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坐。”
阿不思·鄧布利多指著一排並排放著的椅子,對還在讀書的波莫納說。
“你找我有什麽事,校長?”她十分緊張得問。
“哦,菲裏烏斯沒有告訴你麽?”阿不思驚訝得問。
她搖頭。
“這和我的一個小愛好有關。”鄧布利多在一個位置坐下後對垂下的帷幕說“你可以開始了。”
隨著他的話音剛落,天藍色的帷幕自己飄了起來,緊接著她就看到了穿著燕尾服的拉文克勞院長費力維,他朝著兩人鞠躬,然後像揮舞指揮棒一樣揮舞著魔杖,緊接著那些樂器就自己飄了起來。
“這是菲裏烏斯為萬聖節準備的音樂,他想讓我鑒賞一下。”阿不思解釋道。
“什麽?”她費解得問。
“你什麽地方弄不明白?”阿不思說。
“為什麽,我隻是個學生?”波莫納又一次費解得問。
“我聽說布萊克先生打算趁著周六去霍格莫德的機會,通過飛路網到倫敦的破釜酒吧,然後去現場聽披頭士的演唱會,這事你知道麽?”
波莫納跟石化了一樣一動不動。
“坐下吧,我不是讓你告密的。”阿不思帶著笑意說“我隻是想找個人陪我。”
波莫納立刻在阿不思旁邊的位置坐好了,實際上之前西裏斯確實邀約了她一起去聽披頭士的演唱會,當然不是他們兩個去,還有同樣對麻瓜搖滾好奇的詹姆波特。
“放輕鬆點,你是在享受。”阿不思在一旁輕鬆得笑著說。
她還是覺得很緊張。
“我有一個朋友。”阿不思輕柔得說“他並不是個善於傾聽的人,有時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將音樂當成了一種背景音。”
“難道不是麽?”波莫納反問。
“告訴我你是怎麽認為的?”
“如果要跳舞,就必然要有音樂。”
阿不思想了一下後說“你是說類似裝飾物?”
“什麽?”
“有個人你需要知道一下,他的名字叫做貝多芬,他是個很有名的音樂家,我想很多巫師都知道他。”阿不思說“是他把用於娛樂消遣的音樂變成了一種需要嚴肅、認真、安靜得去鑒賞的藝術品,也就是說你必須認真得去傾聽,才能聽懂其中的玄機。”
“咳咳”。
她看了眼菲裏烏斯,他正瞪著他們。
“認真聽吧,等會兒告訴我你聽到了什麽。”阿不思帶著微笑說完,就不再繼續解釋了,留下波莫納僵硬得坐在旁邊。
這時長笛的聲音已經如流水般緩緩蔓延開來。
迪波爾演奏的曲子是聖母頌,雖然喬治安娜讓他給一些“驚奇”,他卻沒有那麽做。據旁邊的教士們說,這位先生是柏林宮廷教堂的首席大提琴手,曾經為腓特烈大帝獻奏,並且與貝多芬、莫紮特合作過,還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的音樂老師。
從17世紀開始,人們已經發現了音樂需要高音、低音和中間音混合,曲調聽起來才優美完整。巴赫的平均律也符合這個調式,隻是他做得非常巧妙,好幾個聲部藏在一段旋律裏,以至於獨奏而無伴奏都不會覺得不完整。
迪波爾對聖母頌進行了細微的修改,彈奏鋼琴的時候有兩隻手,通常一隻手彈奏主旋律,另一隻手彈奏和弦,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全程都踩著腳踏板,這在古典鋼琴和羽鍵琴中是無法做到的,因為它們都沒有製音器,所以它們彈奏出來的音符也並不連續。
今天這位大師在教堂獨奏主要是想試聽一下喬治安娜所說的被天使親吻過的聲音是什麽樣的,他即將開始歐洲巡演,第一站就是法國的巴黎。
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很高規格的表演,雖然它跟外麵的表演一樣,都是免門票的。
在聖經中並沒有描寫聖家族吵架的場景,但小孩子和母親吵架有什麽奇怪的,有的小孩還離家出走。米開朗基羅除了雕塑技藝精湛,還有他將人性和神性交融,他關注每個故事後的人物,而不是造型本身。
絕大多人看到《聖母憐子》,看到瑪利亞的表情都是愁苦的,這是一個正常的失去孩子的母親的反應。可能就她哪隻眼睛不對,一直覺得聖母在痛苦中微笑。
她對那個作品的理解是因為瑪麗亞認為自己有個勇敢的兒子,而且,還有什麽理由讓一個成年男子躺在母親的懷中看著不那麽突兀的?
