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發動鬧餉的!
祖大壽後悔了。
是真的後悔!
沒有多少人心甘情願的去給後金當奴隸,祖大壽同樣如此。
他的本意,其實是養寇自重,而絕不是投靠寇。
至少在目前,後金還隻是寇而已。
沒有人會認為後金有吞並大明的實力。
區區幾十萬人口的後金,與大明這個龐然大物相比,就像成人與孩童。
雖然這個成人百病纏身,可也不是一個孩童可以打倒的。
就連後金自己也這麽認為。
而且,後金如何對待降將,他們也看的很清楚。
猜忌壓製之外,沒有一個降將握有軍權,每到戰時總是將漢軍打散分配給各貝勒充當苦力與炮灰。
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歸宿。
可惜,一場鬧餉引發了隨後一係列變動,也將遼西將門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與宣府不同。
宣府雖然鬧餉,可本意卻在賬簿,之後主動迅速平息了事態,之後又主動上疏請罪。
遼西將門則幾乎是從頭到尾或明或暗的抗拒朝廷。
現在,大明的所有軍鎮都在看著遼西將門,關注著他們的離場方式。
從這一點來說,皇帝沒有一絲退路。
而之所以會有這局麵,起因就是鬧餉。
————
曆史上,由於袁嘟嘟瞎搞,遼西本地將門的力量對於大明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在滿桂趙率教先後戰死之後,遼西將門更是掌握了關外全部軍力。
那時的大明,不敢對他有任何逼迫之舉。
即使他在京師保衛戰時逃回關外。
即使他投降後金之後潛回,背著後金內應的嫌疑。
即使他投降時殺了何可綱作為投名狀。
大明依然隻能坐視他盤踞在錦州而束手無策。
而現在由於王在晉的打壓,祖大壽遠遠沒有那麽重要。
他現在僅僅是遼西本土將門的首領,經過王在晉削減後,兵力滿打滿算也不過紙麵上三萬。
實際上,就如曹文詔所說,也不過是數千家丁領著一兩萬農夫罷了。
而在寧遠與關門,滿桂麾下與趙率教留下的兵力,同樣是紙麵上三萬。
錦州與寧遠之間,是近萬湖廣等處客兵。
薊鎮還有數萬兵力,皇帝還有三萬禁軍。
糧餉也一改以前的規矩,變成了三個月運送一次。
而寧遠城幾經修繕堪稱堅城,可不是錦州這等殘破的城池,絕非一兩個月可以攻下的。
很明顯,即使他投敵,王在晉也有把握守住寧遠與關門。
因此,王在晉毫無顧忌的將遼西將門的兵力全部調到錦州,擺出一副巴不得他投敵的姿態。
很明顯,隻要時機合適,王在晉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出手解決關寧將門。
這一點,幾乎所有人都清楚。
————
錦州城內,祖大壽再一次聚集諸人。
“宣府之事大家都知道了,有什麽想法,都講一講。”
何可綱.祖大樂.吳襄.劉天祿.張存仁等都沉默不語。
自從知道這事,眾人就都已暗自琢磨過。
很明顯,皇帝給了眾人一條路,一條雖然不太滿意卻勉強能接受的路。
難以取舍。
看看無人開口,劉天祿試探道:“這樣做或許也不錯,咱們都已身家豐厚,再冒險去做什麽有些不值。”
吳襄也有些心動:“如果能借此保全身家,倒也不失為一條退路。”
“大夥的身家可有半數在錦州,舍得放棄嗎?”張存仁有些不舍。
吳襄默然,其實他也不舍。
可不是,大夥的田地宅院都在錦州,真舍得僅帶著浮財離開嗎?
祖大樂皺眉道:“如果事涉生死,身外之物也顧不得了。”
“現在的情況,朝廷擺明了不信任咱們,隻等著機會整治咱們。
與其這麽難受,倒不如退下做個富家翁了。”
“也是,無事一身輕,強似在這裏擔驚受怕。”
有人附和。
張存仁冷笑:“嗬嗬,放棄半數家財,再給朝廷助餉?”
沉默片刻後,劉天祿咬牙道:“交個屁!
大不了咱們再與後金幹上一仗!”
吳襄擊掌道:“一仗過後,通通都了無痕跡。”
“咱們主動出擊,大戰之下,朝廷也不敢有什麽大動作了。”
“不妥。”何可綱表示反對:“如果要退,就不要節外生枝,免得再有什麽變故。”
“交銀子?”張存仁問道。
“想安穩的退下來,一些錢財還是要舍得。
何況,將田宅變賣,或者留待以後再說,也能彌補一些。”
眾人沉默。
祖大壽冷眼旁觀,見他們不說話了,輕輕的咳嗽一聲:“諸位,不要光想咱們,也要想想下麵將校如何安置。”
與久無戰事的其他軍鎮相比,遼西是戰事頻發的地方,而錦州由於是遊哨之地,田地則幾乎都在他們的控製下。
自然的,各級軍官家丁都有大量田地,每人少則百畝多則數千畝。
這些田地,自己自然種不過來,普通兵丁與遼民就成了為他們耕種的佃戶。
與在座的軍頭不同,這些人的身家全在錦州,絕不會輕易舍棄。
“關咱們屁事。”祖大樂不以為然:“咱們如果交出軍權卸甲歸田,這些家丁再怎麽鬧,與咱們也再無半點關係。”
劉天祿有些不確定:“怕隻怕,咱們脫不得身。”
“什麽意思?”
