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八,何廷樞再次求見。
“陛下,衙門公費之事,臣已經有些眉目。”
這麽快?
果然,潛力就像那啥溝,擠一擠總會有一些的。
“好,仔細說。”
“臣請陛下允許對進京煤塊收取榷稅,稅則照神宗舊例每十分取其一。
西山一帶,自頭門村始,大小煤窯綿延數十裏,臣亦請照神宗舊例收取礦稅,稅則三十取一。
收稅之時,亦是四聯票,一聯存根交府裏,一聯與賬房,一聯給民戶,一聯複驗。”
朱由檢歎氣。
這玩意就是個馬蜂窩,誰給你的膽子去戳的?
而且,雖然由於事關民生不得不睜隻眼閉隻眼,但在官麵上來說煤窯是非法的。
你去收取契稅,是要朝廷放開礦禁嗎?
嫌我的麻煩不夠多嗎?
“現在不行,朕就不多說了,想必你也知道其中的難處。”
“衙門公費來源,除此之外,臣無計可施。”何廷樞挺堅決。
“朕說了,現在不行。”
“如此,請陛下恕臣無能,或取消一年之約,或請陛下另選賢能。”
何廷樞也不含糊,你給我壓了這麽重的擔子,如果再沒有點擔待,這差事不幹也罷。
又撂挑子!
還不能發火!
盧溝橋等處收取煤塊抽分早就有了,都收了百十年了,直到天啟登基,正人君子太多才廢除的,這個似乎可以開。
朱由檢壓下火氣道:“榷稅便由你順天府收取,礦稅還是暫緩吧,畢竟名不正言不順。”
“何謂名不正言不順?
煤塊乃是百姓生計所寄,世宗時就已下旨與龍脈無關處,任憑小民開采。
既然允許開采,收取契稅理所當然。
何況,一事也是麻煩,二事還是這些麻煩,何不一起做了。”
朱由檢怒道:“你也知道這是麻煩?”
何廷樞心道,如果不麻煩還要來請示你幹什麽?
笑了笑:“陛下可是說過,所有章程以臣的意思為主。”
他不笑還好,這一笑朱由檢登時氣不打一處來:“朕可沒說過讓你招惹這麽大的麻煩。”
“此事臣自然會上疏,有麻煩也是臣先扛著。”
朱由檢滿臉不屑。
說的挺好,最終還是要他抗下來。
考慮半響,這事麻煩在勳戚,與大臣倒是關係不大,頂多有些邀名之輩叫喚幾聲。
勳戚經過幾次敲打,應該不會有什麽大波浪。
即使最壞的情況,也不會發生群體性事件。
收吧,反正虱子多了不咬人。
“朕準了,你上個奏章由朝廷審議。”
瞅了瞅何廷樞,沒動。
“還有什麽事?”
“現在是收取夏糧時節,臣已嚴令各州縣實行農戶自投稅銀之策。
臣又參考四聯票更改了稅票,也已經印製完成。
京師勳戚大臣眾多,若是過程中有什麽事端,還請陛下多多擔待。
臣計劃收取賦稅時順便清丈、厘清逋賦,因此臣請調用一些農學各科的學子。”何廷樞又拋出個大麻煩。
朱由檢有些懵,今年你的任務隻是衙役胥吏的事,其餘的以後再說。
你這可是步子太大了。
“何府尹,朕不是與你約定,今年隻整治吏治嗎?”
“整治吏治,必須先整治陋規弊端,否則,沒有人能在唾手可得的錢財之前保持廉潔。”何廷樞慢條斯理的道。
是這個道理,朱由檢也明白。
可是,這真的與他的計劃不符。
這事牽扯太多,尤其是必定會牽扯到清丈田畝。
雖然大義在手,可架不住各方陰招不斷,妥妥的比煤稅更大一號的馬蜂窩。
何廷樞等了一會,見朱由檢仍然猶豫不決,不由得有些惱怒!
自己為了此事費盡心思,不惜得罪天下士紳做出這個方案,皇帝居然退縮了?
他站起來整了整官帽,躬身沉聲道:“曆代敢對田地動手的大臣,遠了不說,宋有王公安石,本朝有張公居正。
二人下場如何,陛下應知,臣亦知!
臣做此事,實已將個人毀譽與生死置之度外。
臣不明白陛下在猶豫什麽!
