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城,魏忠賢私第。
“叔父,您要將這些交給侄兒,侄兒也不懂啊。”
魏良卿今日例行看望叔父魏忠賢,提起了煤窯份子的事。
“多學學,咱家已經老了,以後魏家就得由你照顧了,你不學怎麽辦?”
“您也知道侄兒的。”
魏忠賢歎氣。
他發跡太晚,這個侄兒一直是個農民,再學也來不及了,隻能指望兩個小侄子了。
“就是給你提一句,你用心教導弟弟們,叔父好歹還能活幾年,說不定能撐到他們長大那一天。”
“叔父身子好的很,再活幾十年也沒問題。”
但願吧,魏忠賢心道。
太監有生理殘疾,鮮有能高壽者,他對此心知肚明。
“叔父,這個皇帝怎麽樣?前一陣子都說您失勢了,把侄兒嚇壞了,現在又把咱家的爵位都收走了,這是要幹什麽。”
“你不懂,收走是好事。
這個爵位,叔父如果去了,你們也保不住,反倒不如落些實惠了。”
隻是,終究還有些不安,現在他活著,對陛下有大用,陛下當然不會虧待他。
哪天要是他走了,陛下還會不會照顧他的侄子?
雖然現在還早,看不出皇帝是不是刻薄寡恩之人,不過魏忠賢可不敢將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
還是要想辦法讓魏家對皇帝有用。
琢磨半天,皇帝需要的無非是打仗治政賺錢。
打仗別想了,仕途險惡而且要看能力,唯有給皇帝賺錢似乎容易些。
小侄兒的培養,要多方麵準備了。
“良卿啊,你讀不來書,以後多琢磨些經濟之道。”
魏良卿點頭,又問道:“叔父,這個皇帝什麽樣?”
魏忠賢瞅了眼侄子,沒有說話。
這個皇帝怎麽樣?
暫時看,比先帝要強一些。
想起先帝,魏忠賢一陣難過。
先帝足足花了三四年,才明白了權力是如何運行的。
而這個皇帝雖然行事手法很生澀,對權力的理解卻比先帝強多了,剛一即位就如同老手。
比如內廷。
不知不覺間,他的司禮監,王承恩的禦馬監,曹化淳的內官監就已經形成互相製衡的局麵。
前幾日更是將禦馬監下財源全部劃歸內官監,禦馬監隻剩下單純的領軍監軍作用。
政.財.兵互不統屬,除此之外,王之心王之俊的尚寶監雖無實權,卻掌握用印大權。
內十二庫劃歸皇後,各庫再也不是無人監管的模樣。
皇帝本人,則手握四營兵力,禁軍的提督已經徒有虛名,隻剩下替皇帝監軍的作用,或許以後會多些關於京營的權力。
假以時日,這位皇帝必定會超過先帝。
甚至,如果不出錯的話,還會有更大的成就。
隻是,短短時日,這位就侵犯了許多利益團夥,得罪了不知多少人,三大殿京營僧尼工部,哪個後麵沒有一群人?
前路多艱險啊!
---------
十日,薊州。
王在晉端坐於閱兵台,薊州副將王城站在一旁。
台下兩側,王督師的千餘標營兵丁站的筆直。
話說明末武將也是悲催,莫說是王在晉這個督師,就是來個五六品禦史他也得小心伺候。
三品副將見了五品文官,下跪已經是常態,也不知文官哪來的迷之自信。
又是一通鼓響,台下還是隻有兩三千人。
王在晉捋須不語,麵上露出不豫之色,忙到:“請督師稍等,末將再去派人催一催。”
王在晉點頭。
王城下了閱兵台喊過家丁:“碼的,趕緊去拉人。
告訴他們,今兒要是爺倒黴了,爺先拉他們墊背。”
看著家丁的背影,王城恨得牙癢癢,既恨督師不講規矩,又恨手下參將遊擊胃口太好。
雖然知道新督師上任會有所動作,可誰也沒料到這位督師一聲不響就跑到易州鎮了。
來就來唄,大夥吃吃喝喝心意送上,再走個過場也就完了。
即使是要清軍,裁下千八百的也不是不能商議,曆來禦史下來清軍都是這麽做的。
通常禦史清軍,都是來了吃飽喝足後,慢慢悠悠一個個的查,咱們給找幾個姐們鬆鬆筋骨,您也給咱們點時間各處調人,大夥都方便。
你好我好大家好,麵子裏子大夥都商議著來,這才是為官之道嘛!
