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津正準備繼續說。
一旁的王仁則說道:“聖上,莫聽他這擾亂人心之言,有探子來報,唐軍正在秘密的往韋澤關大量運輸物資。我相信那個竇樂不在長安,但肯定不在洛陽。聖上請明查,唐秦王李世民領軍,一軍雙帥,到底誰為主?”
“沒錯。”
王世充認為韋津是在擾亂人心。
半年前,竇樂在夏收的時候跑來洛陽轉了那一圈,確實是挺嚇人的。
洛陽城的文武真的沒誰不怕,隻是一個人,就把洛陽城上下戲弄的束手無策。
韋津隻是笑笑,繼續遠觀唐軍軍陣。
此時,他已經在想。
若是洛陽城破,自己沒有被王世充殺掉,那麽回到長安,唐皇李淵會不會給自己一個不錯的官職呢。
畢竟,也算是老相識了。
話說兩邊,李世民、竇樂已經到了洛陽城外的軍營之中。
竇樂這次是真正戴著麵具,穿著一件很普通的藍袍。
進了中軍大帳,竇樂就往角落一站。
李世民過去將竇樂拉到中間的位置:“舅舅,你來行令。”
竇樂急忙推辭:“我就是嘴上的功夫。”
李世民:“舅舅負責行令,我來布陣。”
這話就是說,竇樂負責戰略,李世民負責戰術。
竇樂這才應下:“那我說了,先讓何潘仁來。”
竇樂站在地圖前,很努力的看了一會。
何潘仁萬萬沒想到,竟然還他的活,他此時隻是管著後隊雜兵的武官。
何潘仁出列,重重一抱拳:“末將在。”
竇樂沒有轉身,隻說到洛陽說是一座城,卻是一個城堡群,除了洛陽主城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小城,與堡壘。
而且從地形上看,洛陽有著大兵團作戰的戰略縱深。
何潘仁一直保持著抱拳的姿勢站在那裏等候著。
竇樂轉過身說道:“帶三千雜兵,掩護齊王帶朱雀衛到嵩山,而後你負責攻打嵩山,許敗不許勝。”
跟何潘仁說完,竇樂對李世民說:“秦王殿下,閃擊伊州,元吉帶朱雀,請再點一將,我想一戰下伊州。”
李世民拿出一支令箭:“翟長孫。”
“末將在!”
“拿不下伊州,定重責。”
翟長孫:“拿不下伊州,末將派人送來自己的人頭。”
李世民甩出令箭。
竇樂接著說:“拿下伊州,城中必有珍寶,何潘仁你帶親信悄悄的北上,去賄賂竇建德的人,別不舍得花錢,等滅了竇建德,還是咱的。接下來,每打下一城,就會將珍寶與金子給你送去,此事辦好,大功。”
“得令!”
李世民也跟著說道:“依兵法言,若本王是竇建德,此時當全力猛攻晉州,而不是來洛陽參加混戰,何將軍,若成,你必是首功。”
“末將領命。”
雖然不是帶兵的活,但何潘仁感覺自己這點打仗的水平,眼下這活更適合自己,辦好了還有大功。
竇樂接著說:“藥師,通知紅雲繡衣,在洛陽城放出消息。嵩山藏有前隋寶藏,糧食百萬擔。兵精糧足,是唐軍必占之地。”
“得令。”
紅雲繡衣,聽到這個名字,李世民就知道,這是派細作。
繡衣是漢武帝賜的名,全稱是繡衣使者。
下完令後竇樂:“殿下,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是不是?”
李世民抽出令箭:“張士貴,自大河往東,帶一萬兵馬攻打滎陽南幾座城池,派出探馬。此戰由你全權負責,無須請戰,自行決定何時開戰。”
“得令,末將必不辱命。”
正在竇樂準備接著往下講的時候,有負責守衛的將軍進來:“殿下,國舅,營外有一隊人,拿著東宮的信物,自稱滎陽鄭氏,要見殿下與國舅。我回答,國舅此時在南山馬場,對方笑而不語。”
說罷,雙手奉上一隻盒子。
竇樂看到是一枚印。
李世民隻看了一眼:“鄭元璹,前隋鴻臚卿、左武侯大將軍,武德元年秋、冬,兩次擊敗朱粲,他沒在洛陽城內?”
“速請!”
李世民一邊吩咐一邊說道:“各軍備戰。”
“是!”