雖然瑪麗亞的麵容依舊如同少女,歲月仿佛定格在她誕下他的時候,可是聖子已經長大了,從坐在她膝蓋上跟她鬧脾氣的嬰兒變得比她還高,可是她懷中的兒子已經失去了生命,如同一塊冰冷的石頭。
與其說是他給予了石頭生命,不如說是他將困在石料中的靈魂解放了出來。
她沒有去過羅馬,卻看過很多旅遊者去那裏遊覽後拍攝的照片,通過想象,她覺得自己如同身臨其境。在西斯廷的天頂畫中,不論是亞當還是執行末日審判的聖子都是正值壯年,沒有讓人不忍直視的衰老,也沒有稚子的脆弱。可惜活人的生命無法像雕塑、繪畫般停留在那一刻,就像那個斯芬克斯的謎題,由清晨走向傍晚,由曉色變成暮色。
行星周而複始得繞著圈旋轉,人死亡了卻不會複活,歲月疊加在人們身上總會帶來一些改變,有些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有些卻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比如美人臉上的皺紋,又或者英雄身上逐漸鬆弛的肌肉。
這教堂即舉行新生的洗禮,也舉行老人的葬禮,從它建成之日就幾乎沒有什麽改變,兒子與父親、祖父所看到的幾乎是一樣的光景,而他們也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論是外表還是性格。
這算是生命的延續麽?
當父親死亡,兒子又繼續他生命的軌跡。
盡管巴洛克起源於矯揉主義,但它帶來的是衝擊力,如同天降隕石,給這個一成不變、循規蹈矩的世界帶來衝擊和改變。
當充滿巴洛克風格的巴赫的曲子在這座哥特式教堂裏響起的時候,“改變”已經悄然發生,她也不清楚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以前威尼斯人在教堂裏演奏巴洛克音樂的時候都被主教訓誡了。
不過天體也在演奏一首無聲的音樂,有人聽到了這首無聲的歌,才有了開普勒定律,以及受其啟發的牛頓推算出的萬有引力定律。
她聽說貝多芬寫了一首關於魔笛的變奏曲,曲名叫《知道愛情的男人》,希望等離開了教堂後迪波爾先生還能為她演奏一下。
盡管魔笛也是在表演光明戰勝黑暗的主題,可是講的卻是古埃及的故事,這種“異教”題材還是不要在這裏演奏了。
隻要心裏不想著去偷,哪怕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就這麽放在那兒也不會有人去動它的,當人們明白了什麽是罪,才知道什麽事不該去做,這比任何先進的防盜措施都好用。
反而防盜措施越先進,人們越躍躍欲試,想要挑戰“不可能”。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最終教堂裏的名畫還是失竊了,神父們根據照片複製了一副放在了牆上,並將它的遭遇寫了個牌子立在了一旁。
這是一種無聲的譴責,當然,偷畫的人也可以充耳不聞,享受賣掉偷來的名畫後得到的大額財富,買畫的人也可以當作什麽都不知道,將之放在自己的私人收藏裏。
比起證明神是否存在,人類更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過去的倫理崩塌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再管用的問題,人們不再懼怕死後會下地獄,因為這世界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人們不再懼怕死後接受永恒的懲罰,活著的時候也就肆無忌憚了。
上流社會有很多人想要擠進去,可是能留下的很少,很多家庭都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的“詛咒”,誰會花心思在這種呆不長久的人身上呢?
