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明白程咬金的意思。
草原十八部。
表麵上臣服於頡利,奉他為大可汗。
但實際上,各家都有各家的心思。
執失部為什麽降唐,因為在頡利的壓迫下,生存越來越難。特別是這幾年,草原上的冬天經常是暴雪,牛羊大量的死亡。
任何一個族長,都為了族員的生存而考慮。
執失部是這樣。
回鶻也是這樣。
薛延陀的夷男有野心,也是為了部落的生存。
誰能說,大唐的國舅竇樂沒有野心呢。
怕是這天下,野心最大的,應該是國舅才對。
李績歎了一口氣:“國舅這邊也沒信過來,頡利是死是活,也沒個指令。”
程咬金一臉的滿不在乎:“急啥,聽聞秦瓊帶兵出戰,我估摸著他離頡利遠著呢,一點也不敢靠近,隻怕頡利這老小子生疑,依我看咱們不動。看頡利和夷男會不會打起來,他們動手了,咱們再動。”
李績搖了搖頭:“胡言亂語,若是等夷男與頡利開戰,咱們撿便宜,如何威懾草原十八部。”
程咬金:“那你的意思是?”
李績:“沒找到合適的位置。”
“說清楚一些,老程這腦瓜不靈活。”
李績抬頭看看天空:“草原,不同於咱們那裏,這裏無險可守,無關無隘。頡利數次敗於國舅,怕是有一點風聲就會逃,到時候功虧一簣,不勝便是敗,我大唐的威儀何在。”
程咬金想了想,再想了想:“那什麽位置算是合適的位置呢?”
李績:“這個,要用計。眼下,估計是無計可施,所以沒有軍令送到咱們這裏,咱們必定也是包圍頡利的一支。”
程咬金聽完,大手一擺:“那急著幹什麽,等就是了。要聽聽我這邊鼓樂,兩百人,大唐破陣樂。”
“那,聽聽。”李績心說,既然沒有軍令過來,去聽聽鼓樂也是不錯的。
李績也是良將。
他推測的沒有錯。
眼下,就是找不到下手的位置。
李靖,當世名將,絕對是排第一的。
李靖站在地圖前苦思著,也不敢讓秦瓊帶的部隊跟的頡利太近,生怕頡利起疑心,而主力呢,則往麻池一帶移動,把右翼托付給了平陽公主李秀寧帶的一支主力永業軍。
就眼下,最合適的打法。
包餃子。
但餃子的位置,真的不好選。
要一擊,擊潰頡利。
一旦陷入混戰,唐軍的威壓就會受損,而且糧草也會消耗過大。
正在李靖苦思的時候,有人來報。
“報,國舅信使到。”
李靖:“迎。”
信使入內,先派人送上一隻棉袍包著的小籠子。
“這是國舅的給將軍的禮物,這是國舅的親筆信。”
籠子?
李靖親手打開,裏麵是一隻老虎。
真正的老虎。
大概兩個月的小老虎,奶凶奶凶的。
雖然不知道國舅竇樂是從哪裏弄來的,不過李靖看到是真的喜歡。
看過小老虎,李靖才接過信,打開一看,就知道是竇樂親筆,竇樂的書法已經有點能看了,畢竟有褚遂良還有王績給竇樂指點書法。
竇樂寫的很簡單。
打草驚蛇能否逼頡利向南逃竄。
中心突破,可否一戰奪旗。
最後三個字,將在外。
這等於把決定權交給了李靖。
李靖看過信,反手就把信給燒了,然後站在地圖前。
竇樂的建議他明白。
假如派秦瓊繞到北邊,如果頡利感覺到唐軍要攻打他,加上李績的兵馬,他肯定會逃,逃的方向隻有一個。
準確的說是,西南方向。
就是往涼州那邊跑,到了涼州,以頡利的兵馬可以占據吐穀渾的草原,也可以與吐穀渾聯盟,畢竟吐穀渾現在是大唐的敵人。
就算找西突厥求救,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國舅拒絕了西突厥來和親的請求。
往東,頡利不敢。薛延陀反了他,頡利是知道的。
直接往西,頡利也不敢,那片是荒蕪的戈壁,他不能去。
不!