如果陛下做事如此瞻前顧後,臣以為,陛下還是熄了那些許的雄心壯誌,臣也能落個輕鬆。”
-----
很尷尬,也很無奈!
你擔著風險,可我的風險更大!
仔細考慮,也知道單單整頓吏治是有些天真了。
再三權衡利弊,考慮最壞的可能,依然舉棋不定。
平素尚算涼爽的乾清宮似乎也在與他作對,朱由檢隻覺得渾身汗津津的,有些煩躁的推了推他一直深惡痛絕的帽子。
足足一炷香之後,抬頭看看依然站在那裏的何廷樞,朱由檢下定決心。
罷了,既然做大臣的都豁出去了,做皇帝的自然也不能退縮。
擺手請何廷樞坐下:“朕顧慮太多,倒是讓先生見笑了。
先生請坐,詳細說一說。”
“臣以為當先發稅票,之後趁勢清丈田地……”
何廷樞放下心來慢慢坐下,一一解說。
這時候,田地數量是以魚鱗冊為準,征稅時由各級官府發出易知由單,胥吏持單派送給納稅戶,納稅戶按單子納稅。
不過,幾十年不清丈,土地買賣頻繁,此時魚鱗冊早已形同廢紙,實際田地情況都由各縣令具體掌握。
易知由單,上麵開列有各縣應納稅額稅率等事項,由官府印刷後胥吏再將各戶應納稅額等填寫於上,再由縣令蓋章畫押。
毋庸置疑,其中弊端甚多。
主要的一條,它形同一張告示——真的像告示,寬二三尺,高一兩尺。
上麵一縣的總額.稅率.稅項等等俱有,作為一縣的賦稅表是極好的。可這樣一來莫說農戶,就算秀才也未必看得懂。
其次,本來應該一戶一張的,實際上各縣大多僅僅印製幾張虛應故事。
這麽一來,納稅戶繳納多少全憑胥吏說了算。
------
何廷樞計劃是按照魚鱗冊發稅票,結果必然是糾紛多多。
這時候就可以趁機將舊的魚鱗冊一腳踢開,清丈後重新編製。
首先是測量工具,全部是由縣裏統一製作發放的。
畝製依舊沿用張居正的方法,每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畝分上中下。
有水源的肥田按實數納稅,瘠薄田地則是一畝半算一畝稅錢,無水的高地田則是兩畝折為一畝納稅。
清丈人員還需朱由檢調派,到時候與地主佃戶等相關方一起在場測量。
測量後造冊,每裏十甲共印製12份小冊,各甲保留一冊,縣府各一。
縣造總冊,府縣各一,留一份上交朝廷。
以後買賣田地時需要用官府專門印製的交易文書,這個也已經製作出圖樣。
稅票則改用四聯票,隻開列各項稅率等與納稅戶有關的內容,然後由胥吏填寫各納稅戶田地總額、應納稅金等,最後縣令蓋章畫押。
使用時,存根送回府裏,縣裏留一份,交給納稅戶兩張。
納稅戶納稅時交回一張作為完稅手續,剩餘一張蓋章由納稅戶帶回去,以備有問題時作為申訴上告的憑據。
最後,強製各縣統一使用錢櫃。
錢櫃由府裏製作,設在縣衙內,櫃子是密封的,隻留有一縫隙投銀。
收稅時,由納稅戶與縣裏人員一起驗過稅金後,納稅戶自行將稅金封包投入櫃中。
縣裏人員無權開啟錢櫃,每日晚間由府裏派人開啟,與縣裏人員共同驗過數目後入庫。
庫房在此期間也會封閉。
加耗等陋規暫時不取消,而是一同投入櫃中。
從頭至尾,杜絕胥吏接觸稅金的機會。
光有這些還不夠,還必須給小民一條上告的通道。
何廷樞建議,城門各處登聞鼓接受此類訴訟。
一旦發現舞弊,輕則開革除籍,重則下獄。
還有,何廷樞請求皇帝授予他籍沒田產之權,以應對刁民勢豪逃避,甚至找不到田主的情況。
也會沒收逋賦大戶的田產。
朱由檢目瞪口呆。
能吏就是能吏,幾個月裏就拿出了一整套的方案。
可是,光是受理上告與籍沒田產兩條,就得給朕製造多少麻煩?