如果有人認同了這個“規則”,那他就“理解”舊貴族不能容忍新貴族、不和他們平起平坐了。
隻要參加的人全部都同意的事,對每個人來說就不是不公正的,努力讓自己的家族延續4代以上,成為名門望族,美第奇家族就是這麽做的,為了成為“真正的”貴族,他們甚至拋棄了為教皇打理產業的銀行家身份。這項業務被富格爾接手了,而富格爾能左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競選不隻是因為手裏的金幣。
貝多芬的曾祖父在梅赫倫是開麵包鋪的,欠了一大筆債跑到了波恩,從貝多芬的祖父開始他們家就是音樂世家了。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想要將他培養成第二個莫紮特,而約翰不僅是個醉鬼,還時運不濟,1784年時對約翰一家還算友善的選帝侯和內閣相繼去世,在新上任的選帝侯宮廷中,約翰完全失去了依靠,又加上他犯了欺詐罪,是選帝侯一時心軟,才沒有將他逐出宮廷。
父親不能幫他什麽,貝多芬前往維也納,見到了31歲的莫紮特,然後他認識了華爾斯坦伯爵,有了藝術事業和經濟上的支持。1790年他認識了海頓,並拜他為師,到了1792年,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支持和鼓勵下離開了波恩,開始定居在維也納,從某個意義上來說算是自立門戶了。但無拘無束的生活讓他也惹上了一些壞毛病,導致耳聾,他和父親約翰誰才是更需要誰的包容和諒解的“浪子”呢?
明明迪波爾的音樂不能給她帶來愉悅,她還是願意聽,她這是怎麽了?
是因為他是名人?她聽不懂會顯得自己很沒水平?
治療並不總是讓身體舒服的,矯正和手術都會帶來痛苦,可是她需要矯正什麽呢?
她想不明白,萬幸的是迪波爾要舉行巡回演出,第一站是法國巴黎,他正好與她同路。
在路上她可能會弄明白吧。
阿不思·鄧布利多指著一排並排放著的椅子,對還在讀書的波莫納說。
“你找我有什麽事,校長?”她十分緊張得問。
“哦,菲裏烏斯沒有告訴你麽?”阿不思驚訝得問。
她搖頭。
“這和我的一個小愛好有關。”鄧布利多在一個位置坐下後對垂下的帷幕說“你可以開始了。”
隨著他的話音剛落,天藍色的帷幕自己飄了起來,緊接著她就看到了穿著燕尾服的拉文克勞院長費力維,他朝著兩人鞠躬,然後像揮舞指揮棒一樣揮舞著魔杖,緊接著那些樂器就自己飄了起來。
“這是菲裏烏斯為萬聖節準備的音樂,他想讓我鑒賞一下。”阿不思解釋道。
“什麽?”她費解得問。
“你什麽地方弄不明白?”阿不思說。
“為什麽,我隻是個學生?”波莫納又一次費解得問。
“我聽說布萊克先生打算趁著周六去霍格莫德的機會,通過飛路網到倫敦的破釜酒吧,然後去現場聽披頭士的演唱會,這事你知道麽?”
波莫納跟石化了一樣一動不動。
“坐下吧,我不是讓你告密的。”阿不思帶著笑意說“我隻是想找個人陪我。”
波莫納立刻在阿不思旁邊的位置坐好了,實際上之前西裏斯確實邀約了她一起去聽披頭士的演唱會,當然不是他們兩個去,還有同樣對麻瓜搖滾好奇的詹姆波特。
“放輕鬆點,你是在享受。”阿不思在一旁輕鬆得笑著說。
她還是覺得很緊張。
“我有一個朋友。”阿不思輕柔得說“他並不是個善於傾聽的人,有時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將音樂當成了一種背景音。”
“難道不是麽?”波莫納反問。
“告訴我你是怎麽認為的?”
“如果要跳舞,就必然要有音樂。”
阿不思想了一下後說“你是說類似裝飾物?”