事情不是這麽辦的啊!
他真的想衝著督師臉上吐一口!
這位可好!
事先誰也沒有得到風聲,一聲不響的就來了。
來了後當即把他與家丁們留在了標營裏,事實上形同軟禁了。
隨即派人在三個駐軍點同時清點,督師本人則親自與他一起來這地方清點。
這最後一個,眼見是湊不到一半了。
王在晉坐在台上,心裏也在盤算易州鎮該清掉多少名額合適。
皇帝已經來信告訴他,東江鎮40萬糧餉不用他管了,他隻要將糧餉降低180萬。
不用算,要裁掉三分之一。
最後一通鼓聲響起,王城垂手立在一邊,大氣也不敢出。
“王副將,開始清點。”
王城哭喪著臉,看著督師手下開始清點。
人多,一會就點完了,4000,剛剛一半多一點。
“回營!”
大營大堂內,王在晉麵沉如水:“清點軍隊,就點出這麽點人,王副將,你說,本官該怎麽向聖上稟告?”
“回督師,您再給點時間,末將將各營請假溜號的都招回來,您再點點看?”
“嗬嗬,王副將莫非是在消遣本官?”
不等他回話,又道:“易州鎮軍額28000餘人,不計民運,隻是太倉就每年撥發14餘萬餉銀,兩萬餘石糧料,你就給本官點出15000人?”
28000,包括衛軍。
王城垂手,一聲也不敢言語。
半響,見督師盯著他不放,隻得道:“督師,末將有些笨,請您指點。”
王在晉沉思片刻,這個數額即使不是真實數額,也差不太多。
“本官也不為已甚,你易州鎮,裁掉5萬糧餉。”
王城傻眼了:“督師,不能啊!
裁這麽多,末將無法安撫手下啊!”
“或者,本督師如實稟告陛下?”
“督師,您就抬抬手,再給末將兩天時間,如何?”
“好,就給你兩天,兩天後給本督師一個交代。”
“謝督師體諒。”
一日之內,王城將易州鎮下客軍各參將遊擊,衛軍各指揮使聚集一起,閉門商議一日。
期間送出五千兩銀子,卻被王在晉退了回來,擅自收下銀子的幕僚也被開革歸家。
“這次像是來真的了,如今唯有一個辦法了。”
眾人晚上聚在王城家裏,李參將狠狠的一拳砸在桌上,咬牙道:“鬧餉!”
話音剛落,有人冷笑道:“鬧餉?說的容易,真做了,咱們可就成了新皇即位頭一份了。
如果成了,一切休提。
如果不成,咱們可就成了出頭鳥了,什麽下場諸位大概也都知道。”
“又不是沒有先例,怕個卵子!”
“這位皇帝可有點不一樣,距離京師這麽近,什麽情況也就不用咱說了。”
諸人沉默片刻。
這位新皇頗有祖上之風,好武厭文,聽說編練了齊裝滿員的四營禁軍,又年輕氣盛,鬧餉的話,禍福難料。
王城見無人說話,咳嗽一聲:“諸位兄弟,別愣著,還有什麽高見就別藏著掖著了。”
無人說話。
也沒有別的辦法,兵大爺嘛,隻有鬧餉一途。
耍手腕?
文官能耍的你直叫爸爸。
“為今之計,隻有兩個辦法。”王城見無人說話,慢悠悠的道:“鬧餉!大夥已經說過。
除了鬧餉,那就隻能削減兵額了。”
“可這也太多了,清點軍額又不是沒有先例,哪次不是清點出一千兩千的兵丁就算了,這位可是要5萬糧餉!”
“一千兩千?
哪次不得送上三兩千銀子?
這位可是一文沒收。
何況,督師也沒說不能商議。”
“您就說打算給多少吧。”
“打個對折如何?”
3萬?