很快,李世民在一處單獨的營帳見到了鄭元璹,相互施禮之後,鄭元璹說道:“竇郎君呢,躲著不見,可是沒誠意的。”
李世民回答:“舅舅現在南山馬場,父皇詔令禁足半年。”
鄭元璹仰天大笑:“笑話,唐對鄭一戰,關乎國運,如此良將放在南山禁足,你當老夫是三歲孩童。或許是在試探,你兄是否泄漏了唐皇親自訂下的機密?”
李世民趕緊施禮:“告罪。”
“恩。”
很快,李世民出來把竇樂叫進了營帳之中。
鄭元璹這才拿出一隻小包袱放在桌上:“秦王殿下,滎陽降了,還說服了張公瑾領七州來降,並且會派人隨唐軍去招降其餘的州縣。這裏是兵符印信,可否讓我們單獨聊聊。”
“世民拿人送來茶點。”
李世民施了一禮,拿著兵符印信離開。
這包東西,等同於王世充至少三分之一的地盤,還有不少於五萬兵馬。
營帳內,鄭元璹與竇樂都坐著沒開口,相互打量著對方。
在鄭元璹眼中,竇氏雖然大祭祀還沒有舉辦,可竇威已經臥病在床,竇樂就是事實上的新一任竇氏族長,依竇氏族譜記載,翻過年就是四十七歲。
此時看來,卻是一個青年人。
難道,真是修仙問道的結果。
竇樂也在打量著對方,一個很儒雅的老頭,卻是能打敗朱粲的人,而且領軍職,估計是一個狠人。
有人進來,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郎。
此時進屋,先給竇樂施禮,然後給鄭元璹磕頭:“北祖六房杜仁秦問叔公安。”
“恩。”鄭元璹受下這一禮:“此時大戰,去領軍立功吧。”
“是,侄孫告退。”
營帳內隻有竇樂和鄭元璹之時,鄭元璹問:“樂郎君,孔家這一手,用的妙。”
竇樂一邊笑,一邊倒茶:“我是竇氏族長,我姐姐是當朝皇後,曾經欲借韋杜之力,可當我深入思考之後,他們的力量不夠,孔家,多合適。”
鄭元璹爽朗的大笑:“謝茶。”
一旁的王仁則說道:“聖上,莫聽他這擾亂人心之言,有探子來報,唐軍正在秘密的往韋澤關大量運輸物資。我相信那個竇樂不在長安,但肯定不在洛陽。聖上請明查,唐秦王李世民領軍,一軍雙帥,到底誰為主?”
“沒錯。”
王世充認為韋津是在擾亂人心。
半年前,竇樂在夏收的時候跑來洛陽轉了那一圈,確實是挺嚇人的。
洛陽城的文武真的沒誰不怕,隻是一個人,就把洛陽城上下戲弄的束手無策。
韋津隻是笑笑,繼續遠觀唐軍軍陣。
此時,他已經在想。
若是洛陽城破,自己沒有被王世充殺掉,那麽回到長安,唐皇李淵會不會給自己一個不錯的官職呢。
畢竟,也算是老相識了。
話說兩邊,李世民、竇樂已經到了洛陽城外的軍營之中。
竇樂這次是真正戴著麵具,穿著一件很普通的藍袍。
進了中軍大帳,竇樂就往角落一站。
李世民過去將竇樂拉到中間的位置:“舅舅,你來行令。”
竇樂急忙推辭:“我就是嘴上的功夫。”
李世民:“舅舅負責行令,我來布陣。”
這話就是說,竇樂負責戰略,李世民負責戰術。
竇樂這才應下:“那我說了,先讓何潘仁來。”
竇樂站在地圖前,很努力的看了一會。
何潘仁萬萬沒想到,竟然還他的活,他此時隻是管著後隊雜兵的武官。
何潘仁出列,重重一抱拳:“末將在。”
竇樂沒有轉身,隻說到洛陽說是一座城,卻是一個城堡群,除了洛陽主城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小城,與堡壘。
而且從地形上看,洛陽有著大兵團作戰的戰略縱深。
何潘仁一直保持著抱拳的姿勢站在那裏等候著。
竇樂轉過身說道:“帶三千雜兵,掩護齊王帶朱雀衛到嵩山,而後你負責攻打嵩山,許敗不許勝。”
跟何潘仁說完,竇樂對李世民說:“秦王殿下,閃擊伊州,元吉帶朱雀,請再點一將,我想一戰下伊州。”
李世民拿出一支令箭:“翟長孫。”
“末將在!”
