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異性產生好奇,通常都是戀愛開始的前奏,亦或者是忘掉一個舊人的前奏。


    在寡婦村的日子裏,李三娘幾乎就沒有再想長安的事情,製作豬毛牙刷並不是善於舞刀弄槍的她擅長的事情,推廣使用,則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村裏的寡婦和孩子們在用牙刷刷牙的時候,通常舍不得吐掉嘴裏的鹹水,會硬生生的將其咽進去,這讓於秋十分無語。


    春雨連綿,一直下了三天,這三天於秋都用雙頭犁在村子裏冒雨耕地,一天至少能耕出五六畝,加上之前零零散散耕的十幾畝,他一共耕了近四十畝地,相比於讓係統的獎勵提升了兩個層,他更大的收獲,是熱愛農耕,風雨無阻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也因此,整個村子裏的人都顯得幹勁十足,一天持續的勞作時間超過七個時辰,村子四周也在他們的建設下快速變樣。


    雨停了之後氣溫就開始猛升,時間也來到了三月中,於秋覺得,該是種豆的時候了。


    由於泥土是濕的,點豆子的時候,於秋根本不需要澆水,施肥的工作之前就交給了雇工們去幹,於秋隻需要用鏟子在田壟裏鏟個口子,丟兩粒飽滿的豆種下去就成。


    然而,即便是這麽簡單的點豆動作,於秋一個時辰忙活下來,也隻能種下一畝地,一天最多也就種個三四畝而已。


    連續幾天沒有在城裏買到牛奶的張喜兒很失落,雙手沒事就揉搓自己的胸脯,於秋覺得這很不雅觀,但她依然堅持。


    倒是因為她同樣風雨無阻的進城賣饅頭,讓寡婦村囤積的大豆也累積增多超過了一千石,隨著村東頭豆腐作坊的臨時生產線開始投產,大家的主要食物也開始逐漸的從饅頭,轉換成了豆腐腦,豆腐幹之類的。


    十多萬斤大豆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間,雨停了之後,雇工們沒有急著修建豆腐作坊,反而是先蓋起了屯倉,這方麵,隻要是個農民,都很有經驗,因為他們愛惜糧食就和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絕對不允許糧食黴變腐爛,亦絕對不允許它被老鼠偷食。


    “秋哥兒,城裏的白麵已經漲到五千錢一鬥了,咱們的饅頭也越發不好賣了,那些老顧客想吃,但是手上沒有多少錢買了。”


    張喜兒每天發的麵都會比前一天多一些,導致今天的饅頭差點沒有賣完,一天兩千多個饅頭,已經是洺州城能消化的極限了,前前後後賣了七八天饅頭,不僅為寡婦村積累了一千石黃豆,還積攢了兩千貫的銅錢,和一切其它金鐵器具。


    “那麽,是時候該賣豆腐了,隻是作坊現在還沒有修好,靠零散的製作,效率有點低,你們每天就拉幾百斤去城裏賣吧!豆醬和豆腐花是主打,我會讓趙七娘打造幾口平底鍋,教你們做鐵板紅燒豆腐塊,這樣價格會更高一些,豆幹,豆皮之類的,咱們等大家嚐完鮮,稍後再慢慢推出。”


    “嗯,我也覺著,城裏的米麵都快被大家吃完了,你這幾天沒有去城裏不知道,集市上插標賣自己的人越來越多了,即便是青壯也都是不要錢的,給口吃的,他就跟你走,咱們的攤位前麵,每天都有好多人求著咱們收留他們,看的人心疼。”張喜兒一臉慈悲之相的道。


    若不是她此刻雙手握著胸,於秋還真把她當個大人來看待了。


    於秋摸了摸下巴道,“免費的勞動力,或許,咱們可以將他們利用起來。”


    “怎麽利用?”