“如果咱們走之前有什麽事呢?”
諸人啞口無言。
祖大樂問道:“大哥,您怎麽說?”
既然自家大哥能提出了問題,自然會有辦法。
祖大壽皺著濃眉搖頭道:“沒什麽太好辦法。”
其實,祖大壽也是傾向於斷尾求生的。
隻不過,若是眾人裹挾之下,怕也由不得他。
對此,祖大壽感覺很不確定。
對與前路,他更多的是迷茫。
等,就是坐以待斃。
動,卻不知道該怎麽動。
————
山海關城裏察院花廳內,王在晉與滿桂分上下而坐。
王在晉麵帶微笑,看起來輕鬆的很,滿桂麵色則有些沉重的感覺。
此次宣府事件之後,他考慮許久,決定順勢再將薊遼糧餉削減一成。
當然,首先要做通滿桂的工作。
“督師,您再削減一成糧餉,末將這裏可著實有些難做了。”
“怎麽會。”王在晉依舊笑眯眯的:“本官相信滿都督會有辦法的。”
滿桂很不滿:“末將可以勉力安撫官兵,可您當初答應的事情什麽時候兌現?”
說著用手指了指上麵。
當初滿桂的意思是上麵少貪多少他就削減多少,雖然後來迫於時勢不再提起這茬,可心裏還是很是不滿。
“本官這幾日就上奏與陛下,相信不久就會有個結果。
不過事情總要一點一點的做,先從軍兵開始有何不可?”
滿桂雖然不是什麽智計過人之輩,卻也明白今時不同往日,隻怕此事是無可更改了。
咬咬牙道:“末將沒有話說了,不過如果拖得太久,末將卻有些擔心的。”
王在晉大笑:“如果拖得太久,本官這個督師自然會與陛下理論。”
祖大壽後悔了。
是真的後悔!
沒有多少人心甘情願的去給後金當奴隸,祖大壽同樣如此。
他的本意,其實是養寇自重,而絕不是投靠寇。
至少在目前,後金還隻是寇而已。
沒有人會認為後金有吞並大明的實力。
區區幾十萬人口的後金,與大明這個龐然大物相比,就像成人與孩童。
雖然這個成人百病纏身,可也不是一個孩童可以打倒的。
就連後金自己也這麽認為。
而且,後金如何對待降將,他們也看的很清楚。
猜忌壓製之外,沒有一個降將握有軍權,每到戰時總是將漢軍打散分配給各貝勒充當苦力與炮灰。
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歸宿。
可惜,一場鬧餉引發了隨後一係列變動,也將遼西將門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與宣府不同。
宣府雖然鬧餉,可本意卻在賬簿,之後主動迅速平息了事態,之後又主動上疏請罪。
遼西將門則幾乎是從頭到尾或明或暗的抗拒朝廷。
現在,大明的所有軍鎮都在看著遼西將門,關注著他們的離場方式。
從這一點來說,皇帝沒有一絲退路。
而之所以會有這局麵,起因就是鬧餉。
————
曆史上,由於袁嘟嘟瞎搞,遼西本地將門的力量對於大明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在滿桂趙率教先後戰死之後,遼西將門更是掌握了關外全部軍力。
那時的大明,不敢對他有任何逼迫之舉。
即使他在京師保衛戰時逃回關外。
即使他投降後金之後潛回,背著後金內應的嫌疑。
即使他投降時殺了何可綱作為投名狀。
大明依然隻能坐視他盤踞在錦州而束手無策。
而現在由於王在晉的打壓,祖大壽遠遠沒有那麽重要。
他現在僅僅是遼西本土將門的首領,經過王在晉削減後,兵力滿打滿算也不過紙麵上三萬。
實際上,就如曹文詔所說,也不過是數千家丁領著一兩萬農夫罷了。
而在寧遠與關門,滿桂麾下與趙率教留下的兵力,同樣是紙麵上三萬。
錦州與寧遠之間,是近萬湖廣等處客兵。
薊鎮還有數萬兵力,皇帝還有三萬禁軍。
糧餉也一改以前的規矩,變成了三個月運送一次。
而寧遠城幾經修繕堪稱堅城,可不是錦州這等殘破的城池,絕非一兩個月可以攻下的。
很明顯,即使他投敵,王在晉也有把握守住寧遠與關門。
因此,王在晉毫無顧忌的將遼西將門的兵力全部調到錦州,擺出一副巴不得他投敵的姿態。
很明顯,隻要時機合適,王在晉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出手解決關寧將門。
這一點,幾乎所有人都清楚。
————
錦州城內,祖大壽再一次聚集諸人。
“宣府之事大家都知道了,有什麽想法,都講一講。”
何可綱.祖大樂.吳襄.劉天祿.張存仁等都沉默不語。
自從知道這事,眾人就都已暗自琢磨過。
很明顯,皇帝給了眾人一條路,一條雖然不太滿意卻勉強能接受的路。
難以取舍。
看看無人開口,劉天祿試探道:“這樣做或許也不錯,咱們都已身家豐厚,再冒險去做什麽有些不值。”
吳襄也有些心動:“如果能借此保全身家,倒也不失為一條退路。”
“大夥的身家可有半數在錦州,舍得放棄嗎?”張存仁有些不舍。
吳襄默然,其實他也不舍。
可不是,大夥的田地宅院都在錦州,真舍得僅帶著浮財離開嗎?