“拿不下伊州,定重責。”
翟長孫:“拿不下伊州,末將派人送來自己的人頭。”
李世民甩出令箭。
竇樂接著說:“拿下伊州,城中必有珍寶,何潘仁你帶親信悄悄的北上,去賄賂竇建德的人,別不舍得花錢,等滅了竇建德,還是咱的。接下來,每打下一城,就會將珍寶與金子給你送去,此事辦好,大功。”
“得令!”
李世民也跟著說道:“依兵法言,若本王是竇建德,此時當全力猛攻晉州,而不是來洛陽參加混戰,何將軍,若成,你必是首功。”
“末將領命。”
雖然不是帶兵的活,但何潘仁感覺自己這點打仗的水平,眼下這活更適合自己,辦好了還有大功。
竇樂接著說:“藥師,通知紅雲繡衣,在洛陽城放出消息。嵩山藏有前隋寶藏,糧食百萬擔。兵精糧足,是唐軍必占之地。”
“得令。”
紅雲繡衣,聽到這個名字,李世民就知道,這是派細作。
繡衣是漢武帝賜的名,全稱是繡衣使者。
下完令後竇樂:“殿下,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是不是?”
李世民抽出令箭:“張士貴,自大河往東,帶一萬兵馬攻打滎陽南幾座城池,派出探馬。此戰由你全權負責,無須請戰,自行決定何時開戰。”
“得令,末將必不辱命。”
正在竇樂準備接著往下講的時候,有負責守衛的將軍進來:“殿下,國舅,營外有一隊人,拿著東宮的信物,自稱滎陽鄭氏,要見殿下與國舅。我回答,國舅此時在南山馬場,對方笑而不語。”
說罷,雙手奉上一隻盒子。
竇樂看到是一枚印。
李世民隻看了一眼:“鄭元璹,前隋鴻臚卿、左武侯大將軍,武德元年秋、冬,兩次擊敗朱粲,他沒在洛陽城內?”
“速請!”
李世民一邊吩咐一邊說道:“各軍備戰。”
“是!”
很快,李世民在一處單獨的營帳見到了鄭元璹,相互施禮之後,鄭元璹說道:“竇郎君呢,躲著不見,可是沒誠意的。”
李世民回答:“舅舅現在南山馬場,父皇詔令禁足半年。”
鄭元璹仰天大笑:“笑話,唐對鄭一戰,關乎國運,如此良將放在南山禁足,你當老夫是三歲孩童。或許是在試探,你兄是否泄漏了唐皇親自訂下的機密?”
李世民趕緊施禮:“告罪。”
“恩。”
很快,李世民出來把竇樂叫進了營帳之中。
鄭元璹這才拿出一隻小包袱放在桌上:“秦王殿下,滎陽降了,還說服了張公瑾領七州來降,並且會派人隨唐軍去招降其餘的州縣。這裏是兵符印信,可否讓我們單獨聊聊。”
“世民拿人送來茶點。”
李世民施了一禮,拿著兵符印信離開。
這包東西,等同於王世充至少三分之一的地盤,還有不少於五萬兵馬。
營帳內,鄭元璹與竇樂都坐著沒開口,相互打量著對方。
在鄭元璹眼中,竇氏雖然大祭祀還沒有舉辦,可竇威已經臥病在床,竇樂就是事實上的新一任竇氏族長,依竇氏族譜記載,翻過年就是四十七歲。
此時看來,卻是一個青年人。
難道,真是修仙問道的結果。
竇樂也在打量著對方,一個很儒雅的老頭,卻是能打敗朱粲的人,而且領軍職,估計是一個狠人。
有人進來,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郎。
此時進屋,先給竇樂施禮,然後給鄭元璹磕頭:“北祖六房杜仁秦問叔公安。”
“恩。”鄭元璹受下這一禮:“此時大戰,去領軍立功吧。”
“是,侄孫告退。”
營帳內隻有竇樂和鄭元璹之時,鄭元璹問:“樂郎君,孔家這一手,用的妙。”
竇樂一邊笑,一邊倒茶:“我是竇氏族長,我姐姐是當朝皇後,曾經欲借韋杜之力,可當我深入思考之後,他們的力量不夠,孔家,多合適。”
鄭元璹爽朗的大笑:“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