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的事情就很順利了,沒了這些人阻撓,孫成敏再次招募衙役進行清丈。
何廷樞停留了三日,眼見得事情已經平息,啟程回京。
——
京西四圖的事,李正泉得報後也不敢怠慢,當即將人帶到花廳親自訊問,趙俊成幾人求得減罪的應諾後,很痛快的將幾人所為交代的清楚。
包攬一裏或數裏的賦稅,隱瞞田地、逋賦、詭寄、花分等,幾乎囊括了所有勢豪盤剝百姓的手法。
實際上,幹這種事需要相當大的勢力,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如此的。
唯有江南士紳勢力龐大、京師權貴眾多,此種情況非常盛行,其餘各地還是以士紳各自想辦法為主。
又道:“戶房慣例是每個吏員負責三五圖或十餘個圖的賦稅,互相不能亂插手。
小的知道,他們手中都有一本賬簿,上麵詳細記載了所管各圖的耕地農戶情況,內容詳實之外更是每年都要核實。
隻是,此等賬簿都是以暗語寫成,縣尊若是沒人能破解的話隻怕是看不懂的。”
李正泉半響無語。
太出乎預料了!
士紳權貴操弄賦稅還能接受,區區幾個吏員居然也如此膽大包天了?
還是有些將信將疑:“你如何得知?”
趙俊成苦笑:“小的們做下這等事,自然與吏員十分的熟悉。”
“其餘各地也都如此?”
“別處小的不知道,順天府下差不多都是如此。”
“你能看懂這賬簿嗎?”
“每個人的暗語都不一樣,小的也是看不懂的。”
李正泉點頭,這倒不是什麽大問題,隻要吏員還活著,進了錦衣衛什麽話也得說出來。
考慮一會,事情太重要,縣裏大牢怕是不保險,當即帶其去了府衙。
----
何廷樞剛剛回京,聽過之後也有些傻眼,居然有私冊這等事?
他也是兩任縣官的履曆,對此卻也是一無所知。
實際上,包攬賦稅在江南幾乎是半公開的,私冊的陋習則是在辮子入關後才敗露出來的。
追查私冊的事,略一思索就知道棘手的很,因為各縣吏員幾次清洗,經手的吏員現在活著與否都不清楚。
棘手也得辦,有了私冊後諸事都能少花大半的精力。
將幾人押進大牢,再派心腹看管。
轉身就帶著李正泉求見皇帝。
前任吏員的事,還要麻煩東廠與錦衣衛這倆經手人,雖然皇帝說了可以直接找廠公,可何廷樞覺得還是先找皇帝合適。
——
值房內,何廷樞苦笑著看著一身鎧甲坐在椅子上的皇帝。
帶著李正泉進宮求見,卻得知皇帝在外校場,也隻好追到了這裏。
看著這位,他心裏一直在嘀咕,千萬別再來個正德帝了。
豈不知,朱由檢也在嘀咕,這位又準備出什麽大招了?
他是著實佩服何廷樞,擬定的先軍後政計劃,愣是被何廷樞攪成了軍政齊頭並進。
再有什麽大招的話,是不是要先政後軍?
兩人說了幾句沒營養的話,何廷樞道:“陛下,軍事固然重要,可您是皇帝,應該更多的關注朝政。”
朱由檢隨口道:“禁軍之事事關重大,朕不得不盯著。
再者政事不是有你們這些大臣嘛,你們做事朕放心。”
何廷樞心裏直腹誹,放心還派監視太監?
這位的疑心病可真不是一般的大,派太監監視大臣做事、監視禁軍,還不放心,又讓後妃監視太監賬目。
“臣請將順天府夏稅推遲兩個月。”
“這等小事先生上個奏疏即可,無需特意稟告。”
何廷樞一愣,這位心夠大的,問也不問一句為什麽。
“力排眾議欽點李通判為狀元,陛下慧眼如炬啊!”何廷樞笑著道:“臣派了李通判主持宛平政事,李通判也不負陛下看重,短短時日內就查出了一些內情。
李通判,你來說。”
幾句話說完,朱由檢微笑不語,顯然被拍的挺舒服。
李正泉暗自佩服,一句話將在場三人誇了個遍,這手法得好好揣摩,當即將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
朱由檢聽完之後也沒什麽詫異,後世裏比這更離奇的事情都聽說過,這算的了什麽?
