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各宮都開始收起各種節日裝飾。
四日,湯若望到了。
與皇帝見麵時,湯若望一絲不苟的按照中國禮節叩見。
朱由檢則仔細打量這個著名的修士.神父.學者。
如果隻看背影,你絕不會認為這個人是外國人。
在中國近十年,他主動脫下教服換上儒袍,學習中文,研究中國的經史。
事實上,他的任務從來就不是傳教,而是為教廷了解中國研究中國。
他學識淵博,精通數學曆法天文等等,由他口述編譯了不少西方著作,包括火器。
放在後世,一個雙料博士是跑不掉的。
朱由檢有心在這牛人麵前賣弄一下對歐洲的了解,可惜想了半天,隻記得此時是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好像是斐迪南。
還是別裝逼的好。
“朕聽說神父是在羅馬學院學習的?”兩人說了幾句場麵話後,朱由檢問。
湯若望很驚訝,在明國,很少有人能分清歐洲的國家,更不要說知道歐洲學院了。
“陛下,是的。”
“神父應該對學院很了解了?”
“我在那裏學習了三年,還算有一些了解。”
“了解學院的管理運行嗎?
朕打算建設一所學院,需要管理與學科設置等各方麵的知識。”
“知道一些。我可以協助陛下建設學院,也可以為陛下聘請所需的人。”湯若望精神一振,總算遇到一位對歐洲知識感興趣的皇帝了,而借助知識傳播神學,是最好的捷徑。
“朕還需要佛羅倫薩的記賬法,現在就需要。”
“陛下,您從何處知道佛羅倫薩的?”湯若望更驚訝了。
明國的人知道佛羅倫薩?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朱由檢沒有回答:“朕會先設立一所商學院教授記賬法,教師由你負責聘請,管理也由你負責。
朕現在還需要編著一本數學教材,從開始認識數字到學院的整套教材。
羅馬學院設立的其他學科,朕也會逐步一一設立,這些學科的教師與教材,朕希望你能提供。
嗯,神學院除外,你們願意的話,可以自己想辦法,朕是不會開神學院的。
另外,你們教廷想了解明國,朕也想了解歐洲。
所以朕需要你幫助翻譯歐洲的書籍,各種書籍都要。”
這其中隻有數學,朱由檢還勉強可以編到初中的樣子,可惜他既無精力也無興趣。
其餘的?
對不起,知識都已經還給老師了。
說起來,大明的數學這時並沒有落後太多,可惜問題依然是不成體係,與其費力重新編撰,何妨借用現成的教材?
湯若望卻敏銳的抓住了他的重點:“神學院!
陛下是說,您不反對我們建立神學院?”
“這等會再說。”
湯若望沒有繼續追問
這個皇帝給他太多的意外。
這位陛下野心勃勃,好像是要重新建立一整套的教育體係。
隻是,湯若望久在明國,他不明白,這位皇帝如何才能突破儒家的禁錮。
對明國了解愈深,他愈是感覺到這種禁錮力量的強大。
話說回來,這是皇帝的問題,而不是他的,不是嗎?
他需要做的,隻是在這個過程中尋找一些借勢的機會而已。
想了想道:“商學院不是問題,本地教會有幾人懂得,我也略知一二。
澳門應該有一些數學教材,我可以翻譯成書。
別的要求需要時間。
我需要請求教廷同意,之後才能由教廷派出教師攜帶教材與書籍前來,即使同意也需要大約一年半到兩年才能回來。
翻譯工作又需要一年,如果人員充足的話。
在這之前,我先翻譯之前攜帶來的書籍。”
人員充足應該不是問題,禮部下屬有通譯人員,再培訓一些,應該勉強夠了,說起澳門,朱由檢想起一事:“如果去澳門,給朕買一些遠望鏡回來。”
“沒有問題。”湯若望很痛快,又道:“天啟六年時,我在欽天監官員幫助下,編譯了《遠鏡說》一書,陛下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
一定要看。
這個望遠鏡,原理是知道的,不難。
可是若讓他說弧度多少就抓瞎了,有了這本書,隻需要操心玻璃就可以了。
玻璃也不難,現在大明有生產琉璃,隻要對原料與工藝做一些改進就可以。
可去雜色的氧化錳添加劑他搞不清,沒有檢測儀器的情況下,可能也沒法搞清。
這個東西看似簡單,可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人用的還是綠玻璃。
現在歐洲對玻璃工藝保密的厲害,他連問湯若望都興趣都沒有。
不過無所謂,隻要解決了純堿問題,生產綠玻毫無問題。
軍器廠建好,就開始著手玻璃。
“能不能給朕找一些建造遠洋海船的工匠?”朱由檢試探著問道。
不是沒可能,曆史上日本就曾經從歐洲得到過造船匠,並且成功仿製了一艘。
“這就不敢保證了,歐洲造船工藝都是家族秘傳,外人一概不教的。”湯若望有些為難了。
不光中國工匠對技術父子相傳秘不示人,歐洲也一樣的。
再將細節商討完畢,朱由檢覺得也就這樣了。
對於洋人,必須要吸收他們的知識體係,可對於具體的技術,還是別抱太大希望為好,洋人也沒有姓雷的。
講完要求,自然要提供條件。
也不用擔心有什麽過分的條件。
這時候的歐洲,還沒有侵占明國的打算,連想法都沒有,隔著萬裏之遙投送兵力去占領一個先進的龐然大物,這無異於做夢。
所以教廷的意圖,大概也止步於將明國變成一個天主教國家。
如果能把皇帝發展成教徒,這就更完美了。
“剛才說到神學院,朕不會阻撓,也不會支持,一切靠你們自己。”朱由檢轉換了話題。
湯若望試探著問道:“陛下是說,您支持我們傳教,但是不會公開支持?”