祖大樂皺眉道:“如果事涉生死,身外之物也顧不得了。”
“現在的情況,朝廷擺明了不信任咱們,隻等著機會整治咱們。
與其這麽難受,倒不如退下做個富家翁了。”
“也是,無事一身輕,強似在這裏擔驚受怕。”
有人附和。
張存仁冷笑:“嗬嗬,放棄半數家財,再給朝廷助餉?”
沉默片刻後,劉天祿咬牙道:“交個屁!
大不了咱們再與後金幹上一仗!”
吳襄擊掌道:“一仗過後,通通都了無痕跡。”
“咱們主動出擊,大戰之下,朝廷也不敢有什麽大動作了。”
“不妥。”何可綱表示反對:“如果要退,就不要節外生枝,免得再有什麽變故。”
“交銀子?”張存仁問道。
“想安穩的退下來,一些錢財還是要舍得。
何況,將田宅變賣,或者留待以後再說,也能彌補一些。”
眾人沉默。
祖大壽冷眼旁觀,見他們不說話了,輕輕的咳嗽一聲:“諸位,不要光想咱們,也要想想下麵將校如何安置。”
與久無戰事的其他軍鎮相比,遼西是戰事頻發的地方,而錦州由於是遊哨之地,田地則幾乎都在他們的控製下。
自然的,各級軍官家丁都有大量田地,每人少則百畝多則數千畝。
這些田地,自己自然種不過來,普通兵丁與遼民就成了為他們耕種的佃戶。
與在座的軍頭不同,這些人的身家全在錦州,絕不會輕易舍棄。
“關咱們屁事。”祖大樂不以為然:“咱們如果交出軍權卸甲歸田,這些家丁再怎麽鬧,與咱們也再無半點關係。”
劉天祿有些不確定:“怕隻怕,咱們脫不得身。”
“什麽意思?”
“如果咱們走之前有什麽事呢?”
諸人啞口無言。
祖大樂問道:“大哥,您怎麽說?”
既然自家大哥能提出了問題,自然會有辦法。
祖大壽皺著濃眉搖頭道:“沒什麽太好辦法。”
其實,祖大壽也是傾向於斷尾求生的。
隻不過,若是眾人裹挾之下,怕也由不得他。
對此,祖大壽感覺很不確定。
對與前路,他更多的是迷茫。
等,就是坐以待斃。
動,卻不知道該怎麽動。
————
山海關城裏察院花廳內,王在晉與滿桂分上下而坐。
王在晉麵帶微笑,看起來輕鬆的很,滿桂麵色則有些沉重的感覺。
此次宣府事件之後,他考慮許久,決定順勢再將薊遼糧餉削減一成。
當然,首先要做通滿桂的工作。
“督師,您再削減一成糧餉,末將這裏可著實有些難做了。”
“怎麽會。”王在晉依舊笑眯眯的:“本官相信滿都督會有辦法的。”
滿桂很不滿:“末將可以勉力安撫官兵,可您當初答應的事情什麽時候兌現?”
說著用手指了指上麵。
當初滿桂的意思是上麵少貪多少他就削減多少,雖然後來迫於時勢不再提起這茬,可心裏還是很是不滿。
“本官這幾日就上奏與陛下,相信不久就會有個結果。
不過事情總要一點一點的做,先從軍兵開始有何不可?”
滿桂雖然不是什麽智計過人之輩,卻也明白今時不同往日,隻怕此事是無可更改了。
咬咬牙道:“末將沒有話說了,不過如果拖得太久,末將卻有些擔心的。”
王在晉大笑:“如果拖得太久,本官這個督師自然會與陛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