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出生的那一代人曾經被稱為“黃金一代”,和他們的父輩們曾經所處的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同,“黃金一代”所處的時代美國沒有像歐洲一樣經曆戰爭,並且因為大量黃金儲備美元成為全球貨幣。退伍軍人從歐洲回來後不僅受到了禮遇,還因為物資豐富他們也得到了真正的物資福利。
當時的美國為了促進就業大搞基建,在城裏修建了很多摩天樓,鄉下則修建了很多小房子,它們被分配給退伍軍人,這些退伍士兵在那個房子裏結婚生子,湧現了一波嬰兒潮。
馬歇爾計劃讓美國的聲望如日中天,照理說“黃金一代”應該是最幸福的一代人了,他們後來怎麽變成了“嬉皮士”、長輩眼中垮掉的一代人呢?
想象有這麽一家人,有這麽一對父子,父親出生在大蕭條時期,他們住在戰後政府為退伍士兵安排的房子裏,因為感恩節“黃金一代”的兒子回到了家裏。
正值壯年的兒子想和70歲的父親聊天,但他發現家裏的咖啡桌上還放著父親的工作資料。
當時電視開著,裏麵正在播放橄欖球賽,媽媽正在廚房忙活。
父輩那一代人非常渴望安穩和固定,又因為受冷戰影響,很多家庭都修有地下室,超市裏麵還有很多救援包賣,裏麵裝有可供人喝好幾個月的水。
“黃金一代”的孩子們幾乎都是看著父母們在種種焦慮和工作中長大的,他們想要那樣的生活嗎?
壯年的兒子需要工作,他有很強的道德感,他想要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找到一種平衡,而不是像父母一樣將所有的工作重心都鋪在工作上。
他也不像父母那麽焦慮,擔心丟掉工作會和大蕭條時一樣再難找到新的工作,至於戰爭,越戰是美國挑起的,他們為什麽要為非正義並且與自己利益無關的戰爭去叢林裏呢?
有兩匹馬,如果它們齊頭並進差距不大,那麽就會你追我趕一起前進。
但如果一匹馬跑太快,另一匹馬無論如何都追不上的時候,跑後麵的馬就不跑了。
去中東為爭奪石油而戰,石油資源掠奪來了平民也能享受到便宜石油,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越南打了20年,消耗了4000億美元為了什麽?
平民為什麽要舍棄美國的生活到那個到處都是遊擊隊員的叢林裏去,冒著死亡甚至殘廢的風險,而有錢人的孩子們卻在和平的美國享受幸福快樂的生活?
宗教情感除了讓人盲目服從,如果有任何人不接受這些信條就會被視為仇敵外,還有殘忍的偏執和狂熱的宣傳。
如果一個英雄人物受到了某個群體的擁戴,那麽這個英雄在群體中他看起來就像是真正的神。
搖滾樂壇裏的邁克傑克遜娶了貓王的女兒,仿佛完成了一種權力的交接儀式,人們狂熱崇拜的對象從貓王變成了他,人們會在聽他的演唱會時激動得昏倒。
在一部他的宣傳片中,他的身後跟著一支部隊,一眼望不到盡頭。人們傳說這部宣傳片裏出動了70萬士兵,實際情況沒有那麽多,可能有一部分合成的,但傑克遜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有那麽強的號召力。
羅馬帝國不是靠武力維持的,它能讓群眾產生虔誠的讚美之心,凱旋門和它所代表的勝利讓羅馬人陷入癲狂之中。
如果一個華爾街精英,他完成了一項非常漂亮的收購案,但隻有懂他這個領域知識的人明白他做了多麽了不起的成就,其他人根本聽不明白他幹了些什麽,那麽這種成就感就要大打折扣。
他一個人在那兒蹦躂,其他人隻是圍觀,他再有激情很快也會覺得沒勁的。
演唱會就不一樣了,上萬人一起狂呼呐喊,如海嘯一樣,以前希特勒、墨索裏尼、丘吉爾都看過那場麵。人們自發自願得服從領袖們的思想,領袖們的思想點燃了他們發自內心的熱情。
一個搖滾歌星怎麽能算領袖呢?他有什麽思想呢?
