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第七大學創建於1971年,與巴黎第六大學一樣,是前巴黎索邦大學科學院的主要繼承者之一,同時也是法國及歐洲頂級的研究型大學。
與側重物理、工程和地質學的巴黎第六大學不同的是,第七大學側重醫學、數學和概率論,校址在聖維克多修道院上,大概在1811年的時候拿破侖擴建了這個學校。
按照歐仁之前所說的,士兵也有受傷、得病、躺在沙漠上哀嚎無人救助的時候,多培養一些醫生也是為自己提供服務。更何況當時瘟疫流行,醫院是最後的一道防線,它要是被擊破了那就要死傷無數。
人們都往往相信經驗豐富的醫生,問題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從“0”開始的,你總不能指望一個剛畢業的醫學生馬上就有十年以上的經驗。
位於舊沙灘廣場上的巴黎公立醫療救助中心與巴黎第七大學有合作關係,正對著救助中心,位於西岱島上的主宮醫院才是真正的醫院,在拿破侖時代它是圓形的。取用這個設計是受啟蒙哲學,和當時普遍認為瘟疫是瘴氣引起,需要量好通風的影響,現在則被改建成四四方方的了。
在法國無家可歸不代表沒有工作,很多流浪漢還是願意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的。
但生病了就不是以他們那點微薄的積蓄承擔得起的了,法國的法律規定,隻要公民能夠提供真實的可以確定的住址就能獲得公立救助機構的醫療幫扶,比如西弗勒斯他們此刻所處的巴黎公立醫療救助中心,然而流浪者和無家可歸者們則需要依附於一個經過政府審查認可的機構才能得到這種社會保障。
有的時候流浪街頭會得怪病,研究型的醫療機構會出於研究的目的為患者提供治療,或者換一個說法,患者是小白鼠,供主治醫師和醫學生們學習研究當案例用的,雖然沒人願意自己成試驗品,不過麵對龐大的醫療費用還是會有人妥協。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難處,也許戰爭期間的人覺得吃不上飽飯,還要麵對炮火會覺得自己在吃苦,現在的年輕人物質充足,不用擔心自己年輕時擔憂的事情就不是在吃苦了。
靴子穿在自己的腳上才知道哪兒難受,不能把自己穿著難受的靴子硬套在別人的腳上強迫別人跟著感同身受,年輕人不需要一個不認識的人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擺出一副人生導師的樣子指手畫腳。
好萊塢出產的那種美國佬拯救世界或者追求特效的電影他們看膩了,法國自己也有自己的電影行業,你看你的《獨立日》,我看我的《天使愛美麗》,當你嘲笑《天使愛美麗》劇情幼稚的時候我也可以說《獨立日》裏的外星人看著假,而且人類編的電腦病毒居然會讓一個可以星際航行的太空飛船癱瘓?這樣的劇情還真有人相信?
“鮑德溫”就是這樣一個愛看法國文藝片的黑客,同時也是一個公益機構的辦事人員,也是通過這層關係才和那些流浪者們取得了聯係。
《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看起來好像很勵誌,演的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如何稱為能開超跑的金融家,實際上反映的是美蘇冷戰後因為大規模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社會缺少就業崗位,男主人公被逼無奈隻好創業。
獲得資金支持的技術員研發出一些看似有用,實際上卻缺乏實際使用價值的機器,比如星球大戰計劃,還有那個推銷員提在手上的便攜式骨密度分析儀。
男主人公犯了和美國總統一樣的錯誤,嘿,我覺得用美國教官和美元培養的當地軍隊和警察能起作用,這樣美軍就能撤走,不用呆在經過貧鈾彈轟炸後充滿汙染的沙漠,躺在家裏喝著可樂、看爆米花電影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石油運到國內了。
這能奏效、能一勞永逸,然而事實上那台骨密分析儀賣不出去,正常人會去醫院檢查骨密度,專業機器龐大,大醫院不差地方放這東西,隻有私人診所需要,專業從事骨科的私人診所不多,男主人公好不容易把它賣給了一個德國大夫。
男主人公為了賣這些儀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消耗了青春,最後不僅沒有發財,還差點破產、妻離子散,因為沒有排上救濟院的床位,他隻能和兒子一起睡在地鐵的廁所裏。
這也是美國夢的一種,身處那個境況並不美妙,“失敗者”像是個詛咒一樣,“失敗者”取代了“私生子”成了罵人最狠的話。
隻是《當幸福來敲門》則是勵誌電影,男主人公最後成功了,過上了精英的生活,它給人們一個虛幻的夢,努力就會獲得成功。但要是換一個理解方式,那就是你必須要有麵對挫折和失敗的抗打擊能力,男主人要是那個時候扛不住壓力,走出廁所,等有地鐵經過時跳下了月台,那這部電影就該換一個名字了。
當時敲廁所門的是誰呢?是幸福麽?敲門者隻是個想上廁所,廁所門卻打不開的倒黴蛋而已,他不得不離開廁所去別的地方上廁所,這個地方往往是站台,小便還好,大便怎麽辦?
