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八日,張一龍、宋紀進京稟告,即墨海港已經基本完工,5個幹船塢也已經建好。


    15丈大船也已經改造完畢,現在停泊在天津衛。


    即墨太遠去不了,天津衛可近的很,也就260裏地。


    去看看。


    看船是次要的,順路了解旱情是真的,再者鹽場的事也該做了。


    說起旱情,朱由檢又想起直隸各州的水利調查,奏疏早已送到他的案頭,卻被他掃落在地——動輒十幾萬兩銀子的造價。


    真當他是冤大頭嗎?


    十日啟程,出了京師向東南,經過永清縣與武清縣,沿途旱情愈發嚴重。


    流民越發的多了,偶爾亦有頭上插著草待售的孩童,每個隻需一二兩銀子。


    沿路偶爾可見官府設立的粥棚,可效果也就那麽樣。


    明代賑災,通常都是在樹皮草根都沒得吃的時候,地方官才會賑災,等到草木發芽的時候就停。


    不是說你來了就可以吃的,要由粥場審核,然後發給災民一張小紙片別在袖子上,災民就可以憑此來粥場作為領粥的憑據。


    弊端很明顯,災民來回奔波不說,粥場生熟.冷暖.稀稠也不一樣,摻沙子泥土的也不稀奇。


    就這,如果不是朱由檢下令,地方官都不會施粥——很簡單,地方義倉.常平倉的糧米隻存在於賬目上。


    沿路看著災民行屍走肉一般呆滯無神的目光,朱由檢心中惻然,卻也隻能暫時視而不見。


    ——


    十一日,天津衛港外,水師改裝完畢的十五丈船停泊在這裏。


    碩大的船身很是顯眼,旁邊水寨的漁船與之相比,直似小舢板一般——大明雖說禁海,但是漁業卻從來沒有斷絕過,這時代由於渤海漁業資源問題,早已有去朝鮮捕撈的記載。


    這船沒有艏樓,艉樓也隻有兩層。


    三根桅杆高高豎起,主桅高27米,前桅也有20米多些,尾桅大約15米,帆麵依舊是傳統的席子硬帆。


    這種硬帆可不輕,重者可達八九噸,原來需要二三十人用2個小時才能完全升起,加裝滑輪組後升帆時間減少到3刻鍾左右。


    船身兩側各畫著一條張牙舞爪的龍,船頭上一隻水鳥展翅欲飛。


    上下一排半炮窗緊緊的關閉著,似乎是一排黑黝黝的眼睛。


    炮甲板隔艙板隻保留了框架,勉強可以算全通甲板了,四輪小炮車通過滑輪組固定在艙壁上,炮窗用鉸鏈閉緊。


    炮甲板每側8個炮位,其中3門18磅炮。


    露天甲板炮位隻有後半部兩側各3個與首尾各一個。


    總計6門18磅炮,18門12磅炮。


    張一龍、宋紀陪著皇帝登上戰船,詳細的介紹水師與戰船情況。


    仿製西洋船進展順利,年內或許有望開工。


    但是九丈船改裝卻失敗了,隻有不到三尺的幹船舷改不出一層炮甲板,加高船身又會增加吃水深度,隻能在露天甲板加幾門十二磅炮。


    很雞肋!


    近海有沙船等船型,沒必要用改裝福船,隻能放棄。


    看完之後,都挺滿意,除了造價。


    西洋船不必說,估計造價是福船三倍以上。


    大炮造價也不低。


    這東西本身不貴,就是2噸生鐵,可架不住成功率低。


    鑄造時,鐵水衝擊模具,炮膛偏心,廢品率達七成。


    運輸也貴,從軍器廠到天津衛,人吃馬嚼的,每裏路要3分銀子。


    再裝船運到即墨,這就沒法算了。


    算下來,一門炮要150兩左右的銀子。


    不過還是比銅炮便宜。


    銅本身就可做貨幣,大明又缺銅,因此銅價高達每百斤11兩銀子。


    海船命名也簡單,抄襲後世就是,州、府、省三級命名法,比如這艘就叫易州號。


    這麽粗俗?


    卻把宋紀、張一龍的下巴差點驚掉了。


    再交代一些細節後,朱由檢叮囑二人:“加緊訓練,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明年可能會用你們運送輜重,最遲後年就會有戰船戰鬥。”


    “末將必定不會令陛下失望!”


    二人對視一眼,都覺得興奮的很。


    他們可不是大明混吃等死的邊軍,心中還有著靠軍功搏一個公候的想法。


    -----


    次日,與曹化淳一道再看鹽場。


    曹化淳經過一個月的調查,粗略的了解了一些情況。


    長蘆都轉運鹽使司總理鹽區事務,下設滄州.青州兩個分司,長蘆.小直沽兩個批驗所。


    幾經裁革,現在還有20個鹽場,其中天津衛附近有5個。


    天津衛鹽場,沿著海岸綿延一千三百多裏,適合曬鹽的地方,幾十萬畝總是有的。


    各鹽場多有曬鹽者,或一畝做一池,或三四畝做一池,隔開做大中小三段,次第飲水入內以曬鹽。


    也有挖掘四五個池子的,曬法都是一樣的。


    也有缺點,就是耗資大。


    開挖耗資不必說。


    而為了引海水方便,鹽池必須靠近海邊,地勢低窪,飲水渠與鹽池經常被海潮與大雨衝垮。


    這時候,單靠一家一戶是無力承擔修複的費用的。


    攤上這事,鹽戶除了賣地便是逃亡。


    同樣因鹽池必須靠近海邊,如果大規模購買灘地曬鹽,必然會綿延幾十裏幾百裏。


    而這,在管理上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強去做,成本也會居高不下。


    而且,鹽這東西太依賴水運,這又決定遠離水運的鹽場無利可圖。


    因此,曹化淳並不看好此事,建議招募百姓自行掘池曬鹽。


    朱由檢不以為然,後世一個大鹽場就能供應幾個省的食鹽需求,也沒見綿延幾百裏。


    不就是引水的問題嗎?


    這個簡單,沒有水力,可靠近海邊有風力啊!


    曬鹽過程中,最耗人力的就是引海水入池,有了風車會大幅度減少人工。


    投資是高了,不過減少了人工,提高了曬鹽的效率,估計也不會增加多少成本。


    “買地吧,至少百十頃,千餘頃也不嫌多,從海邊開始,一二裏內都可以。


    買了地就開工,優先招募流民開挖溝渠、鹽池,整修道路。


    去工部調一些工匠來規劃道路與鹽池間距,設計風車與水車。


    朕要你在明年曬鹽季節之前完工。”


    “臣遵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崇禎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臉邋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臉邋遢並收藏新崇禎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