如果說法國啟蒙運動是受到憫農思想的影響,在嬉皮士文化裏有個唐朝詩人,他名叫寒山,是個和尚,禪宗提倡人的解脫,強調萬事皆空。
以前寒山住在遠離社會的深山中避世隱居,世俗的權威對他沒有任何約束,這對嬉皮士們我行我素、個性鮮明的價值追求是一種觸動和激勵,所以禪宗思想在嬉皮士文化中也起了很重的作用。
二戰後的美國陷入了一種經濟發展和新教倫理的衝突,禁欲主義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在資本主義製度下主流政黨的一切施政都是從純粹經濟效率角度來考慮,鬆綁金融業,迎接金融化的同時,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乘著全球化的浪潮,很多美國企業選擇將一些不需要技術的勞動轉移到了欠發達國家,降低人力成本。這不妨礙他們自己的財富積累,可是他們生產的商品需要賣出去,金融業本身不會產生任何社會財富,卻可以實現財富再分配,底層的收入減少,可支配財富也變少了,這怎麽解決呢?
你有想要的東西,就要把它弄到手,而不是等到明天、後天,錢存夠了再買,尤其是房地產這種商品,一天一個價。當時因為“美國夢”而來的新移民很多,他們不僅會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還把其他商品的價格抬高了,這些新移民在自己的國家都是精英和有錢人。
貸款消費成了一種潮流,就跟嬉皮士練瑜伽、吃素食差不多,那些致力於想將美國再次變得“偉大”的人物們把複雜的社會問題、人的問題,簡化成經濟問題去解決,印錢是很容易的,開動機器就可以,造人卻很困難。他們隻需要工具,為他們打仗的工具、工廠的工具、生育的工具、消費的工具,消費活動成了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它能製造繁榮的假象,但禪宗批判的是人心中的貪嗔癡,其中貪欲是人類生存環境所有苦難和罪惡的根源。
又恰巧新教的禁欲擋住了經濟發展的路,新教勢力逐漸衰落,禪宗就取代了它的位置,甚至連撒旦崇拜,開始在年輕人之間快速傳播。禪宗將放浪視為追求解脫和自由的手段,但就像中國菜在國外會變味一樣,嬉皮士以更極端的方式如酗酒、“分葉子”等表現出來,這些人要創造的是心的秩序,建立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大地的新關係。嬉皮士們通過不羈的行為方式與他們所認為的病態社會劃清界限,引發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核裁軍符號、埃及的生命符號、倒五芒星這些異教符號也出現了。
這不是什麽稀奇事,華盛頓國會山就包圍在一個巨大的倒五芒星之中,這是共濟會在建設這座城市規劃之初就設計好了的。
嬉皮士也是那麽一小波人,可是他們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隻是那個時候蘇聯還在,等蘇聯解體後,美國才有時間和精力處理東亞問題。
美國人的平等是向上看的,不會向下看,一窮二白的歐洲移民通過壓榨奴隸讓自己擺脫被壓榨的命運,他們不會向下和低端工作者看齊的。
法國人則將清淤工這種肮髒的職業納入了公務員係統,下水道是歐洲的良心,這不僅是城市的衛生,還有諸如霍亂等疾病傳播的問題。
人本身有為他人做貢獻的需要,這也是他獲得社會認可和尊嚴的來源,印度就覺得清淤工作太髒無人去幹,一個愛潔淨、喜歡去恒河沐浴的民族城市衛生才那麽差。
美式精英將勞動人民排除在公共事務探討之外,認為學曆低的人沒有思考判斷的能力。人們也不願意從事低薪並且沒有社會認同感的工作,美國的街道開始變得和印度一樣越來越髒亂,矽穀也成了印度人的天下了。
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真正的嬉皮士是排斥暴力的,他們隻是想在自己製造的桃園裏躺一會兒,什麽都不做,放空自己的心和大腦,享受放鬆時間。
