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兩日,西國軍隊沒有再采取任何動作,南國這邊自是修養生息。裴羽也有了兩日靜養的機會。隻是,這靜養的機會很快也被打破了。因為北國開始有了動作。
裴大將軍去世的消息瞞不了多久,所以被其他幾國知曉隻是時間的問題。很明顯,北國的消息更為靈通,這不這麽快就采取了動作。他們沒有直接出兵,隻是再次兵臨南國在北方的邊境,並派使者向南國遞交了文書。那文書中要求南國增加對北國納貢的額度,並且打開兩國的商路,允許兩國商業互通往來,且不得加收關稅。如果南國不答應的話,他們就會即刻攻打南國。
他們這是看準了南國目前的窘境。此刻,南國絕大部分的兵力都集聚在了與西國對戰的邊境,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抵抗他們的入侵。這是赤裸裸的趁火打劫,南國乖乖答應最好,即使不答應到最後也不得不答應。
王琛在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第一時間便召集了眾將領商量這件事。這件事情,往小了說可以很好解決,隻要南國再次不顧顏麵,答應了北國的要求即可。可是往大了說,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一則,如果這麽輕易便答應了對方如此無禮的要求,那麽南國以後將徹底無可立之地。二則,誰也無法保證這會不會隻是一個開始,北國難保日後不會出爾反爾,提出更為過分的要求。而且。北國此刻的想法那可謂是人人盡知。它的狼子野心必然不絕於此。
聽王琛這麽一分析,眾將領都陷入了沉思。其實說到底,最難做的還是身在軍營的他們和千千萬萬的士兵們。朝廷那些人在官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實際上真正衝鋒陷陣的是他們。將軍百戰死,壯士難有歸。
可此刻他們也是分身乏術了。即使想立刻去支援北邊邊境,可能性也不大。此處還有虎視眈眈的西國軍隊,不知道何時會再次卷土重來。雖然之前重創了他們,可他們可以再回國調兵遣將。毫不誇張的說,西國的軍隊規模比南國大了不知一倍。
先前西國的將領們自視甚高,以為不需要多少兵力便能拿下南國,不曾想遇到了王琛這塊難啃的骨頭。雖然現在算是暫時停止了進攻,可是指不定背地裏在密謀著什麽。而一旦西國再次往此處的戰場派遣士兵,那這裏的南國士兵就更加不可以撤走了。
想來想去,怎樣都是兩難。到後來諸將領連沉思都放棄了,直接開始感慨自己的的軍旅生涯。這些將領中,尤其是那些曆事過先帝的,無不感慨南國如今處境的艱難。先帝在位時,雖然不如之前的幾任君王,但還是勵精圖治,也算是有為之人,至少保住了南國的太平。
但是,自從這任皇帝即位以來,南過便很明顯在走下坡路,而且這下降的速度還與日俱增。最簡單的拿軍隊來說。軍隊的規模大幅度地縮減,且實力也大不如前。猶記得當初皇帝下令裁剪軍隊規模時采用的理由,說什麽爾今乃太平盛世,不需要這麽多士兵。可實際上是想拿養軍隊的那筆錢為自己修建宮殿和陵墓。多麽可笑!這簡直是昏君所為!