也有些感歎,朝廷不知道各府縣的賦稅實情,府縣官居然也不能了解實情,帝國的賦稅命脈居然掌握在胥吏手中,大明若是不亡也著實有些說不過去。
“何先生的意思是?”這事直接去拿人就是了,有些鬧不清找他做什麽。
“此事還得麻煩陛下令東廠、錦衣衛查詢前任胥吏下落。”
“朕不是說了嗎,你直接去找魏忠賢就是。”
“還有,臣打算同時捉拿二十七州縣的戶房吏員,免得漏了風聲被其逃走,隻是順天府卻沒這麽多人手。
臣還請陛下再調些商學學子接任吏員。”
商學學子比生員好用多了,起碼不用再學習記賬了,接手之後隻需要熟悉業務即可。
朱由檢搖頭:“各部的學子都不夠用,你自己想辦法吧。
捉拿的人手由錦衣衛派出就是,朕會令田爾耕去與你商議。”
“臣遵旨。”何廷樞有些失望,還是得與生員糾纏。
“三河縣之事?”
將事情詳細說了一遍,
朱由檢得知詳情後也沒說什麽。
對青皮無賴按照老規矩發去修路,士子查清後除籍,對奴仆則有些猶豫。
奴仆也是麻煩,雖然朱元璋規定隻有公、候及四品以上官員有資格蓄奴,而且還有數量限製,可顯然此時已經失控,莫說官員,即使是普通富商地主也都在家中私蓄奴仆。
現在也顧不上這事,以後再說。
當日下午,數百錦衣衛校尉策馬直出各城門。
京師百姓見慣不怪,隻是惦記著是不是又有什麽熱鬧,這幾日得多看看皇家邸報了。
——
對宋紀,朱由檢是著實誇了幾句。
此事事關利益是絕無妥協忍讓的可能的,除非他想讓賦役變革之事半途而廢。
曆史上的田賦變革,嘉靖時的龐尚鵬、海瑞,萬曆時的張居正,都是對士紳權貴做了一些退讓,結果就是變革始終無法真正的執行。
倘若不見血,變革之事多半不會成功,他已經做好了這個心理準備。
何廷樞停留了三日,眼見得事情已經平息,啟程回京。
——
京西四圖的事,李正泉得報後也不敢怠慢,當即將人帶到花廳親自訊問,趙俊成幾人求得減罪的應諾後,很痛快的將幾人所為交代的清楚。
包攬一裏或數裏的賦稅,隱瞞田地、逋賦、詭寄、花分等,幾乎囊括了所有勢豪盤剝百姓的手法。
實際上,幹這種事需要相當大的勢力,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如此的。
唯有江南士紳勢力龐大、京師權貴眾多,此種情況非常盛行,其餘各地還是以士紳各自想辦法為主。
又道:“戶房慣例是每個吏員負責三五圖或十餘個圖的賦稅,互相不能亂插手。
小的知道,他們手中都有一本賬簿,上麵詳細記載了所管各圖的耕地農戶情況,內容詳實之外更是每年都要核實。
隻是,此等賬簿都是以暗語寫成,縣尊若是沒人能破解的話隻怕是看不懂的。”
李正泉半響無語。
太出乎預料了!
士紳權貴操弄賦稅還能接受,區區幾個吏員居然也如此膽大包天了?
還是有些將信將疑:“你如何得知?”
趙俊成苦笑:“小的們做下這等事,自然與吏員十分的熟悉。”
“其餘各地也都如此?”
“別處小的不知道,順天府下差不多都是如此。”
“你能看懂這賬簿嗎?”
“每個人的暗語都不一樣,小的也是看不懂的。”
李正泉點頭,這倒不是什麽大問題,隻要吏員還活著,進了錦衣衛什麽話也得說出來。
考慮一會,事情太重要,縣裏大牢怕是不保險,當即帶其去了府衙。
----
何廷樞剛剛回京,聽過之後也有些傻眼,居然有私冊這等事?
