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輛馬車要送,已經拖了好幾天了,不能再拖。
翊坤宮,在坤寧宮西側,與田妃的永寧宮東西對稱。
“陛下,這是給女兒的馬車?
謝謝陛下。”
翊坤宮外,袁妃見了馬車,臉上露出喜愛的神色,卻隻是靜靜的站在車前觀看,又示意宮女打開車門仔細的看。
袁妃身著羅衣,頭戴鳳冠,一雙天足蹬著緞靴,嬌怯怯的站在那裏,頗有些等人憐愛的樣子。
其實後妃服裝都差不多,至少外人看來樣式差距不是很大。
隻是飾物差別可就大了。
皇後的衣服前麵繡著左龍右鳳,妃子前麵則是雙鳳。
鳳冠也是,皇後是三龍雙鳳冠,妃子則是鸞鳳冠。
說起來很奇怪,袁妃模樣沒得說,與田妃不相上下,又是文靜溫柔的性子,可朱由檢卻獨愛田妃。
或許,真的是有緣分一說。
“女兒想將車內顏色改成粉色。”袁妃提議道。
“依你,隻要不動外麵,都依你。”
“謝謝陛下。”
“咳,別動不動就說謝謝。”
袁妃抿嘴一笑,沒有說話。
兩人說笑著進入院內。
說起來,東西十二宮其實規製是一模一樣的,宮內布局也大同小異。
與田妃不同,翊坤宮內依然保持著原樣。
朱由檢坐下後,看著袁妃優雅的泡茶動作,很有些賞心悅目的感覺,隨口問道:“最近幾日一個人在養心殿,會不會太累?”
“還好,女兒還能應付。”
“如果累,就給我說。”
“陛下,沒事的,女兒不累。”
“賬目開支還好吧?”
“還好。隻是您那裏花的銀子有點多,宮裏的進項增加趕不上您花的。”袁妃抱怨道。
“不花不行啊!”朱由檢歎氣:“我盡量想辦法吧。”
軍器廠前期投入,鐵礦棉紡織前期投入,煤窯,幾個學院,掘井,吞金獸水師,各處都張著口袋呢。
買糧北運也得預備不少銀子,如果賣出去當然好,如果夏季有旱災的話,這銀子就會長翅膀飛走了。
“陛下也不用著急。”袁妃安慰道:“雖然今年的金花銀還沒送來,可魏公公前後交進宮裏百萬銀子,足夠用了。”
“現在宮裏一年的進項有多少?”
“女兒想想啊。”袁妃在心裏算計一番後無奈的放棄了:“一時算不清,女兒給您一點點說。”
“嗯,你慢慢說。”
其實也沒什麽可說的,還是那些。
金花銀101萬兩。
皇店6萬兩
草場租銀1.6萬兩。
收進宮裏的43口煤窯,每年18萬兩上下。
“剩下的大項就是髒罰了,內官犯事,家產一律充進內庫。
外臣犯事,家產通常一半進內庫,一半進太倉,卻也不是定額,如果太倉急用,就會全部取走。”
朱由檢苦笑,太倉這些年有不急用的時候嗎?
其餘基本不值錢,比如。
“運河鈔關折鈔,榷稅折鈔也是送入宮中。”袁妃說著掩口而笑:“陛下您也知道寶鈔是什麽樣子。”
朱由檢點頭,這尼瑪還不如不收,不值幾個錢還惹了一身的騷。
再轉念一想,不收還不行,就指著這寶鈔去坑宗室那些親王郡王一大票將軍了。
“此外還有各屬國進貢之物,不過這些東西大都是賠錢的。”袁妃說到這裏,掩口笑了半響才道:“各屬國進貢一兩銀子,內庫倒要賞出去三兩五兩的。”
朱由檢也笑了,這賠錢買賣早晚得廢了。
“其餘有各地進貢的特產,都是實物沒法算賬,再說工部兵部也隨時可能取用。
本來還有寶鈔印製與銅錢鑄造要按比例送進宮內一部分,可現在已經好久沒有印鈔鑄錢了,也就沒有收入了。”
說完之後,袁妃伸出纖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見朱由檢雙目無神似乎在想著心事,輕輕的放下後也靜靜的等著。
————
算了算,髒罰沒法算,各地進貢沒法算,固定收入不到130萬,扣除固定開支35萬左右,還能剩90多萬。
朱由檢也沒有前幾任的臭毛病,動輒就賞誰多少銀子幾座宅子,這些大概能算純收入了。
軍器廠估計每年弄個十萬八萬的不成問題。
這錢賺來比留在朝廷讓官員貪墨強多了,至少他還能做點實事。
鐵礦煤窯棉紡織三個合資項目估計每年十萬保底。
雖然不多,可知足吧!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這住宅隔一段時間就失火一次,換了誰家攤上,誰家也得哭著喊著日子沒法過了。
關鍵這住宅還死貴死貴的,動輒就要千萬兩開銷。
大明皇帝差不多隔上幾十年剛攢了點家底子,可以不用為銀子發愁時,‘咣’!