“什麽?”
“有個人你需要知道一下,他的名字叫做貝多芬,他是個很有名的音樂家,我想很多巫師都知道他。”阿不思說“是他把用於娛樂消遣的音樂變成了一種需要嚴肅、認真、安靜得去鑒賞的藝術品,也就是說你必須認真得去傾聽,才能聽懂其中的玄機。”
“咳咳”。
她看了眼菲裏烏斯,他正瞪著他們。
“認真聽吧,等會兒告訴我你聽到了什麽。”阿不思帶著微笑說完,就不再繼續解釋了,留下波莫納僵硬得坐在旁邊。
這時長笛的聲音已經如流水般緩緩蔓延開來。
迪波爾演奏的曲子是聖母頌,雖然喬治安娜讓他給一些“驚奇”,他卻沒有那麽做。據旁邊的教士們說,這位先生是柏林宮廷教堂的首席大提琴手,曾經為腓特烈大帝獻奏,並且與貝多芬、莫紮特合作過,還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的音樂老師。
從17世紀開始,人們已經發現了音樂需要高音、低音和中間音混合,曲調聽起來才優美完整。巴赫的平均律也符合這個調式,隻是他做得非常巧妙,好幾個聲部藏在一段旋律裏,以至於獨奏而無伴奏都不會覺得不完整。
迪波爾對聖母頌進行了細微的修改,彈奏鋼琴的時候有兩隻手,通常一隻手彈奏主旋律,另一隻手彈奏和弦,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全程都踩著腳踏板,這在古典鋼琴和羽鍵琴中是無法做到的,因為它們都沒有製音器,所以它們彈奏出來的音符也並不連續。
今天這位大師在教堂獨奏主要是想試聽一下喬治安娜所說的被天使親吻過的聲音是什麽樣的,他即將開始歐洲巡演,第一站就是法國的巴黎。
也就是說這是一場很高規格的表演,雖然它跟外麵的表演一樣,都是免門票的。
在聖經中並沒有描寫聖家族吵架的場景,但小孩子和母親吵架有什麽奇怪的,有的小孩還離家出走。米開朗基羅除了雕塑技藝精湛,還有他將人性和神性交融,他關注每個故事後的人物,而不是造型本身。
絕大多人看到《聖母憐子》,看到瑪利亞的表情都是愁苦的,這是一個正常的失去孩子的母親的反應。可能就她哪隻眼睛不對,一直覺得聖母在痛苦中微笑。
她對那個作品的理解是因為瑪麗亞認為自己有個勇敢的兒子,而且,還有什麽理由讓一個成年男子躺在母親的懷中看著不那麽突兀的?
雖然瑪麗亞的麵容依舊如同少女,歲月仿佛定格在她誕下他的時候,可是聖子已經長大了,從坐在她膝蓋上跟她鬧脾氣的嬰兒變得比她還高,可是她懷中的兒子已經失去了生命,如同一塊冰冷的石頭。
與其說是他給予了石頭生命,不如說是他將困在石料中的靈魂解放了出來。
她沒有去過羅馬,卻看過很多旅遊者去那裏遊覽後拍攝的照片,通過想象,她覺得自己如同身臨其境。在西斯廷的天頂畫中,不論是亞當還是執行末日審判的聖子都是正值壯年,沒有讓人不忍直視的衰老,也沒有稚子的脆弱。可惜活人的生命無法像雕塑、繪畫般停留在那一刻,就像那個斯芬克斯的謎題,由清晨走向傍晚,由曉色變成暮色。
行星周而複始得繞著圈旋轉,人死亡了卻不會複活,歲月疊加在人們身上總會帶來一些改變,有些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有些卻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比如美人臉上的皺紋,又或者英雄身上逐漸鬆弛的肌肉。
這教堂即舉行新生的洗禮,也舉行老人的葬禮,從它建成之日就幾乎沒有什麽改變,兒子與父親、祖父所看到的幾乎是一樣的光景,而他們也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論是外表還是性格。
這算是生命的延續麽?