隻是後來湧進來一些奇怪的人,留長發、紋身什麽,嬉皮士後來也被汙名化了。
那一代成長起來的美國人後來也脫掉了奇裝異服穿上了正裝,和“成年人”一樣行事了,主流價值觀、權力和物質財富還是統治在老一輩的手裏。但他們骨子裏還是那些人,表麵上是一套,背地裏另一套,比如那條著名的藍裙子。
這樣環境中長大的下一代更擅長偽裝,言傳身教的意義重大。有些看著就很壞的人其實比那些披著偽善外衣的人更容易防備,甚至有些人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個壞人,哪些事不道德不該做都不知道。誰能想到赫夫帕夫學院居然會出一個食死徒,小巴迪克勞奇還參與了折磨納威的父母。
狂歡下懂得節製的人被稱為是一種美德,即便他本身德行存在問題,他也知道有些事不能幹,這樣的人也比陷入無序混亂的人看著明智。
他就跟塞勒姆的那些女孩一樣覺得好玩、刺激、新奇,等出人命或者要他們擔當責任的時候才知道後悔了。
在社會法則和個人欲望發生衝突的時候,有人會為了實現個人欲望犧牲社會,有人會為了社會犧牲個人欲望。
老巴迪克勞奇處在法官公正的角度判處了他兒子死刑,不過代替小巴迪克勞奇死的卻是克勞奇夫人。
這就是媽媽,願意代替兒子去死,丈夫很難享受到這種待遇。
隻是小巴迪克勞奇並沒有真的了解和悔改,他還是選擇另一個陣營,協助伏地魔複活了,一如雷古勒斯·布萊克選擇毀掉魂器。
一個人如囚徒一樣接受攝魂怪之吻死去,一個人如同英雄被人銘記,甚至還有一個忠誠的仆人恨不得代他去死。
它不在乎世界會變成什麽樣,它隻是想救回雷古勒斯少爺。
這個仆人名叫克裏切,和造物主給所有它的造物們取的名字統稱一樣。
這種全部奉獻給一個人的感情是很稀有的,反正西裏斯·布萊克沒有從克裏切那裏得到。
他在魔法部之戰中戰死了,其實以他在鳳凰社墊底的實力可以不去,反倒是鳳凰社首席的斯內普該去卻沒有去,可是他卻為了保護自己的教子去了。
小巴迪克勞奇被帶走前說他會像個英雄凱旋般回到阿茲卡班。
在他的身邊有個家養小精靈閃閃,她就像媽媽一樣照顧著小巴迪克勞奇。
這是雌性動物的天性,母狼也有的。
希望殺死他父親的凶手不是他,否則小巴迪克勞奇連個人都不是,更何況是英雄了。
當時的美國為了促進就業大搞基建,在城裏修建了很多摩天樓,鄉下則修建了很多小房子,它們被分配給退伍軍人,這些退伍士兵在那個房子裏結婚生子,湧現了一波嬰兒潮。
馬歇爾計劃讓美國的聲望如日中天,照理說“黃金一代”應該是最幸福的一代人了,他們後來怎麽變成了“嬉皮士”、長輩眼中垮掉的一代人呢?
想象有這麽一家人,有這麽一對父子,父親出生在大蕭條時期,他們住在戰後政府為退伍士兵安排的房子裏,因為感恩節“黃金一代”的兒子回到了家裏。
正值壯年的兒子想和70歲的父親聊天,但他發現家裏的咖啡桌上還放著父親的工作資料。
當時電視開著,裏麵正在播放橄欖球賽,媽媽正在廚房忙活。
父輩那一代人非常渴望安穩和固定,又因為受冷戰影響,很多家庭都修有地下室,超市裏麵還有很多救援包賣,裏麵裝有可供人喝好幾個月的水。
“黃金一代”的孩子們幾乎都是看著父母們在種種焦慮和工作中長大的,他們想要那樣的生活嗎?
壯年的兒子需要工作,他有很強的道德感,他想要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找到一種平衡,而不是像父母一樣將所有的工作重心都鋪在工作上。
他也不像父母那麽焦慮,擔心丟掉工作會和大蕭條時一樣再難找到新的工作,至於戰爭,越戰是美國挑起的,他們為什麽要為非正義並且與自己利益無關的戰爭去叢林裏呢?
有兩匹馬,如果它們齊頭並進差距不大,那麽就會你追我趕一起前進。
但如果一匹馬跑太快,另一匹馬無論如何都追不上的時候,跑後麵的馬就不跑了。
去中東為爭奪石油而戰,石油資源掠奪來了平民也能享受到便宜石油,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越南打了20年,消耗了4000億美元為了什麽?
