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依藝看著杜子春發呆,便又說道:“為兄自認有些才華,在前隋時任過司法參軍,也有些從政的心得,想來可以勝任。”
杜子春雙手接過那封自薦信:“兄,當真?”
“當真!”杜依藝說完,向在坐的其他人環手一禮:“各位,作個見證。”
眾人紛紛回禮。
若說今天這些在書院中讀書的,已經成年的,才華最高、身份最高的,就是杜依藝了。
杜子春感覺有些不可思議,杜依藝對杜子春說道:“替兄去投,兄深思熟慮過。”
杜子春這才回話:“一定親手交於國舅麵前。”
“謝過。”
韋家那邊,比韋巨溪年齡大不了多少的韋瑜這才對韋巨溪說道:“看懂了嗎?”
“請叔公指點。”
叫的沒錯。依輩份算,雖然年齡才二十多歲,卻比韋珪還大一輩,是韋珪六爺爺韋津的第九子。
韋瑜壓低聲音說道:“若真想光宗耀祖,就看杜依藝。若想憑借族中榮光混個富貴溫飽,依你當下的程度,族中也可保你外放為官。我呢,屬於借族中榮光出仕的,文不成武不就,書讀的不好,也下不了苦功夫去習武。”
韋巨溪用力的點了點頭。
他和韋瑜比不了。
他曾祖那一輩,最高也就到縣侯。到祖父那一代,隻是混了一個小吏,父親這一輩隻能回家為族中做事,他非常用心的讀書,隻希望族中有出去當官的,自己可以跟著出去,先從吏員作起,將來有機會往上走,改變全家的命運。
韋瑜可以被稱為貴族。
而他韋巨溪,已經算是寒門了。
在大唐一朝。
寒門可不是貧民,世家的庶族,門第低微的才有資格叫寒門。
真正的貧苦人家,連讀書的機會都不會有。
兩天後。
長安城,皇宮。
李淵單獨召李世民入宮問話。
李世民入殿,李淵吩咐太監和侍女們出去,將一封疏放在案上。
李世民上前施禮之後拿起了疏。一看,是國舅竇樂送來的,請求派自己去吊唁始畢可汗。
李淵這才問:“你們從晉陽回來,冊封文武、賞賜將士,派官員接管朔州,忙了這些日子,朕一直沒問過,始畢可汗是怎麽死的,為何突厥會給一萬一千匹戰馬。這其中透著古怪。”
李世民放下竇樂的疏:“父皇,在兒臣的眼中,始畢可汗之死,是舅舅所為。”
“詳細講來。”
李世民詳細的講述了戰報上沒有寫的部分,唐軍如何一步步的把突厥人引入陷阱,從攻打劉武周那天開始,真正的目標就是突厥人。
最終決戰的位置,是唐軍拚上命急行軍跑死了不少馬,才完成的包圍圈。
包圍圈內,就是死地。
李世民說道:“父皇,就算始畢可汗是急症不治,身陷死地也是誘因。決戰之前始畢可汗約舅舅與兒臣陣前相談,兒臣思考之後認為放始畢可汗離開才是上策,那時,始畢可汗已經走不了路,目不能視,耳不能聽。”
李淵指了指信。
李世民回答:“父皇,舅舅會去吊唁嗎?”