麵對別人的合理訴求,需要一個地方睡覺的男主人公要厚著臉皮不給他開門,你永遠都不知道絕境會把一個人逼到變成什麽樣。
用“鮑德溫”的話來說,美國電影全部都是“夢工廠”出產的標準商品,那是他們向全世界傳播他們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實現文化洗腦用的,假扮成亞利桑德羅這個二十多歲年輕人的盧修斯馬爾福完全不知道“鮑德溫”說的是什麽,他們看著彼此的眼神都像是在看外星人。
人會把人給逼死,盧修斯·馬爾福沒有完成伏地魔的任務,沒有拿回預言球,他不僅失去了自己房子的主權,他的兒子德拉科·馬爾福海被伏地魔逼著完成一個任務,刺殺阿不思·鄧布利多。
暴君就是這樣的,不體恤下屬,德拉科·馬爾福被他逼到去男生盥洗室哭,那其實也算是廁所,後來哈利波特還用神鋒無形把他給打傷了,他可是有錢人的少爺。
但以他的人緣,被人孤立在所難免,幸好霍格沃茨的學生不壞,看到他受傷了還有人去叫老師,如果不是因為教父救了他一命,德拉科也要倒在自己的血泊裏了。
白雪公主隨便吃了別人給的蘋果,差點中毒死了,同樣別人給的雞湯也不能亂喝,誰知道裏麵有沒有下毒。
連環殺手有時會瞄準這些無家可歸者,他們是城市裏的弱勢群體,同時社會也存在一種偏見,他們是因為好逸惡勞,或者是有別的問題才落得這個田地的,甚至是有犯罪前科,清除他們就像是清除街上的垃圾,能讓市容市貌變好。
同樣也能把人的潛力給逼出來,相比起怪病,低收入群體更容易骨折或者是別的外傷,因為他們不少從事高空作業,從高處摔下來運氣好是骨折,運氣不好就是高位截癱和送命,要重新恢複行動需要康複訓練,醫療救助中心隔壁的那棟樓就有康複中心,它同樣位於沙灘廣場上,隻是那棟樓有一半被租出去,作為洗車場和商業用了。
畢竟這種半公益性質,完全靠政府補貼的機構賺不了錢,可比不上私立醫院和對麵有教會支持的主宮醫院,不想辦法賺點錢,他們經營起來很困難。隻要參與康複治療的人不放棄希望,他們在醫生護士的幫助下也許還有希望舍棄輪椅重新站起來,恢複正常人的生活。
孔子的“仁”是藏愛於心,是自我約束、是不分貧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是換一個說法叫中庸。
比如聖母百花教堂的穹頂,專業建築師都覺得不能幹的工程被一個鍾表匠給幹成了,即便是蒙古大夫,他也把病給治好了,總比那些眼巴巴在旁邊站著,啥事都幹不了的專業醫生強。
錫耶納的“老爺們”要是還抱著這種想法,在瘟疫後稅收吃緊還堅持修成以前的規模了,再繼續追求“完美”最終結局就是爛尾,想逼迫工人按著自己的想法去施工不可能做得到,看著一個修了一半的房子矗立在市中心那就體麵了?
