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早朝之上,鴉雀無聲。


    朱由檢樂得如此,走了個過場就直奔外校場。


    22日,朱由檢的各項政策開始顯露出效果。


    朝廷上,亂成一鍋粥。


    僅僅審訊了一天,錦衣衛根據供詞又從戶部抓走了數十人,大有將戶部一鍋端的架勢。


    也不奇怪,各部長官對此早有預料。


    大明雖然沒有紹興師爺,可是六部胥吏卻大多是江南人,尤其是戶部,基本被他們把持住了。


    起因還是江南文風比較盛,大量學子沒有出頭之日,隻得進入吏途。


    同樣原因,大明朝堂上江南籍官員比較多,也比較照顧家鄉人。


    二百年下來,就成了現在這模樣,江南人把持了各部胥吏位置。


    大夥平日互相照顧,一旦出事,牽連甚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偏偏現在是閹黨當道。


    閹黨大體是以北方人居多,即使有些江南人,也被視為江南叛徒,自然就沒人照拂這些胥吏了。


    何況,現在的形勢,也沒人敢、沒人願意為他們說話。


    這就悲劇了。


    各部官員甚至覺得,凡是與糧餉沾邊的各部胥吏,這次恐怕都跑不了。


    從這一日起,錦衣衛緹騎四出,每日裏都有戶部胥吏被抄家,京師內不時可以看到帶著枷鎖的胥吏被錦衣衛押著指認財產。


    ----


    官員也不安寧。


    各部官員深恨郭允厚,兵部、禮部、工部、刑部都催著戶部移交財賦。


    戶部卻隻剩下半數胥吏,而且人人自危,既沒心思也沒精力去做如此繁瑣的事。


    本來由各部發出的一些開支,各部也都借口交賬撒手不管,戶部卻不認賬,要移交之後再說。


    這就麻煩了,郭允厚很有些焦頭爛額的感覺。


    ----


    在魏忠賢的主持下,戶部先行接收商學學子,手續則邊幹邊辦理。


    但是,政務哪裏是那麽容易就能上手的?


    大明的財賦製度很奇葩。


    具體說,每一筆賦稅在入庫之前,戶部就已經指定了用途。


    比如山東起運10兩銀子,戶部將這10兩指定給薊州邊軍。


    這樣一來,當薊州申領或者戶部下撥這10兩銀子時,必須先查看山東這10兩到了沒有。


    如果沒到,原則上,不管庫裏有多少銀子,可這10兩不能發。


    如果發了,以後還要再賬簿上做平。


    比如著名的遼餉,收上來後就是專款專用,隻用於遼西戰事。


    甚至,戶部為此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新餉司,又增建了一個新庫。


    這種製度好處是簡單,壞處是僵化。


    可惜在二百年來曆代胥吏的努力下,賬簿記錄已經變得複雜無比。


    公文來往同樣如此,格式、內容都複雜的很。


    就比如開頭某某精神,隨後某某批示,洋洋灑灑一大篇,最後隻有三五句含糊的正事。


    如果運氣好,還有某某意見附在後麵。


    新手乍一接手,難度可想而知。


    直將這些新手忙的腳不沾地,卻始終摸不到門道。


    -----


    京師內,除了武定侯府之外,有一些勳戚、大臣等豪門宅邸外,也陸續出現討要產業的百姓。


    -----


    24日。


    登聞鼓響了。


    這鼓一直不響是很尷尬,可這時候響卻令魏忠賢尷尬,現在他既無精力也沒人手去處理這事。


    光是審訊胥吏就忙不過來。


    雖然錦衣衛名義上有兩萬人,實際上審理人員不過三兩百人而已。


    各部被抓胥吏卻多達二百人,而且還在以每日數十人的速度增加。


    可敲鼓的都是狀告鄉紳、勳戚、官宦之家侵占民田、拒不歸還投獻產業的。


    這是目前的頭等大事,不敢不接也不敢耽擱。


    不得已,隻得就案件移交給大興、宛平二縣。


    -----


    草草立下審計司章程,魏忠賢就讓太監們開始盤查戶部賬簿,結果接手賬簿初步核查之下,就發現戶部賬簿問題多多。


    可以這麽說,各司所存票據就沒有一張能與部裏保存的存根對的上。


    魏忠賢見狀,索性又將曹化淳的查賬小組請來協助查核。


    這下不止戶部各司胥吏,其餘各部胥吏也是人人自危。


    -----


    “還田,還我們的田產。”