眾人互相看了看,又商議半響:“就3萬,不同意咱們就鬧餉。”
“叔父,您要將這些交給侄兒,侄兒也不懂啊。”
魏良卿今日例行看望叔父魏忠賢,提起了煤窯份子的事。
“多學學,咱家已經老了,以後魏家就得由你照顧了,你不學怎麽辦?”
“您也知道侄兒的。”
魏忠賢歎氣。
他發跡太晚,這個侄兒一直是個農民,再學也來不及了,隻能指望兩個小侄子了。
“就是給你提一句,你用心教導弟弟們,叔父好歹還能活幾年,說不定能撐到他們長大那一天。”
“叔父身子好的很,再活幾十年也沒問題。”
但願吧,魏忠賢心道。
太監有生理殘疾,鮮有能高壽者,他對此心知肚明。
“叔父,這個皇帝怎麽樣?前一陣子都說您失勢了,把侄兒嚇壞了,現在又把咱家的爵位都收走了,這是要幹什麽。”
“你不懂,收走是好事。
這個爵位,叔父如果去了,你們也保不住,反倒不如落些實惠了。”
隻是,終究還有些不安,現在他活著,對陛下有大用,陛下當然不會虧待他。
哪天要是他走了,陛下還會不會照顧他的侄子?
雖然現在還早,看不出皇帝是不是刻薄寡恩之人,不過魏忠賢可不敢將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
還是要想辦法讓魏家對皇帝有用。
琢磨半天,皇帝需要的無非是打仗治政賺錢。
打仗別想了,仕途險惡而且要看能力,唯有給皇帝賺錢似乎容易些。
小侄兒的培養,要多方麵準備了。
“良卿啊,你讀不來書,以後多琢磨些經濟之道。”
魏良卿點頭,又問道:“叔父,這個皇帝什麽樣?”
魏忠賢瞅了眼侄子,沒有說話。
這個皇帝怎麽樣?
暫時看,比先帝要強一些。
想起先帝,魏忠賢一陣難過。
先帝足足花了三四年,才明白了權力是如何運行的。
而這個皇帝雖然行事手法很生澀,對權力的理解卻比先帝強多了,剛一即位就如同老手。
比如內廷。
不知不覺間,他的司禮監,王承恩的禦馬監,曹化淳的內官監就已經形成互相製衡的局麵。
前幾日更是將禦馬監下財源全部劃歸內官監,禦馬監隻剩下單純的領軍監軍作用。
政.財.兵互不統屬,除此之外,王之心王之俊的尚寶監雖無實權,卻掌握用印大權。
內十二庫劃歸皇後,各庫再也不是無人監管的模樣。
皇帝本人,則手握四營兵力,禁軍的提督已經徒有虛名,隻剩下替皇帝監軍的作用,或許以後會多些關於京營的權力。
假以時日,這位皇帝必定會超過先帝。
甚至,如果不出錯的話,還會有更大的成就。
隻是,短短時日,這位就侵犯了許多利益團夥,得罪了不知多少人,三大殿京營僧尼工部,哪個後麵沒有一群人?
前路多艱險啊!
---------
十日,薊州。
王在晉端坐於閱兵台,薊州副將王城站在一旁。
台下兩側,王督師的千餘標營兵丁站的筆直。
話說明末武將也是悲催,莫說是王在晉這個督師,就是來個五六品禦史他也得小心伺候。
三品副將見了五品文官,下跪已經是常態,也不知文官哪來的迷之自信。
又是一通鼓響,台下還是隻有兩三千人。
王在晉捋須不語,麵上露出不豫之色,忙到:“請督師稍等,末將再去派人催一催。”
王在晉點頭。
王城下了閱兵台喊過家丁:“碼的,趕緊去拉人。
告訴他們,今兒要是爺倒黴了,爺先拉他們墊背。”
看著家丁的背影,王城恨得牙癢癢,既恨督師不講規矩,又恨手下參將遊擊胃口太好。
雖然知道新督師上任會有所動作,可誰也沒料到這位督師一聲不響就跑到易州鎮了。
來就來唄,大夥吃吃喝喝心意送上,再走個過場也就完了。
即使是要清軍,裁下千八百的也不是不能商議,曆來禦史下來清軍都是這麽做的。
通常禦史清軍,都是來了吃飽喝足後,慢慢悠悠一個個的查,咱們給找幾個姐們鬆鬆筋骨,您也給咱們點時間各處調人,大夥都方便。
你好我好大家好,麵子裏子大夥都商議著來,這才是為官之道嘛!
