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小錢,不至於讓五姓之家放在眼裏。
但是。
能讓家產翻倍,可就不是一點小錢了。
鄭元璹不由的感歎著。
崔君肅卻說:“裴兄,國舅府點精銳前往江南,攻打劉子通,還真是為了你那套書。”
裴矩:“我之前就說了,國舅就是這麽安排的,你們不信,說他有什麽猜不出的陰謀,我看你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鄭元璹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也沒打算說服裴矩。
反正,他心中,竇樂如果是個純善之人,這天下怕是就沒惡人了。
鄭元璹並非無的放矢。
三件事。
頭一件,竇樂竟然把世家壟斷的高級紙張的造紙術變相的公開了。
鄭元璹深入讀過竇樂海量印刷,低價售賣的《齊民要術》之後發現,許多原本隻有世家才會的東西,現在普通人也會了。
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商品。
而《齊民要術》中,造紙的原料變的廉價,樹皮、破布、麻頭、舊漁網等等。
第二件就是印刷術。
長安城已經有第二家書坊了,印的書質量很差,而且都是殘本。
比如隻有幾十頁的論語,幾十頁的春秋……
第三件更可惡,竇樂在幫著李唐搞什麽士族誌,就他打聽到的消息,皇家為一等,國戚為二等,五姓七望是第三等。
鄭元璹有理由相信,竇樂正在挖世家的根。
所以,對於鄭氏,對於五姓而言,竇樂不是好人。
雖然,鄭元璹內心在罵竇樂不是好人,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做人還是有原則的。
為竇樂操辦大婚之事,鄭元璹還是很盡心的。
迎娶的日子,定在二月第一個旬日。
竇樂自己結婚,卻完全不管不問。
也不是竇樂心大,而是大唐結婚這套流程實在太複雜,他也沒心情去學習。
最近幾天,竇樂天天在走親戚。
特別是,王家。
王裕。
“這個,姐夫呀!”
竇樂這麽一稱呼,王裕感覺腦殼疼。
這麽稱呼,也不算有錯。
他是當朝皇帝李淵的妹夫,從年齡上,竇樂稱呼自己一聲姐夫,也沒什麽不合適。
同安公主正招呼人備下家宴。
竇樂又來了一句:“話說,姐夫你王家準備造反不?”
撲通。
王裕直接滑在地上。
竇樂伸手去扶:“姐夫,你看。我估計你家也不準備造反,大唐一統天下指日可待,所以呢,你們還是大唐的臣子,是這個理吧。你也是一位駙馬呢,說起來也是皇親國戚,對吧。”
“停,停,停。”王裕連說了三個停。
他可不敢讓竇樂再說下去了。
這位國舅,實在是太膽大了,什麽都敢說。
王裕說道:“你想說什麽,直接說。”
竇樂這才說:“我最近沒錢了,有點窮。”
聽到這話,王裕立即說:“我送你一千貫,再借你一萬貫,錢這點小事,你剛才所言,實在嚇人。”
竇樂笑嗬嗬看著王裕:“幾萬貫,我還不缺,我要的是一百萬貫。”
王裕也笑了:“你憑什麽認為,我會借給你。”
竇樂:“與公,這是你們王家向聖人示好的一個機會。與私,這筆生意很掙錢。與咱們的交情而言,這是雙贏的局麵。”
王裕正打算對竇樂說,我和你有什麽交情可言。
竇樂接下來說道:“我要建一座鋼坊,年產鋼鐵是前隋全國鋼鐵產量的三倍以上,幾年後,有個五倍,十倍也不是不可能。”
王裕立即改口:“以前,也總是聽你的姐姐,非常的賢良。”
“當年,嶽母生病,我的夫人思念母親,日夜以淚洗麵。當聽聞,太穆皇後衣不解帶,日常在旁照顧,我的夫人立即就放下心來。”
竇樂卻沒接這話,繼續說:“我用工藝入股,聖人用占兩成幹股,你若不是不放心,可以買我的投資券。若是放心的話,我大婚之後,立即就往晉陽去。”
王裕表情變的嚴肅:“並州,在隋的時候,擁有全國三成冶鐵坊。產鐵,占隋全國的一半。這些冶鐵坊,當如何?”