失火了!
得,官員太監們幸福了,大夥向前衝啊!
前麵老多銀子了。
這尼瑪,攢了幾十年的家底,算是給官員太監們攢的!
貌似後來滿清也有這毛病,皇宮隔上幾十年如果不失火,這就不是皇宮了。
朱由檢有時候都會很惡意的猜想,這火到底是老天爺不給麵子,還是官員太監們手癢癢了?
————
琢磨著,就想起來宗室了,是不是砍他們一刀?
想了想又有些不忍。
真的不忍。
怎麽說?
除了一些新封的王爺與各支王爺本支外,其餘宗親大都窮的一逼!
為什麽這麽說?
問題還是出在折鈔上。
大明皇帝實在太窮,窮的坑完官員坑宗室,自家人都不放過。
早在嘉靖時候就開始坑了:親王歲減500-2000石,郡王、將軍祿米七分折鈔,中尉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
祿米折鈔,每石按照十五貫發放。
這尼瑪,十五貫?
現在寶鈔幣值多少?
一貫=0.1文銅錢。
根據銅錢的成色不同,大約600-1000文銅錢=1兩銀子。
就是說,每石祿米折銀不足3厘,0.003兩,京師物價每石米1兩,隻多不少,自己算吧。
因此近千萬的定額,實際才發放20%上下,不超過2-300萬石。
占大明朝廷收入大概10%。
實際上,現在大概有十幾萬宗室,在冊的。
不在冊的?
並不是姓朱就是皇族的!
平均起來,似乎也能過,可是不管什麽事,隻要一平均……
大夥都懂的。
如果按照網上傳說的百萬宗親,那這日子也別過了,找根繩上吊還能少受點活罪——大明規定宗親除了在家窩著啥也不許幹,靠這點俸祿過日子顯然是活受罪。
而且大明還有個規矩,宗親無論是起名字還是襲爵.新封爵.婚嫁,都要朝廷批準。
有權力在手,各地方官也乘機揩油,不給錢?
不給錢就不給你上報文書!
到最後白發未婚的也有,到死連正式的大名都沒有的也不稀奇。
所以地方官給朝廷的報告上說:‘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
什麽意思?
坑的太狠,將軍以下的宗室日子沒法過了,號哭於道路,聚在衙門鬧事,地方官都開始擔心他們會不會造反了。
嗯,官員不光坑將軍以下,親王.郡王也照坑不誤。
比如著名的福王。
都知道封給福王2萬頃田地,據說是搶了多少民田。
可沒人告訴你,這些田其實是不在稅冊的田,而且,大多也不是普通‘民’田。
這還得從朱元璋說起,這貨窮人出身眼皮子淺,有一年一看收了兩千多萬石稅賦,心滿意足之下,也是體恤農民,就大手一揮:以後新開墾的田地都不許再收稅。
雖然以後清丈過幾次田地,可稅田始終維持在六億畝上下。
這下地方官高興了,皇帝不收?
我們收啊!
士紳也高興了,皇帝不要這地。
我們要啊!
而福王這些封地就是封在這些新開墾的,也不知道是誰家的田地上,所以官員才會與萬曆吵鬧不休。
真以為他們是為民著想?
太天真。
萬曆到最後也沒鬥過官員們,田給了,但是不許福王管理,要地方官管。
2萬頃,就是200萬畝,即使按照法定的稅賦每畝收3分銀子,也是6萬兩銀子的稅賦。
何況還有火耗等雜項。
給福王多少呢?
4萬兩。
其餘的?
官員們就笑納了。
琢磨再三,朱由檢覺得,普通皇室實在是有些下不去手啊!
這些親王郡王倒是名副其實的肥豬,可就怕出個寧王。
畢竟,雖然叫肥豬,卻絕不像肥豬,隻是不會等死。
不管了,以後再宰肥豬。
美人在前,想這些糟心事幹毛。
翊坤宮,在坤寧宮西側,與田妃的永寧宮東西對稱。
“陛下,這是給女兒的馬車?