平民為什麽要舍棄美國的生活到那個到處都是遊擊隊員的叢林裏去,冒著死亡甚至殘廢的風險,而有錢人的孩子們卻在和平的美國享受幸福快樂的生活?
宗教情感除了讓人盲目服從,如果有任何人不接受這些信條就會被視為仇敵外,還有殘忍的偏執和狂熱的宣傳。
如果一個英雄人物受到了某個群體的擁戴,那麽這個英雄在群體中他看起來就像是真正的神。
搖滾樂壇裏的邁克傑克遜娶了貓王的女兒,仿佛完成了一種權力的交接儀式,人們狂熱崇拜的對象從貓王變成了他,人們會在聽他的演唱會時激動得昏倒。
在一部他的宣傳片中,他的身後跟著一支部隊,一眼望不到盡頭。人們傳說這部宣傳片裏出動了70萬士兵,實際情況沒有那麽多,可能有一部分合成的,但傑克遜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有那麽強的號召力。
羅馬帝國不是靠武力維持的,它能讓群眾產生虔誠的讚美之心,凱旋門和它所代表的勝利讓羅馬人陷入癲狂之中。
如果一個華爾街精英,他完成了一項非常漂亮的收購案,但隻有懂他這個領域知識的人明白他做了多麽了不起的成就,其他人根本聽不明白他幹了些什麽,那麽這種成就感就要大打折扣。
他一個人在那兒蹦躂,其他人隻是圍觀,他再有激情很快也會覺得沒勁的。
演唱會就不一樣了,上萬人一起狂呼呐喊,如海嘯一樣,以前希特勒、墨索裏尼、丘吉爾都看過那場麵。人們自發自願得服從領袖們的思想,領袖們的思想點燃了他們發自內心的熱情。
一個搖滾歌星怎麽能算領袖呢?他有什麽思想呢?
如果說法國啟蒙運動是受到憫農思想的影響,在嬉皮士文化裏有個唐朝詩人,他名叫寒山,是個和尚,禪宗提倡人的解脫,強調萬事皆空。
以前寒山住在遠離社會的深山中避世隱居,世俗的權威對他沒有任何約束,這對嬉皮士們我行我素、個性鮮明的價值追求是一種觸動和激勵,所以禪宗思想在嬉皮士文化中也起了很重的作用。
二戰後的美國陷入了一種經濟發展和新教倫理的衝突,禁欲主義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在資本主義製度下主流政黨的一切施政都是從純粹經濟效率角度來考慮,鬆綁金融業,迎接金融化的同時,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乘著全球化的浪潮,很多美國企業選擇將一些不需要技術的勞動轉移到了欠發達國家,降低人力成本。這不妨礙他們自己的財富積累,可是他們生產的商品需要賣出去,金融業本身不會產生任何社會財富,卻可以實現財富再分配,底層的收入減少,可支配財富也變少了,這怎麽解決呢?
你有想要的東西,就要把它弄到手,而不是等到明天、後天,錢存夠了再買,尤其是房地產這種商品,一天一個價。當時因為“美國夢”而來的新移民很多,他們不僅會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還把其他商品的價格抬高了,這些新移民在自己的國家都是精英和有錢人。
貸款消費成了一種潮流,就跟嬉皮士練瑜伽、吃素食差不多,那些致力於想將美國再次變得“偉大”的人物們把複雜的社會問題、人的問題,簡化成經濟問題去解決,印錢是很容易的,開動機器就可以,造人卻很困難。他們隻需要工具,為他們打仗的工具、工廠的工具、生育的工具、消費的工具,消費活動成了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它能製造繁榮的假象,但禪宗批判的是人心中的貪嗔癡,其中貪欲是人類生存環境所有苦難和罪惡的根源。
又恰巧新教的禁欲擋住了經濟發展的路,新教勢力逐漸衰落,禪宗就取代了它的位置,甚至連撒旦崇拜,開始在年輕人之間快速傳播。禪宗將放浪視為追求解脫和自由的手段,但就像中國菜在國外會變味一樣,嬉皮士以更極端的方式如酗酒、“分葉子”等表現出來,這些人要創造的是心的秩序,建立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大地的新關係。嬉皮士們通過不羈的行為方式與他們所認為的病態社會劃清界限,引發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核裁軍符號、埃及的生命符號、倒五芒星這些異教符號也出現了。
