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核潛艇的例子類似,美軍官方數據現役兩百多艘戰艦,而這兩百多艘指的都是叫得上名號的真正軍艦,其他一些稍有軍事用途的小船顯然不算在其中。
所以雖然看似數量不是非常多,倚仗噸位和艦船技術上的絕對優勢,老美海軍不僅在總噸位規模上世界第一,其技術先進程度也足以稱霸全球。
然而,還是那個問題,這麽多的戰艦,其中還包括了十個左右的航母編隊,分成兩大艦隊分布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但是放在整個地球這麽大的範圍裏,同樣屬於“看不到”的級別。
更何況大多數艦隊平常也不會滿世界亂逛,如果沒有作戰任務,應該都是在軍事基地裏待命才是合理情況。
所以問題就來了,短短幾個小時之內,能夠匯聚到紐約的戰艦有多少?
實際上,真正到場的老美正規軍戰艦隻有一艘驅逐艦,其他大大小小稍微有點戰鬥力的艦艇,則多是屬於海岸警衛隊的巡邏艦。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一者主要分布在海外基地,負責控製兩個大洋和對外戰爭任務,另一者則是主要負責近海防禦任務,能夠短時間內趕到的自然會多一些。
兩者的區別有多大呢?
比如美國海岸警衛隊的旗艦,傳奇級巡邏艦,主要配備1座mkll0單管57毫米火炮和1座mk15“密集陣”炮。
而緊急趕到的唯一一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配備的武器主要包括了:巡航導彈、反艦導彈、航空導彈、反潛導彈、127毫米艦上主炮、近防係統、艦載機、魚雷發射器。
另外還有技術先進的艦載航電係統,比如雷達、聲呐、導航、通訊、電戰、火控、指揮係統。
雖然傳奇巡邏艦長達126米,驅逐艦長度171米,看似隻差了幾十米,但是兩者的火力值簡直不在一個位麵,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
所以此次作戰計劃完全是以唯一那艘驅逐艦為核心製定的,其具備的火力甚至在更早一些的時候就能展開強勢攻擊。
比如驅逐艦上配備的那幾枚反潛導彈,最大射程達到了幾十公裏,先進的聲呐係統更是能夠輕易鎖定怪獸的位置。
但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戰鬥效果,美軍硬生生忍到了怪獸真正現身的時刻。
越是接近陸地水深越淺,即使怪獸不曾冒出水麵,其躲避的空間也會大大縮減,這本來是美軍打的第一個主意,卻沒想到怪獸還挺囂張,竟然同時冒出了海麵,明目張膽的直衝過來。
那還有什麽好說的,不論是陸地上的各類火炮、大口徑機關炮,還是停靠在商業港口的一小群軍事艦艇,都同時開始傾瀉火力。
當然其中最為壯觀的還是驅逐艦,不同的戰鬥部位:垂發係統、甲板導彈發射架、艦載主炮、近防炮、還有水麵之下的魚雷發射管,一時間火光閃耀,濃煙滾滾。
瞬間不知道有多少火力向著露出海麵的十幾頭怪獸撲了過去,其中不同武器的飛行速度差距不小,但是在距離不太遠的情況下,還是形成了足夠強大的全覆蓋火力。
這樣的火力輸出,已經是遠超當初消滅哥斯拉的程度,臨時指揮部中的軍方高層雖然緊張等待著結果,心裏卻大多報以樂觀心態。
即使不能一波覆滅掉所有怪獸,至少也應該能夠給予迎頭痛擊才對。
所以說,所謂的怪獸也不過是獸類罷了,又怎麽比得上人類的強大武裝,隻要敢於冒頭,分分鍾就給你整趴下!
帶著這樣的信心,風雨暗夜之中,火光繼續向著遠方海麵落去。
危險!