他也是兩任縣官的履曆,對此卻也是一無所知。
實際上,包攬賦稅在江南幾乎是半公開的,私冊的陋習則是在辮子入關後才敗露出來的。
追查私冊的事,略一思索就知道棘手的很,因為各縣吏員幾次清洗,經手的吏員現在活著與否都不清楚。
棘手也得辦,有了私冊後諸事都能少花大半的精力。
將幾人押進大牢,再派心腹看管。
轉身就帶著李正泉求見皇帝。
前任吏員的事,還要麻煩東廠與錦衣衛這倆經手人,雖然皇帝說了可以直接找廠公,可何廷樞覺得還是先找皇帝合適。
——
值房內,何廷樞苦笑著看著一身鎧甲坐在椅子上的皇帝。
帶著李正泉進宮求見,卻得知皇帝在外校場,也隻好追到了這裏。
看著這位,他心裏一直在嘀咕,千萬別再來個正德帝了。
豈不知,朱由檢也在嘀咕,這位又準備出什麽大招了?
他是著實佩服何廷樞,擬定的先軍後政計劃,愣是被何廷樞攪成了軍政齊頭並進。
再有什麽大招的話,是不是要先政後軍?
兩人說了幾句沒營養的話,何廷樞道:“陛下,軍事固然重要,可您是皇帝,應該更多的關注朝政。”
朱由檢隨口道:“禁軍之事事關重大,朕不得不盯著。
再者政事不是有你們這些大臣嘛,你們做事朕放心。”
何廷樞心裏直腹誹,放心還派監視太監?
這位的疑心病可真不是一般的大,派太監監視大臣做事、監視禁軍,還不放心,又讓後妃監視太監賬目。
“臣請將順天府夏稅推遲兩個月。”
“這等小事先生上個奏疏即可,無需特意稟告。”
何廷樞一愣,這位心夠大的,問也不問一句為什麽。
“力排眾議欽點李通判為狀元,陛下慧眼如炬啊!”何廷樞笑著道:“臣派了李通判主持宛平政事,李通判也不負陛下看重,短短時日內就查出了一些內情。
李通判,你來說。”
幾句話說完,朱由檢微笑不語,顯然被拍的挺舒服。
李正泉暗自佩服,一句話將在場三人誇了個遍,這手法得好好揣摩,當即將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
朱由檢聽完之後也沒什麽詫異,後世裏比這更離奇的事情都聽說過,這算的了什麽?
也有些感歎,朝廷不知道各府縣的賦稅實情,府縣官居然也不能了解實情,帝國的賦稅命脈居然掌握在胥吏手中,大明若是不亡也著實有些說不過去。
“何先生的意思是?”這事直接去拿人就是了,有些鬧不清找他做什麽。
“此事還得麻煩陛下令東廠、錦衣衛查詢前任胥吏下落。”
“朕不是說了嗎,你直接去找魏忠賢就是。”
“還有,臣打算同時捉拿二十七州縣的戶房吏員,免得漏了風聲被其逃走,隻是順天府卻沒這麽多人手。
臣還請陛下再調些商學學子接任吏員。”
商學學子比生員好用多了,起碼不用再學習記賬了,接手之後隻需要熟悉業務即可。
朱由檢搖頭:“各部的學子都不夠用,你自己想辦法吧。
捉拿的人手由錦衣衛派出就是,朕會令田爾耕去與你商議。”
“臣遵旨。”何廷樞有些失望,還是得與生員糾纏。
“三河縣之事?”
將事情詳細說了一遍,
朱由檢得知詳情後也沒說什麽。
對青皮無賴按照老規矩發去修路,士子查清後除籍,對奴仆則有些猶豫。
奴仆也是麻煩,雖然朱元璋規定隻有公、候及四品以上官員有資格蓄奴,而且還有數量限製,可顯然此時已經失控,莫說官員,即使是普通富商地主也都在家中私蓄奴仆。
現在也顧不上這事,以後再說。
當日下午,數百錦衣衛校尉策馬直出各城門。
京師百姓見慣不怪,隻是惦記著是不是又有什麽熱鬧,這幾日得多看看皇家邸報了。
——
對宋紀,朱由檢是著實誇了幾句。
此事事關利益是絕無妥協忍讓的可能的,除非他想讓賦役變革之事半途而廢。
曆史上的田賦變革,嘉靖時的龐尚鵬、海瑞,萬曆時的張居正,都是對士紳權貴做了一些退讓,結果就是變革始終無法真正的執行。
倘若不見血,變革之事多半不會成功,他已經做好了這個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