雖然這些話很是大逆不道,可是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這些老將越說越激憤,有一人甚至留下了淚水。國家積弱,可憐的是這些欲有所為而又無法有所為的人。整個房間內的氛圍一度降到了最低點。
最後王琛站了出來。他先是向幾位老將軍恭敬地行了軍禮。這算是對他們這些年來為南國所做的一切的肯定和感謝。如果沒有他們,很難想南國如今將會是怎樣一番生靈塗炭。之後他開始向眾人說自己的想法。情況如今已經擺在這裏了,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即使情況再怎麽糟糕,隻要人還活著,那總歸是有辦法的。
按照王琛的想法,這裏的士兵不能撤走。他們還沒有真正擊退西國的士兵,所以不能走。對於北國提出的要求,他們這一次隻能答應。這是目前損失最少的對策。而且,南國完全可以爭取一下,對北國提出一些對方可以接受的要求。這就要看朝廷那些人如何拿捏了。
他們此刻聚集在一起,是為了商量出應對之策。雖然他們此刻不是身在朝廷,可這與他們關係重大。畢竟,最後出力的還是他們。王琛的想法一說出來便遭到了幾位將領的反對。可是詢問他們的應對之策時,他們便啞口無言了。
最終,諸位將領還是無奈簽署了一份奏折,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隨後派人快馬加鞭送回朝廷。雖然不知南國朝廷最終會如何決定,但他們也算是表了自己的決心,剩下的他們無權做主。
其實,這些將領們的擔憂未嚐在朝廷中就無人能想到,隻是有話語權的人沒有表態,他們也不敢站出來聲張。接到北國送來的文書後,諸大臣便被召集到了朝堂上,商量應對之策。隻是王丞相托病沒有來上朝,這些大臣說來說去去都是些無關痛癢的話,沒有哪一句是說到該如何應對的。直到收到了王琛等將領派人從前線傳回的奏折。那奏折上說明了前線的情況,並向皇帝分析了此刻的局勢,直接亮出了態度。尤其是還有末尾的幾位將領的署名。
這份奏折來的很及時,也很符合皇上的心意。他並不想和北國直接兵戎相見,但是這些大臣們個個又都如此貪生怕死,不敢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想法。隻是,這份奏折中提到的向北國提出的要求,該是怎樣的?
皇上將這個疑惑拋給了大臣們,大臣們麵麵相覷,也沒有答案。最後有人幹脆提議不要提什麽要求了,直接答應對方的要求,以免引來對方的不滿。此提議一出,附和的人頗多。
皇帝見此也沒有說什麽,說既是如此,那便派人去通知一下丞相,問問他的意見。隨後便令眾大臣下去稍事休息,等候丞相的回複。說完他自己便踏步下去休息了。
王丞相的回複來的很快,說但憑皇上做主。皇上看著這份答複,嘴角的譏諷不由得擴大了幾分。真的是高明啊,丞相。不過也無所謂了,又不是第一次擔這種惡名。他當即便令太傅寫了一份文書,無條件答應了北國的要求。
這樣一來,北國那邊的威脅算是暫時解除了。隻是,聽到這個消息後,西國戰場這邊的南國將領們沒有一個是鬆了一口氣的。這意味著未來,南國的局勢將會更加被動啊。
裴大將軍去世的消息瞞不了多久,所以被其他幾國知曉隻是時間的問題。很明顯,北國的消息更為靈通,這不這麽快就采取了動作。他們沒有直接出兵,隻是再次兵臨南國在北方的邊境,並派使者向南國遞交了文書。那文書中要求南國增加對北國納貢的額度,並且打開兩國的商路,允許兩國商業互通往來,且不得加收關稅。如果南國不答應的話,他們就會即刻攻打南國。
他們這是看準了南國目前的窘境。此刻,南國絕大部分的兵力都集聚在了與西國對戰的邊境,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抵抗他們的入侵。這是赤裸裸的趁火打劫,南國乖乖答應最好,即使不答應到最後也不得不答應。
王琛在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第一時間便召集了眾將領商量這件事。這件事情,往小了說可以很好解決,隻要南國再次不顧顏麵,答應了北國的要求即可。可是往大了說,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一則,如果這麽輕易便答應了對方如此無禮的要求,那麽南國以後將徹底無可立之地。二則,誰也無法保證這會不會隻是一個開始,北國難保日後不會出爾反爾,提出更為過分的要求。而且。北國此刻的想法那可謂是人人盡知。它的狼子野心必然不絕於此。
聽王琛這麽一分析,眾將領都陷入了沉思。其實說到底,最難做的還是身在軍營的他們和千千萬萬的士兵們。朝廷那些人在官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實際上真正衝鋒陷陣的是他們。將軍百戰死,壯士難有歸。
可此刻他們也是分身乏術了。即使想立刻去支援北邊邊境,可能性也不大。此處還有虎視眈眈的西國軍隊,不知道何時會再次卷土重來。雖然之前重創了他們,可他們可以再回國調兵遣將。毫不誇張的說,西國的軍隊規模比南國大了不知一倍。
先前西國的將領們自視甚高,以為不需要多少兵力便能拿下南國,不曾想遇到了王琛這塊難啃的骨頭。雖然現在算是暫時停止了進攻,可是指不定背地裏在密謀著什麽。而一旦西國再次往此處的戰場派遣士兵,那這裏的南國士兵就更加不可以撤走了。
想來想去,怎樣都是兩難。到後來諸將領連沉思都放棄了,直接開始感慨自己的的軍旅生涯。這些將領中,尤其是那些曆事過先帝的,無不感慨南國如今處境的艱難。先帝在位時,雖然不如之前的幾任君王,但還是勵精圖治,也算是有為之人,至少保住了南國的太平。
但是,自從這任皇帝即位以來,南過便很明顯在走下坡路,而且這下降的速度還與日俱增。最簡單的拿軍隊來說。軍隊的規模大幅度地縮減,且實力也大不如前。猶記得當初皇帝下令裁剪軍隊規模時采用的理由,說什麽爾今乃太平盛世,不需要這麽多士兵。可實際上是想拿養軍隊的那筆錢為自己修建宮殿和陵墓。多麽可笑!這簡直是昏君所為!