莫歌發出了信號,而原本一派囂張模樣橫衝直撞的怪獸們也瞬間響應,身軀一擺,一個猛子紮進了水裏。
這就是生物軀體的靈活性體現了,即便大部分巨獸的靈活性其實已經遠不如小體型生物,但是相比於傳統意義上的戰艦或者潛艇,顯然還是超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即使是飛行速度最快的幾類導彈,幾馬赫的速度也同樣需要幾秒鍾時間才能真正飛臨目標,而幾乎就在同時,怪獸們已經紛紛潛入了水下。
這簡直太糟糕了。
導彈這種東西,除了爆炸威力之外,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製導技術,但是所謂的製導技術絕不是真正擁有判斷一切因素的智慧,大多是需要配合軍艦上的火控係統,預設好各種參數才能生效的。
而導彈的設計初衷,顯然也都是為了對付其他的人類武器,不論是艦對艦導彈還是航空導彈,不論是主動雷達製導還是影像導引,麵對這種一兩秒時間內就能潛入水下的家夥,妥妥的就是超綱題啊!
於是,飛行速度最快的第一波導彈大多數直接成了沒頭蒼蠅的到處亂飛,還有一部分或者是運氣使然,或者是多種製導方式中某一種恰巧還能起到作用,終於在海麵上爆成了巨大的火團。
隻可惜,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實在難說得很,海水的緩衝和怪獸本身的超強防禦力,使得這部分飛得最快的武器實在無能為力。
然後幾乎沒有任何間隙的,更多的火力打擊接連而至,但是此時怪獸已經沉到了更深的水下,這些武器就更不可能生效了。
除了其中的少部分。
反潛導彈在飛臨預定位置之後自動釋放了戰鬥部的魚雷,而來自於魚雷發射管的幾枚魚雷也在趕來的路上。
已經有過一次經驗且得到了莫歌提醒的戰兵們並沒有忽略這些進入水中就開始高速亂竄的小玩意,瞬間分散了隊形進行避讓。
可惜,這裏已經距離海岸極近,海水深度實在有限得很,狂暴獸們的躲避行動確實受到了限製。
於是,幾團火光在黑布隆冬的海麵之下閃耀,在淺海區域爆炸的魚雷將力量宣泄出水麵,爆出一片片巨大的水花。
又是片刻之後,來自於海底的魚雷姍姍來遲,又是幾朵水花爆散開來。
這大概是從怪獸出現以來,對它們威脅最大的一次攻擊了。
所以雖然看似數量不是非常多,倚仗噸位和艦船技術上的絕對優勢,老美海軍不僅在總噸位規模上世界第一,其技術先進程度也足以稱霸全球。
然而,還是那個問題,這麽多的戰艦,其中還包括了十個左右的航母編隊,分成兩大艦隊分布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但是放在整個地球這麽大的範圍裏,同樣屬於“看不到”的級別。
更何況大多數艦隊平常也不會滿世界亂逛,如果沒有作戰任務,應該都是在軍事基地裏待命才是合理情況。
所以問題就來了,短短幾個小時之內,能夠匯聚到紐約的戰艦有多少?
實際上,真正到場的老美正規軍戰艦隻有一艘驅逐艦,其他大大小小稍微有點戰鬥力的艦艇,則多是屬於海岸警衛隊的巡邏艦。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一者主要分布在海外基地,負責控製兩個大洋和對外戰爭任務,另一者則是主要負責近海防禦任務,能夠短時間內趕到的自然會多一些。
兩者的區別有多大呢?