謝謝陛下。”
翊坤宮外,袁妃見了馬車,臉上露出喜愛的神色,卻隻是靜靜的站在車前觀看,又示意宮女打開車門仔細的看。
袁妃身著羅衣,頭戴鳳冠,一雙天足蹬著緞靴,嬌怯怯的站在那裏,頗有些等人憐愛的樣子。
其實後妃服裝都差不多,至少外人看來樣式差距不是很大。
隻是飾物差別可就大了。
皇後的衣服前麵繡著左龍右鳳,妃子前麵則是雙鳳。
鳳冠也是,皇後是三龍雙鳳冠,妃子則是鸞鳳冠。
說起來很奇怪,袁妃模樣沒得說,與田妃不相上下,又是文靜溫柔的性子,可朱由檢卻獨愛田妃。
或許,真的是有緣分一說。
“女兒想將車內顏色改成粉色。”袁妃提議道。
“依你,隻要不動外麵,都依你。”
“謝謝陛下。”
“咳,別動不動就說謝謝。”
袁妃抿嘴一笑,沒有說話。
兩人說笑著進入院內。
說起來,東西十二宮其實規製是一模一樣的,宮內布局也大同小異。
與田妃不同,翊坤宮內依然保持著原樣。
朱由檢坐下後,看著袁妃優雅的泡茶動作,很有些賞心悅目的感覺,隨口問道:“最近幾日一個人在養心殿,會不會太累?”
“還好,女兒還能應付。”
“如果累,就給我說。”
“陛下,沒事的,女兒不累。”
“賬目開支還好吧?”
“還好。隻是您那裏花的銀子有點多,宮裏的進項增加趕不上您花的。”袁妃抱怨道。
“不花不行啊!”朱由檢歎氣:“我盡量想辦法吧。”
軍器廠前期投入,鐵礦棉紡織前期投入,煤窯,幾個學院,掘井,吞金獸水師,各處都張著口袋呢。
買糧北運也得預備不少銀子,如果賣出去當然好,如果夏季有旱災的話,這銀子就會長翅膀飛走了。
“陛下也不用著急。”袁妃安慰道:“雖然今年的金花銀還沒送來,可魏公公前後交進宮裏百萬銀子,足夠用了。”
“現在宮裏一年的進項有多少?”
“女兒想想啊。”袁妃在心裏算計一番後無奈的放棄了:“一時算不清,女兒給您一點點說。”
“嗯,你慢慢說。”
其實也沒什麽可說的,還是那些。
金花銀101萬兩。
皇店6萬兩
草場租銀1.6萬兩。
收進宮裏的43口煤窯,每年18萬兩上下。
“剩下的大項就是髒罰了,內官犯事,家產一律充進內庫。
外臣犯事,家產通常一半進內庫,一半進太倉,卻也不是定額,如果太倉急用,就會全部取走。”
朱由檢苦笑,太倉這些年有不急用的時候嗎?
其餘基本不值錢,比如。
“運河鈔關折鈔,榷稅折鈔也是送入宮中。”袁妃說著掩口而笑:“陛下您也知道寶鈔是什麽樣子。”
朱由檢點頭,這尼瑪還不如不收,不值幾個錢還惹了一身的騷。
再轉念一想,不收還不行,就指著這寶鈔去坑宗室那些親王郡王一大票將軍了。
“此外還有各屬國進貢之物,不過這些東西大都是賠錢的。”袁妃說到這裏,掩口笑了半響才道:“各屬國進貢一兩銀子,內庫倒要賞出去三兩五兩的。”
朱由檢也笑了,這賠錢買賣早晚得廢了。
“其餘有各地進貢的特產,都是實物沒法算賬,再說工部兵部也隨時可能取用。
本來還有寶鈔印製與銅錢鑄造要按比例送進宮內一部分,可現在已經好久沒有印鈔鑄錢了,也就沒有收入了。”
說完之後,袁妃伸出纖手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見朱由檢雙目無神似乎在想著心事,輕輕的放下後也靜靜的等著。
————
算了算,髒罰沒法算,各地進貢沒法算,固定收入不到130萬,扣除固定開支35萬左右,還能剩90多萬。
朱由檢也沒有前幾任的臭毛病,動輒就賞誰多少銀子幾座宅子,這些大概能算純收入了。
軍器廠估計每年弄個十萬八萬的不成問題。
這錢賺來比留在朝廷讓官員貪墨強多了,至少他還能做點實事。
鐵礦煤窯棉紡織三個合資項目估計每年十萬保底。
雖然不多,可知足吧!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這住宅隔一段時間就失火一次,換了誰家攤上,誰家也得哭著喊著日子沒法過了。
關鍵這住宅還死貴死貴的,動輒就要千萬兩開銷。
大明皇帝差不多隔上幾十年剛攢了點家底子,可以不用為銀子發愁時,‘咣’!