李淵點了點頭,沒錯。
依他對當年竇樂的記憶,就是一個滿腦子想求仙問道的少年郎。這次回來,雖然說變了不少,但依舊對塵世很淡漠。
李淵和裴寂談過,裴寂也表過態度,莫說他和李淵這麽年的交情,隻是晉陽起兵的功勳,他的尚書左仆射之位,誰也搶不走。但若竇樂想當,他願意退居次位。可竇樂,偏偏不要,隻想在南山過自己的小日子。
想到這裏,李淵說道:“那日,就是你舅舅打斷了尹阿鼠的手,就在這殿中,他似是無心說笑,可我看的出來,或許是真的,他想把疆域西擴八千裏。”
說完,李淵問:“晉陽之時,你可有留意,你舅舅統兵如何?坐下說,我們父子二人閑聊幾句,不傳於六耳。”
李世民自己拿過一個圓凳坐下。
“父皇,舅舅不懂行軍、不通軍務、分不清兵馬編製、不識地圖、軍陣營盤完全不了解。可他會打仗,知道在什麽時間、什麽地點,用什麽辦法擊敗敵軍。舅舅會用人,行軍布置有李靖,領軍衝陣有各位將軍。”
李世民開始用桌上的物件擺:“父皇請看,這是舅舅的戰術,此術名為圍點打援,兒臣在書中讀到,是耿翕在攻打濟南時初創,但舅舅把這一戰術運用到了極致,兒臣自認兵法精通,卻增減不了半點。”
“還有這一招,輕騎與輕步兵。舅舅稱之為戰術穿插,兵法中有:以正合,以奇勝。舅舅將這一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李世民繼續擺:“還有一招,兒臣以為眾將都看留意,隻有李靖一人例外。以一個數人的小隊,裝備不同的兵器,在山地配合作戰,戰力奇高。山營出戰,殺敵數倍,卻無一人戰死,也無重傷致殘者。攻守兼備。”
李淵聽完:“那麽,吊唁這事?”
李世民反問:“父皇為何不問舅舅?”
李淵搖了搖頭:“問了,他若不說,或是隨便編一個理由,朕身為皇帝,顏麵何在?”
“那,兒臣去問?”
李淵點點頭。
父子二人商量好,李世民還沒離開呢,就有太監來報:“聖人,國舅在宮外遞疏,請求覲見。”
覲見?
“二郎,去迎一下。”
“是,父皇。”
作為前世一名九九六的社畜,竇樂很清楚,什麽時候學會在老板麵前擺譜,什麽時候要主動放低身段。
所以,前腳讓人送來疏,後腳就親自跑來長安城了。
可到了皇宮門口,隻見車駕,卻不見竇樂身影。
李世民揮手一招,杜子春小跑著過來:“殿,殿下,國舅在那邊坊前,與人爭吵,我們也不敢去攔。”
李世民順著杜子春手指的方向看了過去。
也不遠,就在永興坊朝南開的坊門處,李世民便走了過去。
竇樂正在與人爭論,圍觀的人不少,卻無人敢上前。
因為竇樂穿的是紫袍,和他爭論的人,也穿的是紫袍。
紫袍之人,叫劉政會。
杜子春雙手接過那封自薦信:“兄,當真?”
“當真!”杜依藝說完,向在坐的其他人環手一禮:“各位,作個見證。”
眾人紛紛回禮。
若說今天這些在書院中讀書的,已經成年的,才華最高、身份最高的,就是杜依藝了。
杜子春感覺有些不可思議,杜依藝對杜子春說道:“替兄去投,兄深思熟慮過。”
杜子春這才回話:“一定親手交於國舅麵前。”
“謝過。”
韋家那邊,比韋巨溪年齡大不了多少的韋瑜這才對韋巨溪說道:“看懂了嗎?”
“請叔公指點。”
叫的沒錯。依輩份算,雖然年齡才二十多歲,卻比韋珪還大一輩,是韋珪六爺爺韋津的第九子。
韋瑜壓低聲音說道:“若真想光宗耀祖,就看杜依藝。若想憑借族中榮光混個富貴溫飽,依你當下的程度,族中也可保你外放為官。我呢,屬於借族中榮光出仕的,文不成武不就,書讀的不好,也下不了苦功夫去習武。”
韋巨溪用力的點了點頭。
他和韋瑜比不了。
他曾祖那一輩,最高也就到縣侯。到祖父那一代,隻是混了一個小吏,父親這一輩隻能回家為族中做事,他非常用心的讀書,隻希望族中有出去當官的,自己可以跟著出去,先從吏員作起,將來有機會往上走,改變全家的命運。
韋瑜可以被稱為貴族。
而他韋巨溪,已經算是寒門了。
在大唐一朝。
寒門可不是貧民,世家的庶族,門第低微的才有資格叫寒門。
真正的貧苦人家,連讀書的機會都不會有。
兩天後。
長安城,皇宮。
李淵單獨召李世民入宮問話。
李世民入殿,李淵吩咐太監和侍女們出去,將一封疏放在案上。
李世民上前施禮之後拿起了疏。一看,是國舅竇樂送來的,請求派自己去吊唁始畢可汗。
李淵這才問:“你們從晉陽回來,冊封文武、賞賜將士,派官員接管朔州,忙了這些日子,朕一直沒問過,始畢可汗是怎麽死的,為何突厥會給一萬一千匹戰馬。這其中透著古怪。”
李世民放下竇樂的疏:“父皇,在兒臣的眼中,始畢可汗之死,是舅舅所為。”
“詳細講來。”
李世民詳細的講述了戰報上沒有寫的部分,唐軍如何一步步的把突厥人引入陷阱,從攻打劉武周那天開始,真正的目標就是突厥人。
最終決戰的位置,是唐軍拚上命急行軍跑死了不少馬,才完成的包圍圈。
包圍圈內,就是死地。
李世民說道:“父皇,就算始畢可汗是急症不治,身陷死地也是誘因。決戰之前始畢可汗約舅舅與兒臣陣前相談,兒臣思考之後認為放始畢可汗離開才是上策,那時,始畢可汗已經走不了路,目不能視,耳不能聽。”
李淵指了指信。
李世民回答:“父皇,舅舅會去吊唁嗎?”