    “能買下來的就買下來,不能買下來的,讓他們去池穀山撿沒有人要的粗鹽礦,撿一背簍來,咱們管他們一頓飯。”


    “這樣的話,咱們村裏隻怕會有很多人吃飯。”


    “也會有很多的精鹽。”


    想到了精鹽與黃豆或者糜子栗米的價格,張喜兒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做得。


    倒是最近渾身都是野豬毛的李三娘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之後,很是好奇他們是如何將粗鹽礦變成精鹽的。


    “蘇大哥已經有好幾天不在城裏了,王大哥說他去了高將軍帳下和唐軍對持,這幾日或許會在河岸邊交戰。”


    “漢東王終究是有些按耐不住了啊!不過不用擔心,這隻是假打,真正的惡戰,還要等至少兩三個月。”


    “這麽說,咱們還可以賣兩三個月的豆腐了?”


    “嗬嗬,別說兩三個月,就是二三十天,恐怕也賣不成了,城裏的糧食和黃豆會越來越少,價格會越來越高,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咱們必須得找到更多的食物。”


    “上哪裏找?”


    “進山裏找,那些小野豬吃了沒毛病的植物或者根莖,人吃了大多也不會死,之前的一段時間我已經找出了十幾種,雖然味道不怎麽好,但是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把這段時間挨過去。”


    此刻,張喜兒才明白,於秋為什麽會讓進山菜野菜的女孩子們,把不同的植物和根莖給那幾頭小野豬吃,原來,是尋找一些能在關鍵時刻,可以用來果腹的東西。


    寡婦村除了需要去城裏出攤的人和監管雇工的人,都在於秋的帶領下再次進了山,這一次,他們帶了不少鐵器工具,同樣也看到了一番不同的景象。


    三月的山林裏,植物各種茂盛,能吃的當真有不少,而由於連續幾天的雨水,原先那條山溪的水位也暴漲,正適合引水將於秋之前放火焚燒過的山坳注滿,當然,怎麽注水,也是一門學問。


    十幾個婦人和孩子們在於秋製定的一處臨溪邊的緩坡上開始挖溝,而於秋自己,則是用黑鐵刀砍了很多樹棍,開始往溪水中央的河道中間插。


    一張織的十分厚實細密的魚網被他按照奇怪的捆紮法,固定在那些插在溪水中的樹棍上麵,如果是後世的捕魚行家,一眼就能認出,於秋布置的是一張攔河網,而且,他並不是要網住在溪水中穿行的魚,而是要將所有從這條溪水裏穿行的魚引到山坳的蓄水庫裏麵。


    其原理其實很簡單,以開挖出來的引水道為中心,上下拉兩道斜網,使整個網呈k字型,魚兒從上遊來,會被斜網逐漸逼入水庫,魚兒從下遊迎水而來,同樣也會被斜網逐漸引入水庫,隻需要在引水的口子上,左右各安裝一個隻能進,不能出的倒刺口竹籠就行。


    當然,還要在山溪的上遊拉很多橫在溪麵上的繩索,防止山上衝下來的樹枝樹木將漁網衝毀。


    這麽多的人,挖一小段引水的緩坡,很快就挖通了,在草木灰夯實了山坳的底部之後,由於這幾天的雨水,其實山坳裏已經有了一些積水,等到山溪的水開始嘩啦啦的往山坳裏麵流的時候,隻過了一頓飯的功夫,山坳底部的積水就有了明顯的上漲,不過,這麽大的地方,沒有幾天的囤積,水位是不可能達到理想深度的。


    倒是引水工作開始之後,於秋係統裏麵的任務完成進度,就立即開始增加了起來。


    一尾,兩尾,十尾,二十尾……


    幾乎每一分鍾,都能增加幾尾魚,可見,這套使用網子,將溪水中的魚引導進水庫的辦法,是十分有效的,於秋隻需要坐等任務完成就行。


    在引水口的下遊打了幾網魚,就著山裏采摘的野菜煮了一頓魚湯填肚子之後,於秋就開始琢磨,這養魚任務完成之後,從係統裏麵兌換出來的農舍應該建在何處。


    四處查看了一番之後,他選擇了山坳靠北的緩坡上,這裏處於峽穀的背麵,長著茂密的毛竹,如果在這裏修建房屋,能夠居高臨下的看到整個水庫和山溪,即便是平時屋中做飯的時候有炊煙升起,等上升到了山巔的高度的時候,也已經變成和空中的雲霧差不多的東西了,一般人除非是走近了,是很難注意到的,這很有利於隱藏這裏的位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初唐大農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魚的胖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魚的胖子並收藏初唐大農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