李靖搖了搖頭,他腦海中產生了另一個想法。
頡利可汗雖然曆來勇決,但這次他的處境並不好,他隻有一支兵馬,回鶻、薛延陀都還有一些小部落都已經背叛了他。
頡利這次帶兵馬北上,在壓製薛延陀的同時,還要搶奪回鶻人占據的礦區。
礦區附近開戰,隻有混戰。
秦瓊眼下雖然帶的人少,但李靖知道,程咬金那邊還有國舅府三千精銳騎兵。如果平陽公主那邊重甲騎能趕得上。
創造一次頡利長紮營的機會……
李靖感覺,放棄什麽讓頡利逃的想法,在頡利來一次長紮營,不用太多,三天就足夠。趁著頡利對小股唐軍不設防的時候,用小股精銳來一次衝陣,直衝頡利中軍,自己再帶主力掩殺。
最後,叫執失武出來,收容頡利的殘兵。
李靖嘴角出現一絲笑容。
這一計,可行。
唯一可能讓國舅不滿意的是,這一計需要血戰。
國舅府的親兵肯定會有戰損。
中心衝陣,打的全是頡利精銳,就算是最強的重甲騎都不敢保證戰損能在一成以下,至少百騎的戰損。
但,這卻是眼下最合適的方式。
隻要拿下頡利。
李靖想好了,國舅不高興,處罰自己便是。
打仗,怎麽可能做到零戰損,不拿士卒的命去堆,就已經是愛護士卒。
“來人,起筆,後營請太子殿下親筆信一封。”
“得令。”
此時,竇樂就在後營。
遲遲不開戰的原因,他知道,就是眼下的情況很難把頡利給包餃子了。竇樂不是什麽絕世名將,不過他有後世的知識。
他給李靖寫的信,就是結合了三次李靖對戰突厥的核心戰法。
竇樂想的很簡單。
既然包圍不了頡利的全部,那就滅了頡利的主營,頡利其餘的部眾就會潰逃,這也是勝利。
至於戰損什麽的,竇樂不是專業的,他想的沒那麽多。
因為曆史書中,對於李靖的記錄就是,領軍出戰,某地點大勝突厥,沒記載過太具體的,除了最後一次大決戰,之前的連行軍路線圖都沒有,更別提什麽戰損之類的內容。
竇樂簡單的認知中就是。
李靖出兵大勝。
既然叫大勝,那肯定就是一麵倒的勝利。
草原十八部。
表麵上臣服於頡利,奉他為大可汗。
但實際上,各家都有各家的心思。
執失部為什麽降唐,因為在頡利的壓迫下,生存越來越難。特別是這幾年,草原上的冬天經常是暴雪,牛羊大量的死亡。
任何一個族長,都為了族員的生存而考慮。
執失部是這樣。
回鶻也是這樣。
薛延陀的夷男有野心,也是為了部落的生存。
誰能說,大唐的國舅竇樂沒有野心呢。
怕是這天下,野心最大的,應該是國舅才對。
李績歎了一口氣:“國舅這邊也沒信過來,頡利是死是活,也沒個指令。”
程咬金一臉的滿不在乎:“急啥,聽聞秦瓊帶兵出戰,我估摸著他離頡利遠著呢,一點也不敢靠近,隻怕頡利這老小子生疑,依我看咱們不動。看頡利和夷男會不會打起來,他們動手了,咱們再動。”
李績搖了搖頭:“胡言亂語,若是等夷男與頡利開戰,咱們撿便宜,如何威懾草原十八部。”
程咬金:“那你的意思是?”
李績:“沒找到合適的位置。”
“說清楚一些,老程這腦瓜不靈活。”
李績抬頭看看天空:“草原,不同於咱們那裏,這裏無險可守,無關無隘。頡利數次敗於國舅,怕是有一點風聲就會逃,到時候功虧一簣,不勝便是敗,我大唐的威儀何在。”
程咬金想了想,再想了想:“那什麽位置算是合適的位置呢?”
