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皇帝給水師的任務不多,尋找直航朝鮮的航道之外,要在朝鮮中部尋找一處落腳點,以便於與朝鮮的貿易往來;朝鮮南部濟州島則務必占住一處據點,要適合建設港口長期占領的那種。
尋找直航朝鮮航路的任務已經完成,下一步就是解決落腳點與貿易了。
艦長室裏,孫應元默默的盤算著下一步該如何與朝鮮交涉,卻不知他給朝鮮添了許多煩惱。
——
此時的朝鮮局勢很不妙,被日本入侵後,人口大幅減少國家元氣大傷,到如今還沒有恢複過來。
雪上加霜的是,去年又被辮子蹂躪了一遍,而且辮子臨走時又擄掠了幾十萬人口。
加之老天爺也不賞臉,各地旱災不斷,結果就是上交朝廷的賦稅從高峰時的每年二十多萬石,直線下降到不足十萬石。
襠爭愈加嚴重,西人集團在鬥垮了所有對手後,內部又分列為老論與少論兩派,兩派與大明的東林黨閹黨沒什麽不同,都是些爭權奪利的爛貨。
種種因素之下,朝廷裏出現了一種觀點,放棄清川江以北的領土並撤回清川江以南的軍隊,而且貌似支持的人不少,起碼李倧本人就傾向於此。
----
朝鮮皇宮不大,是按照朱元璋給定的規矩建造的,規格比大明的親王府要高一些。
勤政殿裏,李倧正在向冬至使邊應壁了解情況。
冬至使,朝鮮派去大明參與冬至節祭禮的使節,兼有進貢的使命,其實就是做生意。
這種使節,朝鮮每年要派好幾波,搞得大明皇帝煩惱不已,不得不對次數做出限製,畢竟沒多少人喜歡虧錢。
邊應壁正在出列奏對,下麵文武分兩班侍立。
東側是領議政李成直為首的文官,西側則是京畿五衛大將等武將。
議政,相當於丞相,職責也差不多。
“書狀官所乘之船傾覆,這是為何?”
“稟大王,不獨此一船也。
連續三日狂風大作,諸船都有傾覆之險,而書狀之船終於傾覆。”
按照朱元璋的規矩,對朝鮮國王不能稱陛下或萬歲之類的,隻能是稱國王或大王,國王自稱也不能用朕,要用孤。
邊應壁又道:“冬至祭禮時,中朝科道官問臣曰,毛將久駐貴國有沒有什麽不妥?
臣答曰沒什麽不妥。”
“中朝沒對毛將有什麽追究?”
李倧指的是去年辮子入侵時毛文龍大敗之事。
“隻是隨口問問,並無多少詫異懷疑的說辭,更沒有追究。”
“中朝新天子即位,朝臣都有什麽看法?
新天子對於我國之事,有什麽詢問?”
“臣慚愧,此行並未被新天子召見。
中朝官員說起來新天子,都是交口稱讚,但是玉河館索求無度更烈於前。”
禮部主客司下設有會同館,作為天下驛站的匯集點,也有接待四夷使節的職責,又有南北二館之分,各有房舍三百多間。
接待朝鮮、日本、安南等處使節的南館位於東江米巷玉河橋北,俗稱玉河館。
雖說大明皇帝與藩屬國之間來往向來是大虧特虧,但這顯然不影響禮部官員向使節索賄。
李倧對此也是無奈,也隻能破財了。
李倧正色道:“你是否打探到,新天子對虜賊是何態度,欲征討還是僅僅自守,甚至是有談和的打算呢?”
“臣多方打探得知,中朝已經放棄了錦州,似乎是自守之意。
但臣又打探得,天子重新編練了數萬禁軍,又裁撤京營與邊軍老弱空額,中朝朝廷似乎也有動蕩。
具體什麽事卻打探不出,臣無能。
至於和議之說,臣從未聽說過有這等事。”
“消息確實?”
“臣為了打探此事,前前後後花了千兩白銀,臣以為確實無誤。”
也隻能花錢買消息,使節到了會同館後形同軟禁,出入都要申請,更別說四處打探消息了。
李倧頷首不語。
不得不追問清楚,這關係到朝鮮對大明的政策。
“諸卿以為如何?”
片刻後大司諫李柔出列道:“今年北方及京畿大旱,值此國家凋敝之時,對於明國與虜賊之爭,臣以為還是置身事外的好。”
大司憲洪瑞鳳出列反對:“虜賊之害,非唯害明國而已,臣以為若是置身事外,待到虜賊勢成之後,我國將無一日安寧。”
“不然,我國新受之兵災剛過去不久,大司憲這就忘了嗎!”