換個設計,小一點、也許沒有以前那麽恢弘,聖母院還是有閃光的地方。
生存如果是一個通關遊戲,有人開局被迫選的地獄難度,有人則選擇了簡易模式,地獄難度的不想玩了,簡易模式的卻譴責那些玩家不夠努力,那就跟那個說平民沒有麵包吃,為什麽他們不吃蛋糕的瑪麗安托瓦內特一樣,她也不了解民間疾苦。
她譴責那些平民傻,吃不起麵包連換蛋糕吃都不會,真笨。
有的中年人會覺得生活不順,家裏孩子妻子不聽話,公司員工不聽自己的命令,感歎現在的人是怎麽了。
有時不是別人怎麽了,而是你自己怎麽了。
費農·德斯利是這樣的人,他在礦機公司裏總是對員工大聲嚷嚷,聲音比他賣的機器還要大聲,幸好他比較愛自己的家人,雖然他的事業不算成功,也還算幸福,哈利波特在那種環境裏雖然遭受了不公正,卻沒有變成壞孩子。
踩著金山會越走越高,看著是上升,一旦破產從雲端摔下來就要麵對底層人民的生活。
那時候會需要社會救濟,底層人過得也不是那麽糟糕,所有教堂都是收容所,晚上可以去哪裏睡覺,還有民間組織的“流浪者愛心食堂”,以前尼克·勒梅也開過,那個食堂現在還成了一個餐館。
維克多雨果說過,愛是個理想主義的東西,即便在地獄裏也有。
如果《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真的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那麽很多年前的紐約地鐵的某間廁所裏,曾有個絕望的男人蜷縮在地上,他緊緊得抱住自己的兒子,仿佛抱著的是他所有的財富。
拯救他的不是保時捷和帶遊泳池的豪宅,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而是愛與希望。
是什麽樣的男人會拋棄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在救助機構裏尋找線索的時候,在路過一個診療室時西弗勒斯看到了一個被揍得鼻青臉腫的女人,當她向社工哭訴的時候,她的兒子站在她的身後,眼神裏不是驚慌和憤怒,而是一種早熟的平靜。
那孩子似乎察覺到了門口西弗勒斯的眼神,看向了他。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遭遇家庭暴力,帶著孩子流浪的母親。”鮑德溫說“她們沒有膽子和我們一樣闖入別人的空房裏住,但她們不會露宿街頭,修女會把她們帶走的。”
西弗勒斯沒有接話。
“你還恨你的父親?”盧修斯在他耳旁問。
西弗勒斯看著他。
“我現在覺得讓你喝複方湯劑偽裝成別人是個壞主意了,盧修斯。”西弗勒斯說。
“得先過了今晚。”盧修斯笑著聳了聳肩“我可是在幫你呢,先生。”
與側重物理、工程和地質學的巴黎第六大學不同的是,第七大學側重醫學、數學和概率論,校址在聖維克多修道院上,大概在1811年的時候拿破侖擴建了這個學校。
按照歐仁之前所說的,士兵也有受傷、得病、躺在沙漠上哀嚎無人救助的時候,多培養一些醫生也是為自己提供服務。更何況當時瘟疫流行,醫院是最後的一道防線,它要是被擊破了那就要死傷無數。
人們都往往相信經驗豐富的醫生,問題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是從“0”開始的,你總不能指望一個剛畢業的醫學生馬上就有十年以上的經驗。
位於舊沙灘廣場上的巴黎公立醫療救助中心與巴黎第七大學有合作關係,正對著救助中心,位於西岱島上的主宮醫院才是真正的醫院,在拿破侖時代它是圓形的。取用這個設計是受啟蒙哲學,和當時普遍認為瘟疫是瘴氣引起,需要量好通風的影響,現在則被改建成四四方方的了。
在法國無家可歸不代表沒有工作,很多流浪漢還是願意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的。
但生病了就不是以他們那點微薄的積蓄承擔得起的了,法國的法律規定,隻要公民能夠提供真實的可以確定的住址就能獲得公立救助機構的醫療幫扶,比如西弗勒斯他們此刻所處的巴黎公立醫療救助中心,然而流浪者和無家可歸者們則需要依附於一個經過政府審查認可的機構才能得到這種社會保障。
有的時候流浪街頭會得怪病,研究型的醫療機構會出於研究的目的為患者提供治療,或者換一個說法,患者是小白鼠,供主治醫師和醫學生們學習研究當案例用的,雖然沒人願意自己成試驗品,不過麵對龐大的醫療費用還是會有人妥協。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難處,也許戰爭期間的人覺得吃不上飽飯,還要麵對炮火會覺得自己在吃苦,現在的年輕人物質充足,不用擔心自己年輕時擔憂的事情就不是在吃苦了。
靴子穿在自己的腳上才知道哪兒難受,不能把自己穿著難受的靴子硬套在別人的腳上強迫別人跟著感同身受,年輕人不需要一個不認識的人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擺出一副人生導師的樣子指手畫腳。
好萊塢出產的那種美國佬拯救世界或者追求特效的電影他們看膩了,法國自己也有自己的電影行業,你看你的《獨立日》,我看我的《天使愛美麗》,當你嘲笑《天使愛美麗》劇情幼稚的時候我也可以說《獨立日》裏的外星人看著假,而且人類編的電腦病毒居然會讓一個可以星際航行的太空飛船癱瘓?這樣的劇情還真有人相信?