你知道嗎?
“陛下,衙門公費之事,臣已經有些眉目。”
這麽快?
果然,潛力就像那啥溝,擠一擠總會有一些的。
“好,仔細說。”
“臣請陛下允許對進京煤塊收取榷稅,稅則照神宗舊例每十分取其一。
西山一帶,自頭門村始,大小煤窯綿延數十裏,臣亦請照神宗舊例收取礦稅,稅則三十取一。
收稅之時,亦是四聯票,一聯存根交府裏,一聯與賬房,一聯給民戶,一聯複驗。”
朱由檢歎氣。
這玩意就是個馬蜂窩,誰給你的膽子去戳的?
而且,雖然由於事關民生不得不睜隻眼閉隻眼,但在官麵上來說煤窯是非法的。
你去收取契稅,是要朝廷放開礦禁嗎?
嫌我的麻煩不夠多嗎?
“現在不行,朕就不多說了,想必你也知道其中的難處。”
“衙門公費來源,除此之外,臣無計可施。”何廷樞挺堅決。
“朕說了,現在不行。”
“如此,請陛下恕臣無能,或取消一年之約,或請陛下另選賢能。”
何廷樞也不含糊,你給我壓了這麽重的擔子,如果再沒有點擔待,這差事不幹也罷。
又撂挑子!
還不能發火!
盧溝橋等處收取煤塊抽分早就有了,都收了百十年了,直到天啟登基,正人君子太多才廢除的,這個似乎可以開。
朱由檢壓下火氣道:“榷稅便由你順天府收取,礦稅還是暫緩吧,畢竟名不正言不順。”
“何謂名不正言不順?
煤塊乃是百姓生計所寄,世宗時就已下旨與龍脈無關處,任憑小民開采。
既然允許開采,收取契稅理所當然。
何況,一事也是麻煩,二事還是這些麻煩,何不一起做了。”
朱由檢怒道:“你也知道這是麻煩?”
何廷樞心道,如果不麻煩還要來請示你幹什麽?
笑了笑:“陛下可是說過,所有章程以臣的意思為主。”
他不笑還好,這一笑朱由檢登時氣不打一處來:“朕可沒說過讓你招惹這麽大的麻煩。”
“此事臣自然會上疏,有麻煩也是臣先扛著。”
朱由檢滿臉不屑。
說的挺好,最終還是要他抗下來。
考慮半響,這事麻煩在勳戚,與大臣倒是關係不大,頂多有些邀名之輩叫喚幾聲。
勳戚經過幾次敲打,應該不會有什麽大波浪。
即使最壞的情況,也不會發生群體性事件。
收吧,反正虱子多了不咬人。
“朕準了,你上個奏章由朝廷審議。”
瞅了瞅何廷樞,沒動。
“還有什麽事?”
“現在是收取夏糧時節,臣已嚴令各州縣實行農戶自投稅銀之策。
臣又參考四聯票更改了稅票,也已經印製完成。
京師勳戚大臣眾多,若是過程中有什麽事端,還請陛下多多擔待。
臣計劃收取賦稅時順便清丈、厘清逋賦,因此臣請調用一些農學各科的學子。”何廷樞又拋出個大麻煩。
朱由檢有些懵,今年你的任務隻是衙役胥吏的事,其餘的以後再說。
你這可是步子太大了。
“何府尹,朕不是與你約定,今年隻整治吏治嗎?”
“整治吏治,必須先整治陋規弊端,否則,沒有人能在唾手可得的錢財之前保持廉潔。”何廷樞慢條斯理的道。
是這個道理,朱由檢也明白。
可是,這真的與他的計劃不符。
這事牽扯太多,尤其是必定會牽扯到清丈田畝。
雖然大義在手,可架不住各方陰招不斷,妥妥的比煤稅更大一號的馬蜂窩。
何廷樞等了一會,見朱由檢仍然猶豫不決,不由得有些惱怒!
自己為了此事費盡心思,不惜得罪天下士紳做出這個方案,皇帝居然退縮了?
他站起來整了整官帽,躬身沉聲道:“曆代敢對田地動手的大臣,遠了不說,宋有王公安石,本朝有張公居正。
二人下場如何,陛下應知,臣亦知!
臣做此事,實已將個人毀譽與生死置之度外。
臣不明白陛下在猶豫什麽!