竇樂說道:“他們繼續呀,我們還可以賣焦炭給他們。他們不用再冶鐵,卻可以打造鐵器,生意會更好。當然,一些手藝不好的,自然沒了活路,卻可以來我們的鐵坊作工。”
王裕:“一百萬貫?”
竇樂開始算了。
“咱們需要一塊地,而且還要臨水,有碼頭好運輸。建工坊需要人,要發工錢,還要糧食。接下來呢,還需要去買木料,燒磚頭……”
竇樂在算著,王裕也在算。
地,他王家有。
不敢說要多少有多少,臨河的荒地,種不了什麽好莊稼的,別說是幾千畝,就是萬畝也不值錢。
再說人力。
太原王氏,這四個字可不是白叫的。
工錢、糧食、木料……
似乎,花不了多少現錢,建一個超大的鋼鐵坊,大半的東西王家都是現成的。
甚至於對於會冶鐵的工匠,王家也有不少。
將那些小鐵坊一關,全部投入這個大鋼鐵坊,也是良策。
還別說,這個合作還真是雙贏。
細節一商量,兩人一拍即合。
竇樂又說道:“這個,姐夫呀。這事呢,先保密,鐵可不是普通的生意,越少人知道,越是少生事端。”
“自然如此。”
這會,家宴也已經準備好了,竇樂卻起身告辭:“飯就不吃了,姐夫這裏待的太久了,省得有心人多想。等到晉陽,姐夫可是欠我一次宴會。”
“好說,好說。”
王裕滿口答應。
竇樂離開,這話傳到鄭元璹耳朵裏,味道就有點變。
有人就告訴鄭元璹。
國舅竇樂去了王裕府上,結果連飯都沒吃上,也就說是,王裕根本就沒有真正把國舅當貴客來接待。
鄭元璹心說,太原王氏,可沒那麽好打交道。
竇樂很清楚,想和整個五姓七望去鬥,若是再加上關隴八大族,看看楊廣,多厲害的一個人,結果呢?
所以,分化他們才是上策。
正因為這樣,竇樂才請王裕不要聲張,一切等回到晉陽再說。
回到府裏,竇樂最關心的,還是江都那邊。
但是。
能讓家產翻倍,可就不是一點小錢了。
鄭元璹不由的感歎著。
崔君肅卻說:“裴兄,國舅府點精銳前往江南,攻打劉子通,還真是為了你那套書。”
裴矩:“我之前就說了,國舅就是這麽安排的,你們不信,說他有什麽猜不出的陰謀,我看你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鄭元璹輕輕的搖了搖頭。
他也沒打算說服裴矩。
反正,他心中,竇樂如果是個純善之人,這天下怕是就沒惡人了。
鄭元璹並非無的放矢。
三件事。
頭一件,竇樂竟然把世家壟斷的高級紙張的造紙術變相的公開了。
鄭元璹深入讀過竇樂海量印刷,低價售賣的《齊民要術》之後發現,許多原本隻有世家才會的東西,現在普通人也會了。
紙,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商品。
而《齊民要術》中,造紙的原料變的廉價,樹皮、破布、麻頭、舊漁網等等。
第二件就是印刷術。
長安城已經有第二家書坊了,印的書質量很差,而且都是殘本。
比如隻有幾十頁的論語,幾十頁的春秋……
第三件更可惡,竇樂在幫著李唐搞什麽士族誌,就他打聽到的消息,皇家為一等,國戚為二等,五姓七望是第三等。
鄭元璹有理由相信,竇樂正在挖世家的根。
所以,對於鄭氏,對於五姓而言,竇樂不是好人。
雖然,鄭元璹內心在罵竇樂不是好人,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做人還是有原則的。
為竇樂操辦大婚之事,鄭元璹還是很盡心的。
迎娶的日子,定在二月第一個旬日。
竇樂自己結婚,卻完全不管不問。
也不是竇樂心大,而是大唐結婚這套流程實在太複雜,他也沒心情去學習。
最近幾天,竇樂天天在走親戚。
特別是,王家。
王裕。
“這個,姐夫呀!”
竇樂這麽一稱呼,王裕感覺腦殼疼。
這麽稱呼,也不算有錯。
他是當朝皇帝李淵的妹夫,從年齡上,竇樂稱呼自己一聲姐夫,也沒什麽不合適。
同安公主正招呼人備下家宴。
竇樂又來了一句:“話說,姐夫你王家準備造反不?”