事情不是這麽辦的啊!
他真的想衝著督師臉上吐一口!
這位可好!
事先誰也沒有得到風聲,一聲不響的就來了。
來了後當即把他與家丁們留在了標營裏,事實上形同軟禁了。
隨即派人在三個駐軍點同時清點,督師本人則親自與他一起來這地方清點。
這最後一個,眼見是湊不到一半了。
王在晉坐在台上,心裏也在盤算易州鎮該清掉多少名額合適。
皇帝已經來信告訴他,東江鎮40萬糧餉不用他管了,他隻要將糧餉降低180萬。
不用算,要裁掉三分之一。
最後一通鼓聲響起,王城垂手立在一邊,大氣也不敢出。
“王副將,開始清點。”
王城哭喪著臉,看著督師手下開始清點。
人多,一會就點完了,4000,剛剛一半多一點。
“回營!”
大營大堂內,王在晉麵沉如水:“清點軍隊,就點出這麽點人,王副將,你說,本官該怎麽向聖上稟告?”
“回督師,您再給點時間,末將將各營請假溜號的都招回來,您再點點看?”
“嗬嗬,王副將莫非是在消遣本官?”
不等他回話,又道:“易州鎮軍額28000餘人,不計民運,隻是太倉就每年撥發14餘萬餉銀,兩萬餘石糧料,你就給本官點出15000人?”
28000,包括衛軍。
王城垂手,一聲也不敢言語。
半響,見督師盯著他不放,隻得道:“督師,末將有些笨,請您指點。”
王在晉沉思片刻,這個數額即使不是真實數額,也差不太多。
“本官也不為已甚,你易州鎮,裁掉5萬糧餉。”
王城傻眼了:“督師,不能啊!
裁這麽多,末將無法安撫手下啊!”
“或者,本督師如實稟告陛下?”
“督師,您就抬抬手,再給末將兩天時間,如何?”
“好,就給你兩天,兩天後給本督師一個交代。”
“謝督師體諒。”
一日之內,王城將易州鎮下客軍各參將遊擊,衛軍各指揮使聚集一起,閉門商議一日。
期間送出五千兩銀子,卻被王在晉退了回來,擅自收下銀子的幕僚也被開革歸家。
“這次像是來真的了,如今唯有一個辦法了。”
眾人晚上聚在王城家裏,李參將狠狠的一拳砸在桌上,咬牙道:“鬧餉!”
話音剛落,有人冷笑道:“鬧餉?說的容易,真做了,咱們可就成了新皇即位頭一份了。
如果成了,一切休提。
如果不成,咱們可就成了出頭鳥了,什麽下場諸位大概也都知道。”
“又不是沒有先例,怕個卵子!”
“這位皇帝可有點不一樣,距離京師這麽近,什麽情況也就不用咱說了。”
諸人沉默片刻。
這位新皇頗有祖上之風,好武厭文,聽說編練了齊裝滿員的四營禁軍,又年輕氣盛,鬧餉的話,禍福難料。
王城見無人說話,咳嗽一聲:“諸位兄弟,別愣著,還有什麽高見就別藏著掖著了。”
無人說話。
也沒有別的辦法,兵大爺嘛,隻有鬧餉一途。
耍手腕?
文官能耍的你直叫爸爸。
“為今之計,隻有兩個辦法。”王城見無人說話,慢悠悠的道:“鬧餉!大夥已經說過。
除了鬧餉,那就隻能削減兵額了。”
“可這也太多了,清點軍額又不是沒有先例,哪次不是清點出一千兩千的兵丁就算了,這位可是要5萬糧餉!”
“一千兩千?
哪次不得送上三兩千銀子?
這位可是一文沒收。
何況,督師也沒說不能商議。”
“您就說打算給多少吧。”
“打個對折如何?”
3萬?
眾人互相看了看,又商議半響:“就3萬,不同意咱們就鬧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