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三人叫進來後,何廷樞也沒有刁難。
舉薦親朋好友乃是人之常情,別說李正泉,就是他自己也有些人需要安插的。
詢問一番他們做事的細節後,也覺得可用。
“宛平現在有什麽空缺?”
“回府尊,錢糧縣丞、主簿、典史都已空缺。”
何廷樞想了想:“你們就分任這三個職位,不過一經舉薦就擔任七品縣丞有些不合適,暫且都領正八品主簿做事,考評之後再說升遷。”
“具體職位由李通判安排,盡快將告身等送交順天府。”
又正色道:“舉薦你們,不止李通判擔著幹係,本官也是有些責任的,你們做事時務必謹慎。”
三人喜不自勝,齊起身道:“不敢有違府尊囑咐。”
-----
何廷樞坐在條凳上,苦笑著看著一身鎧甲坐在椅子上的皇帝。
李正泉走後,他隨即進宮求見,卻得知皇帝在外校場,也隻好追到了這裏。
看著這位,他心裏一直在嘀咕,千萬別再來個正德帝了。
豈不知,朱由檢也在嘀咕,這位又準備出什麽大招了?
他是著實佩服何廷樞,擬定的先軍後政計劃,愣是被何廷樞攪成了軍政齊頭並進。
再有什麽大招的話,是不是要先政後軍?
兩人說了幾句沒營養的話,何廷樞道:“陛下,軍事固然重要,可您是皇帝,應該更多的關注朝政。”
朱由檢隨口道:“禁軍之事事關重大,朕不得不盯著。
再者政事不是有你們這些大臣嘛,你們做事朕放心。”
“臣謝陛下信任。”何廷樞隻是隨口勸一句,隨即轉向正事:“臣彈劾文安縣縣令、大城縣縣令...,昏庸無能、貪贓枉法。”
一口氣報出七八個州縣數十名官員名字。
“先生按慣例上疏即可,也將屬意人選一同報來。”
朱由檢不以為意,實際上他甚至有些奇怪,為這麽晚才大規模撤換官員。
“臣還請將順天府夏稅推遲兩個月。”
“這等小事先生上個奏章即可,無需特意稟告。”
何廷樞一愣,這位心夠大的,問也不問一句為什麽。
“臣計劃在兩個月內將順天府田地清丈完畢,將丁銀全部攤入田畝後再收取賦稅,各種陋規則收入官中。”
朱由檢一愣,攤丁入畝是張居正早就做過的,可火耗歸公卻沒有先例,他也不記得有說過這事。
“陋規歸公?”
“臣以為,有些陋規必須廢除,有些陋規則可以保留,可以歸入官中作為經費使用。”
朱由檢覺得不靠譜。
清丈田地、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三件事,可是足足花了雍正好幾年的時間,這位卻打算一年就做完。
再加上他搞得官紳一體納糧,皇朝時代對田賦的改革可就齊活了。
雖然有些疑惑,但這是好事,沒有反對的道理:“先生詳細說說。”
何廷樞細細解說一番。
陋規,就是灰色收入。
在大明被官員默認為合情合理的灰色收入很多。
最大項是官員收禮。
時至今日,大明官場已經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規矩,根據官位高低,‘年敬’、‘節敬’紅白喜事之類。
至於辦事要送禮,雖然大家心照不宣,可畢竟上不得台麵,沒人敢公開說。
還有火耗。
這是大明的慣例,收到農戶的碎銀子後,官府要熔鑄成標準的50兩元寶,這必然會有些損耗。
這損耗官府肯定不出,那隻好農戶出了。
這個太坑了,賦稅大縣好些,每兩加一兩錢,偏僻的田地少的縣,火耗都能超過正稅數倍。
還有鹽規。
通常來說,過路的鹽每百引要繳納幾分到一錢不等的銀子,而在本地售賣的鹽,每百引要幾錢銀子。
還有賦稅贏餘。
賦稅怎麽會有贏餘?
因為大明的賦稅是折銀,但是很多時候支出是糧食,而糧食的價格是波動的。
舉例來說,農戶按照每石折銀一兩交賦稅,但是等到開支時,縣官隻用了0.8兩就買到一石糧食,這0.2兩就是贏餘。
其實常平倉也有這個贏餘,但是大明官員們殺雞取卵,搞得常平倉空空如也,這項收入就不見了蹤影。
還有雜稅、地方商稅、黃冊費等等,不過這些就是小收入了。
海瑞對此也有記載,他做縣令,不貪汙不受賄,每年灰色收入大概在2700兩,當然海剛峰肯定不會收的。
至於那些不合法的,當然要砍掉,何廷樞也沒必要再講解。
------
朱由檢有些愣神,收禮居然是合法收入?
其實何止是收禮,貪汙公款在大明官員的觀念中,也是遊離於非法與合法之間的。
比如以前說過的馬士英拿5000兩公款四處送禮被彈劾,就有不少官員為其鳴冤說是慣例。
還有萬曆時的李三才,被指控在查抄大太監陳增時匿藏貪墨了大量錢財,結果《萬曆野獲編》裏就堂而皇之的記載著‘以此酬庸,有何不可。’
貪汙有理!