如果陛下做事如此瞻前顧後,臣以為,陛下還是熄了那些許的雄心壯誌,臣也能落個輕鬆。”
-----
很尷尬,也很無奈!
你擔著風險,可我的風險更大!
仔細考慮,也知道單單整頓吏治是有些天真了。
再三權衡利弊,考慮最壞的可能,依然舉棋不定。
平素尚算涼爽的乾清宮似乎也在與他作對,朱由檢隻覺得渾身汗津津的,有些煩躁的推了推他一直深惡痛絕的帽子。
足足一炷香之後,抬頭看看依然站在那裏的何廷樞,朱由檢下定決心。
罷了,既然做大臣的都豁出去了,做皇帝的自然也不能退縮。
擺手請何廷樞坐下:“朕顧慮太多,倒是讓先生見笑了。
先生請坐,詳細說一說。”
“臣以為當先發稅票,之後趁勢清丈田地……”
何廷樞放下心來慢慢坐下,一一解說。
這時候,田地數量是以魚鱗冊為準,征稅時由各級官府發出易知由單,胥吏持單派送給納稅戶,納稅戶按單子納稅。
不過,幾十年不清丈,土地買賣頻繁,此時魚鱗冊早已形同廢紙,實際田地情況都由各縣令具體掌握。
易知由單,上麵開列有各縣應納稅額稅率等事項,由官府印刷後胥吏再將各戶應納稅額等填寫於上,再由縣令蓋章畫押。
毋庸置疑,其中弊端甚多。
主要的一條,它形同一張告示——真的像告示,寬二三尺,高一兩尺。
上麵一縣的總額.稅率.稅項等等俱有,作為一縣的賦稅表是極好的。可這樣一來莫說農戶,就算秀才也未必看得懂。
其次,本來應該一戶一張的,實際上各縣大多僅僅印製幾張虛應故事。
這麽一來,納稅戶繳納多少全憑胥吏說了算。
------
何廷樞計劃是按照魚鱗冊發稅票,結果必然是糾紛多多。
這時候就可以趁機將舊的魚鱗冊一腳踢開,清丈後重新編製。
首先是測量工具,全部是由縣裏統一製作發放的。
畝製依舊沿用張居正的方法,每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畝分上中下。
有水源的肥田按實數納稅,瘠薄田地則是一畝半算一畝稅錢,無水的高地田則是兩畝折為一畝納稅。
清丈人員還需朱由檢調派,到時候與地主佃戶等相關方一起在場測量。
測量後造冊,每裏十甲共印製12份小冊,各甲保留一冊,縣府各一。
縣造總冊,府縣各一,留一份上交朝廷。
以後買賣田地時需要用官府專門印製的交易文書,這個也已經製作出圖樣。
稅票則改用四聯票,隻開列各項稅率等與納稅戶有關的內容,然後由胥吏填寫各納稅戶田地總額、應納稅金等,最後縣令蓋章畫押。
使用時,存根送回府裏,縣裏留一份,交給納稅戶兩張。
納稅戶納稅時交回一張作為完稅手續,剩餘一張蓋章由納稅戶帶回去,以備有問題時作為申訴上告的憑據。
最後,強製各縣統一使用錢櫃。
錢櫃由府裏製作,設在縣衙內,櫃子是密封的,隻留有一縫隙投銀。
收稅時,由納稅戶與縣裏人員一起驗過稅金後,納稅戶自行將稅金封包投入櫃中。
縣裏人員無權開啟錢櫃,每日晚間由府裏派人開啟,與縣裏人員共同驗過數目後入庫。
庫房在此期間也會封閉。
加耗等陋規暫時不取消,而是一同投入櫃中。
從頭至尾,杜絕胥吏接觸稅金的機會。
光有這些還不夠,還必須給小民一條上告的通道。
何廷樞建議,城門各處登聞鼓接受此類訴訟。
一旦發現舞弊,輕則開革除籍,重則下獄。
還有,何廷樞請求皇帝授予他籍沒田產之權,以應對刁民勢豪逃避,甚至找不到田主的情況。
也會沒收逋賦大戶的田產。
朱由檢目瞪口呆。
能吏就是能吏,幾個月裏就拿出了一整套的方案。
可是,光是受理上告與籍沒田產兩條,就得給朕製造多少麻煩?
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