“鮑德溫”就是這樣一個愛看法國文藝片的黑客,同時也是一個公益機構的辦事人員,也是通過這層關係才和那些流浪者們取得了聯係。
《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看起來好像很勵誌,演的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如何稱為能開超跑的金融家,實際上反映的是美蘇冷戰後因為大規模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社會缺少就業崗位,男主人公被逼無奈隻好創業。
獲得資金支持的技術員研發出一些看似有用,實際上卻缺乏實際使用價值的機器,比如星球大戰計劃,還有那個推銷員提在手上的便攜式骨密度分析儀。
男主人公犯了和美國總統一樣的錯誤,嘿,我覺得用美國教官和美元培養的當地軍隊和警察能起作用,這樣美軍就能撤走,不用呆在經過貧鈾彈轟炸後充滿汙染的沙漠,躺在家裏喝著可樂、看爆米花電影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石油運到國內了。
這能奏效、能一勞永逸,然而事實上那台骨密分析儀賣不出去,正常人會去醫院檢查骨密度,專業機器龐大,大醫院不差地方放這東西,隻有私人診所需要,專業從事骨科的私人診所不多,男主人公好不容易把它賣給了一個德國大夫。
男主人公為了賣這些儀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消耗了青春,最後不僅沒有發財,還差點破產、妻離子散,因為沒有排上救濟院的床位,他隻能和兒子一起睡在地鐵的廁所裏。
這也是美國夢的一種,身處那個境況並不美妙,“失敗者”像是個詛咒一樣,“失敗者”取代了“私生子”成了罵人最狠的話。
隻是《當幸福來敲門》則是勵誌電影,男主人公最後成功了,過上了精英的生活,它給人們一個虛幻的夢,努力就會獲得成功。但要是換一個理解方式,那就是你必須要有麵對挫折和失敗的抗打擊能力,男主人要是那個時候扛不住壓力,走出廁所,等有地鐵經過時跳下了月台,那這部電影就該換一個名字了。
當時敲廁所門的是誰呢?是幸福麽?敲門者隻是個想上廁所,廁所門卻打不開的倒黴蛋而已,他不得不離開廁所去別的地方上廁所,這個地方往往是站台,小便還好,大便怎麽辦?
麵對別人的合理訴求,需要一個地方睡覺的男主人公要厚著臉皮不給他開門,你永遠都不知道絕境會把一個人逼到變成什麽樣。
用“鮑德溫”的話來說,美國電影全部都是“夢工廠”出產的標準商品,那是他們向全世界傳播他們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實現文化洗腦用的,假扮成亞利桑德羅這個二十多歲年輕人的盧修斯馬爾福完全不知道“鮑德溫”說的是什麽,他們看著彼此的眼神都像是在看外星人。
人會把人給逼死,盧修斯·馬爾福沒有完成伏地魔的任務,沒有拿回預言球,他不僅失去了自己房子的主權,他的兒子德拉科·馬爾福海被伏地魔逼著完成一個任務,刺殺阿不思·鄧布利多。
暴君就是這樣的,不體恤下屬,德拉科·馬爾福被他逼到去男生盥洗室哭,那其實也算是廁所,後來哈利波特還用神鋒無形把他給打傷了,他可是有錢人的少爺。
但以他的人緣,被人孤立在所難免,幸好霍格沃茨的學生不壞,看到他受傷了還有人去叫老師,如果不是因為教父救了他一命,德拉科也要倒在自己的血泊裏了。
白雪公主隨便吃了別人給的蘋果,差點中毒死了,同樣別人給的雞湯也不能亂喝,誰知道裏麵有沒有下毒。
連環殺手有時會瞄準這些無家可歸者,他們是城市裏的弱勢群體,同時社會也存在一種偏見,他們是因為好逸惡勞,或者是有別的問題才落得這個田地的,甚至是有犯罪前科,清除他們就像是清除街上的垃圾,能讓市容市貌變好。