禮曹正郎安獻征出列:“我國與明國二百年和睦相處,更有派兵相助之情,而虜賊剛剛興起就征伐我國,更是索求眾多。
臣以為作何選擇無須多說。”
“李議政之意呢?”
李成直咳嗽一聲不慌不忙的碰著笏板道:“臣以為自然是向中朝示好。”
“哦?”
“可國家也確實無力做出多少實際的舉動,因此臣建議再向中朝派出使節。”
李倧皺眉,這老家夥說了等於沒說:“對於貿易之事你如何看?”
“臣以為此事不忙,先令忠清道給他們一些方便,一切都等朝覲使節回來再說。”
諸大臣心裏都是暗暗的讚歎,這一手拖字訣玩的高明,使節一個來回至少要半年之久,到時候事情或許又有變化。
安獻征反對:“不妥,一旦允許他們做生意,以後再想取消可就不易了。”
戶曹正郎李易澤也反對:“若是允許貿易,以哪個衙門管理如何抽稅都要斟酌,臣以為不宜立即就答應。”
諸大臣隨即吵做一團。
商業意味著流動,也意味著脫離控製,而農業恰恰相反,百姓固定在土地上更便於管理。
作為儒家官僚來說,對於貿易的反感幾乎是天然的。
何況朝鮮與大明的貿易,向來是被朝鮮國王與兩班貴族壟斷的,另外開個口子的事是不能幹的。
李倧很無奈,諸大臣說起國事就會拖,談起利益倒是挺激動。
示意眾人閉嘴後道:“李議政如何看。”
李成直笑道:“這卻是容易的很,沿海島嶼眾多,暫借一個給他們用就是了,若是事有不諧也無須與他們糾纏,隻需下令百姓不許出海即可。”
李倧再次示意眾人閉嘴,默默地仔細考慮,可越想卻越覺得以朝鮮的現狀,似乎也隻有這個辦法了。
這就像兩個大人打架,無論旁觀的小孩子怎麽想,他都無力參與進去。
雖然朝鮮比起虜賊小不了多少,可論起打架卻與大人與小孩的差距差不多。
“孤決定了,就依領議政的意思辦。”
尋找直航朝鮮航路的任務已經完成,下一步就是解決落腳點與貿易了。
艦長室裏,孫應元默默的盤算著下一步該如何與朝鮮交涉,卻不知他給朝鮮添了許多煩惱。
——
此時的朝鮮局勢很不妙,被日本入侵後,人口大幅減少國家元氣大傷,到如今還沒有恢複過來。
雪上加霜的是,去年又被辮子蹂躪了一遍,而且辮子臨走時又擄掠了幾十萬人口。
加之老天爺也不賞臉,各地旱災不斷,結果就是上交朝廷的賦稅從高峰時的每年二十多萬石,直線下降到不足十萬石。
襠爭愈加嚴重,西人集團在鬥垮了所有對手後,內部又分列為老論與少論兩派,兩派與大明的東林黨閹黨沒什麽不同,都是些爭權奪利的爛貨。
種種因素之下,朝廷裏出現了一種觀點,放棄清川江以北的領土並撤回清川江以南的軍隊,而且貌似支持的人不少,起碼李倧本人就傾向於此。
----
朝鮮皇宮不大,是按照朱元璋給定的規矩建造的,規格比大明的親王府要高一些。
勤政殿裏,李倧正在向冬至使邊應壁了解情況。
冬至使,朝鮮派去大明參與冬至節祭禮的使節,兼有進貢的使命,其實就是做生意。
這種使節,朝鮮每年要派好幾波,搞得大明皇帝煩惱不已,不得不對次數做出限製,畢竟沒多少人喜歡虧錢。
邊應壁正在出列奏對,下麵文武分兩班侍立。
東側是領議政李成直為首的文官,西側則是京畿五衛大將等武將。
議政,相當於丞相,職責也差不多。
“書狀官所乘之船傾覆,這是為何?”
“稟大王,不獨此一船也。
連續三日狂風大作,諸船都有傾覆之險,而書狀之船終於傾覆。”
按照朱元璋的規矩,對朝鮮國王不能稱陛下或萬歲之類的,隻能是稱國王或大王,國王自稱也不能用朕,要用孤。
邊應壁又道:“冬至祭禮時,中朝科道官問臣曰,毛將久駐貴國有沒有什麽不妥?