這些老外就是死腦筋,朱由檢笑了:“問題不在於朕怎麽是否支持,朕的支持也並不重要。”
見湯若望有些疑惑,又解釋道:“地震,就是大地震動毀壞房舍,在歐洲怎麽看?”
“當然是天災。”
“問題是,在這裏,他們認為這是朕的責任,是朕無德,所以上天降下地震責罰朕。”朱由檢戲謔的笑道:“你看,事情就是這麽滑稽。
所以,有時候朕怎麽想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怎麽想。
所以,如果你想發揚天主教,就需要自己設法改變他們的觀點,朕既不能也沒本事強行推動。”
又補充道:“不止傳教,很多事都是這樣。”
“可您畢竟是皇帝。”湯若望道。
“嗬嗬,朕是皇帝,這沒錯。”朱由檢無奈的笑道:“可皇帝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你看,朕想建幾個學院,可朕又怕他們反對,關鍵是朕還吵不過他們。
怎麽辦?
朕都不敢提起來用國庫的銀子,隻能私人出銀子建。”
湯若望若有所思:“陛下是說,您僅僅是不反對?
但是,請恕我直言,這並不能打動尊敬的教皇陛下。
您要知道,派出龐大的使團攜帶歐洲的書籍,遠渡重洋來幫助您建立學院,這無論是在金錢上還是政治上,都是一場代價高昂的行動。
如果僅僅為了您不反對,教皇陛下是不會同意的。”
朱由檢沉默了。
也是,沒有足夠的利益,很難想象教皇會如此慷慨,教皇又不姓雷。
可是,如果要公開支持天主教,他覺得代價恐怕會無法接受。
這不同於現在小範圍傳教,一但皇帝公開支持,天主教就會迅速在整個明國大肆擴張。
這是儒教絕對無法接受的。
到時候,他就得麵對儒教無休無止的聲討,或許不僅僅是聲討。
“朕可以承諾,在你們遵守律法的前提下,朝廷不會再出麵針對天主教。”朱由檢補充道:“如果有什麽糾紛,以朝廷的律法為準,你們可以旁聽審訊。”
“比如應天府教案?”湯若望試探道。
“朕承諾,不會再有了。”
南京教案,萬曆時的事,有官員認為天主教教義破壞了道德體係,因此抓捕神父。
事實上也是,禁止教眾祭祖祭天拜孔子,對儒家體係來說是很嚴重的衝擊。
後果很嚴重,天主教幾乎被連根拔起,幾年後才重新開始活動。
“您是說,朝廷允許並且不歧視我們的傳教活動?”