失火了!
得,官員太監們幸福了,大夥向前衝啊!
前麵老多銀子了。
這尼瑪,攢了幾十年的家底,算是給官員太監們攢的!
貌似後來滿清也有這毛病,皇宮隔上幾十年如果不失火,這就不是皇宮了。
朱由檢有時候都會很惡意的猜想,這火到底是老天爺不給麵子,還是官員太監們手癢癢了?
————
琢磨著,就想起來宗室了,是不是砍他們一刀?
想了想又有些不忍。
真的不忍。
怎麽說?
除了一些新封的王爺與各支王爺本支外,其餘宗親大都窮的一逼!
為什麽這麽說?
問題還是出在折鈔上。
大明皇帝實在太窮,窮的坑完官員坑宗室,自家人都不放過。
早在嘉靖時候就開始坑了:親王歲減500-2000石,郡王、將軍祿米七分折鈔,中尉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君及儀賓八分折鈔。
祿米折鈔,每石按照十五貫發放。
這尼瑪,十五貫?
現在寶鈔幣值多少?
一貫=0.1文銅錢。
根據銅錢的成色不同,大約600-1000文銅錢=1兩銀子。
就是說,每石祿米折銀不足3厘,0.003兩,京師物價每石米1兩,隻多不少,自己算吧。
因此近千萬的定額,實際才發放20%上下,不超過2-300萬石。
占大明朝廷收入大概10%。
實際上,現在大概有十幾萬宗室,在冊的。
不在冊的?
並不是姓朱就是皇族的!
平均起來,似乎也能過,可是不管什麽事,隻要一平均……
大夥都懂的。
如果按照網上傳說的百萬宗親,那這日子也別過了,找根繩上吊還能少受點活罪——大明規定宗親除了在家窩著啥也不許幹,靠這點俸祿過日子顯然是活受罪。
而且大明還有個規矩,宗親無論是起名字還是襲爵.新封爵.婚嫁,都要朝廷批準。
有權力在手,各地方官也乘機揩油,不給錢?
不給錢就不給你上報文書!
到最後白發未婚的也有,到死連正式的大名都沒有的也不稀奇。
所以地方官給朝廷的報告上說:‘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
什麽意思?
坑的太狠,將軍以下的宗室日子沒法過了,號哭於道路,聚在衙門鬧事,地方官都開始擔心他們會不會造反了。
嗯,官員不光坑將軍以下,親王.郡王也照坑不誤。
比如著名的福王。
都知道封給福王2萬頃田地,據說是搶了多少民田。
可沒人告訴你,這些田其實是不在稅冊的田,而且,大多也不是普通‘民’田。
這還得從朱元璋說起,這貨窮人出身眼皮子淺,有一年一看收了兩千多萬石稅賦,心滿意足之下,也是體恤農民,就大手一揮:以後新開墾的田地都不許再收稅。
雖然以後清丈過幾次田地,可稅田始終維持在六億畝上下。
這下地方官高興了,皇帝不收?
我們收啊!
士紳也高興了,皇帝不要這地。
我們要啊!
而福王這些封地就是封在這些新開墾的,也不知道是誰家的田地上,所以官員才會與萬曆吵鬧不休。
真以為他們是為民著想?
太天真。
萬曆到最後也沒鬥過官員們,田給了,但是不許福王管理,要地方官管。
2萬頃,就是200萬畝,即使按照法定的稅賦每畝收3分銀子,也是6萬兩銀子的稅賦。
何況還有火耗等雜項。
給福王多少呢?
4萬兩。
其餘的?
官員們就笑納了。
琢磨再三,朱由檢覺得,普通皇室實在是有些下不去手啊!
這些親王郡王倒是名副其實的肥豬,可就怕出個寧王。
畢竟,雖然叫肥豬,卻絕不像肥豬,隻是不會等死。
不管了,以後再宰肥豬。
美人在前,想這些糟心事幹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