李績:“這個,要用計。眼下,估計是無計可施,所以沒有軍令送到咱們這裏,咱們必定也是包圍頡利的一支。”
程咬金聽完,大手一擺:“那急著幹什麽,等就是了。要聽聽我這邊鼓樂,兩百人,大唐破陣樂。”
“那,聽聽。”李績心說,既然沒有軍令過來,去聽聽鼓樂也是不錯的。
李績也是良將。
他推測的沒有錯。
眼下,就是找不到下手的位置。
李靖,當世名將,絕對是排第一的。
李靖站在地圖前苦思著,也不敢讓秦瓊帶的部隊跟的頡利太近,生怕頡利起疑心,而主力呢,則往麻池一帶移動,把右翼托付給了平陽公主李秀寧帶的一支主力永業軍。
就眼下,最合適的打法。
包餃子。
但餃子的位置,真的不好選。
要一擊,擊潰頡利。
一旦陷入混戰,唐軍的威壓就會受損,而且糧草也會消耗過大。
正在李靖苦思的時候,有人來報。
“報,國舅信使到。”
李靖:“迎。”
信使入內,先派人送上一隻棉袍包著的小籠子。
“這是國舅的給將軍的禮物,這是國舅的親筆信。”
籠子?
李靖親手打開,裏麵是一隻老虎。
真正的老虎。
大概兩個月的小老虎,奶凶奶凶的。
雖然不知道國舅竇樂是從哪裏弄來的,不過李靖看到是真的喜歡。
看過小老虎,李靖才接過信,打開一看,就知道是竇樂親筆,竇樂的書法已經有點能看了,畢竟有褚遂良還有王績給竇樂指點書法。
竇樂寫的很簡單。
打草驚蛇能否逼頡利向南逃竄。
中心突破,可否一戰奪旗。
最後三個字,將在外。
這等於把決定權交給了李靖。
李靖看過信,反手就把信給燒了,然後站在地圖前。
竇樂的建議他明白。
假如派秦瓊繞到北邊,如果頡利感覺到唐軍要攻打他,加上李績的兵馬,他肯定會逃,逃的方向隻有一個。
準確的說是,西南方向。
就是往涼州那邊跑,到了涼州,以頡利的兵馬可以占據吐穀渾的草原,也可以與吐穀渾聯盟,畢竟吐穀渾現在是大唐的敵人。
就算找西突厥求救,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國舅拒絕了西突厥來和親的請求。
往東,頡利不敢。薛延陀反了他,頡利是知道的。
直接往西,頡利也不敢,那片是荒蕪的戈壁,他不能去。
不!
李靖搖了搖頭,他腦海中產生了另一個想法。
頡利可汗雖然曆來勇決,但這次他的處境並不好,他隻有一支兵馬,回鶻、薛延陀都還有一些小部落都已經背叛了他。
頡利這次帶兵馬北上,在壓製薛延陀的同時,還要搶奪回鶻人占據的礦區。
礦區附近開戰,隻有混戰。
秦瓊眼下雖然帶的人少,但李靖知道,程咬金那邊還有國舅府三千精銳騎兵。如果平陽公主那邊重甲騎能趕得上。
創造一次頡利長紮營的機會……
李靖感覺,放棄什麽讓頡利逃的想法,在頡利來一次長紮營,不用太多,三天就足夠。趁著頡利對小股唐軍不設防的時候,用小股精銳來一次衝陣,直衝頡利中軍,自己再帶主力掩殺。
最後,叫執失武出來,收容頡利的殘兵。
李靖嘴角出現一絲笑容。
這一計,可行。
唯一可能讓國舅不滿意的是,這一計需要血戰。
國舅府的親兵肯定會有戰損。
中心衝陣,打的全是頡利精銳,就算是最強的重甲騎都不敢保證戰損能在一成以下,至少百騎的戰損。
但,這卻是眼下最合適的方式。
隻要拿下頡利。
李靖想好了,國舅不高興,處罰自己便是。
打仗,怎麽可能做到零戰損,不拿士卒的命去堆,就已經是愛護士卒。
“來人,起筆,後營請太子殿下親筆信一封。”
“得令。”
此時,竇樂就在後營。
遲遲不開戰的原因,他知道,就是眼下的情況很難把頡利給包餃子了。竇樂不是什麽絕世名將,不過他有後世的知識。
他給李靖寫的信,就是結合了三次李靖對戰突厥的核心戰法。
竇樂想的很簡單。
既然包圍不了頡利的全部,那就滅了頡利的主營,頡利其餘的部眾就會潰逃,這也是勝利。
至於戰損什麽的,竇樂不是專業的,他想的沒那麽多。
因為曆史書中,對於李靖的記錄就是,領軍出戰,某地點大勝突厥,沒記載過太具體的,除了最後一次大決戰,之前的連行軍路線圖都沒有,更別提什麽戰損之類的內容。
竇樂簡單的認知中就是。
李靖出兵大勝。
既然叫大勝,那肯定就是一麵倒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