“是,前提是遵守這裏的律令。”朱由檢有些煩了,這基本是他的底線了,沒得商議。
“我會如實報告梵蒂岡,但是不能保證什麽。”
在湯若望看來,這個承諾已經足夠。
他之所以會融入明國,就是試圖找出一種辦法避免對天主教的排斥與歧視。
隻要皇帝不歧視他們,隻要儒教不能借助朝廷的力量,他有信心將主的光輝布滿明國,雖然不知道要多久,但是他堅信一定會。
但是,他不是教皇。
“沒什麽事的話,請回去休息,朕會派人與你商談商學院的事。”
三個學院都安排妥當,下一步就是擇機掛牌了,應該是掛匾。
嗯,還得編一套語文教材,這個讓曹化淳去做就可以。
提筆寫下要求,主要改變就是前期以千字文等教識字為主,後期則以詩賦曲等為主。
至於儒家,與墨家農家什麽的並列介紹介紹就算了。
當然,還得借著培養農工商人的名義。
四日,湯若望到了。
與皇帝見麵時,湯若望一絲不苟的按照中國禮節叩見。
朱由檢則仔細打量這個著名的修士.神父.學者。
如果隻看背影,你絕不會認為這個人是外國人。
在中國近十年,他主動脫下教服換上儒袍,學習中文,研究中國的經史。
事實上,他的任務從來就不是傳教,而是為教廷了解中國研究中國。
他學識淵博,精通數學曆法天文等等,由他口述編譯了不少西方著作,包括火器。
放在後世,一個雙料博士是跑不掉的。
朱由檢有心在這牛人麵前賣弄一下對歐洲的了解,可惜想了半天,隻記得此時是歐洲三十年戰爭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好像是斐迪南。
還是別裝逼的好。
“朕聽說神父是在羅馬學院學習的?”兩人說了幾句場麵話後,朱由檢問。
湯若望很驚訝,在明國,很少有人能分清歐洲的國家,更不要說知道歐洲學院了。
“陛下,是的。”
“神父應該對學院很了解了?”
“我在那裏學習了三年,還算有一些了解。”
“了解學院的管理運行嗎?
朕打算建設一所學院,需要管理與學科設置等各方麵的知識。”
“知道一些。我可以協助陛下建設學院,也可以為陛下聘請所需的人。”湯若望精神一振,總算遇到一位對歐洲知識感興趣的皇帝了,而借助知識傳播神學,是最好的捷徑。
“朕還需要佛羅倫薩的記賬法,現在就需要。”
“陛下,您從何處知道佛羅倫薩的?”湯若望更驚訝了。
明國的人知道佛羅倫薩?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朱由檢沒有回答:“朕會先設立一所商學院教授記賬法,教師由你負責聘請,管理也由你負責。
朕現在還需要編著一本數學教材,從開始認識數字到學院的整套教材。
羅馬學院設立的其他學科,朕也會逐步一一設立,這些學科的教師與教材,朕希望你能提供。
嗯,神學院除外,你們願意的話,可以自己想辦法,朕是不會開神學院的。
另外,你們教廷想了解明國,朕也想了解歐洲。
所以朕需要你幫助翻譯歐洲的書籍,各種書籍都要。”
這其中隻有數學,朱由檢還勉強可以編到初中的樣子,可惜他既無精力也無興趣。
其餘的?
對不起,知識都已經還給老師了。
說起來,大明的數學這時並沒有落後太多,可惜問題依然是不成體係,與其費力重新編撰,何妨借用現成的教材?
湯若望卻敏銳的抓住了他的重點:“神學院!
陛下是說,您不反對我們建立神學院?”
“這等會再說。”
湯若望沒有繼續追問
這個皇帝給他太多的意外。
這位陛下野心勃勃,好像是要重新建立一整套的教育體係。
隻是,湯若望久在明國,他不明白,這位皇帝如何才能突破儒家的禁錮。
對明國了解愈深,他愈是感覺到這種禁錮力量的強大。
話說回來,這是皇帝的問題,而不是他的,不是嗎?
他需要做的,隻是在這個過程中尋找一些借勢的機會而已。
想了想道:“商學院不是問題,本地教會有幾人懂得,我也略知一二。
澳門應該有一些數學教材,我可以翻譯成書。
別的要求需要時間。
我需要請求教廷同意,之後才能由教廷派出教師攜帶教材與書籍前來,即使同意也需要大約一年半到兩年才能回來。
翻譯工作又需要一年,如果人員充足的話。
在這之前,我先翻譯之前攜帶來的書籍。”
人員充足應該不是問題,禮部下屬有通譯人員,再培訓一些,應該勉強夠了,說起澳門,朱由檢想起一事:“如果去澳門,給朕買一些遠望鏡回來。”
“沒有問題。”湯若望很痛快,又道:“天啟六年時,我在欽天監官員幫助下,編譯了《遠鏡說》一書,陛下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
一定要看。
這個望遠鏡,原理是知道的,不難。
可是若讓他說弧度多少就抓瞎了,有了這本書,隻需要操心玻璃就可以了。
玻璃也不難,現在大明有生產琉璃,隻要對原料與工藝做一些改進就可以。
可去雜色的氧化錳添加劑他搞不清,沒有檢測儀器的情況下,可能也沒法搞清。
這個東西看似簡單,可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人用的還是綠玻璃。
現在歐洲對玻璃工藝保密的厲害,他連問湯若望都興趣都沒有。
不過無所謂,隻要解決了純堿問題,生產綠玻毫無問題。
軍器廠建好,就開始著手玻璃。
“能不能給朕找一些建造遠洋海船的工匠?”朱由檢試探著問道。
不是沒可能,曆史上日本就曾經從歐洲得到過造船匠,並且成功仿製了一艘。
“這就不敢保證了,歐洲造船工藝都是家族秘傳,外人一概不教的。”湯若望有些為難了。
不光中國工匠對技術父子相傳秘不示人,歐洲也一樣的。
再將細節商討完畢,朱由檢覺得也就這樣了。
對於洋人,必須要吸收他們的知識體係,可對於具體的技術,還是別抱太大希望為好,洋人也沒有姓雷的。
講完要求,自然要提供條件。
也不用擔心有什麽過分的條件。
這時候的歐洲,還沒有侵占明國的打算,連想法都沒有,隔著萬裏之遙投送兵力去占領一個先進的龐然大物,這無異於做夢。
所以教廷的意圖,大概也止步於將明國變成一個天主教國家。
如果能把皇帝發展成教徒,這就更完美了。
“剛才說到神學院,朕不會阻撓,也不會支持,一切靠你們自己。”朱由檢轉換了話題。
湯若望試探著問道:“陛下是說,您支持我們傳教,但是不會公開支持?”