    “把俺的煤窯還給俺。”


    武定侯府邸大門外,已經聚集了數百人,各自呼號不已。


    本來隻是煤窯礦主糾合了一些人在吵鬧不休,現在又多了投獻的田主。


    不止是武定侯府,京師這幾日熱鬧的很,數十家勳戚與京籍大臣的府邸前都圍滿了人。


    某些官宦之家、勳戚幹脆舉家去鄉下避暑去了。


    近十天的時間,皇帝的政令已經擴散,宛平縣已經斷完的幾個案子也傳開了。


    而優免折銀之事雖然剛剛明文下發,可在李正泉有意推波助瀾下迅速擴散——派下鄉裏的衙役也順便將優免折銀給鄉民宣揚了一番。


    結果就是現在這個樣子。


    這並不是說這些勢豪一點眼色沒有。


    有很多勢豪之家都在積極的退還當年接受投獻的田地、產業。


    隻不過,事情哪有那麽簡單?


    這些豪門的崛起,長則百餘年,短則十幾、數十年,這期間很多賬簿、記錄都已經無從查起。


    這就麻煩了。


    百姓說這地是他的,可在豪門沒有記錄與文書的情況下,豪門是絕對不甘心交出產業的。


    至於百姓手中的契約,大多都是當初私下的白契,可沒經過官府認證的契約,豪門怎麽可能認?


    即使認,也需要四處查證後再認。


    否則隨便來個人弄一份白契就能領走產業,豪門有多少家產也不夠謔謔的。


    百姓聚集在各豪門府邸門前鼓噪不已,而五城兵馬司秉承田爾耕的意思,對此不聞不問。


    順天府同樣如此,一點也沒有插手的意思。


    李正泉則是忙於魏忠賢轉移來的案件,也無暇顧及。


    何況,他本意就是不管。


    -----


    25日。


    田爾耕發現他也有麻煩了。


    依據魏忠賢的命令,錦衣衛在各城門維持秩序之外,也設卡檢查出城車輛等大宗財物。


    遇到後就需要盤查身份、財物來源等,如果數量太多了,還需要派人查證。


    可是,京師每日商旅進出不知幾許,嚴格執行的後果就是各處城門每日裏堵的滿滿當當。


    商賈雖然沒有膽子鬧事,可他們背後的人卻是得罪不起的。


    五城兵馬司稟告,這幾日每當入夜之後,京師內就多了些鬼鬼祟祟之人,這些人大多攜帶有財物。


    雖然也心知肚明他們是在幹什麽,可無緣無故的也不能把人家怎麽樣。


    何況,五城兵馬司也未必真的想管,報上來也隻是走個過場,免得日後擔上什麽責任。


    -----


    其實李正泉更麻煩,隻不過他還沒意識到而已。


    索要產業之事出乎李正泉的預料。


    大部分百姓索求不得後,並沒有去官府尋求公道,而是聚集親朋好友在豪門府外鼓噪。


    而且,受牽連的豪門越來越多,百姓也越來越多。


    他也隱約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不過也沒當什麽要緊之事來辦,隻是派了幾個衙役去勸說一番了事。


    乾清宮裏,一直在默默的觀察事態進展的朱由檢卻麻爪了!


    25日下午,朱由檢召集魏忠賢、何廷樞等人覲見,連李正泉也在覲見之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崇禎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臉邋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臉邋遢並收藏新崇禎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