雖然這些話很是大逆不道,可是事實也確實是如此。這些老將越說越激憤,有一人甚至留下了淚水。國家積弱,可憐的是這些欲有所為而又無法有所為的人。整個房間內的氛圍一度降到了最低點。
最後王琛站了出來。他先是向幾位老將軍恭敬地行了軍禮。這算是對他們這些年來為南國所做的一切的肯定和感謝。如果沒有他們,很難想南國如今將會是怎樣一番生靈塗炭。之後他開始向眾人說自己的想法。情況如今已經擺在這裏了,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即使情況再怎麽糟糕,隻要人還活著,那總歸是有辦法的。
按照王琛的想法,這裏的士兵不能撤走。他們還沒有真正擊退西國的士兵,所以不能走。對於北國提出的要求,他們這一次隻能答應。這是目前損失最少的對策。而且,南國完全可以爭取一下,對北國提出一些對方可以接受的要求。這就要看朝廷那些人如何拿捏了。
他們此刻聚集在一起,是為了商量出應對之策。雖然他們此刻不是身在朝廷,可這與他們關係重大。畢竟,最後出力的還是他們。王琛的想法一說出來便遭到了幾位將領的反對。可是詢問他們的應對之策時,他們便啞口無言了。
最終,諸位將領還是無奈簽署了一份奏折,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隨後派人快馬加鞭送回朝廷。雖然不知南國朝廷最終會如何決定,但他們也算是表了自己的決心,剩下的他們無權做主。
其實,這些將領們的擔憂未嚐在朝廷中就無人能想到,隻是有話語權的人沒有表態,他們也不敢站出來聲張。接到北國送來的文書後,諸大臣便被召集到了朝堂上,商量應對之策。隻是王丞相托病沒有來上朝,這些大臣說來說去去都是些無關痛癢的話,沒有哪一句是說到該如何應對的。直到收到了王琛等將領派人從前線傳回的奏折。那奏折上說明了前線的情況,並向皇帝分析了此刻的局勢,直接亮出了態度。尤其是還有末尾的幾位將領的署名。
這份奏折來的很及時,也很符合皇上的心意。他並不想和北國直接兵戎相見,但是這些大臣們個個又都如此貪生怕死,不敢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想法。隻是,這份奏折中提到的向北國提出的要求,該是怎樣的?
皇上將這個疑惑拋給了大臣們,大臣們麵麵相覷,也沒有答案。最後有人幹脆提議不要提什麽要求了,直接答應對方的要求,以免引來對方的不滿。此提議一出,附和的人頗多。
皇帝見此也沒有說什麽,說既是如此,那便派人去通知一下丞相,問問他的意見。隨後便令眾大臣下去稍事休息,等候丞相的回複。說完他自己便踏步下去休息了。
王丞相的回複來的很快,說但憑皇上做主。皇上看著這份答複,嘴角的譏諷不由得擴大了幾分。真的是高明啊,丞相。不過也無所謂了,又不是第一次擔這種惡名。他當即便令太傅寫了一份文書,無條件答應了北國的要求。
這樣一來,北國那邊的威脅算是暫時解除了。隻是,聽到這個消息後,西國戰場這邊的南國將領們沒有一個是鬆了一口氣的。這意味著未來,南國的局勢將會更加被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