這不是什麽稀奇事,華盛頓國會山就包圍在一個巨大的倒五芒星之中,這是共濟會在建設這座城市規劃之初就設計好了的。
嬉皮士也是那麽一小波人,可是他們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隻是那個時候蘇聯還在,等蘇聯解體後,美國才有時間和精力處理東亞問題。
美國人的平等是向上看的,不會向下看,一窮二白的歐洲移民通過壓榨奴隸讓自己擺脫被壓榨的命運,他們不會向下和低端工作者看齊的。
法國人則將清淤工這種肮髒的職業納入了公務員係統,下水道是歐洲的良心,這不僅是城市的衛生,還有諸如霍亂等疾病傳播的問題。
人本身有為他人做貢獻的需要,這也是他獲得社會認可和尊嚴的來源,印度就覺得清淤工作太髒無人去幹,一個愛潔淨、喜歡去恒河沐浴的民族城市衛生才那麽差。
美式精英將勞動人民排除在公共事務探討之外,認為學曆低的人沒有思考判斷的能力。人們也不願意從事低薪並且沒有社會認同感的工作,美國的街道開始變得和印度一樣越來越髒亂,矽穀也成了印度人的天下了。
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真正的嬉皮士是排斥暴力的,他們隻是想在自己製造的桃園裏躺一會兒,什麽都不做,放空自己的心和大腦,享受放鬆時間。
隻是後來湧進來一些奇怪的人,留長發、紋身什麽,嬉皮士後來也被汙名化了。
那一代成長起來的美國人後來也脫掉了奇裝異服穿上了正裝,和“成年人”一樣行事了,主流價值觀、權力和物質財富還是統治在老一輩的手裏。但他們骨子裏還是那些人,表麵上是一套,背地裏另一套,比如那條著名的藍裙子。
這樣環境中長大的下一代更擅長偽裝,言傳身教的意義重大。有些看著就很壞的人其實比那些披著偽善外衣的人更容易防備,甚至有些人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個壞人,哪些事不道德不該做都不知道。誰能想到赫夫帕夫學院居然會出一個食死徒,小巴迪克勞奇還參與了折磨納威的父母。
狂歡下懂得節製的人被稱為是一種美德,即便他本身德行存在問題,他也知道有些事不能幹,這樣的人也比陷入無序混亂的人看著明智。
他就跟塞勒姆的那些女孩一樣覺得好玩、刺激、新奇,等出人命或者要他們擔當責任的時候才知道後悔了。
在社會法則和個人欲望發生衝突的時候,有人會為了實現個人欲望犧牲社會,有人會為了社會犧牲個人欲望。
老巴迪克勞奇處在法官公正的角度判處了他兒子死刑,不過代替小巴迪克勞奇死的卻是克勞奇夫人。
這就是媽媽,願意代替兒子去死,丈夫很難享受到這種待遇。
隻是小巴迪克勞奇並沒有真的了解和悔改,他還是選擇另一個陣營,協助伏地魔複活了,一如雷古勒斯·布萊克選擇毀掉魂器。
一個人如囚徒一樣接受攝魂怪之吻死去,一個人如同英雄被人銘記,甚至還有一個忠誠的仆人恨不得代他去死。
它不在乎世界會變成什麽樣,它隻是想救回雷古勒斯少爺。
這個仆人名叫克裏切,和造物主給所有它的造物們取的名字統稱一樣。
這種全部奉獻給一個人的感情是很稀有的,反正西裏斯·布萊克沒有從克裏切那裏得到。
他在魔法部之戰中戰死了,其實以他在鳳凰社墊底的實力可以不去,反倒是鳳凰社首席的斯內普該去卻沒有去,可是他卻為了保護自己的教子去了。
小巴迪克勞奇被帶走前說他會像個英雄凱旋般回到阿茲卡班。
在他的身邊有個家養小精靈閃閃,她就像媽媽一樣照顧著小巴迪克勞奇。
這是雌性動物的天性,母狼也有的。
希望殺死他父親的凶手不是他,否則小巴迪克勞奇連個人都不是,更何況是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