大明官員士子對貪墨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
這不行!
一項項的說:“節禮不能歸公,不但不能歸公,一旦被朕發現了就嚴懲,沒有商議的餘地。”
何廷樞據理力爭:“陛下,除非當事人出首,這事很難發現。
既然如此,就不如幹脆定下一個數額收歸公中了。”
朱由檢冷笑:“這銀子是從哪裏來的?
還不是搜刮民財,朕要是準了,隻怕睡覺時心裏也不安穩。
現在朕是很難發現,將來可未必。”
咬牙狠狠的道:“如果被朕發現,他最好安排好後事!”
何廷樞聽皇帝說的嚴重,仔細琢磨半響,心裏咯噔一下,皇帝這話裏有話,以後大明官員們怕是有的罪受了。
不過他作為皇帝的幹將、急先鋒,自然不會多嘴說什麽:“節禮就照陛下的意思辦。”
“火耗可以歸公,你擬定個數額報給朕,朕的意思是不超過兩成。”
何廷樞沉吟片刻:“有些縣,兩成可能不夠,或者可以在一府內調劑。”
“先生自行擬定章程報告朕,到時候眾人一起參詳。
還有鹽規也要取消。”
何廷樞不同意:“鹽規合理合法,不能取消。”
“收多少陋規,鹽商就增加多少負擔。”
“不然,陛下須知,鹽乃取自大海,可以說無窮無盡。
些許鹽規,多取一些就有了。”
何廷樞的看法很正常,大明官員的看法就是田地產出是有限的,下手需要謹慎。
除此之外拿一些心安理得。
朱由檢也懶得再爭,幾年內他就會放開鹽商資格,到時候想收也沒得收。
“就依先生之意。”
賦稅贏餘沒得說,必須歸公。
地方商稅,有些猶豫。
雖然現在不多,也就是一些門麵稅等,可如果以後對商稅動手了,這可是大項。
也隻是略猶豫,先這樣吧。
雜稅,比如交易契稅牙行執照費等,也沒異議。
黃冊費取消,按照規定州縣每年都要重新編撰一次黃冊,就是戶口冊。
這也是個坑貨,每年人口都是照抄上一年,可收費卻不少收。
費用按裏分攤,銀子又不多,又給了衙役勒索的機會,犯不著。
都是小額無關痛癢,何廷樞自然不會多事。
再與何廷樞商議一些細節,剛說起攤丁入畝,何廷樞就提出了要求:“陛下,臣請將皇莊、皇店歸還地方。”
舉薦親朋好友乃是人之常情,別說李正泉,就是他自己也有些人需要安插的。
詢問一番他們做事的細節後,也覺得可用。
“宛平現在有什麽空缺?”
“回府尊,錢糧縣丞、主簿、典史都已空缺。”
何廷樞想了想:“你們就分任這三個職位,不過一經舉薦就擔任七品縣丞有些不合適,暫且都領正八品主簿做事,考評之後再說升遷。”
“具體職位由李通判安排,盡快將告身等送交順天府。”
又正色道:“舉薦你們,不止李通判擔著幹係,本官也是有些責任的,你們做事時務必謹慎。”
三人喜不自勝,齊起身道:“不敢有違府尊囑咐。”
-----
何廷樞坐在條凳上,苦笑著看著一身鎧甲坐在椅子上的皇帝。
李正泉走後,他隨即進宮求見,卻得知皇帝在外校場,也隻好追到了這裏。
看著這位,他心裏一直在嘀咕,千萬別再來個正德帝了。
豈不知,朱由檢也在嘀咕,這位又準備出什麽大招了?
他是著實佩服何廷樞,擬定的先軍後政計劃,愣是被何廷樞攪成了軍政齊頭並進。
再有什麽大招的話,是不是要先政後軍?
兩人說了幾句沒營養的話,何廷樞道:“陛下,軍事固然重要,可您是皇帝,應該更多的關注朝政。”
朱由檢隨口道:“禁軍之事事關重大,朕不得不盯著。
再者政事不是有你們這些大臣嘛,你們做事朕放心。”
“臣謝陛下信任。”何廷樞隻是隨口勸一句,隨即轉向正事:“臣彈劾文安縣縣令、大城縣縣令...,昏庸無能、貪贓枉法。”
一口氣報出七八個州縣數十名官員名字。
“先生按慣例上疏即可,也將屬意人選一同報來。”
朱由檢不以為意,實際上他甚至有些奇怪,為這麽晚才大規模撤換官員。
“臣還請將順天府夏稅推遲兩個月。”
“這等小事先生上個奏章即可,無需特意稟告。”
何廷樞一愣,這位心夠大的,問也不問一句為什麽。
“臣計劃在兩個月內將順天府田地清丈完畢,將丁銀全部攤入田畝後再收取賦稅,各種陋規則收入官中。”
朱由檢一愣,攤丁入畝是張居正早就做過的,可火耗歸公卻沒有先例,他也不記得有說過這事。
“陋規歸公?”