臣答曰沒什麽不妥。”
“中朝沒對毛將有什麽追究?”
李倧指的是去年辮子入侵時毛文龍大敗之事。
“隻是隨口問問,並無多少詫異懷疑的說辭,更沒有追究。”
“中朝新天子即位,朝臣都有什麽看法?
新天子對於我國之事,有什麽詢問?”
“臣慚愧,此行並未被新天子召見。
中朝官員說起來新天子,都是交口稱讚,但是玉河館索求無度更烈於前。”
禮部主客司下設有會同館,作為天下驛站的匯集點,也有接待四夷使節的職責,又有南北二館之分,各有房舍三百多間。
接待朝鮮、日本、安南等處使節的南館位於東江米巷玉河橋北,俗稱玉河館。
雖說大明皇帝與藩屬國之間來往向來是大虧特虧,但這顯然不影響禮部官員向使節索賄。
李倧對此也是無奈,也隻能破財了。
李倧正色道:“你是否打探到,新天子對虜賊是何態度,欲征討還是僅僅自守,甚至是有談和的打算呢?”
“臣多方打探得知,中朝已經放棄了錦州,似乎是自守之意。
但臣又打探得,天子重新編練了數萬禁軍,又裁撤京營與邊軍老弱空額,中朝朝廷似乎也有動蕩。
具體什麽事卻打探不出,臣無能。
至於和議之說,臣從未聽說過有這等事。”
“消息確實?”
“臣為了打探此事,前前後後花了千兩白銀,臣以為確實無誤。”
也隻能花錢買消息,使節到了會同館後形同軟禁,出入都要申請,更別說四處打探消息了。
李倧頷首不語。
不得不追問清楚,這關係到朝鮮對大明的政策。
“諸卿以為如何?”
片刻後大司諫李柔出列道:“今年北方及京畿大旱,值此國家凋敝之時,對於明國與虜賊之爭,臣以為還是置身事外的好。”
大司憲洪瑞鳳出列反對:“虜賊之害,非唯害明國而已,臣以為若是置身事外,待到虜賊勢成之後,我國將無一日安寧。”
“不然,我國新受之兵災剛過去不久,大司憲這就忘了嗎!”
禮曹正郎安獻征出列:“我國與明國二百年和睦相處,更有派兵相助之情,而虜賊剛剛興起就征伐我國,更是索求眾多。
臣以為作何選擇無須多說。”
“李議政之意呢?”
李成直咳嗽一聲不慌不忙的碰著笏板道:“臣以為自然是向中朝示好。”
“哦?”
“可國家也確實無力做出多少實際的舉動,因此臣建議再向中朝派出使節。”
李倧皺眉,這老家夥說了等於沒說:“對於貿易之事你如何看?”
“臣以為此事不忙,先令忠清道給他們一些方便,一切都等朝覲使節回來再說。”
諸大臣心裏都是暗暗的讚歎,這一手拖字訣玩的高明,使節一個來回至少要半年之久,到時候事情或許又有變化。
安獻征反對:“不妥,一旦允許他們做生意,以後再想取消可就不易了。”
戶曹正郎李易澤也反對:“若是允許貿易,以哪個衙門管理如何抽稅都要斟酌,臣以為不宜立即就答應。”
諸大臣隨即吵做一團。
商業意味著流動,也意味著脫離控製,而農業恰恰相反,百姓固定在土地上更便於管理。
作為儒家官僚來說,對於貿易的反感幾乎是天然的。
何況朝鮮與大明的貿易,向來是被朝鮮國王與兩班貴族壟斷的,另外開個口子的事是不能幹的。
李倧很無奈,諸大臣說起國事就會拖,談起利益倒是挺激動。
示意眾人閉嘴後道:“李議政如何看。”
李成直笑道:“這卻是容易的很,沿海島嶼眾多,暫借一個給他們用就是了,若是事有不諧也無須與他們糾纏,隻需下令百姓不許出海即可。”
李倧再次示意眾人閉嘴,默默地仔細考慮,可越想卻越覺得以朝鮮的現狀,似乎也隻有這個辦法了。
這就像兩個大人打架,無論旁觀的小孩子怎麽想,他都無力參與進去。
雖然朝鮮比起虜賊小不了多少,可論起打架卻與大人與小孩的差距差不多。
“孤決定了,就依領議政的意思辦。”