比如美國海岸警衛隊的旗艦,傳奇級巡邏艦,主要配備1座mkll0單管57毫米火炮和1座mk15“密集陣”炮。
而緊急趕到的唯一一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配備的武器主要包括了:巡航導彈、反艦導彈、航空導彈、反潛導彈、127毫米艦上主炮、近防係統、艦載機、魚雷發射器。
另外還有技術先進的艦載航電係統,比如雷達、聲呐、導航、通訊、電戰、火控、指揮係統。
雖然傳奇巡邏艦長達126米,驅逐艦長度171米,看似隻差了幾十米,但是兩者的火力值簡直不在一個位麵,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
所以此次作戰計劃完全是以唯一那艘驅逐艦為核心製定的,其具備的火力甚至在更早一些的時候就能展開強勢攻擊。
比如驅逐艦上配備的那幾枚反潛導彈,最大射程達到了幾十公裏,先進的聲呐係統更是能夠輕易鎖定怪獸的位置。
但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戰鬥效果,美軍硬生生忍到了怪獸真正現身的時刻。
越是接近陸地水深越淺,即使怪獸不曾冒出水麵,其躲避的空間也會大大縮減,這本來是美軍打的第一個主意,卻沒想到怪獸還挺囂張,竟然同時冒出了海麵,明目張膽的直衝過來。
那還有什麽好說的,不論是陸地上的各類火炮、大口徑機關炮,還是停靠在商業港口的一小群軍事艦艇,都同時開始傾瀉火力。
當然其中最為壯觀的還是驅逐艦,不同的戰鬥部位:垂發係統、甲板導彈發射架、艦載主炮、近防炮、還有水麵之下的魚雷發射管,一時間火光閃耀,濃煙滾滾。
瞬間不知道有多少火力向著露出海麵的十幾頭怪獸撲了過去,其中不同武器的飛行速度差距不小,但是在距離不太遠的情況下,還是形成了足夠強大的全覆蓋火力。
這樣的火力輸出,已經是遠超當初消滅哥斯拉的程度,臨時指揮部中的軍方高層雖然緊張等待著結果,心裏卻大多報以樂觀心態。
即使不能一波覆滅掉所有怪獸,至少也應該能夠給予迎頭痛擊才對。
所以說,所謂的怪獸也不過是獸類罷了,又怎麽比得上人類的強大武裝,隻要敢於冒頭,分分鍾就給你整趴下!
帶著這樣的信心,風雨暗夜之中,火光繼續向著遠方海麵落去。
危險!
莫歌發出了信號,而原本一派囂張模樣橫衝直撞的怪獸們也瞬間響應,身軀一擺,一個猛子紮進了水裏。
這就是生物軀體的靈活性體現了,即便大部分巨獸的靈活性其實已經遠不如小體型生物,但是相比於傳統意義上的戰艦或者潛艇,顯然還是超出了不知道多少倍。
即使是飛行速度最快的幾類導彈,幾馬赫的速度也同樣需要幾秒鍾時間才能真正飛臨目標,而幾乎就在同時,怪獸們已經紛紛潛入了水下。
這簡直太糟糕了。
導彈這種東西,除了爆炸威力之外,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製導技術,但是所謂的製導技術絕不是真正擁有判斷一切因素的智慧,大多是需要配合軍艦上的火控係統,預設好各種參數才能生效的。
而導彈的設計初衷,顯然也都是為了對付其他的人類武器,不論是艦對艦導彈還是航空導彈,不論是主動雷達製導還是影像導引,麵對這種一兩秒時間內就能潛入水下的家夥,妥妥的就是超綱題啊!
於是,飛行速度最快的第一波導彈大多數直接成了沒頭蒼蠅的到處亂飛,還有一部分或者是運氣使然,或者是多種製導方式中某一種恰巧還能起到作用,終於在海麵上爆成了巨大的火團。
隻可惜,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實在難說得很,海水的緩衝和怪獸本身的超強防禦力,使得這部分飛得最快的武器實在無能為力。
然後幾乎沒有任何間隙的,更多的火力打擊接連而至,但是此時怪獸已經沉到了更深的水下,這些武器就更不可能生效了。
除了其中的少部分。
反潛導彈在飛臨預定位置之後自動釋放了戰鬥部的魚雷,而來自於魚雷發射管的幾枚魚雷也在趕來的路上。
已經有過一次經驗且得到了莫歌提醒的戰兵們並沒有忽略這些進入水中就開始高速亂竄的小玩意,瞬間分散了隊形進行避讓。
可惜,這裏已經距離海岸極近,海水深度實在有限得很,狂暴獸們的躲避行動確實受到了限製。
於是,幾團火光在黑布隆冬的海麵之下閃耀,在淺海區域爆炸的魚雷將力量宣泄出水麵,爆出一片片巨大的水花。
又是片刻之後,來自於海底的魚雷姍姍來遲,又是幾朵水花爆散開來。
這大概是從怪獸出現以來,對它們威脅最大的一次攻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