撲通。
王裕直接滑在地上。
竇樂伸手去扶:“姐夫,你看。我估計你家也不準備造反,大唐一統天下指日可待,所以呢,你們還是大唐的臣子,是這個理吧。你也是一位駙馬呢,說起來也是皇親國戚,對吧。”
“停,停,停。”王裕連說了三個停。
他可不敢讓竇樂再說下去了。
這位國舅,實在是太膽大了,什麽都敢說。
王裕說道:“你想說什麽,直接說。”
竇樂這才說:“我最近沒錢了,有點窮。”
聽到這話,王裕立即說:“我送你一千貫,再借你一萬貫,錢這點小事,你剛才所言,實在嚇人。”
竇樂笑嗬嗬看著王裕:“幾萬貫,我還不缺,我要的是一百萬貫。”
王裕也笑了:“你憑什麽認為,我會借給你。”
竇樂:“與公,這是你們王家向聖人示好的一個機會。與私,這筆生意很掙錢。與咱們的交情而言,這是雙贏的局麵。”
王裕正打算對竇樂說,我和你有什麽交情可言。
竇樂接下來說道:“我要建一座鋼坊,年產鋼鐵是前隋全國鋼鐵產量的三倍以上,幾年後,有個五倍,十倍也不是不可能。”
王裕立即改口:“以前,也總是聽你的姐姐,非常的賢良。”
“當年,嶽母生病,我的夫人思念母親,日夜以淚洗麵。當聽聞,太穆皇後衣不解帶,日常在旁照顧,我的夫人立即就放下心來。”
竇樂卻沒接這話,繼續說:“我用工藝入股,聖人用占兩成幹股,你若不是不放心,可以買我的投資券。若是放心的話,我大婚之後,立即就往晉陽去。”
王裕表情變的嚴肅:“並州,在隋的時候,擁有全國三成冶鐵坊。產鐵,占隋全國的一半。這些冶鐵坊,當如何?”
竇樂說道:“他們繼續呀,我們還可以賣焦炭給他們。他們不用再冶鐵,卻可以打造鐵器,生意會更好。當然,一些手藝不好的,自然沒了活路,卻可以來我們的鐵坊作工。”
王裕:“一百萬貫?”
竇樂開始算了。
“咱們需要一塊地,而且還要臨水,有碼頭好運輸。建工坊需要人,要發工錢,還要糧食。接下來呢,還需要去買木料,燒磚頭……”
竇樂在算著,王裕也在算。
地,他王家有。
不敢說要多少有多少,臨河的荒地,種不了什麽好莊稼的,別說是幾千畝,就是萬畝也不值錢。
再說人力。
太原王氏,這四個字可不是白叫的。
工錢、糧食、木料……
似乎,花不了多少現錢,建一個超大的鋼鐵坊,大半的東西王家都是現成的。
甚至於對於會冶鐵的工匠,王家也有不少。
將那些小鐵坊一關,全部投入這個大鋼鐵坊,也是良策。
還別說,這個合作還真是雙贏。
細節一商量,兩人一拍即合。
竇樂又說道:“這個,姐夫呀。這事呢,先保密,鐵可不是普通的生意,越少人知道,越是少生事端。”
“自然如此。”
這會,家宴也已經準備好了,竇樂卻起身告辭:“飯就不吃了,姐夫這裏待的太久了,省得有心人多想。等到晉陽,姐夫可是欠我一次宴會。”
“好說,好說。”
王裕滿口答應。
竇樂離開,這話傳到鄭元璹耳朵裏,味道就有點變。
有人就告訴鄭元璹。
國舅竇樂去了王裕府上,結果連飯都沒吃上,也就說是,王裕根本就沒有真正把國舅當貴客來接待。
鄭元璹心說,太原王氏,可沒那麽好打交道。
竇樂很清楚,想和整個五姓七望去鬥,若是再加上關隴八大族,看看楊廣,多厲害的一個人,結果呢?
所以,分化他們才是上策。
正因為這樣,竇樂才請王裕不要聲張,一切等回到晉陽再說。
回到府裏,竇樂最關心的,還是江都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