重的大將,一直領著大商的20萬精兵、40萬奴隸兵在東南與東夷抗衡。
崇國的精銳都被護帶去了東南,所以國內空虛,被周國一戰而下!
崇侯護得知消息後,底下的崇國士兵險些暴動,他連連向帝辛寫信,要求帶兵回來,將崇國奪回,但是帝辛不允!
因為東南作戰已經到了關鍵時期,東夷幾個較大的部落都已經支撐不住。
再加一把勁,就能覆滅東夷,將東南富庶之地全部收入大商的版圖。
而如果此時撤兵,讓東夷緩過氣來,想再打垮他們就要多費許多功夫。
崇侯護隻得繼續留在東南,與東夷作戰。
而周王昌則要求好好對待崇國的貴族和國人,這是為了將來和崇侯護談條件而做準備。
並且他下令在崇國的原址建立了豐邑,並且將都城從周原遷移到了這裏。
此舉,完全展現了周國野心,很明顯,周王昌很快就要對大商用兵!周王之心,天下皆知!
“眾愛卿,餘打算秋收之後,便起兵攻打大商,你們有何看法?”這天,在大殿上,周王昌突然開口。
“大王,此時滅商的時機還不成熟,東南的局勢並沒有糜爛到讓大商無暇他顧的地步,在我們與朝歌之間,仍然有著一些精銳的大商軍隊,”薑尚出列,看了看滿臉老人斑的周王昌,盡職盡責地勸誡,“如果我們此時與大商開戰,大商還是能抵禦一時,然後將東南的精兵全部調遣回來。那個時候,我們仍然不是對手啊!大王,請三思!”
周王昌半晌沒有說話,過了許久,才幽幽歎息道:“餘已經時日不多了!”
薑尚默然,其餘的重臣也都默然。
伯邑考之死,對周王昌的打擊太大了,畢竟伯邑考不是什麽阿貓阿狗,而是被周王昌當作繼承人培養的,嫡長子!
在伯邑考身上,周王昌花費了太多心血,也給予了太多的寵愛!
伯邑考的死,讓周王昌像是心尖被剮了一刀。
從那以後,周王昌的身體就每況愈下。
原本以周王昌的修為,活個120歲應該不成問題,但這幾年來,他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地老了下去。
大殿裏所有的修行者,都能清晰地“聞”到,周王昌身上的“死氣”!
周王昌歎息了一陣,卻沒有固執己見。
遣散群臣後,他召見了次子“發”,密談許久。
次日,他宣布,定姬發為太子!
至於攻商事宜,周王昌再也沒有提過。
第二年,也就是稱王的第七年,周王昌病逝,享年97歲。
他的兒子姬發即位,此時姬發年齡也已經不小,快七十歲了,行事老成。
周王發雖然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對老臣們說,要為哥哥複仇,要為父親複仇,要為祖父季曆複仇。
但在實際的戰略上,他仍然沒打算短期內對大商動刀兵,而是繼續以蠶食為主,積蓄國力,並且等待大商在東南繼續放血。
除了延續父親的策略,他還修築鎬京,繼續積極地準備東進。
在即位第九年,周國已經天下三分有其二,這一年,周王發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去去畢原祭奠先祖,然後率領大軍轉向,揮師東進,直指朝歌。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他早就給諸侯送去書信,沿途不斷有諸侯帶著兵馬、戰車匯入周國的隊伍,很快就匯聚了800諸侯。
在“孟津”這個地方,大軍開始渡黃河,而帝辛在震怒之餘,也迅速地調兵遣將,積極應對戰爭。
但是在周國和其聯盟大軍剛剛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天空中一朵祥雲降下,一位氣息浩大的修行者腳踏在祥雲上。
他沒有說話,隻是輕輕一揮手,一陣大風刮起,便將渡河的船隻全部吹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