“臣以為,有些陋規必須廢除,有些陋規則可以保留,可以歸入官中作為經費使用。”
朱由檢覺得不靠譜。
清丈田地、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三件事,可是足足花了雍正好幾年的時間,這位卻打算一年就做完。
再加上他搞得官紳一體納糧,皇朝時代對田賦的改革可就齊活了。
雖然有些疑惑,但這是好事,沒有反對的道理:“先生詳細說說。”
何廷樞細細解說一番。
陋規,就是灰色收入。
在大明被官員默認為合情合理的灰色收入很多。
最大項是官員收禮。
時至今日,大明官場已經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規矩,根據官位高低,‘年敬’、‘節敬’紅白喜事之類。
至於辦事要送禮,雖然大家心照不宣,可畢竟上不得台麵,沒人敢公開說。
還有火耗。
這是大明的慣例,收到農戶的碎銀子後,官府要熔鑄成標準的50兩元寶,這必然會有些損耗。
這損耗官府肯定不出,那隻好農戶出了。
這個太坑了,賦稅大縣好些,每兩加一兩錢,偏僻的田地少的縣,火耗都能超過正稅數倍。
還有鹽規。
通常來說,過路的鹽每百引要繳納幾分到一錢不等的銀子,而在本地售賣的鹽,每百引要幾錢銀子。
還有賦稅贏餘。
賦稅怎麽會有贏餘?
因為大明的賦稅是折銀,但是很多時候支出是糧食,而糧食的價格是波動的。
舉例來說,農戶按照每石折銀一兩交賦稅,但是等到開支時,縣官隻用了0.8兩就買到一石糧食,這0.2兩就是贏餘。
其實常平倉也有這個贏餘,但是大明官員們殺雞取卵,搞得常平倉空空如也,這項收入就不見了蹤影。
還有雜稅、地方商稅、黃冊費等等,不過這些就是小收入了。
海瑞對此也有記載,他做縣令,不貪汙不受賄,每年灰色收入大概在2700兩,當然海剛峰肯定不會收的。
至於那些不合法的,當然要砍掉,何廷樞也沒必要再講解。
------
朱由檢有些愣神,收禮居然是合法收入?
其實何止是收禮,貪汙公款在大明官員的觀念中,也是遊離於非法與合法之間的。
比如以前說過的馬士英拿5000兩公款四處送禮被彈劾,就有不少官員為其鳴冤說是慣例。
還有萬曆時的李三才,被指控在查抄大太監陳增時匿藏貪墨了大量錢財,結果《萬曆野獲編》裏就堂而皇之的記載著‘以此酬庸,有何不可。’
貪汙有理!
大明官員士子對貪墨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
這不行!
一項項的說:“節禮不能歸公,不但不能歸公,一旦被朕發現了就嚴懲,沒有商議的餘地。”
何廷樞據理力爭:“陛下,除非當事人出首,這事很難發現。
既然如此,就不如幹脆定下一個數額收歸公中了。”
朱由檢冷笑:“這銀子是從哪裏來的?
還不是搜刮民財,朕要是準了,隻怕睡覺時心裏也不安穩。
現在朕是很難發現,將來可未必。”
咬牙狠狠的道:“如果被朕發現,他最好安排好後事!”
何廷樞聽皇帝說的嚴重,仔細琢磨半響,心裏咯噔一下,皇帝這話裏有話,以後大明官員們怕是有的罪受了。
不過他作為皇帝的幹將、急先鋒,自然不會多嘴說什麽:“節禮就照陛下的意思辦。”
“火耗可以歸公,你擬定個數額報給朕,朕的意思是不超過兩成。”
何廷樞沉吟片刻:“有些縣,兩成可能不夠,或者可以在一府內調劑。”
“先生自行擬定章程報告朕,到時候眾人一起參詳。
還有鹽規也要取消。”
何廷樞不同意:“鹽規合理合法,不能取消。”
“收多少陋規,鹽商就增加多少負擔。”
“不然,陛下須知,鹽乃取自大海,可以說無窮無盡。
些許鹽規,多取一些就有了。”
何廷樞的看法很正常,大明官員的看法就是田地產出是有限的,下手需要謹慎。
除此之外拿一些心安理得。
朱由檢也懶得再爭,幾年內他就會放開鹽商資格,到時候想收也沒得收。
“就依先生之意。”
賦稅贏餘沒得說,必須歸公。
地方商稅,有些猶豫。
雖然現在不多,也就是一些門麵稅等,可如果以後對商稅動手了,這可是大項。
也隻是略猶豫,先這樣吧。
雜稅,比如交易契稅牙行執照費等,也沒異議。
黃冊費取消,按照規定州縣每年都要重新編撰一次黃冊,就是戶口冊。
這也是個坑貨,每年人口都是照抄上一年,可收費卻不少收。
費用按裏分攤,銀子又不多,又給了衙役勒索的機會,犯不著。
都是小額無關痛癢,何廷樞自然不會多事。
再與何廷樞商議一些細節,剛說起攤丁入畝,何廷樞就提出了要求:“陛下,臣請將皇莊、皇店歸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