這些老外就是死腦筋,朱由檢笑了:“問題不在於朕怎麽是否支持,朕的支持也並不重要。”
見湯若望有些疑惑,又解釋道:“地震,就是大地震動毀壞房舍,在歐洲怎麽看?”
“當然是天災。”
“問題是,在這裏,他們認為這是朕的責任,是朕無德,所以上天降下地震責罰朕。”朱由檢戲謔的笑道:“你看,事情就是這麽滑稽。
所以,有時候朕怎麽想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怎麽想。
所以,如果你想發揚天主教,就需要自己設法改變他們的觀點,朕既不能也沒本事強行推動。”
又補充道:“不止傳教,很多事都是這樣。”
“可您畢竟是皇帝。”湯若望道。
“嗬嗬,朕是皇帝,這沒錯。”朱由檢無奈的笑道:“可皇帝也不是無所不能的。
你看,朕想建幾個學院,可朕又怕他們反對,關鍵是朕還吵不過他們。
怎麽辦?
朕都不敢提起來用國庫的銀子,隻能私人出銀子建。”
湯若望若有所思:“陛下是說,您僅僅是不反對?
但是,請恕我直言,這並不能打動尊敬的教皇陛下。
您要知道,派出龐大的使團攜帶歐洲的書籍,遠渡重洋來幫助您建立學院,這無論是在金錢上還是政治上,都是一場代價高昂的行動。
如果僅僅為了您不反對,教皇陛下是不會同意的。”
朱由檢沉默了。
也是,沒有足夠的利益,很難想象教皇會如此慷慨,教皇又不姓雷。
可是,如果要公開支持天主教,他覺得代價恐怕會無法接受。
這不同於現在小範圍傳教,一但皇帝公開支持,天主教就會迅速在整個明國大肆擴張。
這是儒教絕對無法接受的。
到時候,他就得麵對儒教無休無止的聲討,或許不僅僅是聲討。
“朕可以承諾,在你們遵守律法的前提下,朝廷不會再出麵針對天主教。”朱由檢補充道:“如果有什麽糾紛,以朝廷的律法為準,你們可以旁聽審訊。”
“比如應天府教案?”湯若望試探道。
“朕承諾,不會再有了。”
南京教案,萬曆時的事,有官員認為天主教教義破壞了道德體係,因此抓捕神父。
事實上也是,禁止教眾祭祖祭天拜孔子,對儒家體係來說是很嚴重的衝擊。
後果很嚴重,天主教幾乎被連根拔起,幾年後才重新開始活動。
“您是說,朝廷允許並且不歧視我們的傳教活動?”
“是,前提是遵守這裏的律令。”朱由檢有些煩了,這基本是他的底線了,沒得商議。
“我會如實報告梵蒂岡,但是不能保證什麽。”
在湯若望看來,這個承諾已經足夠。
他之所以會融入明國,就是試圖找出一種辦法避免對天主教的排斥與歧視。
隻要皇帝不歧視他們,隻要儒教不能借助朝廷的力量,他有信心將主的光輝布滿明國,雖然不知道要多久,但是他堅信一定會。
但是,他不是教皇。
“沒什麽事的話,請回去休息,朕會派人與你商談商學院的事。”
三個學院都安排妥當,下一步就是擇機掛牌了,應該是掛匾。
嗯,還得編一套語文教材,這個讓曹化淳去做就可以。
提筆寫下要求,主要改變就是前期以千字文等教識字為主,後期則以詩賦曲等為主。
至於儒家,與墨家農家什麽的並列介紹介紹就算了。
當然,還得借著培養農工商人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