李淵點了點頭,沒錯。
依他對當年竇樂的記憶,就是一個滿腦子想求仙問道的少年郎。這次回來,雖然說變了不少,但依舊對塵世很淡漠。
李淵和裴寂談過,裴寂也表過態度,莫說他和李淵這麽年的交情,隻是晉陽起兵的功勳,他的尚書左仆射之位,誰也搶不走。但若竇樂想當,他願意退居次位。可竇樂,偏偏不要,隻想在南山過自己的小日子。
想到這裏,李淵說道:“那日,就是你舅舅打斷了尹阿鼠的手,就在這殿中,他似是無心說笑,可我看的出來,或許是真的,他想把疆域西擴八千裏。”
說完,李淵問:“晉陽之時,你可有留意,你舅舅統兵如何?坐下說,我們父子二人閑聊幾句,不傳於六耳。”
李世民自己拿過一個圓凳坐下。
“父皇,舅舅不懂行軍、不通軍務、分不清兵馬編製、不識地圖、軍陣營盤完全不了解。可他會打仗,知道在什麽時間、什麽地點,用什麽辦法擊敗敵軍。舅舅會用人,行軍布置有李靖,領軍衝陣有各位將軍。”
李世民開始用桌上的物件擺:“父皇請看,這是舅舅的戰術,此術名為圍點打援,兒臣在書中讀到,是耿翕在攻打濟南時初創,但舅舅把這一戰術運用到了極致,兒臣自認兵法精通,卻增減不了半點。”
“還有這一招,輕騎與輕步兵。舅舅稱之為戰術穿插,兵法中有:以正合,以奇勝。舅舅將這一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李世民繼續擺:“還有一招,兒臣以為眾將都看留意,隻有李靖一人例外。以一個數人的小隊,裝備不同的兵器,在山地配合作戰,戰力奇高。山營出戰,殺敵數倍,卻無一人戰死,也無重傷致殘者。攻守兼備。”
李淵聽完:“那麽,吊唁這事?”
李世民反問:“父皇為何不問舅舅?”
李淵搖了搖頭:“問了,他若不說,或是隨便編一個理由,朕身為皇帝,顏麵何在?”
“那,兒臣去問?”
李淵點點頭。
父子二人商量好,李世民還沒離開呢,就有太監來報:“聖人,國舅在宮外遞疏,請求覲見。”
覲見?
“二郎,去迎一下。”
“是,父皇。”
作為前世一名九九六的社畜,竇樂很清楚,什麽時候學會在老板麵前擺譜,什麽時候要主動放低身段。
所以,前腳讓人送來疏,後腳就親自跑來長安城了。
可到了皇宮門口,隻見車駕,卻不見竇樂身影。
李世民揮手一招,杜子春小跑著過來:“殿,殿下,國舅在那邊坊前,與人爭吵,我們也不敢去攔。”
李世民順著杜子春手指的方向看了過去。
也不遠,就在永興坊朝南開的坊門處,李世民便走了過去。
竇樂正在與人爭論,圍觀的人不少,卻無人敢上前。
因為竇樂穿的是紫袍,和他爭論的人,也穿的是紫袍。
紫袍之人,叫劉政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