同樣也能把人的潛力給逼出來,相比起怪病,低收入群體更容易骨折或者是別的外傷,因為他們不少從事高空作業,從高處摔下來運氣好是骨折,運氣不好就是高位截癱和送命,要重新恢複行動需要康複訓練,醫療救助中心隔壁的那棟樓就有康複中心,它同樣位於沙灘廣場上,隻是那棟樓有一半被租出去,作為洗車場和商業用了。
畢竟這種半公益性質,完全靠政府補貼的機構賺不了錢,可比不上私立醫院和對麵有教會支持的主宮醫院,不想辦法賺點錢,他們經營起來很困難。隻要參與康複治療的人不放棄希望,他們在醫生護士的幫助下也許還有希望舍棄輪椅重新站起來,恢複正常人的生活。
孔子的“仁”是藏愛於心,是自我約束、是不分貧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是換一個說法叫中庸。
比如聖母百花教堂的穹頂,專業建築師都覺得不能幹的工程被一個鍾表匠給幹成了,即便是蒙古大夫,他也把病給治好了,總比那些眼巴巴在旁邊站著,啥事都幹不了的專業醫生強。
錫耶納的“老爺們”要是還抱著這種想法,在瘟疫後稅收吃緊還堅持修成以前的規模了,再繼續追求“完美”最終結局就是爛尾,想逼迫工人按著自己的想法去施工不可能做得到,看著一個修了一半的房子矗立在市中心那就體麵了?
換個設計,小一點、也許沒有以前那麽恢弘,聖母院還是有閃光的地方。
生存如果是一個通關遊戲,有人開局被迫選的地獄難度,有人則選擇了簡易模式,地獄難度的不想玩了,簡易模式的卻譴責那些玩家不夠努力,那就跟那個說平民沒有麵包吃,為什麽他們不吃蛋糕的瑪麗安托瓦內特一樣,她也不了解民間疾苦。
她譴責那些平民傻,吃不起麵包連換蛋糕吃都不會,真笨。
有的中年人會覺得生活不順,家裏孩子妻子不聽話,公司員工不聽自己的命令,感歎現在的人是怎麽了。
有時不是別人怎麽了,而是你自己怎麽了。
費農·德斯利是這樣的人,他在礦機公司裏總是對員工大聲嚷嚷,聲音比他賣的機器還要大聲,幸好他比較愛自己的家人,雖然他的事業不算成功,也還算幸福,哈利波特在那種環境裏雖然遭受了不公正,卻沒有變成壞孩子。
踩著金山會越走越高,看著是上升,一旦破產從雲端摔下來就要麵對底層人民的生活。
那時候會需要社會救濟,底層人過得也不是那麽糟糕,所有教堂都是收容所,晚上可以去哪裏睡覺,還有民間組織的“流浪者愛心食堂”,以前尼克·勒梅也開過,那個食堂現在還成了一個餐館。
維克多雨果說過,愛是個理想主義的東西,即便在地獄裏也有。
如果《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真的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那麽很多年前的紐約地鐵的某間廁所裏,曾有個絕望的男人蜷縮在地上,他緊緊得抱住自己的兒子,仿佛抱著的是他所有的財富。
拯救他的不是保時捷和帶遊泳池的豪宅,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神,而是愛與希望。
是什麽樣的男人會拋棄自己的妻子和兒子。
在救助機構裏尋找線索的時候,在路過一個診療室時西弗勒斯看到了一個被揍得鼻青臉腫的女人,當她向社工哭訴的時候,她的兒子站在她的身後,眼神裏不是驚慌和憤怒,而是一種早熟的平靜。
那孩子似乎察覺到了門口西弗勒斯的眼神,看向了他。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遭遇家庭暴力,帶著孩子流浪的母親。”鮑德溫說“她們沒有膽子和我們一樣闖入別人的空房裏住,但她們不會露宿街頭,修女會把她們帶走的。”
西弗勒斯沒有接話。
“你還恨你的父親?”盧修斯在他耳旁問。
西弗勒斯看著他。
“我現在覺得讓你喝複方湯劑偽裝成別人是個壞主意了,盧修斯。”西弗勒斯說。
“得先過了今晚。”盧修斯笑著聳了聳肩“我可是在幫你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