當父親死亡,兒子又繼續他生命的軌跡。
盡管巴洛克起源於矯揉主義,但它帶來的是衝擊力,如同天降隕石,給這個一成不變、循規蹈矩的世界帶來衝擊和改變。
當充滿巴洛克風格的巴赫的曲子在這座哥特式教堂裏響起的時候,“改變”已經悄然發生,她也不清楚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以前威尼斯人在教堂裏演奏巴洛克音樂的時候都被主教訓誡了。
不過天體也在演奏一首無聲的音樂,有人聽到了這首無聲的歌,才有了開普勒定律,以及受其啟發的牛頓推算出的萬有引力定律。
她聽說貝多芬寫了一首關於魔笛的變奏曲,曲名叫《知道愛情的男人》,希望等離開了教堂後迪波爾先生還能為她演奏一下。
盡管魔笛也是在表演光明戰勝黑暗的主題,可是講的卻是古埃及的故事,這種“異教”題材還是不要在這裏演奏了。
隻要心裏不想著去偷,哪怕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就這麽放在那兒也不會有人去動它的,當人們明白了什麽是罪,才知道什麽事不該去做,這比任何先進的防盜措施都好用。
反而防盜措施越先進,人們越躍躍欲試,想要挑戰“不可能”。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最終教堂裏的名畫還是失竊了,神父們根據照片複製了一副放在了牆上,並將它的遭遇寫了個牌子立在了一旁。
這是一種無聲的譴責,當然,偷畫的人也可以充耳不聞,享受賣掉偷來的名畫後得到的大額財富,買畫的人也可以當作什麽都不知道,將之放在自己的私人收藏裏。
比起證明神是否存在,人類更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過去的倫理崩塌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再管用的問題,人們不再懼怕死後會下地獄,因為這世界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人們不再懼怕死後接受永恒的懲罰,活著的時候也就肆無忌憚了。
上流社會有很多人想要擠進去,可是能留下的很少,很多家庭都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的“詛咒”,誰會花心思在這種呆不長久的人身上呢?
如果有人認同了這個“規則”,那他就“理解”舊貴族不能容忍新貴族、不和他們平起平坐了。
隻要參加的人全部都同意的事,對每個人來說就不是不公正的,努力讓自己的家族延續4代以上,成為名門望族,美第奇家族就是這麽做的,為了成為“真正的”貴族,他們甚至拋棄了為教皇打理產業的銀行家身份。這項業務被富格爾接手了,而富格爾能左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競選不隻是因為手裏的金幣。
貝多芬的曾祖父在梅赫倫是開麵包鋪的,欠了一大筆債跑到了波恩,從貝多芬的祖父開始他們家就是音樂世家了。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想要將他培養成第二個莫紮特,而約翰不僅是個醉鬼,還時運不濟,1784年時對約翰一家還算友善的選帝侯和內閣相繼去世,在新上任的選帝侯宮廷中,約翰完全失去了依靠,又加上他犯了欺詐罪,是選帝侯一時心軟,才沒有將他逐出宮廷。
父親不能幫他什麽,貝多芬前往維也納,見到了31歲的莫紮特,然後他認識了華爾斯坦伯爵,有了藝術事業和經濟上的支持。1790年他認識了海頓,並拜他為師,到了1792年,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支持和鼓勵下離開了波恩,開始定居在維也納,從某個意義上來說算是自立門戶了。但無拘無束的生活讓他也惹上了一些壞毛病,導致耳聾,他和父親約翰誰才是更需要誰的包容和諒解的“浪子”呢?
明明迪波爾的音樂不能給她帶來愉悅,她還是願意聽,她這是怎麽了?
是因為他是名人?她聽不懂會顯得自己很沒水平?
治療並不總是讓身體舒服的,矯正和手術都會帶來痛苦,可是她需要矯正什麽呢?
她想不明白,萬幸的是迪波爾要舉行巡回演出,第一站是法國巴黎,他正好與她同路。
在路上她可能會弄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